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 运动的描述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课时作业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高一物理课时作业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章 运 动 的 描 述第一节 第二节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质点一定是体积极小的物体B .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C .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问题,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D .地球虽大,且有自转,但有时仍可被视为质点 2.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t x 图像如图所示,那么该质点在 3S 内通过的路程为( )A .1mB .2mC .3mD .5m3、某人坐在甲船中,他看到乙船在运动,那么相对河岸两船的运动情况不可能是( ) A .甲船不动,乙船在运动 B .甲船运动,乙船不动C .甲、乙两船都在运动D .甲、乙两船运动方向一样,且运动快慢相同4、下列情况中的运动物体,一定不能被看成质点的是 ( ) A .研究绕地球飞行的航天飞机 B .研究飞行中直升飞机上的螺旋桨 C .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D .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5.下列说法中,关于时间的是( ),关于时刻的是( ) A .学校上午8点开始上第一节课,到8点45分下课 B .小学每节课只有40分钟 C .我走不动了,休息一下吧D .邢慧娜获得雅典奥运会女子10000m 冠军,成绩是30分24秒36 6.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下列叙述中,指时间的是( ) A .火车在早上6点10分从上海出发 B .列车共运行了12小时C .列车在9点45分到达中途的南京站D .列车在南京停了10分钟7. 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位移和路程在大小上总相等,只是位移有方向,是矢量,路程无方向,是标量B .位移用来描述直线运动,路程用来描述曲线运动C.位移取决于物体的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物体实际通过的路线D.位移和路程是一回事8、美国发射的哈勃望远镜在宇宙空间绕着地球沿一定轨道高速飞行,因出现机械故障,用航天飞机将宇航员送上轨道对哈勃望远镜进行维修.以作参照系,宇航员相对静止时就可以实行维修工作;以作参照系时,宇航员是在做高速运动.9、一个皮球从2m高处落下,与地面相碰后反弹跳起0.5m,则此过程中皮球通过的路程为m,位移为 m,该球经过与地面多次碰撞后,最终停在地面上,则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皮球的位移是 m.10. 物体沿着两个半径均为R的半圆弧由A点运动到C点,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在此过程中,物体位移的大小是,方向为,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1、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其位置坐标如下表:⑴请在x轴上画出各时刻物体的位置.⑵该质点0~2s末的位移大小是,方向是.⑶该质点在开始运动后 s内位移数值最大.⑷该质点在第 s内位移数值最大,大小是,方向是12、在研究火车从上海站到苏州或南京站的运动时间(通常只须精确到“分”),能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在研究整列火车经过一个隧道的时间(通常精确到“秒”),能不能把火车看成质点?由此你得出什么看法?13、 A、B两辆汽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直路上向东行驶,若以地球为参考系,A速度为6m/s,B速度为10m/s。

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章_运动的描述第一课时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高三一轮复习 第一章_运动的描述第一课时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解析】如果被观察物体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甲、乙、丙相 对于地面分别做匀速运动、静止、加速运动,再以他们自己为 参考系,则三个人的说法都正确,A、B错误,D正确;在上面 的情形中,如果他们都选择地面为参考系,三个的观察结果应 是相同的,因此C错误。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个 理想化模型,是对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并不是实际 存在的. (2)物体能视为质点的判断依据是:所研究的问题涉及 的尺度远远大于物体本身尺度,或者该问题着重研究 物体的平动而不是物体的转动.
例与练
4、在下列各物体中,可视作质点的物体有( A ) A.研究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研究转动的汽车轮胎上各点的运动情况 C.表演精彩动作的芭蕾舞演员 D.乒乓球运动员接球时的弧旋球 5、在下列情况下,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A.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 B.研究“嫦娥二号”卫星绕月球飞行 C.研究地球昼夜交替 D.研究月球圆缺 B )
高三物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课时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参考系、坐标系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 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参考系: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也就是假设静止的物体. 同一个运动,如果选不同的物体做参考系,观察结果 可能不同.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取地面或 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做参考系较为方便. (3)坐标系:一般说来,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 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定义 5.速度和速率 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 速度 比值,称为速度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位置变 化的快慢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 平均 粗略地描述物体 叫这段位移(或这段时间)内的平 速度 运动的快慢 均速度 瞬时 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 速度 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 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 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是标 速率 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 标量,简称速率. 精确地描述物体 在某时刻或某位 置的运动快慢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例1

《运动的描述》教学课例1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效果这几方面对本节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着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

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

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重点难点重点: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个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事件罕见,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法国飞行员真的能够抓住子弹吗?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观看完成后提问: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1、首先让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完成教材上小实验:把教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回答:(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教材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首先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运动的描述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知识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运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运动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运动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运动描述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 运动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运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关于运动的哪些知识?请举例说明。

”2. 知识讲解(1) 运动的概念:教师简要介绍运动的概念,强调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2) 运动的基本特征:教师讲解运动的基本特征,包括连续性、顺序性、不变性和可变性。

(3) 运动描述的方法:教师介绍运动描述的方法,如静态描述、动态描述、过程描述和结果描述。

3.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几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动知识进行分析。

例如:描述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一定速度的过程;描述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体的过程。

4.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运动描述。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运动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运用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五、教案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运动知识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运动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成绩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运动的描述》 讲义

《运动的描述》 讲义

《运动的描述》讲义一、什么是运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动无处不在。

从我们行走的步伐,到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从分子的热运动,到天体的运行,运动以各种形式展现着它的存在。

