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附答案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1古诗鉴赏原文: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古诗鉴赏题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评价*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语言风格的能力。

题中“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诗歌通过意象表现简朴平淡的意味,另一层是某些诗句中还透出不平淡。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语文古诗鉴赏专项练习2古诗鉴赏原文:示秬、秸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古诗鉴赏题目: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答案:[解析]审准题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这道题隐含了两个要求,平实和有韵味,答题时不可偏废。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文案

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文案

幼儿园古诗词教学文案1. 引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瑰宝之一,经久不衰,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美感。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引导幼儿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文案就幼儿园古诗词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规划,旨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教学目标本次幼儿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技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幼儿的现场发挥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3.1 古诗词韵律欣赏活动目的:通过韵律感受,培养幼儿对古诗词的喜爱和兴趣。

•活动一:韵律拍手游戏–教师领读一首古诗词,示范韵律拍手动作;–引导幼儿跟随韵律进行拍手,表达对古诗词的感受;–注重韵律的变化,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诗词节奏。

•活动二:唱诗词歌曲–教师带领幼儿欣赏诗词改编的歌曲,如《静夜思》、《咏鹅》等;–鼓励幼儿跟随歌曲节奏摆动身体,表达对诗词的情感体验;–可以配合简单的舞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3.2 古诗词朗诵与表演活动目的:通过朗诵和表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动一:古诗词朗诵–选取一些简短、形象生动的古诗词,供幼儿朗诵;–要求幼儿按照正确的语调、节奏和表情来朗诵;–鼓励幼儿在朗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适当添加手势或小动作。

•活动二:古诗词表演–教师选择一首富有情感和戏剧性的古诗词,例如《七步诗》、《白日依山尽》等;–将诗词分配给幼儿,让他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鼓励幼儿通过表演来理解诗词的内涵,展示自己在舞台上的才艺。

3.3 古诗词创作与绘画活动目的:通过创作和绘画,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活动一:自由创作古诗词–引导幼儿从身边的事物、动物或自己的感受出发,自由创作古诗词;–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尝试各种形式和风格的古诗词;–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启发性的引导,帮助幼儿构思和表达。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古诗鉴赏专题练习1:幽州夜饮[注]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6分)答:(2)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2: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

③行朝: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②洛中:古都洛阳。

(1)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分)答:(2)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4: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穷,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故事激趣:传说中,XXX有个聪明的妹妹XXX,其诗才在XXX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

XXX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XXX不屑,讥之曰下品”。

XXX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XXX哑然。

XXX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XXX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XXX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当。

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形。

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

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头脑感情?答:“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平常,就更加凸起了题中“早”字。

诗人涵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XXX台上独占鳌头的头脑感情。

2、炼字佳句赏析:XXX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XXX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题目:XXX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

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②黄云:乌云。

③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答案:1、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五、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讲解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讲解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1: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答案讲解:[讲解] 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徙的标志。

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答案] 自强不息:“落日”不是实景,而是喻指暮年。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与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意相同。

“秋风”句是写实,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怨愤之情:“老马”是诗人自喻,“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它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2: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练习题答案讲解:[讲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题。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重难点知识梳理与训练(附参考答案)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复习的重点之一。

突破高考诗词鉴赏重难点,需要在读懂、审题、答题等方面全面努力,但对于解决“会而不全”“概括分析不准、不全”等问题,最主要的是找准分析概括的具体路径,并走好它。

一、抓住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古诗是言情艺术,它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告诉你要表达的情感。

作为阅读者和考生,抓住诗中这些表明情感的词语至关重要,这是分析概括情感的最准确最便捷的路径。

虽说一轮书中已经讲过,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强调几点:1.抓住两种“情语”(1)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中的“愁”表明了作者的心绪。

作者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更增烦恼。

在此基础上,就不难理解尾联表达隐逸愿望时饱含的无奈和苦闷。

(2)细心寻找隐性“情语”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如诗中出现一个“客”字,已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

