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初中文言文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26篇

一)、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
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
”上④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⑤。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⑥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
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⑦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
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⑧之,以旌⑨直臣。
” (选自《汉书?朱云传》)【注释】①匡:辅助。
②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
③厉:激励,此有警戒之意。
④上:指汉成帝。
⑤张禹:汉成帝的老师。
⑥将:拿。
⑦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
⑧辑:连缀。
⑨旌:表彰。
1.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1分)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1)廷()(2)已()(3)易()3、概述朱云直谏杀张禹的理由。
(2分)4.辛庆忌是如何劝说汉成帝不杀朱云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5.你认为汉成帝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请简要谈谈(2分)(二)、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
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
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
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
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复具一德。
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而皆视为己子矣()(2)竟复具一德()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白者频来顾视之8.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9.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
初中文言文精选20篇

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谷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释词原谷:人名。
祖:这里指爷爷奶奶。
厌憎:讨厌,憎恨。
欲:想要。
捐:抛弃,丢弃。
之:代指他,文中的爷爷。
有:通“又”,文中指十岁再过五年的意思。
谏:好言相劝。
岂有:怎么可以。
是:这,此。
负义:违背道义。
负:辜负。
从:听从,顺从。
作:通“做”。
舆:手推车。
于:在,到。
谷随:省略句,谷随(之)。
随:跟随。
之:他,指父亲。
归:回来汝:你。
凶:不吉利。
养:养活,指能生活下去。
更:再。
是以:即“以是”,因此。
有:加,加之。
从:听从,顺从。
他日:以后,将来。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以:做什么。
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乃:于是,就悔之:对自己做的这件事感到很后悔,之,代词,代指这件事。
释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译文: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
道理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文言知识“谏”:在文言中作“好言规劝”或“用委婉的语言劝说”讲。
上文“谏父”,意为原谷对父亲好言劝说。
又,“莫不谏”,意为没有人不规劝的。
这种“谏”只能用于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
如“大臣谏曰”,意为大臣对皇上委婉地劝说。
反之,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要用“诫”、“告”、“戒”等。
(《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以及如唐朝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明朝之杨继盛、袁可立、春秋之介子推等。
[1-2])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③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④贼出吴郡⑤,袁府君⑥即日便征。
文言文故事大全_文言文的小故事及道理

文言文故事大全_文言文的小故事及道理好的故事有教育的意义,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文言文的小故事及道理,欢迎各位阅读哦!文言文的小故事及道理1、何岳拾金不昧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
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
”,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
(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道理: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中叙述了穷秀才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的小故事及道理2、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幽王击鼓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小故事阅读——幽王击鼓周宅丰、镐,近戎。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扩展】
幽王及其他。
周朝分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周幽王是西周的末代君主。
姓姬,名宫涅,因为生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故称周幽王。
古代君主死后,都要根据他生前的业绩行事、品德好恶给他一个谥号。
如周朝开国君主姬昌,治国有功,故谥为文,也称周文王。
又姬发,因灭商朝,武功卓著,故谥为武,世称周武王。
又,隋朝杨坚,因生前残酷暴虐又阴险,故死后谥为炀,世称隋炀帝。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②尝③乃
2、选择: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释为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
3、翻译:①因数击鼓;②为天下笑
4、理解:周幽王的过错是。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四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②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
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
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纵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
②除:被授予官职。
③白母:禀告母亲。
④在言路:指当谏官。
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
⑥触忤:触怒(皇帝)。
⑦主上:皇帝。
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_初中作文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十五篇,感谢您的阅读!(一)戴胄犯颜执法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眹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座下忿选人之多诈忿:生气、痛恨。
B.联复何忧忧:担心的事。
C.天下无冤狱狱:监狱。
D.不肯者死者:……的人。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A.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B.以贵骄人,非道也C.以首俯地D.或以钱币乞之3.下列句子,与“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凡得学者,有亲也B.为天下笑C.则杖之D.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4.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讲述的是唐代大臣戴胄违反皇帝的圣旨而公正执法的故事B.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的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不畏权贵、据理力争的人。
C.戴胄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格执法的人。
D.戴胄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言论如泉水涌出般,从而引起了皇上的厌烦。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欲守法而使联失信乎?(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二)神医袁体庵明末高邮。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
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
”遂以一书寄何。
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
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2)徙:;(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字词解释】①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阅读训练】1、解释:(1)作:;(2)笞:;(3)于:;(4)云: ;(5)本此:2、翻译:(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字词解释】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阅读训练】1、解释:(1)尝:;(2)书:;(3)反:;(4)伫立:;(5)去:2、翻译:(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小故事七年级适用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1、译文:从前宋国有个农民(宋人有耕者)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田中有株)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兔走触株,折劲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2、“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人们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3、注释耕——耕田种地。
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株——树木砍伐后,露出地面的树根。
走——跑的意思。
颈——脖颈,就是脖子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冀——音计,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耒——音累,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4、评故事包含着两种意义,既讽刺了懒汉思想,也批判了经验主义。
这告诉我们,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
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⑦非徒——非但。
徒,只是。
⑧其人——他家里的人。
2、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3、文章批评了哪两种人? 说说这则语言的现实意义一个是比较懒的人,另一个是急于求成的人。
现实意义就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4、成语-揠苗助长【发音】yà miáo zhù zhǎng【释义】揠:拔起。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
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计算、测量的意思。
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
之,往,去。
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
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
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
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 先自度其足度 [2] 吾忘持度度 [3] 宁信度度(1)duó(第2声)(2)dù(第四声)(3)同(2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祠——音词,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宗或先贤、烈士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卮——音之,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固——固然,本来的意思。
安——文言疑问词,怎么、怎样的意思。
亡——不存在,这里是失去、得不到的意思。
战国策——我国一部古书的名称。
原来只是一些零散的材料,记载我国战国时代谋士和说客的政治活动及其言辞。
西汉人刘向将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和校订,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排列起来,一共编成三十三卷,简称《国策》。
2、点评:画蛇添足; 讽刺了那些做事自作聪明,多此一举的人.3、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1.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2.自--从。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
4.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5.是--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
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如果。
10.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2.求--找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郑人买履【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刻舟求剑的意思:比喻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②为王吹竽,宣王悦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⑤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宣王——齐国国君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这里带有嘲讽意味。
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bǐng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供养、给..吃。
以,同“与”。
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
闵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背着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⑥遽(jǜ)——急速。
⑦恶——害怕⑧悖——荒谬【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盗铃掩耳【反义词】开诚布公【灯谜】聆【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欲举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字词解释】1. 驾:车2. 善:技术好,善于御:车夫3. 中道:半路反:反通“返”返回。
4.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5. 数:几个,几样6. 用:盘缠7. 为:为什么 8. 举:举动信:信用9. 广:扩大尊:提高 10. 王:指建立王业11. 恃:依仗 12.方:正在13.之:到 14.奚:为何15.焦:打皱申:通“伸”,理平 16.大行:大路,宽阔的道路17.“离王愈远耳”“王” wàng称霸【译文】国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赵国。
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