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反应中的活性中间体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常见活性中间体详解

有机化学常见活性中间体详解

有机化学常见活性中间体详解
高中化学常见官能团有:羟基(-oh)、羧基(-cooh)、醚键(-c-o-c-)、醛基(-coh)、羰基(c=o)等。

官能团,是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1、羟基(oxhydryl)是一种常见的极性基团,化学式为-oh。

羟基与水有某些相似的性质,羟基是典型的极性基团,与水可形成氢键,在无机化合物水溶液中以带负电荷的离子形式存在(oh-),称为氢氧根。

羟基主要分为醇羟基,酚羟基等。

2、羧基(carboxy),就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官能团,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共同组成,化学式为-cooh。

分子中具备羧基的化合物称作羧酸。

3、醚是醇或酚的羟基中的氢被烃基取代的产物,通式为r-o-r',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相同者称为简单醚或者叫对称醚;不同者称为混合醚。

如果r、r'分别是一个有机基团两端的碳原子则称为环醚,如环氧乙烷等。

多数醚在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有香味,沸点低,比水轻,性质稳定。

醚类一般具有麻醉作用,如乙醚是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剂。

4、羰基中的一个共价键跟氢原子相连而共同组成的一价原子团,叫作醛基,醛基结构简式就是-cho,醛基就是亲水基团,因此存有醛基的有机物(例如乙醛等)存有一定的水溶性。

5、羰基(carbonyl group)是由碳和氧两种原子通过双键连接而成的有机官能团
(c=o),是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等官能团的组成部分。

在有机反应中,羰基可以发生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等,醛或者酮的羰基还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活性中间体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活性中间体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碳负离子
总结词
具有负电荷的碳原子,是亲核试剂,稳定性受电子效应影响。
详细描述
碳负离子是亲核反应中的关键活性中间体,通常由富电子的碳原子与带负电荷的基团结合形成。由于 负电荷的集中,碳负离子具有稳定性,其稳定性同样受电子效应影响。在有机合成中,碳负离子可以 作为中间体,参与多种反应,如取代、加成和消除等。
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问题
总结词
稳定性问题是活性中间体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因为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容 易发生副反应或自分解。
详细描述
在有机合成中,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对其应用至关重要。由于活性中间体的高反应性, 它们在合成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副反应或自分解,导致产物的纯度和收率降低。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常采取一系列策略,如优化反应条件、使用稳定剂或保护基等,
多步骤合成
活性中间体在多步骤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 一系列的反应步骤实现复杂有机分子的合成。
串联反应
利用活性中间体的性质,将多个反应串联起来, 一步完成多个化学键的生成,简化合成过程。
组合化学
利用活性中间体在组合化学中的反应,实现大量 不同有机分子的快速合成和筛选。
04
活性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05
未来展望
新型活性中间体的开发
探索新型的活性中间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新型的活性中间体 被发现和开发出来,这些新型的活性中间体将会在有机合 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深入研究活性中间体的性质
为了更好地利用活性中间体,需要对其性质进行更加深入 的研究,包括其稳定性、反应性、选择性等方面的研究。
以增加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
活性中间体的选择性控制
要点一

有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间体研究

有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间体研究

有机催化反应的活性中间体研究有机催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可以高效、选择性地构建有机分子的键合。

而在催化反应的过程中,活性中间体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可以通过稳定的方式催化反应,加速和导向反应的进行。

本文将探讨有机催化反应中的活性中间体研究,并介绍一些典型的活性中间体。

活性中间体是指化学反应中的中间产物,其反应活性高于起始物和产物。

这些中间体可以通过稳定的方式存在于反应体系中,从而充当催化剂的角色,参与并促进反应的进行。

对活性中间体的研究可以揭示反应机理的细节,有助于理解反应的速率、选择性和底物适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

在有机催化反应中,活性中间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活性中间体的合成和表征;2)活性中间体的反应机理。

为了合成活性中间体,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先进的有机合成技术,通过设计合适的前体分子和反应条件,合成出目标中间体。

