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2019年高考政治两会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专题12聚焦2018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活与哲学(解析版)

专题12 聚焦2018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生活与哲学【背景材料】

2019年3月5日上午9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下午,各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18年工作取得的成就,并部署了2019年十大工作任务。报告共分三部分:一、2018年工作回顾;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第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报告最后强调,,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考点链接】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要树立正确意识。《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3.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报告》强调,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报告》强调,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

6.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报告强调,过去一年,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海南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383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7.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报告强调,思危方能居安。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

8.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好重点。《报告》强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动相关改革深化,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报告强调,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等等。

10.矛盾具有普遍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

11.创新的社会作用。《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1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报告强调,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大,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

1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报告强调,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

著。这是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跟踪试题】

1.《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②要用曲折的观点看问题

③要把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统一起来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报告》强调,《报告》强调,各级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上述要求反映了

①正确的意识对人类活动具有决定作用②认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④意识通过实践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报告》强调,《报告》强调,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表明

①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报告》强调,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表明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

③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主观的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要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报告强调,过去一年,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海南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0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383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说明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开放政策应适应新的发展

B.时代是变化发展的,客观形势要适应开放政策

C.开放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存在相对稳定性

D.发展就是运动变化,对外开放应因时而变

7.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从哲学上看,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④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之中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报告强调,思危方能居安。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这一认识

①坚持了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②是坚持辩证否定观点看问题的体现

③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④忽视了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报告》强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推动相关改革深化,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这说明

A.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C.认识事物要分清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D.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事物的性质

10.报告强调,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措施,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等等。下列说法与材料反映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看菜吃饭量体裁衣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据此回答11-12题:

11.材料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尊重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

12.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表明

①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困难都可以战胜

②尊重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结合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巨大等综合优势,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据此回答13-14题:

13.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创新是因为

①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

②创新能推动生产力、人类思维、文化和社会的进步

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只要有创新意识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就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4.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必须

①调整科技研发结构,推进产业应用的系统优化

②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机制创新

③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锐意进取,否定原有机制

④突破客观条件,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5.《报告》强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但基本民

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从唯物史观看,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

A.实现生产力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B.消除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D.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16.报告强调,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表明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同步的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报告强调,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重点领域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大,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据此回答17-18题:

17.进行改革是基于

①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改革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推进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因为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因素

19.报告强调,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精准脱贫有力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这说明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②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报告强调,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污染防治加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落实退役军人待遇保障,完善退役士兵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接续政策。适当提高城乡低保、专项救助等标准,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加大城镇困难职工脱困力度。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我们要尽力为群众救急解困、雪中送炭,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谈谈你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的原因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体现了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④符合题意。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排除②。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作用。各级政府要树牢“四个意识”,表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③符合题意。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明意识通过实践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符合题意。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反作用,排除①。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排除②。故本题答案为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作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表明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①④符合题意。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排除②。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表明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①符合题意。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②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排除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关系、系统优化。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体现了系统优化方法,①符合题意。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体现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矛盾主次方面,排除②。整体功能不一定是部分功能之和,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A。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过去一年,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我国的开放政策应适应新的发展,A符合题意。开放政策要适应客观形势,排除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排除C。发展是向前的运动变化,排除D。故本题答案为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改革的作用。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随着改革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跃上新台阶,②④符合题意。④中“总是”表述欠妥,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新事物,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两点论与矛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体现了两点论,坚持的全面的观点。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表明我们注意到了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据此,

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辩证否定和关键部分,排除②④。故本题答案为B。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抓主要矛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体现了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从实际出发、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主流与支流,排除ACD。故本题答案为B。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属于负向选择,选择本身错误或者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措施、落实和完善促进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体现了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体现抓主要矛盾,②体现矛盾的观点,③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矛盾特殊性。据此,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问题或共性问题,这是矛盾的普遍性。我国又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大国,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是矛盾的特殊性。据此,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同一性与斗争性、追求真理和规律,排除ABD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中“只要”“都”表述欠妥,排除。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表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③符合题意。④中“相互制约”表述欠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A。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创新意识和辩证否定观。坚持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生产力、人类思维、文化和社会的进步,①②符合题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③。④中“只要”“就能”表述欠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机制创新,调整科技研发结构,推进产业应用的系统优化,对于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①②符合题意。③中“否定原有机制”和④中“突破客观条件”,均表述欠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对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C符合题意。要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排除A。B中“消除”表述欠妥,排除。遵循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排除D。故本题答案为C。故本题答案为C。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运社会意识的关系。面对我国发展面临的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符合题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符合题意。①中“同步”观点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不平衡性,排除③。故本题答案为B。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的作用。改革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能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自我发展和完善,③④符合题意。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排除①。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②。故本题答案为D。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国务院及地方政府机构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就会破坏经济基础,B符合题意。题目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排除AD。材料强调上层建筑的作用,排除C。故本题答案为B。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脱贫有力推进,是党中央运用正确价值观进行导向作用的体现,①符合题意。精准脱贫就是要根据贫困群众的特殊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扶贫措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符合题意。②中“必然”和④中“决定”观点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联系的客观性和规律。自然界及其污染都是客观存在的,①符合题意。污染现象是违背联系的客观性和自然界生生态平衡规律的结果,②③符合题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A。

21.【答案】(1)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这就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②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

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③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2) ①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需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促进社会变革。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是我们党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解析】本题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背景,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为素材,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主要考查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关系、群众路线、社会发展规律、人民主体地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等。其中,第(1)问主要考查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关系、群众路线、社会发展规律等,属于认识型哲学主观题。解答时,应着重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要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必须按社会发展规律办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主要考查人民主体地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等,属于归因型哲学主观题。解答时,应着重从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需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