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

更重要的是,还要关注具有独特意义的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如春(常有伤春之意)、秋(常有悲秋之意)、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夜不能寐之意)等词语,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注。

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等词语,需要引起注意。

2.知道“情语”出现的位置像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

像隐性“情语”一般藏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3.关注“情语”表达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出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达,如用了“喜”字,就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可能是反语。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6套)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时,要紧扣“以画写诗”的题干提示,抓住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体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和喜悦的心情,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

[答案](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

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

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

(2)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

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

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

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

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沈石田落花诗[明]唐寅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古诗词鉴赏(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 田家郑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

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1分)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苏州期间所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

②画舫:彩船。

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

④江国:水乡。

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

(2分)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二、爱国忧民(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

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

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

(用原句填空) (3分)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3分)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

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四)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上阕两句暗用班超投笔从戎“以取封侯”的典故,回顾了怎样的生活往事?(2分)为建功立业,戍守边关驰骋疆场2.下阕结尾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成都初期,诗人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②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2分)“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疏狂自放、怀才不遇;“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2.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有同样遭遇的感慨。

(答出两点即可)(六)雨夜(明)何景明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释】①笳:一种乐器。

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短榻孤灯里”中的“孤”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2分)表达诗人在深秋的雨夜里的寂寞凄凉之感以及思乡之情。

2 2.诗中“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两句为后人传颂,请作赏析。

(3分)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秋声”“寒色”渲染秋风夜雨的凄清氛围,表达出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①。

垂杨紫陌②洛城东。

总是③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释】①且共从容:能留下一起和美相伴。

②紫陌:指郊野的大路。

③总是:大多是,都是。

1.这首词是欧阳修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2分)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2分)A.“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以乐景写哀情。

B.这首词从追忆昔日携手游玩的欢乐,到今日独自赏花的孤独,再到叹惜明日渺茫不可预料的苦闷,在时间上跨了去年、今年、明年,空间上由聚合到分散,在感情上由欢快到悲恨,词的境界一层一层开拓深化。

C.这首词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

D.这首词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是一首绝妙的作品。

(八)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 诗中第一、二句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好的春光。

朋友分手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情境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2分)“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九)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2分)这首词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运用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十)小松杜荀鹤①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出身寒微,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2分)A.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出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

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C.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都达到了有机统一。

(十一)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分)示例: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绚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的杏花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分)示例:好。

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赋予)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3.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花般飘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

(十二) 纳凉秦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前两句,“_追”字表达了诗人寻觅清凉之地的愿望;“倚”字写出了诗人“_悠闲自在__”的心境。

(2分)2.“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2分)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态度。

(十三) 孤雁①唐·杜甫孤雁不饮啄②,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③,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当时政局纷乱,诗人旅居四川。

②饮啄:饮水啄食。

③望尽似犹见:望尽天际,仿佛看见了失去的同伴。

与下一句是互文。

1、诗歌以“野鸦”结尾,有何用意?(2分)用野鸦的鸣噪来反衬孤雁的寂寞,突出了孤雁的执着。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乱世漂泊,流离失所的痛苦心情,也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十四).午枕(宋)王安石夏意(宋)苏舜钦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午枕》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景动人便作此诗。

②《夏意》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

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夏意》作于苏州隐居之时。

③簟:竹席。

④供(gōng):引起。

两首诗都格外美丽,但我们能感受得到两首诗歌是有些不同的。

请你分析一下两诗的异同之处。

(2分)同:都是写午后梦觉之景;都写到了清凉的簟席、门帘上晃动的花影和那清脆的鸟鸣声;都写出了环境的静谧。

(2分,写出两点即可)不同:王安石的《午枕》,在午后的安静气氛中,有一种不可知不可说的清愁,诗的末句“隔水山供宛转愁”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读到一种温柔的愁绪萦绕作者心间。

而苏舜钦的《夏意》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了一种清幽宁谧之境,表现的是惬意自得、轻松舒畅的心境。

(2分,点明“忧愁”和“轻松自得”即可得分。

)(十五)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