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人体司令部单元教学设计:17刺激与反应

《刺激与反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以体验活动为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围绕区分刺激与反应这个主题展开四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刺激与反应。
为了说明两者的区别,课文用图片的方式列举了四个场景,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
活动二,感受刺激与反应。
课文提供了两个小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己接收刺激后的反应行为并发现人的反应速度存在差异。
活动三,紧接活动二,以资料的形式介绍人的起跑反应时间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的反应速度可以很快。
活动四,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课文首先带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应急反应事例,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做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通过观察被投者眨眼的次数,体验本能的快速反应,并发现其往往不受自己的意志控制,深化对刺激与反应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反应是由刺激导致的。
2.知道身体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应。
3.能在互相往对方脸上投棉球的游戏中感受到本能反应。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懂得刺激与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在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区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
四、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电子秒表。
4生分组材料:20厘米长的直尺、护目镜、小棉球。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刺激与反应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会做出一些行为,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2.出示书本47页的图片:观察这四幅图片,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图中的这4种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预设:图1是人唾觉时,被闹钟发出的声音叫醒,准备起床。
图2是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的情景。
图3是人们根据红绿灯的变化情况,决定是否过马路的情景。
图4是老师宣布明天大家去秋游时的情景。
)3.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些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行为呢?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反应。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时 水滴的“旅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时水滴的“旅行”》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16课时,题为《水滴的“旅行”》。
该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展开,通过示意图和模型的建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循环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2. 运用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3. 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难点:建立大自然中水循环的模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水的基本知识,对水的存在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过程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能力,但对于水循环的全过程和动态平衡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示例和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思考,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吗?请你们想一想,水是从哪里来的?又会去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学生:水是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方来的,它会被太阳蒸发后形成云,然后下雨或者下雪。
教师:很好!你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水循环的想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水的旅行之旅吧。
2. 呈现与讲解教师:现在,我将通过示意图向大家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请大家仔细观察示意图,并根据图中的提示来描述水的循环过程。
(教师出示示意图,图中标注了地球、云、河流、湖泊、海洋等要素)教师:请同学们看图,你们能看出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的吗?学生:水被太阳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大气中,形成云,然后云中的水滴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上,形成河流、湖泊等。
教师:非常好!你们已经描述得很准确了。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如观察、比较、分类、测量等。
然而,五年级的学生在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的严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包括《光与色彩》《热传递》《地表水火的运动》《地球的内部》《岩石与矿物》《人脑的“司令部”》《神经》《感觉》八个单元。
教材内容涵盖了物理、地理、生物等多个领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目标1.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了解色彩的形成和混合规律。
2. 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热传递的特点和规律。
3. 认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过程,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
4. 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知道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5. 学会辨别常见的岩石和矿物,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6. 认识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7. 了解神经的分布和作用,以及神经传递信息的过程。
8. 理解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知道如何保护感觉器官。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传播和色彩的混合实验。
