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型钢板计算手册

合集下载

组合楼板计算1.5mm压型钢板

组合楼板计算1.5mm压型钢板

组合楼板方案计算书计算:复核:审核:日期:2015年11月中铁四局集团二O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目录1计算说明 (1)2计算依据 (1)3跨度3m的组合楼板 (1)3.1验算条件 (1)3.2计算荷载 (1)3.3施工阶段内力验算 (2)3.4强度验算 (3)3.5挠度验算 (5)4跨度3.4m的组合楼板 (5)4.1验算条件 (5)4.2计算荷载、 (6)4.3施工阶段内力验算 (6)4.4强度验算 (7)4.5挠度验算 (9)5结论 (9)组合楼板方案计算书1计算说明本工程楼板最大跨度为3.4米,计算时按照3.0m与3.4mi两种跨度进行计算,施工阶段施工荷载标准值按照1.5kN/m2进行计算,楼板厚度为120mm。

设计采用YXB-51-155-620压型钢板与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方案,本计算书为验算该方案能否满足施工阶段的要求。

2计算依据本工程计算时主要参照以下规范、图纸:1、深圳地铁汇通大厦结构设计图纸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4、《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73-2010)5、《钢与混凝土组合楼板》(05SG522)3跨度3m的组合楼板3.1验算条件本工程按照简支梁与连续梁两种情况进行计算,梁间距 3.0m,楼板厚度120mm,施工荷载1.5kN/m2,压型钢板型号为YXB-51-155-620,压型钢板材质为Q345B级钢,压型钢板抗拉强度设计值为300f Mpa=。

3.2计算荷载恒荷载:压型钢板及钢筋自重(每平方米):10.230.150.38kN/mg=+=楼板自重:20.122525 1.0=3.0kN/mg b h=⨯⨯=⨯⨯施工荷载:11.5 1.5 1.0=1kN/m.5p b=⨯=⨯荷载标准值:0.38 3.0+1.5=4.88kN/mBg=+荷载基本值:()0.38 1.2 3.0 1.4+1.5 1.4=k 0.9 6.08N/m J g =⨯⨯⨯⨯+ YXB-51-155-620压型钢板剖面图如下图1所示:图1-压型钢板剖面图3.3施工阶段内力验算简支状态当压型钢板按照单跨简支布置时计算模型简化为简支梁进行计算,计算模型如下图2所示:图2-压型钢板计算简图-简支状态查《建筑结构静定计算手册得》: 最大跨中弯矩:M 中=6.84kN.m 最大支座反力:R=9.12kN 三跨连续状态当压型钢板按照3跨或以上连续布置时简化为三跨连续梁进行计算,计算模型如下图3所示:图2-压型钢板计算简图-3跨连续状态表1-三跨等跨跨内计算系数荷载图跨内最大弯矩 支座弯矩剪力M1M2MB MC V A (),B l r V (),C l r V VD0. 08 0. 025 -0.1 -0.1 0.4 0. 6 -0.5-0.5 0.6-0.4最大跨中弯矩:M 中= 4.38kN.m最大支座负弯矩:M 支=5.47kN.m 边支座最大支座反力:R=7.3kN 中间支座反力:20.06kN 最大剪力:10.94kN本工程压型钢板截面特性如下表-2所示:表-2 YXB-51-155-620截面特性表本工程选用压型钢板厚度为1.5mm 3.4强度验算简支状态:施工阶段压型钢板的弯曲应力按照下式进行计算:66.891023430029460M MPa f Mpa W σ⨯===<= 满足要求 压型钢板腹板剪切应力按照下式计算:9.121000855010.13256.51250 1.550/1.5cr V Mpa MPa A ττ⨯===<==⨯⨯ 满足要求 支座局部承压验算:20.02/ 2.4(/90)w c R at fE l t θ⎡⎤=+⎣⎦220.06 1.5300206000(0.50.0210/1.2) 2.4(90/90)3277w w R R N⎡⎤=⨯⨯⨯⨯+⎣⎦=单个腹板受到的支座反力为:912076012w R N R ==< 满足要求 同时承受弯矩M 和支座反力R 的截面应符合下列公式:001300u M M ==< 满足要求 7600.2313277w R R ==< 满足要求75300.23 1.252078u w M R M R +==+< 满足要求 同时承受弯矩M 和剪力的截面:2222760()()0.78()0.61 1.01.550256.5u u M V M V +=+=<⨯⨯ 满足要求 3跨连续状态:施工阶段压型钢板的弯曲应力按照下式进行计算:65.471018630029460M MPa f Mpa W σ⨯===<= 满足要求压型钢板腹板剪切应力按照下式计算:10.941000855012.2256.51250 1.550/1.5cr V Mpa MPa A ττ⨯===<==⨯⨯ 满足要求 边支座局部承压验算:22.4(/90)w R at θ⎡⎤=+⎣⎦220.06 1.5(0.5 2.4(90/90)3277w w R R N⎡⎤=⨯⨯+⎣⎦=单个腹板受到的支座反力为:7.3100060812w R N R ⨯==< 满足要求 中间支座局部承压验算:22.4(/90)w R at θ⎡⎤=+⎣⎦220.2 1.5(0.5 2.4(90/90)10924w w R R N⎡⎤=⨯⨯+⎣⎦=单个腹板受到的支座反力为:20.061000167112w R N R ⨯==< 满足要求同时承受弯矩M 和支座反力R 的截面(取中间支座进行验算)应符合下列公式:1860.621300u M M ==< 满足要求16710.1116924w R R ==< 满足要求 7530.620.10.72 1.252078u w M R M R +==+=< 满足要求 同时承受弯矩M 和剪力的截面(取中间支座):2222912()()0.62()0.43 1.01.550256.5u u M V M V +=+=<⨯⨯ 满足要求 综上计算可知:压型钢板强度在简支状态下满足要求;压型钢板强度在三跨连续状态强度满足要求。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双层压型钢板是一种常用于建筑结构中的材料,其厚度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在设计和施工中,正确计算双层压型钢板的厚度可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的公式及其应用。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双层压型钢板的厚度计算一般遵循以下公式:t = (M L) / (K S)。

