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基础(2)ppt课件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二)

营养学基础(二)第二节碳水化合物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糖是生命和各种运动过程的重要能源。
依水解状况,可将糖分为3类:(1)糖类:单糖、双糖、糖醇;(2)寡糖:指3个以上10个以下单糖的聚合物;(3)多糖:多糖是10个以上单糖的聚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糖类单糖是最简单的糖,根据碳链碳原子的数量,单糖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庚糖、辛糖和壬糖。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
常见的双糖有蔗糖、乳糖和麦芽糖。
蔗糖主要来源于甘蔗和甜菜,乳糖只存在于乳品中,麦芽糖大量的存在于发芽的谷粒中。
糖醇是单糖的还原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常见的糖醇有山梨醇、甘露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寡糖寡糖:寡糖是指3个以上10个以下单糖的聚合物。
目前已知的几种重要寡糖有棉籽糖、水苏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
1.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多糖多糖:多糖是10个以上单糖的聚合物。
多糖可分为淀粉和非淀粉多糖。
淀粉由葡萄糖聚合而成,是人类的主要食物,富含于谷类、根茎类植物。
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80%~90%的非淀粉多糖由植物细胞壁成分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即膳食纤维。
其他是非细胞壁物质如植物胶质、海藻胶类等。
N>102.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需要掌握)主要包括供给和储存能量;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节约蛋白质作用;抗生酮作用;解毒作用和增强肠道功能。
节约蛋白质作用(sparing protein action):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可以防止体内和膳食中的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这就是所谓的节约蛋白质作用。
抗生酮作用(antiketogenesis):脂肪酸不能彻底氧化而产生过多的酮体,酮体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体内蓄积,以致产生酮血症和酮尿症,膳食中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因此称为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antiketogenesis)。
《营养学教案》课件2

《营养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对营养学重要性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营养素的基本分类和作用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二、第一章: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营养素的基本分类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营养学的定义和意义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营养素的作用和功能三、第二章: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的原则。
培养学生制定个人膳食计划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适量、多样化、均衡、定时定量平衡饮食的组成: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奶类、油脂和坚果制定个人膳食计划的步骤和方法四、第三章:营养与健康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足和过剩对健康的影响营养不良的影响:体重不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营养过剩的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五、第四章: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培养学生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营养不良的影响:体重不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营养过剩的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方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六、第五章:营养评估与监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评估与监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营养评估和监测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营养评估的方法:膳食记录、营养素摄入量计算、身体成分分析等营养监测的工具:食物秤、营养软件、健康指标等自我营养评估和监测的步骤和方法七、第六章:特殊人群的营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注意事项。
基础营养学2PPT课件

4、钾
❖ 成人体内钾约 50mmol/kg。98%存于细胞内,各种体液内都 含有钾。
❖ 生理功能 ▪ 1.维持糖、蛋白质的代谢 ▪ 2.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酸碱平 衡 ▪ 3.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正常功能 ▪ 4.高或者低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 5.降低血压 ▪ 6.血钾低时发生松弛瘫痪,血钾过高时发生肌肉麻痹。
❖ 食物来源 ▪ 钠普遍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一般动物性食物钠含量高 于植物性食物 ▪ NaCl是人体获得钠的主要来源 ▪ 钠在小肠上部吸收,吸收率极高,几乎可全部被吸收
6、氯--1
❖ 占体重的 0.15%,分布于全身。主要以氯离子形式与 钠、钾化合存在。
❖ (1) 生理功能 ❖ 1.维持细胞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 ❖ 2.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 3.参与血液 CO2运输。 ❖ 4.其他 参与胃液中胃酸形成,促进维生素 B12和铁的
营养学基础
矿物质
❖ 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 判定标准:含量大于>体重的0.01%
摄入量>100mg
常量元素 矿物质
微量元素
钾(k)、钠(Na) 、氯(cl) 钙(ca)、镁(mg)、磷(p) 铁(Fe)、碘( I )、锌(zn)、铜(cu)、 钼(Mo)、铬(cr)、钴(co) 、硒(se)
矿物质
▪ 成年男子: AI--800mg/d。 UL--2000mg/d。
❖食物来源
▪ 奶和奶制品中含钙量丰富吸 收率也高。104mg/100g)
(钙
AI
)
的 适
宜
摄
入
1、钙缺乏
❖缺乏原因
▪ ①摄入不足 ▪ ②吸收障碍 ▪ ③疾病影响—腹泻、肝炎等 ▪ ④钙大量的流失
《营养学基础》PPT课件

