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餐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习惯,而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从餐桌礼仪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用餐时间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间相对较早且时间较短,午餐和晚餐之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会更加重视用餐的时间,餐桌上食物的进出也与西方文化不同。

在中国,通常会一道一道地上菜,而在西方国家,通常会所有的菜品一次性上齐。

2.刀叉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用来辅助进食的工具,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将食物送入口中。

刀和叉都是右手使用的,左手放在餐桌上。

而在东方文化中,餐桌上通常只有叉子和勺子,刀在做菜时使用,用餐时通常不会使用刀。

3.嘴部和手部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直接用嘴来吃食物,用手拿食物是不礼貌的。

而在东方文化中,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中国人常常会使用筷子来进食。

4.饮品的选择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在用餐之前享用一杯酒或清酒,而东方文化中,酒水的选择和饮用方式就不太一样了。

在中国,白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人们通常在用餐时会互相劝酒,喝酒时要举杯敬酒,表达亲近和敬意。

5.面部表情和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可以面带微笑,交流时也更加直接。

在东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保持比较庄重的面部表情,交谈时更加注重礼节。

6.残羹剩饭和桌上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通常不会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是被接受的,甚至被视为节约和珍惜食物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有许多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个人的空间,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短,嘴部和手部的使用也更加注重卫生。

而东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礼节,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长,人们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交流时也更加注重礼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也丰富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用餐姿势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用餐姿势有较大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习惯于坐在餐桌前,脚踏在地上,身体保持直立。

同时,双手应该放在桌上,但不需要使用刀叉等餐具。

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的姿势较为随意,人们可以斜靠在椅背上,或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姿相对比较放松。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独立,这种用餐姿势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餐具使用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使用筷子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人会用筷子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同时,使用叉子、勺子等西方餐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西方社会,使用刀叉等餐具是必不可少的。

在用餐过程中,使用刀子切割食物,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西方人注重洁净、整齐和讲究服务,使用餐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的价值观。

三、交流方式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交流方式也呈现出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会不时地互道“请慢用”、“好吃吗”等礼貌性的问候。

此外,家庭聚餐时经常以围炉形式进行,家人间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过程中通常会保持较为安静。

人们会专注于食物的品味,较少言谈。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以及对用餐环境的重视。

四、就座次序在中国的宴会上,座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主宾通常会被安排在宴会桌的中央位置,表示尊崇。

其他的客人则会根据年龄和地位来确定座位。

且与主人相对坐,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座次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不需要拘束和担心座位的问题。

这种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平等和自由。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和就座次序等方面。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中西文化中,餐桌礼仪存在着一些差异。

以下是从餐桌礼仪角度来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例子。

首先,对于用餐的时间和顺序,中西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中国,用餐的时间较晚,通常在晚上6点至8点之间,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早些用餐,一般在晚上5点至7点之间。

此外,在用餐顺序方面,中餐通常会同时上菜,所有的菜肴都会一起摆在桌子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而在西餐中,通常会按顺序上菜,先上前菜,然后是主菜和甜点,每道菜都是独立的一道。

其次,餐桌上的礼仪也存在差异。

举例来说,在中餐中,吃饭时通常使用筷子,而在西餐中则使用刀叉。

使用筷子吃饭有一定的技巧和规矩,例如不要用筷子捅菜、不要叉起整片鱼等。

而使用刀叉吃饭则需要掌握正确的握持方式和用餐顺序。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的规定,如不要拿食物过于远离自己的嘴巴、不要夹取过多的食物等。

相比之下,西方人在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用餐技巧和礼貌,例如不发出噪音、不大声咀嚼等。

再次,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米饭和面食是主食,常常搭配各种菜肴一起食用。

而在西方,面包和意大利面等面食通常作为主食,肉类和蔬菜则作为配菜。

此外,中国人喜欢吃鱼,而西方人则更常食用肉类。

对于食物的选择,中国人习惯于吃整只鱼或鸡,而西方人通常将食物切块或切片。

最后,用餐中的社交互动方式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吃饭是一种团聚和社交的活动,家人和朋友通常会聚在一起合用餐桌。

吃饭时,人们常常会互相倾斜碗筷向对方夹食物,以示亲密和关系亲近。

而在西方,用餐被视为一种个人活动,更注重个人的用餐礼仪。

西方人往往会分别用自己的餐具夹食物,较少互相分享食物。

通过对中西餐桌礼仪的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对于饮食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是加深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一步。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首先,中西方对于用餐时间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用餐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家庭成员通常会一起坐下来享用。

晚餐时间可以很晚,乃至于晚上10点以后也不少见。

与此相反,在西方国家,用餐时间通常较早,晚餐通常在傍晚6点至8点之间。

其次,在用餐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餐一般使用筷子进食,而西餐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抓取食物,而西方人主要使用刀切割,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

