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婚恋观(同名18431)

现代中国婚恋观(同名18431)
现代中国婚恋观(同名18431)

现代中国婚恋观(同名18431)

时代、身份与婚姻

——试论《伤逝》、《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

江春艳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指导教师:傅华

摘要:中国现代婚恋文化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婚恋史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现代中国距离当下不过七八十年,许多那时存在的婚姻现象在今天仍然以本色或变相的形式延续着。本课题将以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差异来探讨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三个阶层不同的婚恋观,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自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婚恋观的嬗变。

关键词:时代;身份;文化;婚恋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dentity and Marriage

——Analysis of Concept of Marriage of ,,

JiangChun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10 Instructor: FuHu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marriag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hinese modern social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arriage history is a mirror of reflecting the society. Modern China is just 70 or 80 years from the moment, many marriage phenomenona exist in that time still continue in form of the true nature or disguised form.LuXun’s ,ZhangAilin’s ,ZhaoShuli’s are entry point to this topic, to combine era,identity,values,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marriage of intellectuals 、urban public and rural farmers, to review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marriage from May Fourth to Anti-Japanese War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Key words:age;identity; culture; concept of marriage

中国现代婚恋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和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婚姻史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门,对于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的研究,本课题将从不同阶级、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婚姻现象来论析,改变了以往的研究对象的单一,从多个维度来理清婚姻史的走向。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登记》、《小二黑结婚》这四部作品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婚恋类型,但立足文本来说,它们问世于不同时期,分别展示了五四知识分子、

都市市民、乡村农民的婚恋观。诚然,三种不同阶级的婚恋观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本课题将立足文本比较分析作品中的婚恋观,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来阐释这些婚恋观都是在什么语境下产生的。通过比较这三个阶级的婚恋观,探索现代中国婚恋观的变化及导向。

一、从《伤逝》中洞悉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观

1、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个性化追求(这里可结合知识分子身份与个性主义解放思潮来分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无疑是对以往一切权威、体制和秩序的革命。久被压抑的地火一旦喷发,其奔腾之势,毁灭之力,便不可遏止;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这久藏心底的心声一旦呐喊而出,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蔚为潮流,成为青年大众的呼声。尽管时人对恋爱婚姻的认识与探讨,不无偏差,但在当时的中国婚姻进步的最大意义恰恰在于恋爱自由、婚姻自决本身,而不在于恋爱婚姻的具体意见对错。①自由恋爱成为社会青年追求的目标,在尝试恋爱的过程中,青年们对于恋爱的目的、对象以及价值做出个人的选择和判断。恋爱就像一场长期的实验,需要在不断的体认中不断的反思与选择,他们的恋爱就像万花筒,内容固然有好有坏,但最大意义在于人们可以进行恋爱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在自由这股社会浪潮下走到一起的。我们姑且不谈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结局,子君作为一个新女性果敢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兴许就是这样一句话让涓生敞开了爱的怀抱,一拍即合。

但是结婚不是件私事。婚姻是用社会力量造成的,因为以我所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把婚姻视作当事人间个人的私事,别的人不加过问。婚姻对象的选择非但受着社会的干涉,而且从缔结婚约起,直到婚后夫妇关系的维持,多多少少,在当事人之外,总有别人来干涉。这样就把男女个人间的婚姻关系弄成了一桩有关公众事件了。②子君和涓生的结合不是传统的明媒正娶,是受社会思潮的鼓动而自由结合。然而子君究竟是个女性,一个半新半旧的女性。可谓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居后她还是又回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漩涡,没有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女性的解放须以一切女性的重新参加社会劳动为其头一个先决条件。子君的悲剧亦可说是“成也自己败

①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2002年,第?页。

②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页。

也自己。”

