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合集下载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

大学之道翻译及原文一句一译第一章作者:曾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身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成其身;欲修成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荣其意者,先致其言。

格物在格物。

物格而后Though,Though而后静心,静心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成,身修成而后家魏,家魏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就是皆以五育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及注解译文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并使人弃旧图新,是并使人达至最健全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必须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必须环境治理不好自己的国家;必须想要环境治理不好自己的国家,先必须管理不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须想要管理不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必须学识自身的品性;必须想要学识自身的品性,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必须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并使自己的意念真挚;必须想要并使自己的意念真挚,先要并使自己赢得科学知识;赢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是重新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重新认识、研究后就可以赢得科学知识;赢得科学知识后意念就可以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就可以端正;心思端正后就可以学识品性;品性学识后就可以管理不好家庭和家族;管理不好家庭和家族后就可以环境治理不好国家;环境治理不好国家后天下就可以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必须以学识品性为显然。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

原文译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礼记 大学》《台湾通纪》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礼记 大学》《台湾通纪》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

隋大业中,虎贵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

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

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寻为琉球所逐。

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

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

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

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

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

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

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

惧发觉,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鸡笼(基隆)、淡水硝磺有焉。

横绝天海,肆通外国。

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

"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

”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至鹿耳门线外。

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

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

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

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

陈泽迎战,一鼓歼之。

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酋长)猫难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

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

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

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

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

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

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6小题。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10.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例句:见贤思齐.焉A.譬如平.地B.故亏.父而自利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在止于至善.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而后能虑.虑:忧虑B.非不呺然..大也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怎么D.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停止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选文(一)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大学之道两汉:礼记大学之道,在XXX,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之道,在XXX,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研究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人格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办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办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规矩自己的心思;要想规矩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根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韩愈原道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原道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原道原文及译文赏析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道韩愈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发扬光大B.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外:抛开C.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举:举荐D.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长:流传7. 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B.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C. 其亦庶乎其可也D.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自《十三经注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事皆‎有开始有结‎束。

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家;欲修其家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就是通过格物致知而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恋,来让自己的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

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

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家庭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有能力把国家治理的好。

一个能把国家治理的好的人,那么他就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正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同时知道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时,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的社会中,修身不应该只是。

,在一个时代的主题上,我们一方面要识事务,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白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好比我们身边的软件。

电子硬件等,从而影响了客观事物的存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志存高远,成为社会的栋梁。

另一方面,要兴事业,为自己的梦想或者抱负作下积淀
齐家,也即是起家,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家族兴旺起来。

齐家的前提应该为修身,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对于其他的长辈都不尊重,那我们又问能奢望他能在家庭,家族中作为楷模,为家庭乃至家族的孝文化能弘扬起来呢,因此,一个人能齐家,必须的前提条件应为修身。

除此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家庭和谐,一个人的家庭和不和谐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能力带领好一个家族,对内。

严格要求子女,让子女能在成长的路上明白责任心的重要,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这也印证了欲齐家,先修身的准则,一个人若能对配偶能琴瑟相鸣,相敬如宾,对子女寻寻上肉,悉心教导,这样的家庭必会是和谐美满的。

,如此以往,若能在家族中奖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推行下去,那么这种家庭便可以得到延续,这种的家族将的到兴旺。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

这是一个人成功的标识。

古人的思路是先正心,随后修身,齐家,治国。

治国在齐其家,连家都不能齐的人,又怎敢将一个国家交付于他手里呢。

所以古代思想强调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优秀企业家,农民出身的政治家之类的世道新星相继陨落的原因把。

再者,治国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在国家中担上一官半职,他要求的是我们能在自己的时代中有一种管理自己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关心社会发生的事情,关心社会低下群体的生活,为国家出谋划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一方面,这要求我们通过学习知识的办法使自己有能管理国家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我们用自身的力量去感化身边的人,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真正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平天下,就是用自己的行为使天下公平,和谐。

用一种积极向上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改变世界。

当这个社会不再有所谓的贪官,当这个社会不再为应不应该扶起倒地的老人,当这个社会能
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悠能在人们心中停留。

当这个社会再无行凶作恶之人,真如这样。

民众哪有不积极工作,社会风气哪有不悻悻向荣,国家哪有不兵强马壮。

可惜。

这只能存在于大同社会那样的环境中,在这食肉者谋的社会中,毕竟不能事事如意,平天下,就要求食肉者们能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制定法规法度,要避免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夕颜皆为利来。

在社会中,公平正义应成为国家领导分,国家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准则,而不是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大于国家利益。

先民后官,可不能忘了每一个政府部门大门前的为人们服务的五个大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