其中,t为双层压型钢板的厚度(单位,mm);M为双层压型钢板的抗弯矩(单位,N·mm);L为双层压型钢板的跨度(单位,mm);K为双层压型钢板的截面模量(单位,mm^3);S为双层压型钢板的抗弯应力(单位,N/mm^2)。

双层压型钢板的抗弯矩M可以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实际工况进行计算,一般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或者手工计算得出。

双层压型钢板的跨度L是指双层压型钢板在结构中的跨度长度,一般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图纸或者实际测量得出。

双层压型钢板的截面模量K可以通过双层压型钢板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质进行计算,一般可以参考相关的材料手册或者标准进行计算。

双层压型钢板的抗弯应力S可以根据双层压型钢板的材料性质和设计要求进行计算,一般可以通过相关的材料手册或者标准进行计算。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双层压型钢板厚度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实际工况计算出双层压型钢板的合适厚度,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双层压型钢板的厚度计算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实际使用条件、荷载情况和材料性质,确保计算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新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也可以用于现有结构的加固和改造。

通过合理计算双层压型钢板的厚度,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从而实现结构的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双层压型钢板厚度计算公式的应用还可以为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进行结构设计和施工时,工程师和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合理选择双层压型钢板的厚度,从而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1.确定楼板布置和尺寸:根据建筑设计要求,确定楼板的布置和尺寸。

楼板的布置应满足结构强度、刚度和振动要求,尺寸应满足使用功能和建筑节约的要求。

2.根据楼板负荷和跨径计算楼板厚度:根据楼板所承受的荷载和跨度,计算楼板的合理厚度。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通常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其厚度应满足混凝土挤压所需的最小厚度,并考虑楼板的弯曲和剪切等荷载。

3.计算楼板的自重:根据楼板的几何尺寸和单位体积重量,计算楼板的自重。

楼板在计算自重时应考虑到横向压型钢板的重量和混凝土的重量。

4.计算楼板的荷载:根据楼板的使用要求和建筑规范,计算楼板的荷载。

楼板的荷载包括永久荷载和活荷载,如人员、设备和家具等。

计算荷载时应考虑楼板的几何特性和荷载分布。

5.计算楼板的弯曲和剪切:根据楼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曲和剪切,计算楼板的截面形态和受力状态。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弯曲和剪切计算可以采用经典板梁理论和托伦拜恩定理等计算方法。