❖ (一)生理功能
1.构成骨骼和牙齿
2.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
3.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
4.其他作用
精选ppt
32
❖ (二)吸收与代谢
1吸收
促进吸收因素:
❖ 适量维生素D,某些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乳糖和适当的 钙、磷比例,均有利于钙吸收
不利吸收因素:
❖ 植酸、草酸、过多膳食纤维、碱性磷酸盐、脂肪等;药物四环素、 抗酸药、肝素;蛋白质摄入过高增加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肾小管 重吸收,使钙排出增加。
❖组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 (蛋氨酸)
精选ppt
7
❖ 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消化: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吸收 吸收:主动运输,通过载体 载体形式:
❖中性氨基酸载体 ❖苯丙氨酸和亮氨酸载体 ❖亚氨酸载体
精选ppt
8
❖ 氨基酸池:
存在于人体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统 称为氨基酸池
精选ppt
17
❖ 四、脂类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膳食脂肪的来源: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以及植 物的种子
膳食磷脂来源:蛋黄、肝脏、大豆、麦胚、花生
膳食胆固醇来源:动物脑、肝、肾和蛋类、奶类 及肉类等
供给量:成人在20—25%,必需脂肪酸不少于总 热量3%
精选ppt
18
第三节碳水化合物
❖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 (一)单糖
精选ppt
30
❖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1.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 2.调节渗透压、酸碱平衡 3.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 4.构成酶系,参与酶的激活等
精选ppt
31
❖ 一、钙
占体重2%,成人体内1200g,
营养学基础知识教学课件.ppt

S:0-4% P、Fe、I、Mn、Zn等
二、蛋白质的分类
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分类 1.完全蛋白质 2.半完全蛋白质 3.不完全蛋白质
第二节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一、构成和修复组织
二、调节生理功能 酶、激素、免疫球蛋白
三、供给能量 4 kcal/g
第三节 氨基酸
蛋白质 → → 小肽→AA
(一)胃内消化 :胃酸pH1.5-2.5、胃蛋白酶
(二)小肠内消化
胰腺: (1)内肽酶 (2)外肽酶 肠粘膜细胞:
氨基肽酶、二肽酶 肽链末端
二、蛋白质的吸收
(一)氨基酸和寡肽的吸收 AA、2-3AA小肽
(二)整蛋白的吸收 肠粘膜细胞吞噬作用 母乳抗体 毒素 食物抗原
三、 N平衡
• (3)发展期 • 二战后:酶的作用、微量元素;营养与疾病的关系;RDA;
膳食调查方法;公共营养;食品强化 • 近年:膳食纤维、营养素生理功能、非必需营养素的再认识;
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关系;营养与遗传;营养与基因调节
第二章 蛋白质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分类
一、蛋白质的组成 C:50-55% H:6.7-7.3% O :19-24% N :13-19%(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为16%,折算系数为6.25)
膳食纤维 4.无机盐(矿物质)
常量元素7种,微量元素8种 5.维生素(14种) A、D、E、K
B族Vit (9种),VitC 6.水
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
营养素: DRIs: 估计平均需要量(EAR) :50% 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 EAR+2SD,97.5% 适宜摄入量(AI):替代RNI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最高量
营养学基础知识2(蛋白质)