2、爱情理想与婚姻现实剥离与悖论

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子君把爱情视作生命的全部,结果只能是婚姻的独角戏。恋爱和婚姻都不是孤立的,有着社会性,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和支配。在私有制推翻前,恋爱问题无从得到一个解决,恋爱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尤其是在一个不太清明的社会,还有好些婚姻是没有经过恋爱阶段的,直接过渡到结婚,毕竟自由、民主等只是少部分人的倡导,思想的毒瘤并未真正摘除。①子君和涓生同居后的婚姻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和一帆风顺的。由于家庭分工与经济责任的不平衡,涓生是家里经济的主导,同时也把握着婚姻的主动权。当涓生对子君说出“不爱你了”,拿婚姻视作一切的子君的的婚姻殿堂瞬间崩塌。爱情理想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婚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换句话说,婚姻和爱情是两码事。婚姻是爱情延续的亲情,而爱情呢,则是涓生所说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对待婚姻的态度和涓生的爱情理想严重脱节,分手不言而喻了。

3、恋爱只是传统与理性冲突的产物

随着自由、民主的盛行,自由恋爱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封建与民主,传统与理想,在一个未完全自由和民主的时代谈恋爱的自由,只能是昙花一现。恋爱和婚姻依然只能在封建传统的夹缝中苟活,带着枷锁步履维艰。新思潮不是全民的革命运动,只是上层知识分子的呐喊,子君作为一个女性,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她的婚姻最后是失败了的。子君和涓生两者只是共生,并未一致过。夫妇只有在目的、兴趣、习惯、嗜好上高度契恰(契合)才是理想的婚姻,讲求趣味兴会。子君和涓生同居后,兴趣爱好就已经脱轨了,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君的婚姻和爱情就渐行渐远。

二、《倾城之恋》中都市市民的婚恋观

1、实用主义的婚恋(还要充分结合市民的经济与伦理观念来分析和探讨,不然会很单一)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白流苏就只是上海的一个普通的都市市民,一个生存都还

存在危机的女性,她需要物质安全来安抚。与其说白流苏是在找对象,不如说是生理需求的直接冲动。她需要一个稳定的物质来源,其他对于她来说都不那么重要。

白流苏作为一个离婚的少妇,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娘家也没法再呆下去,白流苏这个旧式女子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鼓舞,同败家子的丈夫离了婚,可现实环境的压力又迫使她不得不用自己残存的青春再结一门亲事,再次走进婚姻之门。白流苏之所以看中“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主要是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了她,用白流苏自己的心里话说,“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张爱玲以沉重的悲剧笔调描写出以爱做交易的女性的无奈与悲哀,女人们从一个男人的婚姻之中逃出来,又不得不走进另一个男人的婚姻。稳固的婚姻及其所提供的稳固的经济保障,这是张爱玲笔下几乎所有女性人物的最大愿望和终生所求,也是白流苏渴望在范柳原身上得到的。

2、欲大于情的婚姻(这个“欲”是哪个层面上的“欲”,感情还是情欲抑或物质依靠等层面的,这可以进一步阐释。)

40年代,长期的战争、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白流苏表露出了当代人在生存的威逼利诱下的种种无力的冷静。。白流苏渴望的不是爱情,而是能给她生存基础的婚姻,她是在为了婚姻而和范柳原进行了一场周旋。欲望驱使着她为了目的誓不罢休,这种虚伪的苟且偷安,是当时变态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必然。

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恋爱其实是一场情欲世界的斗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婚姻门口的角力,各自为谋,步步为营。这两人对婚姻的期望是不平等的,范柳原是坚持精神恋爱的,而白流苏的目的只有一个——结婚。白流苏的婚姻在本质上是一场交易,是一场涉及她和范柳原的交易。就正如传统说法“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就是最典型的利益交换。从古至今,男人的地位要经过多年奋斗才能获得,但女人却有可能通过嫁人而在一夜之间荣华富贵。正因为如此,女人才将婚姻视为通向幸福的捷径。白流苏亦是如此。

3、敢于离婚的都市女性(这里可以结合此文本中另一欲离婚的女性,以及张爱玲同时的苏青的创作来谈,可以再丰富、厚实一些)