6.设计楼板的钢筋:根据楼板的受力状态和构造要求,设计楼板的钢筋。

对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楼板的钢筋主要包括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

横向钢筋应布设在压型钢板的腹板和翼缘上,纵向钢筋应布设在楼板的靠近支承端。

7.检查楼板的振动和变形:根据楼板的荷载和构造要求,检查楼板的振动和变形。

楼板的振动应满足人员舒适性的要求,变形应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的计算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和条件。

准确的计算可以确保楼板结构满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建筑规范进行计算和设计,并进行必要的验算和调整,以确保楼板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压型钢板配筋计算

压型钢板配筋计算
AB跨 0.379 0.254 0.633
恒载 活载
表2 板支座弯矩 计算
B -0.542 -0.316 -0.858
BC跨 0.182 0.193 0.375
C -0.360 -0.094 -0.454
0.193 0.211 0.249 -0.316
-0.094
-0.151
CD跨 0.182 0.211 0.394
楼板自重 g1=25×h×b=
除楼板自 重外的永 久荷载 g2=1.2×b=
楼面活荷 载 p2=楼面 活荷载×b =
(二)内 力计算
按 四等跨连 续板计算
1700 mm 1700 mm 1700 mm 1700 mm 0.529
1.035
0.805
计算跨度 l10=l1n+a/2 +b1/2=


l20=l2n+b1 l30=l3n+b1
混凝土抗 压强度设 计值 fc=
混凝土抗 拉强度设 计值 ft=
混凝土抗 拉强度标 准值 ftk=
混凝土弹 性模量 Ec = 相对受压 区高度
钢筋抗压 强度设计 值 fy'=
钢筋抗拉 强度设计 值 fy=
钢筋强度 标准值 fyk =
钢筋弹性 模量 Es=
连接钢筋 抗拉强度 设计值 fy = 混凝土上 保护层厚 度 c'= 混凝土下 保护层厚 度 c=
CD段跨中 弯矩 MQK3=0.08 1×p2l302=
DE段跨中 弯矩 MQK4=0.09 8×p2l402=
B处支座弯 矩 MQKB= -0.121× p2l202=
C处支座弯 矩 MQKC=0.036× p2l302=
D处支座弯 矩 MQKD=0.058× p2l302=

压型钢板计算手册

压型钢板计算手册

压型钢板计算⼿册本软件针对压型钢板、铝合⾦板进⾏截⾯承载⼒、挠度、施⼯荷载及排⽔能⼒进⾏验算。

在计算过程中,压型板按受弯构件考虑,主要遵循GB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关于压型钢板计算的条⽂规定、GB 50429-2007 《铝合⾦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铝合⾦压型板相关的计算条⽂规定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册》中关于屋⾯排⽔计算的相关条⽂。

压型板截⾯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其实际的受⼒情况,所以选择了在⼀个波距范围内进⾏验算。

因为⽆论是屋⾯板、墙⾯板或者是楼承板其实际作⽤过程中,均是多块板横向搭接成为整体,所以选择其中⼀个波距来进⾏计算更贴近于压型板实际⼯作状态下的受⼒情况。

压型板根据《建筑结构静⼒计算⼿册》计算各验算点的弯矩及剪⼒情况。

压型板的计算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个⽅⾯:⽑截⾯惯性矩的计算、加劲肋是否有效的判别、腹板剪应⼒承载能⼒计算、⽀座处腹板局部受压承载⼒验算、跨中位置最⼤正负弯矩和剪⼒作⽤下截⾯承载⼒验算、⽀座位置最⼤负正弯矩和⽀座反⼒下截⾯承载⼒验算、最⼤正负挠度验算、屋⾯板排⽔能⼒验算。

上述承载⼒验算过程中均包含该种情况下该位置的有效截⾯宽度的验算。

计算采⽤的组合情况如下:1.2恒+1.4活;1.0恒-1.4负风吸;1.2恒+1.4正风压;1.2恒+1.4活+0.84正风压;1.0恒+1.4活-0.84负风吸;1.2恒+0.98活+1.4正风压;1.0恒+0.98活-1.4负风吸;1.2恒+1.0施⼯(屋⾯板);1.2恒+1.4活载(楼⾯均布施⼯荷载)(楼承板);1.2恒+1.4施⼯(楼⾯集中施⼯荷载)(楼承板)。

