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教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名称《山沟里的孩子》1.2 教材类型小学生阅读故事1.3 教材内容本故事是讲述了一个在山沟里的孤儿旦旦,他克服了很多困难,最后终于有了一片自己的绿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4 教材目标通过本故事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到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自信,勇敢向前,面对挑战;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山沟里的孩子》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故事中遇到的困难和旦旦如何克服困难的方法。
3.了解旦旦最终的梦想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3 情感目标1.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旦旦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3.1 教学方法采用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3.2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你们知道旦旦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第二步:阅读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理解故事的内容,然后老师再讲解和解释。
第三步:口语表达在阅读完整个故事后,让同学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想法。
第四步: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旦旦,你们会怎么做?会面临哪些困难?第五步:小组对话让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旦旦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六步:展示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第七步:总结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时,老师要对故事和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故事中的含义和启示。
四、教学评估4.1 教学评估方式以课堂讨论和写作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评估内容1.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结构和主题。
2.学生是否能运用故事中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3.学生是否能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导语】《⼭沟⾥的孩⼦》(北师⼤版三年级下册)这篇⽂章⽤清新抒情的语⾔讲述了⼭沟⾥的孩⼦披星戴⽉上学、放学的情景。
⼭沟⾥的⾊彩也在孩⼦们的脚下犹如魔术般变幻,含蓄⽽深沉地突现了孩⼦们上学的艰⾟,更表现出他们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沟⾥的孩⼦》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语⽂《⼭沟⾥的孩⼦》教案 教学⽬标: 1、认识13个⽣字,学会9个⽣字、词。
2、学习课⽂,了解⼭沟⾥的孩⼦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
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在杜重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沟⾥的孩⼦起早贪⿊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课时 第⼀课时 课时⽬标: 1、初读课⽂,认识本课⽣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了解课⽂内容,理清课⽂结构。
3、学习课⽂,了解⼭沟⾥的孩⼦们起早贪⿊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沟⾥的孩⼦,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起来学习《⼭沟⾥的孩⼦》⼀课,去看看⼭⾥的孩⼦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初读课⽂,认识⽂中⽣字。
1、⾃由读课⽂,画出不认识的⽣字,⽤喜欢的识字⽅法认识它 2、指名读课⽂,检测⽣字。
三、再读课⽂,理清⽂章结构。
1、仔细读课⽂,边读边想:课⽂写了那两个⽅⾯的内容? 2、学⽣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师⼩结。
四、学习课⽂,感悟课⽂内容。
1、认真地将课⽂浏览⼀遍。
2、说说:⼭沟⾥的孩⼦是怎么上学的? 3、找出⽂中描写⼭沟⾥的孩⼦不怕困难的句⼦读⼀读。
⼩组讨论、交流:⼭沟⾥的孩⼦上学有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对的? 4、指导朗读,学⽣怎么感悟就怎么读。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这部分群体。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沟里的孩子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补充和指导。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状况。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学生分享他们对山沟里的孩子的感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山沟里的孩子的故事。
2. 拓展作业:(1)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山沟里的孩子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山沟里的孩子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山沟里的孩子9篇山沟里的孩子 1备课思路:1、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书中描绘的山沟孩子上学放学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要走进文本有困难。
2、课文的插图以“黑”为背景,前五个自然段以黑为主要色彩,展现山沟里孩子上学放学的路途遥远,一路艰辛。
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的孩子却是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学习,拥有远大理想。
如何把握好课文昂扬向上的基调,不过分渲染困难,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这是我们备课的思考之一。
3、如何上出语文味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习得语言,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这是两年多的课题实验以来,我们的追求。
基于以上的三点思考,我们首先从教材的处理入手,确定“一至五自然段”为师生学习的重点段落,而六七自然段则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内化语言,升华情感。
其次,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1、播放照片,拉近距离出示一张破旧的鞋,引发学生想像。
(用破鞋引发学生想开去,想像山沟的穷面貌,想像路途的遥远,想像同龄人的生活穷苦,帮助孩子走近文本,走近山沟里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去。
)2、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学生自读一至五自然段,说说在脑海中留下了什么样的画面。
3、品读词句,感悟品质以“黑”为线索,品读重点句子,想像带“黑”的句子所描绘的画面。
(朗读是最好的表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男女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想像画面,在读中学习语言,如黑洞洞、翻山越岭、起早贪黑、脚步匆匆等,在读中感受孩子们的品质。
)4、读写结合,练笔拓展(利用文本空白,学生借助一张背景图,蜿蜒起伏的山岭,配上黑色调,继续想像孩子们在上学放学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
配上轻快的音乐,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思维和表达合二为一,语言和情感相互交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5、表达祝福,升华情感(借助图片,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现状,由衷表达祝福。
在反复朗读中,表达内心真诚的祝福,升华情感,与作者,与主人公(山沟的孩子们)情感共鸣。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通用6篇)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山沟里的孩子》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沟里的孩子》教案(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篇1一、说教材《山沟里的孩子》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介绍了大山里的孩子为了寻求改变山沟贫困面貌的“金钥匙”,而起早贪黑,不怕吃苦,不怕山高路远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
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动人,是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一篇好范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向大山里的孩子学习,为了家乡幸福美好的明天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的导读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确定的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边读边画边想读进去,再把自己的感受、文章的感情读出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大山里的孩子为了寻求改变山沟贫困面貌的“金钥匙”,而起早贪黑,不怕吃苦,不怕山高路远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
教育学生向大山里的孩子学习,为了家乡幸福美好的明天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实际,结合单元导读提示,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以“黑”为主线体会山沟里的孩子上学的艰苦,并进行比较,了解现在城市中孩子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设计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情感。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学习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山沟里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2)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学习热情。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等。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拓展作业:学生收集有关山沟里的孩子们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主题:《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能正确朗读故事中的重点词汇与短语;b) 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答问题和讨论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c)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对故事中的事件进行描述。