热传递方式的探究实验。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的成因。
岩石和矿物的鉴别方法。
人脑和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和保护方法。
2. 难点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理解热传递的微观机制。
构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
区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
神经信号的传递过程。
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感觉现象。
五、教学措施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2.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5课时热传导》,主题是热传导。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的过程,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2. 理解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3. 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从同一个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难点: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和液体中的传递过程,归纳热传导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热传导的概念。
然而,对于抽象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热传导的知识。
热能是如何传递的呢?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
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认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吗?学生:是的,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第二环节:实验观察老师:现在,我将给你们展示一个实验来观察热能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过程。
请看屏幕上的实验图示。
学生:好的,老师。
老师:现在,我将在一个装满温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端部已加热的金属片。
请你们仔细观察金属片的变化。
学生:(观察金属片)老师:请问,金属片的哪一端变热了?为什么?热是如何传递的?学生:金属片的一端变热了,因为它接触了热水。
热能是从热水传递到金属片的。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老师:非常好!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热能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的。
那么,你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关于热传导的概念和特点呢?学生:热能是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的内部》单元课件: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3课。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先让学生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0课 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了解人们对脑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够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联系,利用资料,辨析一些做法是否有利于大脑的保护.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
2. 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前景。
3. 能够利用资料,辨析一些做法是否有利于大脑的保护。
4. 能够用图形表示一些事物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举例和引导,激发学生对脑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辨析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3. 图形表示法:通过图表、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脑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大脑保护的重视和关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了解人们对脑科学知识的运用。
2. 能够利用资料,辨析一些做法是否有利于大脑的保护。
教学难点:1. 能够用图形表示事物的联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较高,但对脑科学知识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他们在图形表示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人体中最重要的“司令部”——大脑。
大脑对我们的思维、记忆、感知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们有没有想过大脑是如何发展和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学生:老师,我听说大脑可以控制我们的行动和思维,我想了解更多关于大脑的知识。
2. 探究活动:- 老师:请你们阅读教材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什么基础?什么是人工智能?你知道它的应用前景吗?-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 老师:现在请你们与旁边的同学讨论你们的答案。
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上册《大脑的开发与利用》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员“第 四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旨在 爱护大脑和科学用脑。采用递进式结构,按 照“从概念到过程,从过程到内在,从内在到爱护和使用”的逻辑编排。本课采用分列式结构, 围绕脑科学的运用,以四个活动为核心展开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学习图形表征。活动1:接课 文“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习科学打下了基础”之后,借助大脑功能图,指导学生分析此图怎样 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气泡图的形式和作用。活动2:用图片介绍鱼骨图的形式,指导 学生把卡片提供的“人类在不同阶段对地球的认识”,按照鱼骨图的要求填到相应的空框里,让 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此形式的作用并初步学会使用。第二个内容,认识人工智能。活动3:通过阅读 课文关于人工智能的资料,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开拓学生 的视野,增进对未来科技的向往。第三个内容,讨论大脑保护。活动4:阅读介绍大脑保护的资料 ,辨别具体做法是否合理。课文首先以资料的形式介绍大脑工作消耗能量的情况和与保护大脑相 关的一些知识,然后启发学生依据上述资料,对具体做法进行辨析,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怎样保护 大脑的知识。