在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合成反应的温度、溶剂选择、催化剂的选择等多个因素,以确保中间体的高产率和高纯度。

合成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多种技术手段对中间体进行表征,确定其结构和性质。

在反应机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来解析活性中间体的形成和转化。

理论计算可以通过计算化学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模拟中间体的构型和能量,从而推断其形成机制。

实验验证可以通过反应体系中有机合成步骤的定位同位素标记和同位素交换等方法,确定活性中间体的反应路径和转化过程。

以活性烯烃为例,其官能团的空间构型对活性中间体的形成和反应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合成不同官能团的烯烃前体,并进行反应选择性研究,来揭示活性中间体的种类和反应路径。

此外,环状中间体的形成机理也是一个研究热点。

通过环闭合反应的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环中间体的活性和稳定性,并探索它们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活性中间体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有机催化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为合成方法的改进和新反应的开发提供指导。

有机化学中的活性中间体

有机化学中的活性中间体
O 强碱 PhCCH2CH3 -H O PhCCHCH3 C5H11Br O PhCCHCH3 C5H11
O PhC=CHCH3 C5H11Br
Br OCH3 NaNH2 Br OCH3
OC5H11 PhC=CHCH3
OCH3
NH2
OCH3
NH2
OCH3
NaNH2
NH3
5.2负碳离子
5.2.2 结构和稳定性
CH3 D
+
+
D
CH3
CH3
69%
4.5%
15.4%
5.2 负碳离子
当中心碳原子和>C=O、-CN等相连时,孤电子对和π键的
共轭,同时二者也是强吸电子基团,使负电荷得到很好的 分散,更稳定。如:
O R O R R O CN Cl3C CCl3
(2) S 成分含量的影响:
碳负离子电子对所占据的轨道含S成分越多,越稳定。
..
Li Cl Li
1, CO2 2, H2O HO2C
桥头碳卤代的卤代烷很难发生取代反应,因为SN1历程,要有 平面结构的正碳离子形成; SN2历程,亲核试剂要背后进攻。
5.2 负碳离子
已经制备出负碳离子的固体产物,其X-衍射测定结
果表明碳负离子不是平面结构,而 是接近与SP3杂化的锥形结构。
N CN CN
子的稳定性。在碱存在下:
k1 k-1
k1 k-1
C
H + B:
C
+ BH
Ka =
5.2 负碳离子
一般情况下,烃的酸性很弱,因而需要比一般滴定方 法要复杂的技术来测定。 测定方法: A、竞争方法:使用两个酸性烃和它们的金属盐之间建立 起来的平衡来测定:

第六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第六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RC
CR'
RX + R'2CuLi
R-R' + R'Cu + LiX
23
(3)羧基化和脱羧反应
羧化:
O O
RMgI+ O
C
O
H
OMgI
R
R
OH
O
O
CH3Li + O C O
物质量的比 1 : 1
H
OLi
H3C
R
OH
脱羧:
CH3COONa
-CO2 NaOH 400℃
CH3 + CO2 H+ CH4
当羧基的邻位 有拉电子基时, 可以在较低温 度下脱羧.
稳定的 自由基
O
( iii) 键的离解能 自由基是由共价键均裂产生的, 键 的离解能越大, 产生的自由基越不稳定,容易二聚生 成原来化合物。键的裂解能小的键如含有-O-O-, C-N=N-C 等弱键的化合物, 所产生的自由基比较 稳定。
30
常见自由基按稳定性排序:
(C6H5)3C > (C6H5)2CH > C6H5CH2 > CH2=C H CH2 > (CH3)3C > CH3 CHCH2CH3 >
- OH -
+ N2
(5)质子或其他带正电的原子团与不饱和键加成。
+ R+ (CH 3)3C=CH 2 + H+
CH 3
R (CH 3)3C+-CH 3 CH3CH-CH 2CH3
13
+ H+
6. 碳正离子的反应
1. 与带有电子的亲核体结合:取代反应(SN1) R+ + Nu- RNu