五四运动后,封建文化与文化心理遭受极大地冲击,尤其在城市,与新经济形态相伴随,人的流动性加强,个体经济独立性增强,而西方现代的婚姻文化、制度和观念也让都市市民深浮其中,人们开始努力而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离婚蔚然成风,现代婚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由此开始。中国现代城市婚姻变革是中国现代婚姻嬗变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里面的居民对婚姻的观念更新范围更广、频率更快、程度越深,行动也更为果决迅速。白流

苏和丈夫离婚后,为了自己稳定的生活,不得不又走进婚姻的漩涡。“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婚姻成了白流苏这类没有生活依靠的都市市民的生存方式了。她不再像传统女性在爱情和婚姻面前畏畏缩缩,为了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她勇敢地和这位情场浪子周旋,离家追随情人到异乡。

三、从《登记》和《小二黑结婚》中看乡村农民的婚恋观

1、清醒自觉的恋爱观(建议改为:自由婚恋观的乡村萌芽)

中国现代农村婚姻形态以及变迁是一个难题,面对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和高达几亿的居民,任何想细致描述和界定其全部婚姻形式的尝试,都会产生有心无力的感觉。从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这三十年内的变故为婚姻形态的发展与嬗变提供了激烈的外部条件,二三十年代的军阀混战,国共的纷争,三十年代的大荒灾,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超过了以前任何的一个时代。农村人民也能像五四知识分子自由地选择自己爱的人,不再受太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了。无论是小二黑和小芹,还是艾艾和小晚,他们对于择偶都有着清醒的选择。他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和阻挡幸福婚姻的恶势力做斗争。

2、乡村婚姻的旧式色彩(其中可结合乡村社会的人伦关系来思考,我给你拷一段我上课时的关于赵树理爱情描写的一部分讲义:“爱情描写:缺乏青年人心理动机的描写,且实用而实际——新型的农民爱情打碎了封建宗族关系和封建观念,却不想打碎社会结构来重组一套全新但陌生的关系模式,而是以更自由的方式,以自觉的个体的选择,来获得在原有社会结构中的自由。如《登记》对美满婚姻关系的描绘:“日子也过得,家里也和气,大人们脾气都很平和,孩子又漂亮又正气,年纪也相当。”(有门当户对相似,但在斗争中彼此选择的结果,就具有了不同的前提和生活内容,其爱情的现代性也正在这里。)——竹内好所谓的现代小说应该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那么赵树理小说对这样的农民爱情经验的描写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你可以适当参考来拓深你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婚姻一直就有着超出两性结合的文化使命,它不唯是个人的幸福所系,更重要的是传宗接代的前奏,一系列的婚姻程序与婚姻要求不仅使婚姻超出个人的选择,而且使婚姻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保持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从经济的角度上来看传统婚姻,所谓婚姻的结合,男女家居形势的变化,一系列繁杂的婚姻礼节,这些在实际上都有着财产的交流和金钱的要求。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西方文化开始不断地侵入中国,但是当自由结婚,文明婚姻等新式婚恋观和婚姻形态在一些城镇大行其道的时候:在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传统的婚姻却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由于农村社会

经济的变化,婚姻中的论财趋势反而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经济是压倒一切的,婚姻的选择与缔结,固然有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婚嫁经济的影响。对于男方来说,娶的媳妇就要物美价廉;对于女方而言,嫁一个闺女就一定要大发一笔。如《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在没经过小芹同意的情况下收下了退职军官的彩礼,一份军官的彩礼足以让一个农村家庭丰裕一阵子了。尽管艾艾、小晚、燕燕、小二黑、小芹是清醒自由的倡导者,可他们的父母一辈却还没有从封建中走出来,包办婚姻依然是他们的主张。三仙姑收下军官的彩礼、把艾艾介绍给村民事主任的亲外甥,这是与主动自愿婚姻选择观相背离的。