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测得 的功效比值往往有差异。为了使实验结果 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验期间用标定酪 蛋白为参考蛋白设对照组,无论酪蛋白质 组的功效比值为多少,均应换算为2.5,即 被测蛋白质的功效比值可按下式计算:
PER=[实验组功效比值/对照组功效比 值]×2.5
如民间流传的腊八粥、素什锦等传统食 品配方即是植物蛋白质互补的实例;而 荤素混用,可使食品蛋白质的生物价提 高更明显。
七、蛋白质来源与供给量
1.来源 人类的蛋白质来源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大类。
日常的食物又可分为全谷类、蔬菜水果类、肉 鱼蛋类、豆类、奶类等六大类,都含有蛋白质。 一般认为,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品质良好的食 物有肉类、鱼类、蛋类、奶类、豆类、坚果类 等。大部分植物蛋白的品质要次于动物蛋白质, 但大豆蛋白除外。大豆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组 成与动物性蛋白质相近。
综合上述所有评定指标来看,蛋白质含量 越高,必需氨基酸种类越全,含量及比值 越接近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构成模式 的蛋白质质量越好。
3.氨基酸评分
氨基酸评分(AAS)亦称蛋白质化学评分(CS) 是一种评定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这种方 法既适用于单一食物蛋白质评定,亦适用于混合 食物蛋白质评定。计算公式如下:
I、F、U分别代表食物氮、粪氮和尿氮。
Fm、Um分别为粪代谢氮及尿内源氮。
②蛋白质的净利用率(NPU)=生物价× 消化率=[氮储留量÷氮食入量]×100
氮储留量= I-(F-Fm)-(U-Um) 氮食入量=I I、F、U分别代表食物氮、粪氮和尿氮。 Fm、Um分别为粪代谢氮及尿内源氮。
(2)蛋白质功效比值
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是测定蛋白质利 用率的另一简便方法。用出生后21~28天刚 断奶的雄性大白鼠(体重50~60g),以含 被测蛋白质10%的合成饲料饲养28天。同 时,经过标定的酪蛋白为参考蛋白质,在 同样条件下,作为对照组进行测定。试验 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取1g蛋白质所增加的体 重克数,称为PER。
2024版年度营养学课件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础•营养学概述•人体需要营养素与能量•食物中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膳食指南与居民膳食宝塔解读目录•营养相关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营养学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01营养学概述营养学定义与研究对象营养学定义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及其对人体作用的科学,涉及食物营养素的种类、功能、需要量、消化吸收、代谢利用以及营养与疾病关系等方面。
研究对象营养学以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和排泄等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营养学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营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的转变,逐渐形成了现代营养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营养学研究不断深入,对营养素的作用机制、营养与疾病关系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现状当前,营养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制定营养政策和指南,推广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
营养学在健康领域重要性•促进生长发育:营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保证儿童、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预防疾病: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预防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剩病等疾病的发生。
•治疗疾病:营养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等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使人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心理健康,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02人体需要营养素与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功能与来源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维持血糖水平、节约蛋白质作用,主要来源于谷类、薯类、杂豆类等食物。
脂肪供给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持体温和保护脏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中的油脂。
营养学基础 ppt课件

AI RNI
相似:二者都用作个体摄入的目标,
与
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
区别:AI的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显著高于
比 较
RNI。因此使用AI时要比使用RNI更加小心。
13
营养学基础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超过即产生危害
(tolerable upper intakes Level,UL)
含义: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可以 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
21
营养学基础
五谷 黍、稷、菽、麦、稻(麻) 五菜 葵、韭、葱、蒜、蔓菁(萝卜) 五畜 牛、羊、猪、犬、鸡 五果 枣、李、桑、杏、桃
《内经·素问 》 将食物分为
温、凉、寒、热
四性
酸、辛、咸、苦、甘 五味。
22
营养学基础
2、现代营养学的发展:奠基于十八世纪中叶 1783年Lavoisier发现氧 1842年Liebig等发现三大营养素的氧化-机体的营养过程 1912年Funk发现第一种维生素硫胺素,1945年发现了13种
热点
24
营养学基础
3、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研究进展
平均需要量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含义: 平均需要量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 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
的摄入水平。 RNI=EAR+2S
群体: 是计划和制定推荐摄入量
用途:
的基础,用于计划和评价 群体的膳食。
个体: 检查某营养素摄入不足的
10
可能性。
目的:预防由于饮食而引起的一切 不良影响及疾病。
15
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摄入量区间值概念
16
营养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