⼀:压型钢板⼀)板材⼒学参数的确定对于规范中已给出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的材料牌号,我们按规范中数值采⽤,如Q235、Q345等。

对现今压型板常⽤的冷轧板牌号如G300、G550等,规范没有给出明确的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家在供货的时候仅提供材料的屈服强度为300N/mm2、550 N/mm2,所以我们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4.1.4条规定,取抗⼒分项系数,计算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按抗拉强度设计值除以计。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

8.88 KN.m
板跨中处弯矩 M2 =0.125q*S*S
3.11 KN.m
一个波长内上
层配筋
As'
=
(注:此处指
的是波宽范围
内的钢筋面
积)
bmin ho'=h-20
=
b1min
=
=
X=(As'*fy)/(f c*bmin)
=

ξb*ho'=
楼板所能承受
最大弯矩 M2'
=
fc*bmin*X*(ho
Δq)
容许
[fmax]=S/200
fmax
不满足条件
[fmax]
5.10 mm 5.49 mm 6.34 mm
7.42 mm 8.58 mm 0.00
16.93 mm 18.53 mm 18.53 mm
18 mm
(此处不满足 时,调整压型 钢板型号或者 加设支撑)
四.
裂缝验算
标准组合下荷
载Q
面筋直径D
3.6 m 120 mm 95 mm
50 mm
根据《组合楼 板设计与施工 规范》 (CECS273210)第4.1.1 条,主要是按 施工阶段和使 用 阶段进行设计 验算:
施工阶段荷载 楼承板、钢筋 自重 DL 混凝土自重 L施L工均布活荷 载 SL
使用阶段荷载 恒荷载 DL (包括楼承板 自重、钢筋混 凝土自重、装 饰层自重)
'-X/2)
=
M2
<
M2'
(此处不满足
时,调整配
筋)
此时支座受弯
承载力满足要
求。
3.3 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验算

压型钢板计算手册(内容充实)

压型钢板计算手册(内容充实)

本软件针对压型钢板、铝合金板进行截面承载力、挠度、施工荷载及排水能力进行验算。

在计算过程中,压型板按受弯构件考虑,主要遵循GB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关于压型钢板计算的条文规定、GB 50429-2007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铝合金压型板相关的计算条文规定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手册》中关于屋面排水计算的相关条文。

压型板截面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其实际的受力情况,所以选择了在一个波距范围内进行验算。

因为无论是屋面板、墙面板或者是楼承板其实际作用过程中,均是多块板横向搭接成为整体,所以选择其中一个波距来进行计算更贴近于压型板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压型板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计算各验算点的弯矩及剪力情况。

压型板的计算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毛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加劲肋是否有效的判别、腹板剪应力承载能力计算、支座处腹板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跨中位置最大正负弯矩和剪力作用下截面承载力验算、支座位置最大负正弯矩和支座反力下截面承载力验算、最大正负挠度验算、屋面板排水能力验算。

上述承载力验算过程中均包含该种情况下该位置的有效截面宽度的验算。

计算采用的组合情况如下:1.2恒+1.4活;1.0恒-1.4负风吸;1.2恒+1.4正风压;1.2恒+1.4活+0.84正风压;1.0恒+1.4活-0.84负风吸;1.2恒+0.98活+1.4正风压;1.0恒+0.98活-1.4负风吸;1.2恒+1.0施工(屋面板);1.2恒+1.4活载(楼面均布施工荷载)(楼承板);1.2恒+1.4施工(楼面集中施工荷载)(楼承板)。

一:压型钢板一)板材力学参数的确定对于规范中已给出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的材料牌号,我们按规范中数值采用,如Q235、Q345等。

对现今压型板常用的冷轧板牌号如G300、G550等,规范没有给出明确的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厂家在供货的时候仅提供材料的屈服强度为300 N/mm2、550 N/mm2,所以我们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4.1.4条规定,取抗力分项系数,计算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按抗拉强度设计值除以计。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知识分享