运动,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会发现物体的位置、状态或者性质在不断地改变,这就是运动的表现。

例如,一个在操场上跑步的人,他的位置相对于操场在不断地改变;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它相对于道路和周围的建筑物在移动;甚至一片飘落的树叶,也在从树枝的位置向下坠落,这都是运动的实例。

二、运动的分类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运动,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分类。

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进行的运动。

比如,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自由落体的物体等。

而曲线运动则是物体沿着弯曲的路径进行的运动,像扔出的铅球、在弯道上行驶的汽车等。

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

比如,一个以恒定速度直线行驶的汽车。

变速运动则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像加速行驶的汽车、自由落体的物体等。

3、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机械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热运动是指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电磁运动则与电荷、电场和磁场有关,比如电流在导体中的流动。

三、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为了准确地描述运动,科学家们引入了一些物理量。

1、位移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它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位移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是一个矢量。

例如,一个人从 A 点走到 B 点,位移就是从 A 点指向 B 点的有向线段。

2、路程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一个标量。

比如,一个人在操场上跑了一圈,他经过的路径长度就是路程。

需要注意的是,位移和路程在数值上不一定相等。

只有在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主题:运动的描述教案及教学反思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图形、符号等多种方式描述物体的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运动描述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3. 相对运动的概念及描述方法4. 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

2. 新课讲解:介绍运动的概念,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相对运动的概念。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运动描述的方法解决。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教学拓展:讲解运动描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实践性问题。

4.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考察学生运用运动描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运动描述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素材。

3. 练习题:教材中的练习题及教师补充的练习题。

4. 实际问题:生活中相关的运动现象和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推进新课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跟踪例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B、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A选项不是。

答案:A二、参照物现象探究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讨论交流: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第1课时 运动的描述 [双基落实课]

第1课时 运动的描述 [双基落实课]
40离开大桥。
(1)研究该轿车通过嘉绍大桥所用的时间时,可以将该轿车视为质点。
(2)以该轿车为参考系,嘉绍大桥是运动的。






(3)“17:30”和“17:40”指的是时刻。



(4)该轿车经过嘉绍大桥的位移是10.137 km。

× )
(5)该轿车通过嘉绍大桥的平均速率约为60.8 km/h。
D.加速度的大小为14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解析 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若初、末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a=




m/s2=6 m/s2,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A正确,B错误;若初、末速度
− −−
方向相反,加速度a=



m/s2=-14 m/s2,负号表示方向与初速度的
B.8.0 m/s2,竖直向上
C.10.0 m/s2,竖直向下
D.18 m/s2,竖直向上
解析:D 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v1方向与正方向相同,v2
−−
方向与正方向相反,根据加速度定义式得 a=
m/s2=-
.
18 m/s2,负号表示与正方向方向相反,即加速度方向竖直向
上。故选D。
目录
聚焦“素养”·提能力
B.13分钟表示的是某个时刻
C.4.8公里表示了此次行程的位移的大小
D.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算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析:A 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以把汽车看成质点,A正确;13分
钟表示的是时间间隔,4.8公里表示此次行程的路程,而根据这两个数据可以算
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率而不能算出平均速度,B、C、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运动的描述
编写:王振营审核:
【说明】请同学先认真研读物理课本必修1第1章内容,完成课本例题和课后练习,在此基础上,用45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作业。

一. 基础回顾
1. ⑴在研究某些问题时,物体的和对问题的研究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个物体看作一个有的,称为。

对实际物体运动的描述,就转化成对的描述。

⑵有人说:大物体一定不能看作质点,只有小物体才能看作质点?你是怎样认为的?
2. 时刻和时间间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表示,用
线段表示。

时刻与物体相对应,表示某一瞬间;时间间隔与物体的相对应,表示某一过程(即两个时刻的间隔)
3.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

位移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的物理量。

位移与
物体的有关,而与质点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无关。

物体的位移可以这样表示:从到做一条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

4. 速度是怎样定义的?方向又是如何规定的?怎样区分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
5. ⑴加速度的定义是:
定义式是:,物理意义是:
⑵加速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方向怎样确定?
⑶如何根据图线判断加速度大小与方向?
二. 精题训练
1. 汽车沿平直公路做加速度为0.5m/s2的加速运动,那么在任意1s内
A. 汽车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0.5倍
B. 汽车的初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末速度大0.5m/s
C. 汽车的末速度一定比前1s内的初速度大0.5m/s
D. 汽车的末速度一定初速度大0.5m/s
2.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 加速度的大小不变,速度的方向也保持不变
D. 加速度的大小不断减小,速度的大小也不断减小
3.关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瞬时速度为0,平均速度一定为0
B. 瞬时速度为0,平均速度可以不为0
C. 瞬时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也是矢量
D.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的大小叫做平均速率
4.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一条
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A、B、C、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的各点。

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 = 0.02 s打一个点。

⑴打点计时器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可用表达式
v=____________进行计算,式中各量的意
c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用上式计算出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为
v=____________m/s
c
5. 棒球比赛中,棒球以30m/s的速度飞向击球手,被击球手用棒以70m/s的速度反向击回。


击球的时间为0.02s,若选棒球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求棒球由于棒击产生的加速度?
6. 据v-t图,回答下列各题
⑴图线A、B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⑵前3秒内A物体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其方向与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⑶前5秒内B物体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其方向与其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⑷ A、B两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
三. 能力提高
7. 一质点沿直线OX轴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5+2t3)m,则
该质点在t=0至t=2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大?
四. 自我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