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先进事迹汇报会侧记及感悟体会归纳篇

合集下载

学习新时代“愚公”李保国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新时代“愚公”李保国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新时代“愚公”李保国先进事迹有感第一篇:学习新时代“愚公”李保国先进事迹有感学习新时代“愚公”李保国先进事迹有感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全国先进工作者、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北省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不去世,年仅58岁。

近日我科掀起学习他“太行新愚公”的先进事迹。

这位平凡的伟人放弃了城市中安逸的生活,扎根太行山上30年,抒写了一部新时代“愚公”的绝美篇章。

我觉得李先生的生平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奋斗在路上的年轻人去学习,是我们今后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念。

作为一名懵懵懂懂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也许我们会迷茫,会时常感觉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失去奋斗的动力。

而在李保国先生身上我找到了面对事业动力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正如赵勇书记所说:是什么支撑着他一下子扎根太行山30年,默默地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做出卓越的贡献?是信念!李先生小时候是穷人出身,他有了知识后就不想让当地的老百姓再受穷,这就是李先生的信念。

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以信念为支撑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

年轻的人们,当我们迷茫时,是否可以停下不安的脚步,问一问自己,我们的信念是什么,确定了方向然后再背上行囊,为之奋斗终生?有一种生产力叫做知识。

李先生是农业大学林学院的一名教授,正是有这种文化素养才赋予他大胆探索,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的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路子。

科学技术所能创造的生产力是不可估量。

他把邢台市前南峪村建设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

新时代我们年轻人应该有的不只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还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地学习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战斗力,战斗的路上当然少不了艰苦奋斗,而那崇高的理想信念恰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有一种智慧叫做照顾好身体。

现在的我也许还无法体会到李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使命感以及所能获得的巨大幸福。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篇

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篇学习李保国精神心得体会1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

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

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还有一件事,就是把农民变成了我”。

这话说得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快乐和满足。

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他是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的优秀带头人,做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绩,用生命践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他“把自己变成了农民”。

他是文化人,却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树,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乡亲们力所能及的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一双沾满泥巴的运动鞋穿在脚上,他被人们亲切地呼为“农民教授”。

他“把农民变成了我”。

那么多太行山村先后富裕了,靠什么,一句话,靠他培养的数不清的种植土专家。

这么说一点不过分。

他作为一个病患者,不遵医嘱,心系扶贫,以“活着干,死了算”的气魄拼命工作,带动了家属,带动了学生。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

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发言稿【精选5篇】篇一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21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

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

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

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

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1 / 16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

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

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

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最近的班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刻学习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

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不平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30年,可以让荒山变成良田;30年,可以让贫穷变得富裕;30年,可以让一个人变作一面旗帜。

这是新闻媒体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同志最真实的评价。

李保国,用他的30年,将这一一印证。

成就了一段秃山披绿,荒岗生金的传奇。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

作为一位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学生,有这样的农大老师,是我们的骄傲。

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谱写完美的人生篇章。

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他是我们在工作中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我也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争当工作中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

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子,虽然我们不能像李保国教授用他的专业技能常年的扎根在第一线,但是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助力脱贫,出色的完成本职工作。

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这是一个大写的人。

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一名出色的工作者就要做这样大写的人。

工作中需要这样的人,我们也要做这样的人--一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的人。

教师李保国心得体会爱国

教师李保国心得体会爱国

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区,3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山区林业发展和农民生产致富。

他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

他放下教授的架子,毅然去读博士,不断接受新的知识。

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

李保国教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视教育事业为生命,始终把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职责。

他带领学生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李保国教授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他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基石。

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学习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我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具体来说,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要像李保国教授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关心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像李保国教授那样,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要勇于面对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和挑战,敢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2022年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2年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2年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三篇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三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

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

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

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以前,听过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

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

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

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心得体会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

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

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__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_李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_李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_李斌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李保国先进事迹观后感近期通过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谈一下观后心得体会。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

202X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

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

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

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

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感动着太行山区的人们!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

202X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

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保定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

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走上了创业富裕的道路,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脱贫攻坚的榜样,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用模范言行书写了一个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奉献。

以下小编为你带来李保国先进事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李保国,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他自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35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心中。

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报告会上,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河北农大林学院教师、李保国助理齐国辉,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保国的学生陈利英,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保国扶贫志愿队”总队长饶桂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满怀深情的向大家回顾了35年来,李保国同志在太行山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他心系太行老区人民,呕心沥血,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感人事迹。

整场报告反响强烈,大家纷纷为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潸然泪下,深刻感受到了李保国同志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生淡泊名利、扎根基层与人民结合的人格魅力,学习到了李保国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生对党忠诚、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4月28日下午,我校综合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保国先进事迹汇报会侧记及感悟体会归纳篇
2016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及心得体会汇总篇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

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

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

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

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

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

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

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

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

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

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李保国更忙了。

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

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

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

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

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

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
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

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