此外,西方人也习惯用刀切菜,而中国人则喜欢将菜切成小块,方便用筷子夹取。

第三,对于餐桌礼仪的严谨程度也有差异。

在西方国家,有一套非常具体的用餐礼仪规定,比如使用餐具的方式,区分不同餐具的用途等。

而在中国,餐桌礼仪相对较为宽容,没有太多具体的规定,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和谐氛围。

此外,餐桌上的用餐秩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每个人通常有自己的餐盘和餐具,而在中国,多个人共用一张转盘或共用一道菜,各自取菜。

中国人习惯将菜夹到自己的碟子里,然后吃,而西方人则将菜夹到嘴里。

此外,中国人也注重饮食的均衡,尽量将菜品搭配得丰富多样,西方人则往往一道菜一道菜地享用,不过西方人用餐时间较短,所以菜品往往相对单一在用餐时的礼仪规范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招待客人时通常会吃饱。

主人通常会为客人夹菜,客人也应该适时向主人致谢。

而在西方国家,用餐时间通常较短,主人通常只需提供餐食,客人负责自己夹取食物。

在西方国家,如果客人不再进食,这被视为表达满意的方式,而在中国则被视为不礼貌。

最后,对于餐后礼仪的看法也不同。

在中国,招待客人的一方通常会等客人离开后,拿起餐巾清理餐桌和碗盘,这是对客人离开的尊重。

而在西方国家,餐后通常由服务员完成清理。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习俗的不同态度。

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需了解并尊重各自的餐桌礼仪。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地区的餐桌礼仪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在饮食习俗、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习惯。

本文将就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餐桌礼仪的意义中西方餐桌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中方文化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准确的餐桌礼仪可显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是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在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具有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交秩序等深层次含义。

二、进餐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进餐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用筷子是主要的进食工具,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后放到嘴里,不常用刀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主要的进食工具,用刀切菜,用叉将食物放到口中,刀叉的使用技巧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三、就座次序的差异中西方的就座次序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就座通常是按照地位、长幼来规定的,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依次就座。

而在西方文化中,就座次序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就座通常没有固定的次序,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座位。

四、餐桌礼仪细节的差异在餐桌礼仪的细节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

比如在中方文化中,使用筷子时应该扎菜根,夹菜时不要用筷子指头指着别人,饭碗不可高高举起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应保持坐姿端正,切菜时要谦和地使用刀和叉,不可伸长手臂距离过远等。

五、餐桌礼仪的其它差异此外,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还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吃饭时吵闹和大声嚼食是不礼貌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夹食物表示亲情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大声说话被视为互动和社交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彰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魅力。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餐桌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西方都积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餐桌礼仪。

无论是日常的民间交往还是较为正式的官方外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冲撞成为越来越多的商务人士、公务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此,通过梳理餐桌礼仪的差异,透视其背后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价值、思路与方法,并对已有文献进行述评,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具体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差异,第三部分则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一些启示。

关键字:餐桌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AbstractTable mann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ong history,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their respective table manners. A large number of business people and civil servants must confro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in both daily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and formal official diplomacy. Based on thi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of table manners, this paper analyses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rovides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ing this study’s background, value, idea and method, and reviewing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part, I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 and find its hidden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third part provides some revelation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table manners;cultural differenc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目录第一章引言 (1)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3 文献述评 (2)第二章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 (4)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 (4)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 (4)2.1.2就餐中的餐桌礼仪 (4)2.1.3就餐后的餐桌礼仪 (5)2.2 餐桌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分析 (5)2.2.1中国人追求尊卑次序与整体和谐 (5)2.2.2西方人崇尚以人为本与个体自由 (6)第三章餐桌礼仪对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7)3.1借鉴西方餐桌礼仪的先进之处 (7)3.2传承我国餐桌礼仪的优良传统 (7)参考文献 (8)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价值礼仪是特定情形中约定俗成的规则,包括对大众一言一行的规范,其约束力不及法律,但是却能为大众的交往提供重要的指导,遵守礼仪的人能够为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获得尊重和认可,违背礼仪的人则会引发对方的反感,甚至带来不必要的冲突。

礼仪的内容包罗万象,而餐桌礼仪是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礼仪。

简单地说,餐桌礼仪就是人们在就餐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实际上,这一规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礼仪。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然也形成了丰富的餐桌礼仪,这些礼仪既约束着国民的餐桌行为,也塑造着国民的良好形象,其背后折射的是雄厚的大国文化积淀。

西方国家也十分注重餐桌礼仪,形成了一系列的就餐规则,这些规则与我国的不尽相同,这就为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了解这些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保持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推动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成为睦邻友好的关键途径。

立足于餐桌文化这个小的视角,本文着重比较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差异,目的在于系统地挖掘餐桌礼仪的差异,并进行归类,同时,深入剖析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这对于增强人民对餐桌礼仪的重视,提高人们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认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理论层面上,通过本文的研究弥补现有餐桌礼仪分析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更加系统性,同时能够进一步剖析文化差异,为更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遵循的逻辑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里的现象是指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而本质便是餐桌礼仪中隐含的文化差异。

