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1《文言文二则》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述《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1.多读,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文言文中词句意思。
3.聆听音乐,感受伯牙和锺子期的知音之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言文的简练和深刻。
2.体会音乐和绘画艺术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根据伯牙的琴声,大胆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进而理解整句和文章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伯牙鼓琴【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读准“汤”字在文中的读音。
2.理解“鼓”“志”“巍巍”“汤汤”的意思,不要把“太山”写成“泰山”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音乐表达的不同情绪,分享听音乐的心得。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上课之前我们先听点音乐,听完后说说都听到了什么声音。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表达感受)教师及时评价:知音乐者,**也;会倾听者,**也;懂音乐者,**也。
2.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言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二、板书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2.解题。
①“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鼓是弹的意思)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初读文本,读通课文。
1.师: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自读课文。
出示课件1:自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注意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可以用“/”标记。
②读出情感和文言文的节奏及韵味。
2.出示课件2:课文朗读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学内容】教科书P98~100内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章大意。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君子之交淡如水。
(4)士为知己者死。
(5)酒逢知己千杯少。
(6)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
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师板书:伯牙鼓琴)二、整体感知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三、自学课文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回想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
(2)借助文下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可以看图理解。
(5)小组讨论。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四、质疑探究1.文章写了哪两个人?(伯牙、锺子期。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呢?(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什么了?(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们面前!”伯牙心里想到了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案

课题文言文二则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也是友情主题,为后面学习课文作铺垫。
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新课教学()分钟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预设:文言文。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2.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酒逢知已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
——巴金预设:友谊难得,友谊珍贵。
3.人生不易,知己难求。
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结为知己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
4.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听老师范读。
预设: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断句提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预设:(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人教部编版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琴声入文,揭题释题(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
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学习任务二初读感知,了解知音故事(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
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1.(出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这是一篇古文,先自己大声读一读,读准字音,努力把句子读通。
(2)二读课文,读出韵味。
文言文非同一般,还要读出停顿、节奏,请你试着借助下面的注解,想想意思再读读,看怎么停顿较合适。
(3)三读课文,了解大意。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ǎo,不要读成shào;“汤汤乎”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以为”的“为”读wéi;“复为”的“为”读wèi。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教课设计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尝、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教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粗心,感觉艺术之美。
教课过程一、尽情吟诵识知己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指引怀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高声地朗诵课文,起码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神韵。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认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高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峰流水遇知己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增补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其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如何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许诗句?2.体验“知己”。
(1)理解“善”和“志”,体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1.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两篇精读课文和《京剧趣谈》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月光曲》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京剧趣谈》从道具和动作两个方面描述了我国京剧独有的几个艺术特色,赞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继承中不断发展的创新精神。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通过搜集到的图片或实物来谈论对书法的认识,提高对书法的艺术鉴赏力。
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和大家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自己经历的、体验过的最拿手的一项写出来。
《学习园地》知道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明白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能够将写得不清楚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积累有关艺术之美的四字词语。
2.单元重点:(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分别给我们呈现了音乐、绘画、京剧之美,在学习当中我们要运用联想去理解,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
比如《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作者运用联想的手法将《月光曲》的意境描写得极其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
《京剧趣谈》中要抓戏剧动作想象,戏剧动作是戏剧艺术基本表现手段。
戏剧就是用动作去模仿人的行动,或者说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戏剧动作首先具有直观性。
戏剧正是借助动作这种手段,将人物的行动、事件以及矛盾冲突的发展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想象、联想,感受艺术之美,为写好本单元作文做好铺垫,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拿手好戏,要写好自己的拿手好戏,应该抓自己的动作,边叙述边写自己的体验,突出自己的心理体验,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
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起素材,再加以想象,从而成为创编生活故事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感受和鉴赏艺术之美,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1.文言文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难点,那怎样读懂文言文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运用联想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适用于《月光曲》,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3.本次习作是写《我的拿手好戏》,关键点是自己最擅长的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其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要真实。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 志在流水破琴绝弦锺子期 听 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死杜处士 好 晒戴嵩《斗牛图》 牧童 拊掌大笑 谬课后反思《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 仔细观察不迷信权威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
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新课教学()分钟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
如果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