2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2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H2C CH2 H3C CH2 CH-NH2
50%
β - 插入
H2C CH2 H3CHC N H CH2
c.重排反应 (一般是烷基乃春重排) P88 .. R-C-N: RCH=NH 亚胺 (Schiff碱) H d.二聚
30%
2Ar-N:
Ar-N=NAr
Chapter 2
六.苯炔 (Benzyne)
Chapter 2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三.游离基(自由基 free radical)
自由基的反应一般有以下六种: ①偶联与歧化反应(偶联指二聚, 歧化一般是自由基夺取原子的反应) ②碎裂反应 ③重排反应(重排一般是芳基的迁移) ④取代反应(卤代等) ⑤自氧化反应 ⑥加成反应
Chapter 2
四.卡宾 (Carbenes)
b
Chapter 2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四.卡宾 (Carbenes)
H
CH2
H
H
C
H
sp2杂化 单线态
a b
sp杂化 三线态
CH2( )
惰性气体
CH2( )
液相中——以单线态进行 惰性气体中,光敏剂中——以三线态进行
Chapter 2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卡宾的类型:
①:CH2, :CHR, :CRR’ (R为烷基) ②:CHX, :CRX, :CXX’ (X为卤素) ③:CHY, :CRY, :CYZ (Y、Z为-OR、-SR、 -CN、-COOR等基团) ④CR2=C:,CR2=C=C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卡宾是一类包含只有六个价电子的两价碳原子 化合物的总称,其中四个价电子在二个共价键 上,另外两个电子未成键。其中最简单的是亚 甲基,其它可看作亚甲基的衍生物。 1.卡宾的结构、类型及命名 a.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自旋相反 b.两个电子各占一个轨道,自旋相同或相反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常用氧化还原剂: Fe2+/Fe3+、Cu+/Cu2+、Ti2+/Ti3+、Co3+/Co2+等。
H2O2 + Fe2+ RCOOH + Fe2+
HO + OH- + Fe3+ RCO + OH- + Fe3+
采用电解法也能够产生自由基。
阳极:RCOO- -e R + CO2
阴极:2 R C R +e 2 R C R
可能填充方式:a)2个电子占据1个轨道,自旋相反; b)2个电子各自占据1个轨道,其自旋方宾
三线态卡宾
单线态、三线态是光谱学上旳术语。
一般以为:单线态卡宾中心碳原子采用sp2杂化,三线态 卡宾中心碳原子采用sp杂化,可被看成是双自由基。理 论上,单线态键角应为120º,三线态键角应为180º,实 际并非如此。
R H2O
b、对不饱和键旳加成
CZ H
C ZH
Z: O,C,S,N
CC
HCl
CC
Cl
C O H C OH
C OH
c、由其他正离子转化而生成
NH2 NaNO3
N2
HCl
HH
Ph3CSbF6
N2
SbF6
(3)非经典碳正离子
Brown和Schleyer以为:假如能用个别旳路易斯构 造式来表达,其碳正离子旳价电子层有六个电子, 与三个原子或原子团相连,如+CH3,R3C+等称为 经典碳正离子。
三线态卡宾
(2)卡宾旳生成
能形成卡宾旳化合物:HCCl3、CH2=C=O、CH2N2
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1)-消除反应

第一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自由基

第一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自由基
Na C O Na
离子游离基具有顺磁性和导电性,这是由于离 子基分子内的未配对电子和离子键所引起的, 多数离子基具有特殊颜色
4.2 自由基的稳定性: 4.2.1自由基的稳定性可用共价键的离解能 衡量。次序同碳正离子, 叔碳自由基 > 仲 碳自由基 > 伯碳自由基, 但彼此之间能量 差很小,有的甚至在实验误差内。
第二章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及反应历程研究现状-2
4 自由基 4.1 自由基的发现:

自由基(Free radical)也叫游离基,一般指不带 电荷,中性单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1900年Gomberg首次制得稳定的三苯甲基自 由基,确立了自由基的概念。 4.1.1 六苯乙烷的制备
2Ph3CBr 2 Ag Ph3C-CPh3 + 2AgBr
(CH3)3COOH + Co3+
4.4 自由基的反应:
特点: (1)离解能低,高温或加热的条件可直接进行。 (2)反应放热。 (3)添加过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缓和反应条件。 (4)选择性差,难于控制 (5)不需要易污染环境的酸碱做催化剂,符合绿 色化学。
4.4.1 偶联反应:
Kolbe 反应
4.4.2 岐化反应:
CH3CH2OCHCH3 OOH PhC(CH3)2OOH
R CHCH=CH2 OOH
O
蒸馏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蒸干
OOH
4.4.5 自由基加成:
4.4.6 卤代反应
应用:
4.4.7自由基聚合反应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 都是用这种材质做成的。这种材料耐热至70℃,装 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害物质会溶出。同时 这种塑料制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会释放出致癌物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1)电子效应
结论:正电荷越分散碳正离子越稳定;相反正电荷越 集中,碳正离子越不稳定。 推论:吸电子基团使碳正离子稳定性降低,供电子基 团使其稳定性增强。
共轭效应在碳正离子稳定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 明显的。当碳正离子的中心碳原子与双键共轭时,由 于电子离域使正电荷得到分散,从而稳定性增加,例 如烯丙基正离子。
由于互变异构的存在,使有些碳负离子转化为其它负离 子,出现两个反应部位。常见的具有 -H的羰基化合物。
反应受溶剂的影响较大。如在质子性溶剂中,可将电 负性较大的氧溶剂化,反应发生在碳原子上,而在非 质子溶剂中,反应主要发生在氧上。
第三节 自由基(radicals)
一、定义 凡具有未配对电子的化学物种均称为自由基。其中 烷基自由基的中心碳原子外层有7个电子,有获得一 个电子成为稳定结构的趋势。
2.影响碳负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1)s-特性效应 碳负离子中负电荷所占轨道中s成分越多,碳负离子 越稳定。这主要是因为s成分越多其电负性越大,所 形成的负离子越稳定。所以有如下顺序:
(2)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解释碳负离子的稳定性顺序:1°>2°>3° 烷烃去质子反应活性顺序为CH4>RCH3>R2CH2>R3CH
二、自由基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1.自由基的结构
甲基自由基为sp2杂化的平面型,伯、仲烷基自由基为 接近sp2杂化的平面型,叔烷基自由基为sp3杂化的角锥 型。 一般情况下,与饱和碳原子相连时,为sp3杂化;与不 饱和碳原子相连时,为sp2杂化。
1.R-H解离: 一般在强碱作用下便可生成碳负离子。
2. 亲核加成反应 3. 生成金属炔化物或带负电荷的芳香化合物 4. 格式试剂(极性转化)
三、碳负离子的结构与稳定性
1. 碳负离子的结构
一般情况下,与饱和碳原子相连时,碳负离子的构型 为sp3杂化;与不饱和碳原子相连时,碳负离子的构型 为sp2杂化。
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带着一对成键 电子裂解,产生碳正离子。极性溶剂、Lewis酸常 有促进效果。
1)X=H。烃很少自动失去氢负离子,只有在强亲 电试剂如Lewis酸或其它稳定正离子的因素存在下 才能发生这一反应。
2)X=F、Cl、Br或I。这是SN1异裂反应。Lewis酸可 加速这种电离作用。
