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合集下载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就由店铺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原因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作⽤的结果”。

这其中⼤多认为苏联⾃⾝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以美国为⾸的外⼒也只是起到了⼀定的推动作⽤。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不下去了,已经进⼊了死胡同。

苏共的⽡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这⽅⾯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疑是⼗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初期,为巩固新⽣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业和军事⼯业,忽视轻⼯业和民⽤⼯业的发展的⾼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作⽤。

但是⼆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1953年斯⼤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了危机。

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收⼊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栏的存栏数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平;马铃薯和蔬菜⽅⾯⽣产落后;粮⾷产量仍徘徊在⾰命前的⽔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机制;其次、⼈作为⽣产⼒第⼀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浪费⼤,⾼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

第27讲苏联解体

第27讲苏联解体

7. 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 的形势。
二、苏联解体的过程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3、1991年的“819”事件加速了解体。 4、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 体”。 5、《阿拉木图宣言》----- 12月 21日,《阿拉木图宣 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
五、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 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 反对强权政治。 6.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部 因素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 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因素:ຫໍສະໝຸດ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 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 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 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 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 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 首都阿拉木图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布苏联 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 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

苏联 解体 详解

苏联 解体 详解

苏联解体详解摘要:1.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2.苏联解体的过程3.苏联解体的影响正文:苏联解体是20 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文将从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过程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解。

一、苏联解体的背景与原因苏联解体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当时苏联(俄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国内革命,最终在1922 年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然而,在二战后,苏联逐渐走向了军备竞赛和冷战,导致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经济问题:长期的军备竞赛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苏联国内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民生、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进而影响了苏联的整体发展。

2.政治问题: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一党制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使得政治权力过于集中,政治生活缺乏活力,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低。

同时,权力腐败现象严重,政治体制逐渐失去了民心。

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政治稳定的隐患。

随着民族意识觉醒,各个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或自治,民族矛盾不断加剧。

二、苏联解体的过程苏联解体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即“新思维”。

这一改革旨在解决苏联的经济、政治问题,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改革效果并不理想。

2.1989 年,东欧剧变。

在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民主改革浪潮涌动,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垮台。

这使得苏联的盟友国家纷纷倒戈,对苏联形成了巨大压力。

3.1991 年8 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

一些苏联共产党强硬派试图通过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政府,但政变仅持续了三天就宣告失败。

这次事件使得苏联政治体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4.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从此,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标志着二战后冷战的胜利方美国和北约的胜利,并且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

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内容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二战的胜利给国家埋下了不少弊端,在积累过程中,最好爆发解体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之苏联解体,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历史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后开展的了一些改革,其中包括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经济下对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外交上同西欧及美国的关系的调整及对外军事策略的调整等多方面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错误决定的,同样使改革出现了偏差,造成了战略上的失策。

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方面: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3、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4、外交方面:以贸易为突破口,打破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僵局;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二战遗留问题;发展同西欧国家关系,主动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对美国采取软硬兼施的政策。

赫鲁晓夫的相关信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于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联合国创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

但是在1991年12月25日解体。

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呢?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前苏联是怎样解体的1991年8月19日,前苏联毗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并在前苏联部分地区实施紧急状态。

21日,事态骤然变化,国防部宣布撤回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戈尔巴乔夫宣布已经控制局势,但他作为苏联总统的实际权力与影响已大受冲击,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政府的权力则急剧膨胀。

23日,叶利钦发布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还查封了苏共中央大楼。

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12月12日,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一致认定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中的成员国地位。

26日,正式宣布苏联在法律上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正式结束了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

拓展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

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结果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结果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与结果分析苏联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超级大国之一,但在1991年,这个强大的国家宣告解体。

这一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震惊,人们纷纷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结果,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一、原因分析1. 经济衰退和资源短缺苏联的经济体制长期以来以计划经济为基础,过度集中的国有制度导致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下降,并在长期积累下逐渐暴露出经济失衡的问题。

1980年代后期,石油价格暴跌以及苏联本身资源开发的滞后,使得国家财政严重受损,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2. 民族分裂和民主要求苏联的国土广袤,涉及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与矛盾。

在解体前夕,许多民族开始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包括言论自由和民主改革。

苏联政府的失去对这些要求的有效回应,加剧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国家整体的崩溃。

3. 政治体制腐败和领导层分裂苏联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以单一党制为基础,排除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参与,使得政府内部缺乏监督和权力制衡。

此外,高层领导人之间的内部斗争也使政治稳定受到了威胁。

19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遭到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使得政府内部分裂愈发明显,导致了政权的失衡。

二、结果分析1. 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苏联解体后的经济暴跌,导致了国内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以及资源供应不足等严重问题。

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原本已经受到压抑的民众情绪进一步激化。

这些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之一。

2. 地缘政治变动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形成了独立的国家,如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

这些国家的独立改变了原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解体还加剧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体系转型的趋势,最终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3. 冷战的终结苏联解体还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这是20世纪全球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果;1988年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

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苏共内部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接着,以俄罗斯为首的许多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进行全民公决,大部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苏联。

此后,戈尔巴乔夫与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就签定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于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将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将该联盟变为一个松散的联邦。

