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合集下载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

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通用8篇)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心得篇1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呈现出时代楷模李保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

对党赤胆忠心,是他扎根太行的不竭力量。

大家知道,李保国不怕吃苦,更是将吃苦当成科研的乐趣。

这些不仅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活的价值观、有形的正能量,更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让太行披上绿装,是他交给党的优秀答卷,35年如一日,他就是用坚定理想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他的使命,他的行为处处彰显了党培养出来的优秀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形象。

对人民群众的大爱,让他立志要为农民增收致富去不停干。

他为什么选择去太行山?又做了哪些为人称道的事?这里不外乎一个爱字,就是对人民深深地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椅子还没坐热,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5年间,他坚持扎根生活贫困、生态脆弱的山区,他用生命搞科研、搞扶贫、搞产业,他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

作为农民出身的李保国,从小生活在农村。

他觉得太行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很苦。

正是这份对农民深沉的爱,他才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凤兴夜寐,呕心沥血。

不仅以太行山为家,更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改变太行山面貌的行动中。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是李保国35年如一日的责任铸就。

太行山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但是,再苦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不会回头。

他不仅拉来了妻子和他一起努力,也将孩子和家安在了山沟沟里,为了忙科研,孩子差点被蝎子咬伤。

可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爱,因此他明白,能用所学的知识让农民们增收,这也是最高兴的事,最大的事。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篇一:李保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生致力于山区开发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足迹踏遍河北山山水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826万亩,为河北山区生态治理、农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

4月10日凌晨4时,这位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太行新愚公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逝世。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先进楷模,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

他对党忠诚、对群众忠诚,根本要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

30多年来,李保国把个人融入到带领群众发展,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他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河北太行山所有山区县,用生命书写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为残联的一名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残疾群众、勇于担当,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通过学习,我的体会如下:一、学习他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努力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而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李保国扎根太行,致力于技术扶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在人民群众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把人民群众精准脱贫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人民群众加快实现全面小康。

二、在工作中艰苦奋斗、奋力拼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太行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存条件较差、社会事业滞后,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李保国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志做“太行新愚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他就和他的团队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

李保国先进事迹————————————————————————————————作者: ————————————————————————————————日期: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

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

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

“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

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

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

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

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

“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

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

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徐川、李保国优秀党员事迹课件资料

徐川、李保国优秀党员事迹课件资料

徐川:顶天立地谈信仰——解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师徐川的思政工作法需要提前占座,经常是一座难求;上课过程中,掌声、笑声不断,听者专心致志……如果告诉你,这是高校党课的课堂,你会不会惊讶?这样的‚盛况‛,就出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的党课上。

讲党课,要把自己‚摆‛进去故事,要从徐川的一篇文章说起。

今年‚五一‛期间,徐川在微信朋友圈里着实‚火‛了一把,其个人微信公号‚南航徐川‛推送的题为‚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文章,相继被人民日报、团中央等官方微信转发,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并陆续被中华全国学联、党建头条等300多个公众号转载,在青年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文章中,徐川先从学生们的入党动机说起。

‚很多同学一谈入党动机都是套话连篇,动不动就‘从小爷爷对我说’。

要么是,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打井人;要么是,从小爷爷教育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么是,从小爷爷告诉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我一度深深地怀疑,大家拥有同一个爷爷……我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也从来没有让我爷爷现身说法。

因为我没有见过我爷爷。

‛这样的‚桥段‛,一下子拉近了与青年的距离。

事实上,让徐川坚定入党信念的不是家人,而是他就读大学时的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毕可友。

在学院保送研究生面试中,毕可友‚出人意料‛地没给亲侄女‚开绿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当个人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冲突了,党员本来就要作出牺牲和让步,不然凭什么你是党员?入党的时候是宣过誓的,要随时付出,入党不是为了能够给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毕可友的话,深深触动了徐川的内心,‚推着‛他迈进党的队伍里。

后来,在经历过一番成长的烦恼和挫折后,徐川认识到,为什么要入党的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

‚我们没有经历过艰苦岁月,也就不能凭空建立起对党的感情和深情。

所以,我们要回头看,要仔细想,要慢慢走……这个政党的未来也容易判断,最近一两年,我们见证了很多事儿。

所有人都看得到‘打老虎拍苍蝇’,看得到‘从严治党’;所有人都看得到‘八项规定’,看得到‘三严三实’;所有人都看得到‘群众路线’,看得到‘两学一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常态,这就是趋势。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李保国先进个人事迹材料李保国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

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

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

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他生就一副朴实之相,纵使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