3、政治色彩浓重(政治因素的介入)

赵树理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并不纯粹,而是附丽于政治之上,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政治之上的爱情叙事,具体表现为爱情对政治的依赖。建国初期,国家方针政策执行得不够彻底,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封建思想依然存在。但是,国家颁布《婚姻法》是一场及时雨,它将拯救更多不幸的婚姻,必然受到民众的用户支持,也更能鼓舞和激励民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作品中所写的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思想转变,表现了农村小生产者在社会变革中的进步,同时也表明了人民政府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在《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相好已经二三年了”但是屡遭来自各方面的阻挠与压力。不仅有来自二诸葛的“命相不对”以及三仙姑的私欲的阻挠,更是有来自金旺、兴旺的“怀恨”与“斗争”。彼此的爱情之路可谓是蜿蜒曲折。但是故事的结局可谓充满喜剧性,在区长的支持与帮助之下,小二黑与小芹总算能够“喜结连理”。二黑和小芹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反对金旺的斗争,不仅仅是追求自由恋爱和个人幸福的斗争,而且是联系着社会的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因此,他们的胜利就是农村中民主思想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是个人争取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和新的民主政府。作者不仅歌颂自由恋爱,而且歌颂新的时代里农民敢于掌握自己命运斗争的精神,他们的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登记》是典型的得益于政治改革的婚姻例子,新婚姻法的出台,给艾艾和小晚的爱情推波助澜。

一种文化某一局部的嬗变往往是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互动以及这种文化的其他方面与这一局部文化互动的结果。现代婚恋文化的嬗变离不开它所处的时

代文化的嬗变,离不开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同样也离不开政治、经济、民众的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其他方面与它的互动。①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元素的渗入,现代婚恋有着自由的无端,人性被金钱异化的特点。乡村农民的婚恋虽然未完全摆脱旧婚姻制度的束缚,但自由和民主婚姻逐渐代替了包办婚姻。现代婚恋观以自由为主导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就变化范围来说,现代婚恋观涉及的范围更广;从变化层次来讲,婚恋观与时俱进,由传统到现代,由落后向先进;由拘束到大方自由;由压迫到彼此尊重。就变化内容来看,阶级性变弱,甚至还有中西合璧的佳话。(这一部分小结还是显得单薄、乏力)

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女人经济地位的提升,使得今天的女性不必再象以前那样,将婚姻和男性看成终身的依靠和安全感的唯一来源,继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婚恋观,在“小三”、“第三者”、“被包养”这些敏感的词汇不再敏感时,物质因素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理想的婚恋中都高度赞同情感的重要,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则把它物化,追求婚恋的“含金量”,物化婚恋。性爱与情爱、恋爱与婚姻的分离,是对传统恋爱观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严重挑战,反映出感情之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恋爱和婚姻,感情维系婚姻的效用在弱化,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参考文献:

[1]汪玢玲. 中国婚姻史[M].武汉大学出

版社,2013年版.

[2]费孝通. 生育制度[M].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3]王奇生.《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①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版,第六章53页。

[4]张竞生(作者),鲁迅(作者),张培忠(编者). 爱情定则?现代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J].决策与信息,2011(1).

[5]邹永常.《伤逝》与鲁迅的婚恋观[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6).

[6]李公文. 张爱玲小说中婚恋观的文化透视[J].山花,2010(12)

[7]朱凌. 赵树理阐释史[D]. 福建师范大学,2009.

[8]黄东. 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2002.05.