当碳负离子与N、O、S等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相连时, 吸电子诱导效应以及共轭效应都提高稳定性。一些常 见的取代基对碳负离子稳定性大小作用次序为:
NO2>RCO>CN>CO2R ≈CONH2>SO2R>X>Ph>>H>R
举例:邻位有硝基时,碳负离子非常稳定,足以在 水中存在。
(3)酸碱性强弱与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关系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与其共轭酸的强度密切相关,其 共轭酸的酸性越强,相应的碳负离子的碱性越弱, 稳定性越强。反之亦然。 (4)溶剂化作用 碳负离子的溶剂化作用主要是形成氢键的影响,因 此极性非质子溶剂中更加活泼。而在质子性溶剂中 往往形成氢键而比较稳定。
本章内容
复习: 1. 共价键的断裂 2. 亲电试剂与亲核试剂
第一节 碳正离子(carbocation)
一、定义: 1972年欧拉(Olah)提出了系统的碳正 离子概念。含有一个外层只有6个电子的碳原子作为 中心碳原子的正离子。 常见的碳正离子如下:
二、碳正离子的构型及其稳定性
1.碳正离子的结构
常见的碳正离子是sp2杂化的平面构型,由于空间 效应的影响,比sp3杂化的角锥型结构稳定。
4.与双键加成得到新的碳正离子 举例:Prins反应
第二节 碳负离子
一、定义 含有一个外层有8个电子的碳原子作为中心碳原子的 负离子。碳负离子是最早被确认的一种活性中间体。 许多有机反应包括Elcb消除反应、芳香族亲核取代 反应、烯醇负离子的互变异构等反应都有碳负离子 的产生。
二、碳负离子的形成
3)X=OTs酯类衍生物。OTs是一个很好的离去基 团,这类酯很易解离。
4)X=OCOZ,其中Z= Cl、Br或I,其推动力是由 于形成二氧化碳。
5)X=H2O或ROH。断裂是由醚ROR中氧原子的 质子化引起的。
6)X=N2+。亚硝酸和伯胺的反应生成的重氮离子 很容易分解成碳正离子,推动力是由于生成了 氮气。
C-H酸 pKH2O pKDMSO
O2NCH2NO2 3.6
CH3COCH2COCH3 9
CH3NO2 10.2 17.2
PhCOCH3 15.8 24.7
四、 碳负离子的反应类型
1.亲核取代反应:烷基化和酰基化 举例:
酸乙酯的合成
五、两可负离子
常见的极性非质子溶剂: 四氢呋喃(THF),二甲亚砜(DMSO),丙酮,乙腈,二甲基 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
常见的质子性溶剂: 常与溶质分子以氢键缔合的溶剂,一般含有羟基、 氨基或羧基的化合物。如:水、乙醇、甲酸、乙酸、 乙胺。
三、碳正离子的形成
一般有三种方法产生碳正离子。 1.由反应物直接生成 :
2. 质子或其它阳离子与不饱和体系加成
1)亲电试剂与烯烃的加成
2)亲电试剂与炔烃加成 3)小环在酸介质中开环 4)羰基质子化反应
5)环氧化物在酸介质中开环 练习: 6)卡宾质子化反应
3. 由其它正离子生成(重排反应等)
四、碳正离子参与的反应类型
1.与亲核试剂的反应
2.邻位失去质子或其它正离子,生成双键
苄基正离子与烯丙基正离子相似,也是比较稳定的。
(2)空间效应
如果中心碳原子连接的基团越大,则原来张力也越大, 因而形成碳正离子后张力越松弛,碳正离子也越容易 生成、稳定性越大。所以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叔>仲> 伯的顺序也是空间效应的结果。
(3)溶剂化效应 溶剂化效应对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影响比较严重,含 有孤对电子的极性非质子溶剂能够很好的将碳正离 子溶剂化,从而稳定性增强。
3.重排:烷基、芳基、氢或其他基团,带着它的一对 成键电子迁移到正离子中心碳原子上,使迁移的起 点碳原子上带正电荷。迁移的总结果是由比较不稳 定的碳正离子产生比较稳定的碳正离子。 举例:
Pinacol重排
邻二醇在酸催化下,经过碳正离子的重排成为酮 或醛的反应。
Wagner-Meerwein重排 醇羟基的β位上是个仲碳原子 或叔碳原子时,在酸催 化脱水中,常常会发生的重排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