2月9日、2月10日,人民日报在“时代先锋”专栏分上下篇推出李保国事迹报道。

上篇以《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为题,讲述了李保国不仅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聚宝盆”、让山沟沟里的农民有了“摇钱树”,还让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专家”的先进事迹。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共7张PPT)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共7张PPT)
,一心为民。
民一起开山、栽数,走家串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大学户教授体出察身的农李保民国的,却困保持苦着,淳朴给的农农民民本色。 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 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数,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相亲们力所能及的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 上,可是35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调整过一次学生的课。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
在大学当教授因为一些不可控 的原因,比如开会调研等等, 调整上课时间是很正常的事, 尤其是李宝国同志把大量的时 间花在了为农民服务上,可是 35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 的原因调整过一次学生的课。
在大学当教授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比如开会调研等等,调整上课时间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李宝国同志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为农民服务
35年,指导建成实地面积数千亩果田,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三万多元,直接为人民增收35亿多元。 在大学当教授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原因,比如开会调研等等,调整上课时间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李宝国同志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为农民服务 上,可是35年来,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调整过一次学生的课。 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数,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相亲们力所能及的 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有这样一位老人,李保国,投身太行扶贫工作近35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投身太行,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 ,一心为民。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李保国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2017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7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

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

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

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是一位来自太行山的农民工,他在太行山上建起了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并因此被称为“新愚公”。

在太行山中,道路崎岖不平、陡峭难行,但这并不能阻挡李保国心中的梦想:建起一条路,连接山里的村庄与山外的城市。

于是,他开始收集资料、编制规划,拿起工具、动手实践。

这条路的建设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建设这条路,李保国饱经艰苦,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在山上持续工作,其实,李保国并不是个路线工程师,他的技能只是简单的民间技术,他的工具只是简单的锄头,锄地锄空缺,锄出这一条似乎不切实际的道路。

在这条路线开辟的过程中,他不只遇到了陡峭的地势,还有那充满危险的准备工作,谛听彻底的梦想与勇气现在异常满溢,李保国一次又一次地克服蓝绿、高温、寒冷,一直坚持到八年,这条远离声扰的山路终于建成。

这条新公路改变了村民的出行方式,将山里的特产送到了市区,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这条路也连接了山上的各个村庄和社区,让人们之间的互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李保国成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许多人来这里参观考察,在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最终,从这条新路上,走出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他们勇敢地开创自己的未来,在太行山上创造出了更加精彩的生活。

如今,这条新公路已经成为了太行山上一个标志性的景点,并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李保国的故事也被广泛传播,他的勇气和毅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李保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梦想和勇气,就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在奋斗的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位新愚公李保国的精神让人们不由得思考,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他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新世界,让山里的人们享受到了开阔天地的感觉。

他的事迹诠释了劳动者的奋斗精神,人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建设美好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倍感失落,面对生活中的困苦和压力,他们失去了前行的勇气,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楷模李保国先进事迹(图)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李保国先进事迹广为流传。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XX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XX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

我曾听到有记者问他“你有这么好的技术,又常年奔波在外,每年至少也得有上百万收入吧。

”他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才能信你、才能听你的”。

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超常的意志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老师生前获得过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刻着“共产党员先锋岗”的标牌,一直摆在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

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

”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并随时随地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为了农民的需求,为了产业的发展,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他注重言传身教,无论是课题攻关还是下乡实习,都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一同做试验课题,一同劳动实习,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主动帮一把。

在学生心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

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XX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

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

他经常讲,太行山人民为我国革命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授,有责任、有义务为太行山人民脱贫致富干几件实事。

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他把太行山当成自己的家,他把那里的人民当成亲人,年轻时在前南峪,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安在了村里的石板房,和同课题组的爱人把孩子接到山里,一住就是4年多。

农民也把李老师当成自家人,有一年春节,我给他打电话拜年,电话里,他兴奋地说,“我们全家在岗底村过年呢,这儿热闹,就是呀,叫我去吃饭的人太多,不去谁家谁都不高兴,我一顿饭要吃两三家,有时一天要吃6顿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和山里人在一起的那股子亲热劲、兴奋劲。

在我们学校,有一件尽人皆知的事。

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过去。

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我见不得老百姓穷”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

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

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

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

李保国。

”后面留了电话,还说:“你3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XX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路修好了,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

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

看到果树光疯长不挂果,他比我还心疼,说“我来晚了。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

他比我小4岁,他喊我大哥,我喊他老弟。

我们哥俩一起干,一干20年。

刚来岗底村的时候,李老师指着树上的苹果,跟我开玩笑说,“你看它们简直就是黑蛋子。

”他还说,“3年内,要让这些果树长出金苹果。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

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

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这不是糟蹋年景吗?看他穿戴也不像教授。

”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

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

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

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真成了金苹果。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

从1996年到XX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刚到村时,画了两张平面图,一张是果园分布图,一张是村民住宅图。

他经常到果园里转,看到谁家的果树有问题、谁家操作不规范,就直接找到村民家里去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

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

李老师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就这样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

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

富岗苹果获得了99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

”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

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

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在岗底20年,李老师始终保持着刚来时的样子:“比农民还像农民”。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可是,就在今年4月10日,李教授去世了。

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

我们要把你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冈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你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我们的严师慈父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