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关心的情感;b) 培养学生对艰苦环境下努力学习的农村孩子的敬佩之情;c) 增进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教学生正确朗读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b)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通过答问题和讨论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c) 教学生通过所学的语法知识正确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对故事中的事件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a) 引导学生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注和关心的情感;b) 培养学生对艰苦环境下努力学习的农村孩子的敬佩之情;c) 培养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材:《山沟里的孩子》故事书;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小黑板、彩色粉笔、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1.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故事书的封面,并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师逐段朗读故事,要求学生跟读,在跟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3. 分组活动:a)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人,每组由两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小明和小兰,另两个学生扮演观察员;b)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要求扮演小明和小兰的学生在听录音时模仿录音的语调、语速朗读故事;c) 观察员需要仔细观察扮演小明和小兰的学生是否有朗读错误,记录下错误的地方;d) 各小组轮流表演,观察员进行点评和纠错。
4. 教师边读边解析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在教材上圈出关键词,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5. 教师提问:a) 小明和小兰为什么要在山沟里努力学习?b) 你们觉得小明和小兰的坚持努力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地方?c) 如果你是小明和小兰,你会怎么样努力学习?为什么?6. 学生展示:a) 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上述问题,并在教室上做展示;b) 其他小组运用点评形式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和理解《山沟里的孩子》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故事背景。
2.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挑战。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内容:1.介绍作者和小说背景:介绍作者艾敬,及其作品《山沟里的孩子》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2.阅读小说片段:选择几段小说的重要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进行展示。
4.创意表达: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想法。
5.课堂表演:分组让学生进行小说中主要情节的表演或短剧,展示给全班同学。
6.讨论和总结:课程结束时进行讨论和总结,回顾学生的表现和理解,以及对小说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5分钟)第二步:阅读和讨论(30分钟)教师选择几段小说中的重要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讨论其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引导他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中的主要内容,并对比他们的理解和看法,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四步:创意表达(20分钟)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想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步:课堂表演(2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说中重要情节的表演或短剧,展示给全班同学,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第六步:讨论和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总结课程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对小说的看法和感受。
评估方式:1.学生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表现和发言是否积极、深入。
2.作品创意和质量:评价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表达的作品创意和质量。
3.团队合作和互动: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表演中的团队合作和互动情况。
4.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沟里的孩子》教案
九尺小学周乐琼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结合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
的艰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带来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请大家欣赏。
[播放《上学
歌》]
2.说说平时你是怎么去上学的?正如歌中唱的,我们每天都在小鸟欢快的叫声中,在父母的呵护下,高高兴兴地去上学,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和我们一样幸福呢?
3.对,有灾区的小朋友,还有偏远山区的孩子们,请大家再来看一组图片。
4.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5.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板书),看看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学习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2.画完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些字词,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看看谁的方法好。
3.下面我们通过读词语比赛来检验一下我们同学的学习效果。
4.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比较难写和难记呢?(重点指导:慧和勤)5.请同学在写字本上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词写一遍,记住它们,真正和它们交上朋友。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交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我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大家试着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然段。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分自然段读)及时评价。
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写了山沟里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上学的事。
)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5)
1.哪些自然段写了孩子们为了上学克服困难的呢?请同学再读课文。
2.谁来说说是哪些自然段?(1~5自然段)指名读一读。
3.在朗读中你发现文中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黑色、红色、蓝色、紫色。
)哪一个颜色词语用得次数最多?(黑色)
4.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从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从“野葡萄由黑变绿了……”中知道由天黑变成了天明,山里的孩子起得很早。
……)
老师补充:“黑”字体现了他们上学的艰难,同时也暗示了山里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5.下面我们就从三方面理解山里孩子上学的艰难,请同学自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A.时间长:清晨,天还没亮就出发了,这时“山沟里还黑着”。
晚上,放学回家,“浓雾笼罩着他们”,“山沟里黑黑的”,可以说是起早贪黑。
(板书)
B.路不好走:早上,“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
晚上,“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可以说是翻山越岭。
(板书)
C.不安全:山高,路远,天黑,远处还有狼叫。
可能发生危险。
(板书)6.我们平时很少走夜路,更不可能自己走,而山沟里的孩子却每天都这样去上学,这说明他们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呢?(乐观向上的精神。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远远近近,脚步匆匆,说说笑笑。
)
7.其实课文中有许多句子是相对应的,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能找出几个读读吗?[播放幻灯片]
8.这些相对应的句子,又一次向我们诉说了山里的孩子上学有多艰难。
下面请同学来回答两个问题:[播放幻灯片]山里的孩子每天都是怎样去上学的?我们应向他们学习怎样的品质呢?
9.是啊,山里的孩子为了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发奋读书,真是
让人感到(敬佩)你能把对他们的敬佩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
五、小结课文内容、布置作业。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反思:
《山沟里的孩子》是篇叙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
颂扬了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在导入时,我收集了一些山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图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先从视觉入手,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课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
教学中,我一直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朗读是进行阅读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
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色移位”,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山沟里的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这些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更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
比如:从三方面理解山沟里孩子上学的艰难。
都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
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理解山沟里的孩子上学困难时重点精读、品位朗读;同时让学生在“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课文的内涵,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
课后我认真思考,觉得我忽视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四组对比句子”。
美中不足之处,上完课才感觉到,我只是让学生找到了四组对比句,而没有让他们深入的去读,去感受读,去体味读,如果学生再抓住重点的词句去读——去想——再读——再体验,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我想本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