压型钢板组合楼板计算知识分享

3.6 m 120 mm 95 mm
50 mm
根据《组合楼 板设计与施工 规范》 (CECS273210)第4.1.1 条,主要是按 施工阶段和使 用 阶段进行设计 验算:
施工阶段荷载 楼承板、钢筋 自重 DL 混凝土自重 L施L工均布活荷 载 SL
使用阶段荷载 恒荷载 DL (包括楼承板 自重、钢筋混 凝土自重、装 饰层自重)
Ea*Ia)
w
<
(注:此条件
不满足时可以
加设支撑或者
重新选择压型
钢板型号)
(2)对三跨的 跨中扰度进行 验算 S2 根据静力计算 手册,三跨的 跨中扰度为 w= 0.677*0.01*qs 2*L4/(Ea*Ia)
w
<
种情况
[w]=min(L/1 80,20)=
[w]=min(L/1 80,20)=
0.59 KN/m
3.6 m
14.78 mm 20.00 mm
3.6 m 7.69 mm 20.00 mm
(注:此时可 以加设支撑或 者重新选择压 型钢板型号) 扰度满足要求
三. 使用阶段 验算 3.1 跨中弯矩 验算 q1 =(1.2*DL+1.4* LL)*Cs q2 =(1.35*DL+0.9 8*LL)*Cs q=max(q1,q2)
'-X/2)
=
M2
<
M2'
(此处不满足
时,调整配
筋)
此时支座受弯
承载力满足要
求。
3.3 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验算
楼板抗剪承载 力 Vu
Vu =
0.7*bmin*(h-
=
20)*ft
板所受剪力 V = q*S/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软件针对压型钢板、铝合金板进行截面承载力、挠度、施工荷载及排水能力进行验算。

在计算过程中,压型板按受弯构件考虑,主要遵循GB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关于压型钢板计算的条文规定、GB 50429-2007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铝合金压型板相关的计算条文规定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设计手册》中关于屋面排水计算的相关条文。

压型板截面计算过程中,考虑到其实际的受力情况,所以选择了在一个波距范围内进行验算。

因为无论是屋面板、墙面板或者是楼承板其实际作用过程中,均是多块板横向搭接成为整体,所以选择其中一个波距来进行计算更贴近于压型板实际工作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压型板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计算各验算点的弯矩及剪力情况。

压型板的计算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毛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加劲肋是否有效的判别、腹板剪应力承载能力计算、支座处腹板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跨中位置最大正负弯矩和剪力作用下截面承载力验算、支座位置最大负正弯矩和支座反力下截面承载力验算、最大正负挠度验算、屋面板排水能力验算。

上述承载力验算过程中均包含该种情况下该位置的有效截面宽度的验算。

计算采用的组合情况如下:1.2恒+1.4活;1.0恒-1.4负风吸;1.2恒+1.4正风压;1.2恒+1.4活+0.84正风压;1.0恒+1.4活-0.84负风吸;1.2恒+0.98活+1.4正风压;1.0恒+0.98活-1.4负风吸;1.2恒+1.0施工(屋面板);1.2恒+1.4活载(楼面均布施工荷载)(楼承板);1.2恒+1.4施工(楼面集中施工荷载)(楼承板)。

一:压型钢板一)板材力学参数的确定对于规范中已给出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的材料牌号,我们按规范中数值采用,如Q235、Q345等。

对现今压型板常用的冷轧板牌号如G300、G550等,规范没有给出明确的抗拉、抗剪强度设计值,厂家在供货的时候仅提供材料的屈服强度为300 N/mm2、550 N/mm2,所以我们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4.1.4条规定,取抗力分项系数,计算其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剪强度设计值按抗拉强度设计值除以计。

二)截面惯性矩的计算软件根据截面几何形状,通过线积分的方法求得截面的惯性矩。

在计算过程中忽略了腹板上的一些加劲措施,但上下翼缘的加劲肋是考虑在其中的,其计算结果经过测试满足实际计算要求。

用户也可以通过AutoCAD对需计算的板型直接查询面域特性得到截面惯性矩,并可与软件计算所得相比较。

三)上下翼缘加劲肋是否有效的判别《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4条,受压翼缘纵向加劲肋的规定:因我们计算过程中取中间一个有效波距进行计算,所以无需考虑边加劲肋的作用效果,仅考虑中间加劲肋的判别。