修改意见:

1、注释与参考文献修改过来,否则不能定稿。

2、(你罗列了不同作家对婚恋的书写,但没有结合作家的创作与对人生、人心、人类情感的探索等层面分析比较与阐释,所以就是一些散落的例子,没有多大价值,所以首先结合作家时代语境与创作思想、立场、或者说身份来谈这种婚恋书写的意义,其次结合对人性的深度揭示,这些作家借婚恋观抵达何种深度,最后说明这一书写的文学史意义。)这是我上次的意见,我觉得你没有真正理解与执行。这次我结合上次的意见,你的每部分结束后应该与结合作者、人物身份、时代语境来谈谈这一文本婚恋的意义与价值,也结合文学史对这一婚恋书写做一个文学层面的判断与厘定。你三部分都是这样文本分析或介绍而缺乏有着内在关联与更为深入的探讨,后面都要按照我上一次和这一次的要求重新修改。

3、由于三部分写得很散乱,结语部分就显得很简单,请你自己结合文本再挖掘深入思考与广泛联系。部分的小标题我给你改了一下,围绕小标题很多地方要修改。

大力修改,尽快定稿。

傅华即字

毛概论文-对于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研究

对于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研究 当代青年人是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和践行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婚恋观作为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而备受关注。婚恋观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对自己未来伴侣和婚姻生活的一种态度,而且是当代青年人内心价值观体系的直接体现。当代青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而婚恋观正确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和整体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未来的国民素质、社会的发展。因此,了解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对于当代青年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地意义。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晚婚,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追其原因,有很多种,女生要求太高,要“有钱有车有钞票”;想先发展事业再结婚;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或者因为目前的高离婚率而对婚姻不抱希望等等。为了准确的了解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的问卷调查(见附件)。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主要通过朋友圈传播问卷,截止五月十五号为止,一共有228人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35人,女生93人,对于调查结果结合当今青年的婚恋观以及社会现状我们做了大量研究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当代青年婚恋观现状分析 1.青年人的择偶标准多样化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因此,正确的择偶观是正确婚恋观的开始,也是婚恋观的基本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的择偶观呈现出时代特点。在过去,往往是一种择偶标准占主导,“50年代选英雄,60年代找贫农,70年代奔军营,80年代求高知”就反映了当时每个时代的不同的择偶标准。而在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人们处在多元的文化中环境中,当代青年人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的标准。当代青年人在择偶的时候会考虑伴侣的性格品行,教育程度,身高长相,性格,健康状况,职业和收入,年龄,地理位置,家庭条件等诸多方面。在调查中,我们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及分工:设计调查表: 问卷调查: 写调查报告: 班级:21班 一.调查的计划 现代人的婚姻情况是对于现代年轻人是否成熟的面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作为年轻的即将到结婚的年龄,对家庭问题的处理,受现在家庭婚姻剧的热播,几代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其中的问题都在现代人的婚姻中有所体现,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变得不同。我们组针对现代各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了随机访问,了解目前他们对婚姻的观念。此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份。 二.数据分析(在附录中已附上调查问卷及调查原始数据) 在此次调查中被调查的一百个人中有50 名男性和50 名女性,其中有37%的未婚男性,33% 的未婚女性,13%的已婚男性,17%的已婚女性。总体上在调查者中有18%处于适合结婚的年龄阶段,因为现代人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结婚年龄也比以前相对的推迟。现代人的婚姻稳定也一定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辈更高,除了物质方面的追求,精神层面也不能缺少,所以有59%的人认为在婚姻中双方的精神支持和经济基础,一样都不能少。受国际化的影响,中国社会逐渐的开放开明,相亲类的节目也非常的丰富,有10%的人就通过相亲来成就了自己的婚姻,但71%的人都支持自由恋爱,通过旁人介绍或其他一些方式找到自己的命中注定的人也有18%。介于现在这种社会,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只要真心的为对方付出,全心全意的为生活奋斗,肯定会很幸福的,所以48%的人认为结婚对象的门当户对不重要,但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性让46%的人认为这方面还是很重要的。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所以对家长的意见还是会听从的,并且现代人婚姻的经济基础总要从长辈那里获得,在选择结婚的对象上,49%的人都会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这是两人结婚的基本礼仪,都要见家长后才会举行婚礼,有46%的人会较少考虑,而完全不听从的只有1%。通过调查,在周围因家庭状况不理想而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人占66%,这也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64%的人认为恋爱基础对婚姻来说很重要,就像一位调查者所说,我们也看重婚姻,但是不会固守一份没有感情的婚姻,人生并不漫长,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剩余的23%的人认为不重要,还有23%的人认为这个要因人而定。对于现在很普遍的试婚,也就是婚前同居,有17%的人支持,有46%的人不支持,还有37%的人认为无所谓。如今,许多结婚只因为金钱,缺少的那份真挚,所以支持婚前财产公证的有38%,认为没必要的有26%,还有36%的人觉得无所谓,由于新婚姻法的出台,这个问题更加的的到大家讨论。作为80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有着一些方面的不成熟,但是对待婚姻观念,91%的人都认为是人生的大事,应该非常慎重的决定。而裸婚更是有47%的人不赞同,认为社会的现实性让年轻人对自己的婚姻更应有责任感。对于闪婚的看法65%的人也不赞同,26%的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0岁到25岁的9%的年轻人表示赞同。在作为第三者插足的问题上,现代人的观念也是保守的,70%的人都持谴责的态度,17%额人表示同情和惋惜,而13%的人认为做第三者没关系,只要能成功就行了。新的时代,女性也不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了,49%的人认为家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发布,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2.49亿 龙虎网讯12月24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某大型婚恋交友运营平台联合发布《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研究表明,目前非婚人口数量庞大、男女性别比失衡,“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共计多出2315万。 非婚人口多 30+男性离婚增长快 非婚城镇人口达1.32亿 调研结果表明,中国非婚人口数量巨大,18岁以上非婚人口达到2.49亿,占全部人口的18.6%;城镇18岁以上非婚人口1.32亿,占城镇总人口的19.8%。 30+男性 择偶缺口高达613.9万 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高达26.7男:24.9女。其中“70后”“80后”“90后”非婚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30岁~39岁男性中有1195.9万人处于非婚状态,而同年龄段女性中有582万人处于非婚状态,男性在同年龄段择偶面临613.9万的缺口。 离婚增长快 今年离婚率或达2.29%