你还知道大脑具有哪些功能吗? 4.播放《超强大脑》片段,谈感受: (1)这段视频中,最令你感叹的是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是不是很好奇,视频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这些 “特异”功能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也能拥有这样的技能吗?如何获得?)
5.(你认为)什么是大脑的开发和利用?(板书课题)
(1)指名汇报,调查学生前概念 (2)过渡谈话:人类对大脑的开发和利用经历了一些特殊的阶段。 【设计意图:结合回顾上一课教学成果,开门见山地引出“气泡图”这种图形表
(四)、讨论大脑保护 1.谈话: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永无止境,大脑需要被保护(板书:保护) 2.阅读资料,汇报:保护大脑健康需要关注哪些方面?(板书:睡眠、作息;空气、心情) 3.再读资料,辨析: (1)以下做法是否正确,并能说出理由;针对错误的做法提出改进建议 经常保持室内开窗通气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8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主要内容是物体的传热本领。
通过实验,学生将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多人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思维: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实践: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 态度责任: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他们对于热的传导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以便深入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杯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杯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个杯子在放热水时,哪个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A:我觉得金属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是良导体,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
学生B:我觉得塑料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容易导热,热量会传到手上。
教师: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金属是良导体,所以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让我们的手感到更烫。
而塑料是不良导体,热量传导较慢,所以手感相对较凉。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2. 实验展示:教师将展示台上放置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用相同温度的热水壶倒入两个杯子中。
教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大家看,热水倒入杯子后,金属杯子的表面是否会快速变热?学生们观察后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从计划到行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活动:模拟地球自转的实验——侧重于分析
第四课:看月亮
• 心中的月亮——前概念 • 当天的月亮——指导观察 • 连续的月亮——总结规律
主要活动:讨论如何记录月相 连续记录月相
第五课: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花钟 • 昼夜对人体的影响——人体生物钟 •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昼行动物和夜行动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内容
• • • • • 白天和黑夜—— 地球和宇宙 光与色彩 —— 物质世界 电 和 磁 —— 物质世界 呼吸和血液循环——生命科学 解释与建立模型——过程技能显 性化训练单元
白天和黑夜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次级课题:
太阳和影子 太阳钟
白天
昼夜交替
黑夜
看月亮
第四课:研究磁铁
• 各种各样的磁铁 • 研究磁铁的性质
– 磁力大小的部位 – 自由旋转的磁铁 – 磁极的相互作用
• 指南针的资料 • 利用磁铁的性质来制作
– 做指南针合作玩具
• 调查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五课:电磁铁
• 做一个电磁铁 • 比较磁力大小不同的电磁铁 •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 小孔成像(制作小孔成像)
主要活动: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误区和途径)
第二课:照镜子(平面镜和凹凸面镜)
• 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理解反射 • 研究光的反射
– 观察镜子里的物体 – 两面镜子 – 体验反方向
• 利用反射现象(制作和游戏) • 其他形式的反射现象(凹凸面镜)
– 认识这些现象 – 生活中的运用
简单电路 导体和绝缘体 探测暗盒里 的电路
电 电磁铁
磁
研究磁铁
第一课:简单电路
• • • • • 生活中的现象 点亮小灯泡 电路的工作原理 使用电器工作 使小灯泡更亮 做一个红绿灯(并联电路,单刀双掷)
主要活动:组成简单电路(归纳共同点)
第二课:导体和绝缘体
• 问题引入 • 检验物体的导电性能(一般的物体)
– 列出研究因素 – 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 – 多次实验取得数据 –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 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什么因素有关(拓展) • 调查身活中的运用
呼吸和血液循环
肺和呼吸 测量呼吸和心跳 心脏的跳动
第一课:测量呼吸和心跳
关键在于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 由运动后的体征变化开始说起 • 测量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第三课:研究透镜
• 有生活中水的折射现象引入 • 研究光经过透镜时的现象
–比较外形 –观察物体i(放大和缩小 –聚光和发散 –成像研究
• 拓展:组合透镜(望远镜的产生)
第四课:七色光
• • • • • • 由彩虹的引入 制造彩虹 组合白光 牛顿的光学实验 拓展组合颜色 虑光实验(颜色的形成)
电 和 磁
主要活动:调查活动——植物、人、动物的一天
光与色彩
行进 反射 折射 组成
光的行进
照镜子
研究透镜
七色光
小孔成像原理
沿直线传播
镜子成像原理 光的传播
方向可以改变 折射 透镜的作用 反射 色彩形成原因
潜望镜
聚光
第一课:光的行进
• 光源——自然,人造 • 光的直线行进
– 直接观察到的 – 用实验证明的
– 先预测再检验 – 总结提升概念
• 检验特殊的物体(人体、水、大地) • 安全用电
– 观察常见的电器材料 – 行为辨认
第三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 引入怎样判断导线的断和连 • 设计制作暗盒
– 如何安装电线、如何安装电池、如何连接灯泡
• 检测记录现象 • 判断盒内电路 • 打开并验证(为什么打开)
– 安静的时候每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比较数据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二课:肺和呼吸
• 认识呼吸器官 • 比较吸进去的空气和呼出来的空气
– 石灰水 – 火柴
• 测量肺活量 • 保护呼吸器官和吸烟有害健康
第三课:心脏的跳动
• 认识心脏 • 体验心脏的跳动 • 研究心脏的跳动对身体的影响
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一课:太阳和影子
• 阳光下的物体有影子 • 影子会变化 • 影子的变化有规律
主要活动:记录(连续)影子——侧重于科学探究
第二课:太阳钟
• 展示古代的日晷 • 设计制作日晷 • 拓展——手掌日晷
主要活动:设计制作日晷——侧重于科学探究技能
第三课:昼夜交替
• 观察现象 • 模拟实验——讨论地球自转引起的变化 • 古代人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