针对中间加劲肋:且其中:代表中间加劲肋截面对平行于被加劲板件截面之重心轴的惯性矩;代表被加劲的子板件的宽度;代表板件的厚度。

其中对理解如下:加劲肋截面对自身重心轴的惯性矩,重心轴为平行于被加劲板件的重心轴,其数值可以通过线积分的方法得到。

当中间加劲肋满足上述要求时,认定加劲肋有效;当不满足要求时,忽略加劲肋的作用,按无肋板考虑。

四)板件截面是否失效的判别均匀受压翼缘、不均匀受压腹板是否失效需根据其所处位置在该工况组合下经过验算确定。

受拉翼缘按全截面有效考虑。

五)受压板件截面有效宽厚比计算的分类情况及计算原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2条规定如下:压型钢板受压翼缘的有效宽厚比应按下列规定采用:因我们计算过程中取中间一个有效波距进行计算,所以无需考虑边加劲板件的计算。

两纵边均与腹板相连,或一纵边与腹板相连、另一纵边与符合7.1.4条要求的中间加劲肋相连的受压翼缘,可按加劲板件由本规范第5.6.1条确定其有效宽厚比;我们对此条文做如下理解:两纵边均与腹板连接即我们所说的加劲板件,按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计算。

一纵边与腹板相连、另一纵边与符合7.1.4条要求的中间加劲肋相连的受压翼缘,可按加劲板件由本规范第5.6.1条确定其有效宽厚比。

但当两纵边均与中间加劲肋相连的子板件的计算方法规范中并没有明确给出。

现实中这部分的计算对整个板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有的新板型中,也会出现多个加劲肋的情况,而规范中给出的应该是只有一个中间加劲肋的情况,对其他多肋的情况未有提及。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参照澳大利亚冷弯薄壁型钢AS-NZS-4600-1996规范(第2.5条)。

对其中多个加劲肋部分的计算方法,我们归纳如下:当出现多个有效的中间加劲肋的时候(软件默认为加劲肋均分被加劲板件):1、受压翼缘两侧均与腹板相连,当中间有多个加劲肋(加劲肋满足条件要求)时,与腹板相连的第一子板件(被加劲板件)如果部分失效(同理,因为加劲肋之间的间距相等,所以如果第一子板件部分失效,那么其他各段子板件在均匀受压的情况下也必然出现部分失效的情况),则仅离腹板最近的两个加劲认为有效,其他各中间加劲肋的加劲效果忽略,也就是离腹板最近的两个加劲肋之间的翼缘部分认为是平板,按两边支承板件计算其有效宽度;2、有多个加劲肋(加劲肋满足条件要求)时,当第一子板件全截面有效时,其他子板件也是全截面有效(等距),我们可以说中间加劲肋密集布置,加劲肋足够近,这时可以用折算厚度的概念来代替此有加劲板件。

即为加劲板件(子板件与加劲肋一起)对其自身中和轴的截面惯性矩;为受压翼缘宽度;是折算后的厚度。

后续的计算有效截面惯性矩时同样用即可。

(加劲肋数量大于等于2)上述两种情况在中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没有提及,所以此处我们加以引用,实际计算时根据折算后的厚度来再次计算其有效宽度、及截面的有效截面惯性矩。

这里我们之所以对其加以考虑,主要是因为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翼缘板的板幅较宽,同时加劲肋也比较密集的情况下,我们不该很主观的认为其全部有效,这里利用折算厚度的概念的话则更加清晰准确。

软件计算过程中,用澳大利亚冷弯薄壁型钢AS-NZS-4600-1996规范(第2.5条)补充中国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中未提及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基本包含压型钢板加劲肋计算的所有情况。

这里仅是软件制作组针对压型钢板计算方法的理解,并加以整理。

同时也希望国标冷弯型钢规范可以进一步完善,更明确的给出上述规范中未提及到的加劲肋之间的子板件计算情况,以及加劲肋密集的较宽板失效宽度的计算方法,和列出各种现今适用的冷轧板的强度设计值或其强度设计值的计算方法,以使其可以计算现今新产品的所有型号,也使规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也使现在的新的板型计算也能更加有据可依。