研究表明离婚数量增长快于结婚数量增长。从2000年到2012年这13年间,离婚对数年度复合增长率为7.5%,结婚对数复合增长率只有3.6%。而粗离婚率预计今年达到2.29%。 韩剧让“大叔”大热,调研显示:18~25岁的女性,70%有大叔控情结。这些女生喜欢比自己大10岁左右的男性。大叔控的焦虑主要为三种:父母反对、大叔有家室和无法驾驭大叔。 性行为 “90后”男女相对谨慎 不少人认为现代人越来越开放,而调研结果却恰巧相反。调研结果显示:“70后”女性在“接吻”和“性行为”上比“80后”“90后”女性更开放;“70后”男性最着急与女性进行“性行为”。“90后”男女们一旦有好感就会很快进行“牵手”“拥抱”等恋爱行为,但对性行为还相对谨慎。 男友“钱途” “90后”最低要求5000元 “90后”“80后”“70后”女性对理想男友收入的最低要求为:5000元、6000元、7000元。 据《广州日报》 网友观点 vican唯勘:“大叔”有安全感。 邓天常:成熟会照顾人、稳重有魅力、有经济基础。 宝儿ZERO:也就是说我的未来女友现在还在上小学吗 我-年少轻狂:这可以体现以下几点问题:1.现在的女人缺少安全

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调查报告张骋

中国刑警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 题目:《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张骋 年级、专业:2013级经济犯罪侦查专业 学号:2013200375 指导教师:杨玉环 2015年11 月8 日