此举引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于是爆发了8.19事件。

8月19日晨,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总统因健康原因,即日起停止履行总统职责。

不久,又宣布实行紧急状态,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全部国家权利。

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

后军队开进莫斯科。

而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反对。

于是形成了军队与叶利钦支持者对峙局面。

美国总统布什声明,要求恢复戈氏的权力。

各共和国领导人也声明支持叶利钦。

尔后,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

21日夜,戈氏称“完全控制了局势。

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至此,苏联完全解体二、苏联解体的原因(一)、政治体制僵化1.新型政治体制的确立俄国是一个具有三百多年专制制度统治的历史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落后欧美国家,在政治上亦同样如此。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解体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对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后果。

一、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苏联的建立。

苏联的经济和政治模式在实行之初就存在缺陷,这些缺陷逐渐积累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以下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1.经济失败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使国家经济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

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迅速发展,但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体制最终导致了经济瘫痪。

在全球经济竞争环境中,苏联逐渐失去优势。

此外,1980年代初期,油价下降,苏联出口所得急剧减少,造成国家财政恶劣,这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瓦解的步伐。

2.政治压迫苏联政府一直追求集中控制并镇压异己政策。

这种政策促使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

特别是,对于苏联不同民族的政策导致了地区矛盾的加剧,这加速了苏联瓦解的过程。

同样,对于那些追求政治自由和人权的人的镇压,促使每个人都对当前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3.生活质量下降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后果之一是,公民普遍缺乏物质和财政上的自由。

经济的瓦解和资源分配不均使得整个社会在萎靡不振中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使公民逐渐对那些负责领导国家的人失去信任。

二、苏联解体的政治后果苏联解体的影响延伸到世界各地,给政治,经济和军事事务带来了深远影响。

1.俄罗斯的变革苏联瓦解导致的前苏联各国的独立迫使俄罗斯重新寻找自己的身份。

俄罗斯重新获得了联邦主权,但这也导致了俄罗斯的政治混乱。

市场经济改革和民主化进程都面临了巨大的问题和阻力。

虽然在大选中,俄罗斯的某些领导者相对于旧权力体系是一个更开放和更自由,但出现了小规模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2.欧亚地区的重大变化苏联的瓦解引起了欧亚区域内的地缘政治逆转。

从苏联时代起,欧亚地区就一直被视为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结合点。

苏联解体导致的大规模群体流动,使得许多国家面临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

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

[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

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

[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

[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苏联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解体后的苏联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

具体地说,20世纪80年代末,这个集团羽翼已经丰满,他们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所诱发的腐败大暴露,以及这些官僚分子摇身一变,成为“新制度”的显贵,表面看来,似乎就是这些人搞垮了苏共和苏联,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更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及当时苏联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动向,就不难发现,不能说由于党内出现了腐败和官僚特权阶层就导致党衰国亡,世界上有不少存在这类现象的国家,未必都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苏联晚期,官僚特权阶层固然在党和国家的上层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作为掌控权力的官僚集团,他们首先要依赖原有的体制和秩序,以维护和保障其既得利益,因而他们既不可能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可能是激进的反对派,由于这个阶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众多的“关系网”,使其中许多人善于观察方向,见风使舵,最终成为剧变的得益者。

五. 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距,是导致苏联民族分离主义滋生和国家解体的另一深层原因
人所共知,苏联解体以前15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悬殊。

这使得各共和国在全苏联经济中明显处于不同地位:经济单一化、畸形发展的共和国地位低下,作用微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消费和人均国民财富大大低于全苏平均水平,中亚的一些共和国人均数量只为俄罗斯的一半,有的甚至低于一半.
在政治改革过程中,一些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日益严重。

1989年,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国都有民族分离的活动。

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

接着,俄罗斯带头发表“主权宣言”,其他9个加盟共和国也相继发表“主权宣言”,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全苏的法律只有在不违背共和国法律或经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批准才具有合法性。

解体经过: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苛刻谴责,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苏联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
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表示赞同保留联盟和原国名。

此后,戈尔巴乔夫与原联盟一些共和国领导人,就签订新的联盟条约进行磋商。

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它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这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党内外的斗争急剧尖锐化。

就在条约即将签署的时候,爆发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企图控制局势的“八一九”事件。

8月19日凌展,塔斯社发表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鉴于总统戈尔巴乔夫健康状况欠佳,即日起由他本人履行总统职务。

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实行紧急状态。

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称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已“进入死胡同”,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

军队随即开进了莫斯科。

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动遭到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等人的抵制,形成了军队同叶利钦支持者在俄联邦苏维埃大厦附近对峙的局面。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不承认紧急状态委员会,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

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纷纷声明支持叶利钦。

军队也开始分裂。

叶利钦声明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命令所有部队返回原驻地,不要参与政变,控制了局势。

局势变得对紧急状态委员会不利。

21日晚上,戈尔巴乔夫声明他开始“完全控制局势”。

为期三天的“八一九”事件结束。

“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

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

苏联***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

仍试图维持联盟的戈尔巴乔夫与各共和国领导人多次磋商,均末成功。

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此后。

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苏联完全解体。

“八一九”事件发生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各共和国的***组织或宣布脱离苏共,或更改党的名称,或宣布停止活动,或被禁止活动。

执政70多年的苏联***在组织上顷刻瓦解。

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

当晚,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作为俄罗斯国旗的帝俄时代的白、红、蓝三色旗。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