按照这一逻辑,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即首先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发掘其分析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归类的方法展示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最后通过理论分析,挖掘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并阐述这些差异带来的跨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本文的文献述评和文化差异分析的部分,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着重从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在主体的餐桌礼仪差别分析中,主要采用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而清晰明了地展示餐桌礼仪的具体区别。

定性分析的方法能够确保本文的研究合乎理论规范,保证本文分析的科学性,提高理论水平。

归类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是研究餐桌礼仪差异非常便利的方法,既能保证具体形象,也能够实现与理论的良性结合,从而进一步保证本文结论的说服力。

1.3 文献述评餐桌礼仪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王娟[2011]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时代的变迁,理应不断了解西方的餐桌礼仪,从而达到增进中西方友谊的目的,她在文章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西方的餐桌礼仪,并将其与我国的餐桌礼仪进行了简单的比较[1]。

但是将餐桌礼仪的差异直接等同于文化差异,并没有揭示出导致餐桌礼仪差异的原因。

鄢赫,李晓云[2013]选取了法国的餐桌礼仪与我国进行对比,其对比围绕着进餐方式和气氛两个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中餐共食制与法国分餐制的区别,进而揭示了文化意义,整体体现出文化生态学的逻辑[2]。

可以说这样的研究方法针对性很强,而且能够进行比较详细的对比,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也有学者借鉴该方法对比中美之间的餐桌礼仪差异,如王靖雯[2013],她从饮食的观点与态度差异出发,对比中美餐桌礼仪,可以说首先对差异的原因作出了诠释,然后再进行现象的对比[3]。

这些研究纷纷将重心设为餐桌文化的比较,实质上对背后的文化差异,特别是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没有作出详细的阐释。

也有学者对餐桌礼仪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餐桌礼仪对比的意义。

赵彦[2013]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详细的对比,探究了背后的隐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并认为了解差异的意义在于改善各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效果[4]。

与餐桌礼仪最直接相关的文化是饮食文化,张亚红[2009]立足于文化内涵考察,提出西方人对营养的关注,对规范的注重,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导致其餐桌礼仪与我国存在诸多不同,这些餐桌礼仪既是其文化观念的体现,也是传承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对于存在的差别,她因为应该辩证地借鉴和学习[5]。

邓晓娟[2012]同样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关注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她将餐桌礼仪与社交礼仪、婚俗礼仪结合起来进行对比,除了提取其中的不同点外,还探究了双方的契合点,她认为既要避免盲目西化,也要防止固步自封,应该按照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融合中西方的礼仪文化[6]。

从现有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界对餐桌礼仪的对比尚不够系统,对文化差异的揭示也不够统一,有必要对餐桌礼仪的差别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同时深入[1]王娟.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2]鄢赫,李晓云. 浅谈中法餐桌礼仪显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以进餐方式和餐桌气氛两个方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5:141-142.[3]王靖雯. 浅谈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异[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5-6.[4]赵彦. 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河南大学,2013.[5]张亚红.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6]邓晓娟. 中西礼仪文化之比较[D].兰州大学,2012.挖掘背后的文化差异。

第二章中西方餐桌礼仪对比及文化差异分析2.1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对比——就餐过程的差异2.1.1就餐前的餐桌礼仪就餐前的餐桌礼仪主要是入座、餐具及菜品摆放等方面。

在这个方面,中国的习惯是入座必须讲究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客人的尊敬,优先请客人入座,而且是上座,这一点在中国最为传统的八仙桌上体现最为明显,现在即使是圆桌,也会划分出主宾、主陪等座次,以示尊卑秩序,一般情况下,女士不会得到特别的关照。

餐桌也会按照距离主席台(婚礼中)或是门口的远近进行等级划分。

在我国较为正规的上菜次序为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最后上主食和餐后甜点,热菜之中,首先上炒菜,再上烧制的菜品,一些主要的菜品如整鸡、整鱼,不能让它们的头尾对准客人和长辈,以示尊重。

中餐餐具的摆放礼仪较少,如筷子要摆在碗碟的右侧,不能竖插在碗中等。

西方国家在就餐前要对女士表示尊重,如邀请女主人坐到主位上,对就餐人员的年龄和身份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但同样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并在安排座位时特意调配男女的位置,保证交叉。

西方国家上菜时,先上开胃菜,再上汤品,然后是副菜,主要是鱼类,再上主菜,一般是肉类和禽类食品,再上蔬菜食品,最后以甜品、饮品结束。

西方国家对餐具的摆放要求较多,特别是刀与叉的摆放,一般叉放在左边,刀放在右边,并保持刀口向内,其他餐具以此摆放,从外到内依次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