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调查报告 20132011区队张骋一.摘要 在现代社会,婚姻观念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念更是日新月异。本次调查通过对沈阳地区20至30岁的人群采取随机抽样法,抽取230名青年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合心理学中的访谈法、文献法、统计法等,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以便了解当代青年婚恋观,探讨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和性观念. 二.数据分析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及统计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获得数据后,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以提高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明晰度。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该问卷共20道题。本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93.04%。其中男生119人,占55.6%,女生95人,占44.4%;独生子女103人,非独生子女111人;年龄20-24岁80人,25-27岁62人,27-30岁72人。专科生123人,本科生91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恋爱观从调查结果可知,现代青年人对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持肯定态度,选择“正确引导”和“任其发展”的学生占93.66%,男生和女生的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大于女生,而女生选择“正确引导”的比例大于男生。总体而言,选择“正确引导”的学生为80.60%,大于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选择“禁止”“限制”的学生共占6.34%。以上数据显示,现代青年不论男女对大学期间谈恋爱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大学谈恋爱是正常的,但需要正确引导。男生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较高,反映了男生普遍恋爱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把对方看成自己将来组建家庭的另一半,只是为了一时的心理或生理需要。恋爱动机选项中有27.99%的学生选择“寻求精神寄托”,有39.18%的学生选择“找一个伴侣”,男女生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寻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婚恋观论文: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陇东学院校本部和新校区所有学生采取分年级整体随机概率抽取法,抽取275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合心理学中的访谈法、文献法、统计法等,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量化,以便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和性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择偶观;性观念 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中较高层次的文化群体,其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都有明显的变化。观念的转变、宽松的环境、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谐的氛围,使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和婚恋观念日渐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男女学生比例接近的学校,恋爱率高达80%~90%。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及变化,本次调查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设置3个相关部分,即恋爱观、择偶观及性观念,对陇东学院大学生的恋爱观、择偶观及性观念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对陇东学院在校生的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作初步扫描,为高校性知识课程的开设提供客观依据。 1问卷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参考胡利人等编制的婚恋观调查表编制问卷,该问卷共33道题,最后2道题分别是男女选做题。内容包括大学生恋爱观、择偶观、性观念3个部分,各部分设置了数目不等的小题。

2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考虑到本次调查的现实意义和各院系男女人数的差别,我们对陇东学院校本部和新校区15个院系的本、专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5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有效回收率97.45%。其中男生91人,占33.96%,女生177人,占66.04%;大一86人,大二75人,大三51人,大四56人;文科128人,理科140人,理科生略多于文科生;来自城市41人,乡镇75人,农村152人,农村学生占多数;独生子女24人,非独生子女244人;年龄17~20岁53人,21~24岁206人,25~27岁9人;专科生23人,本科生245人。 3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文献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及统计法,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形式,获得数据后,运用Excel 2003和SPSS 16.0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以提高本次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明晰度。 4调查结果分析 4.1恋爱观从调查结果可知,对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持肯定态度,选择“正确引导”和“任其发展”的学生占93.66%,男生和女生的观点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选择“任其发展”的比例大于女生,而女生选择“正确引导”的比例大于男生。总体而言,选择“正确引导”的学生为80.60%,大于选择“任

【开题报告】从相亲节目透视当代女性的婚恋观

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 从相亲节目透视当代女性的婚恋观 一、选题的意义 不同时代的人们,由于不同的价值观,社会信仰形成了各时代不同的婚恋观。从一定程度上看,一个时代的婚恋观就是当时社会文化转型的晴雨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因此,女性婚恋观的变革带有强烈的时代印痕。进人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提高,人们对人生阶段的重要环节——择偶的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女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女性在择偶的标准和对待婚姻的态度方面的改变和观念上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相亲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友方式,为未婚男女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友平台。 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到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这些荧屏相亲节目的“火热登场”,背后折射出当代女性婚恋观的变化。也是当代女性择偶观的缩影。与此同时,场上女嘉宾的雷语和对待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难道现代女性就变得如此的拜金主义和现实取向性吗?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女性婚恋观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因此,通过相亲节目透视当代女性的婚恋观及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引导现代青年树立健康的婚恋观。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婚姻的真正内涵。倡导健康的婚恋观有利于引导当代女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自我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婚恋观。从而使当代女性更好的面对婚姻生活,使幸福贯穿于恋爱与婚姻的始终,并通过建立美满的婚姻及和睦的家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相亲节目中我们可以透视当代女性婚恋观的变化。现代女性的择偶标准已由传统的单一性转化为多元化的择偶观,而拜金主义和现实趋向性的存在是与该时代的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拜金主义和现实趋向性的存在,并引导现代青年树立正确的择偶观,物质在婚姻生活中并不代表全部。当然,婚姻生活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婚姻生活应该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