六)有效宽厚比的计算有效宽厚比计算是在指定位置指定工况组合情况下的计算,各受力点在同一组合下失效情况各不相同,同一受力点在不同组合情况下也各不相同。

按《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5.6.1条执行:加劲板件、部分加劲板件、非加劲板件的有效宽厚比按下列公式计算1)当时2)当时3)当时为板件宽度为板件厚度为计算系数,,当时按1.15取。

为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若,则,若,则。

为板件受压区宽度当时,;当时,。

为计算系数为受压板件边缘的最大控制应力,与板件所受力的各种情况有关为板件受压稳定系数,与板件纵边支承类型和所受应力的分布情况有关为板组约束系数,与邻接板件的约束程度有关,若不计相邻板件的约束作用时取1。

此处老规范中给出的值均按1考虑,与新规范比较后得出老规范偏保守的结论。

在对无肋型压型板的计算中,对的计算方法在新规范中是明确的,但是对有肋型压型板的计算中,对加劲肋对被加劲板件的约束作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计算方式。

同时由于新板型的不断推出,加劲肋的形式多样化,有折角型V 字型,有U字型,有宽度较大的加劲肋等等,其约束方式很难界定,其自身的受压稳定系数也难以计算,所以此处我们仍按老规范=1来考虑,计算结果偏安全。

同时希望新规范中对现今流行的加劲方式的板组约束系数给出更为明确的计算方法。

为板件受压稳定系数按《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5.6.2条中加劲板件情况下计算:对于加劲板件:当时,当时,此时为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当小于-1时,按-1取。

当出现部分截面失效的情况时,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5.6.5条求出失效位置(截面受拉部分全部有效)。

针对压型板的受力形式,可以知道上下翼缘为均匀受压或者受拉,受拉时全截面有效,腹板为非均匀受力,均匀受压时压应力分布不均匀系数为,不均匀受压时可按求得。

图中b e1、b e2按下列方法计算对于加劲板件:当时当时七)有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当截面出现失效时,应再次计算截面有效部分的惯性矩(注:中和轴位置改变,板部分失效,软件以线积分方法计算),并以有效截面特性代替毛截面特性,验算压型板截面承载力及挠度是否满足要求。

八)截面承载力的计算1、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6条进行压型板的剪应力的验算:当时(为腹板实际展开宽度),腹板的平均剪应力应满足下列要求:=当时(为腹板实际展开宽度),腹板的平均剪应力应满足下列要求:=为腹板平均剪应力为腹板的剪切屈曲临界剪应力为腹板的高厚比2、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7条进行压型板支座处腹板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支座反力为一块腹板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为系数,中间支座取0.12,边支座取0.06。

为强度设计值为腹板厚度为材料弹性模量为支座处支承长度,中跨位置可以取支承构件宽度为腹板倾角3、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8条进行压型钢板同时承受弯矩M和支座反力R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其中。

为截面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

需根据所在位置的截面有效特性求得。

在此M与R同时作用的位置必在支座处,所以此处的为支座反弯位置的有效截面模量。

为支座的反弯矩。

与按前面的方法求得。

4、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9条进行压型钢板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V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其中当时:=当时:=其中。

为截面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

需根据所在位置的截面有效特征求得。

在此M与V同时作用的位置区段范围内,其截面有效特性也相应变化。

这里我们将此计算简化,弯矩作用位置取最大弯矩位置,剪力取最大剪力位置,按规范要求是取构件弯矩及剪力共同作用的同一点的最大值来判断。

通过认为判断,弯矩作用起绝对控制,剪力作用很小,所以我们简化此计算方法,利用两个作用点的极值求解,计算结果偏安全。

5、根据《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7.1.10条进行跨中最大弯矩位置检修或施工集中荷载(总值为1.0kN)验算:施工荷载验算过程类同上述4个步骤,单波距计算时,施工荷载集中力计算公式如下:其中F当为屋面施工荷载时按1.0KN考虑,当为楼承板时按用户实际输入为准,为折算系数,当屋面板计算时按0.5考虑,当楼面板计算时,,b为钢承板单波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