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

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86861 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 查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20xx-20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 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xx-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发布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 ------------------------------------------------------ 已购房的男性择偶优势有所下降 ------------------------------------------------------ “男财女貌”是男女择偶要求中最显著的差异 男性“有(过)红颜知己”的比率,全国平均值69%,四川74% ,全国最高。

情人节来临,某婚恋网站昨日发布了《xx-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该报告收集有效样本75185份,特别融入了xx年婚恋热点话题。调查对象以80后为主力人群,23-32岁人群占比近七成,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47%。 调查显示,在新的法律、文化等新背景下,受公民道德等因素变动的影响,中国男女婚恋观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 6成女性要靠自己高收入无房男成新宠 此次调查发现,对最高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最新解释,男性和女性态度近乎截然相反。 调查显示,女性最关注的三项内容依次为婚前财产在婚后的收益认定、夫妻间赠与房产的归属和夫妻

当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摘要:在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女报的宣传以及西学东渐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近代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地位与婚姻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以近代历史资料,辅之以女性笔记小说、杂记、文集等文献资料,从社会性别分析的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转变和对待婚姻生活的态度及其行为的分析和考察,揭示中国近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近代女性;家庭地位;婚姻价值观

社会转型直接影响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社会性别制度,改变着传统的两性关系,妇女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是近代女性与传统女性相区别的标志(杜芳琴、王政,2004)。自古以来,无论是具有叛逆人格的女性还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男性,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表示过强烈不满或进行过抗争,却始终无法动摇传统的性别制度。只有到了近代,社会发生重大变动,把对人的关注提到了重要地位,人的存在、人的权利受到尊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制度才开始受到严重挑战。女性角色从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女性权利部分得到社会认可,女性的生存状态得到改善,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家庭关系发生了逆向转化. 一、妇女生活史的研究是了解女性的重要环节,而婚姻家庭又是女性生活最重要的方面。 近代以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婚姻领域的选题来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是对此作现象的描述,而且对其深层次的原因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婚姻价值观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宏观上描述,主要涉及到择偶观,生育观、家庭观,性观念、结婚离婚观念等方面,而且所引用的事例大多千篇一律,例如湖南长沙的赵五贞为反抗包办婚姻,在迎亲的花轿中自刎身亡的事件经常在一些论文中出现。缺乏新意,没有能够真正的了解女性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强的男性主义色彩。婚姻价值观研究的时间段而言,学者们对唐代、宋代及五四时期的女性婚姻价值观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相对而言,学者们比较关注开放的唐代,以及各个朝代交替时的女性婚姻价值观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间段的研究相对而言多一些。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时期学者们关注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很少强调这一转型时期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贲小丽,2006). 二、代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几千年来,建统治者以各种手段控制妇女,从肉体到精神对妇女极尽摧残,导致妇女于愚昧、软弱、无知无识、任人摆布的状况。因为长期被愚化,她们绝大多数处于蒙昧麻木状态,反而成为旧秩序的捍卫者。近代以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女子解放运动兴起,而女性自身的觉醒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时孕育和培养了最早的妇女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和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

中国离婚率调查报告

80后离婚率呈逐年增加的调查报告 前言: 面对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然而,中国现代婚姻出现了严峻的危机,在众多的原因之下,使离婚率不断的增加,为此,进行走访调查。 调查目的: 经过调查,明白80年代离婚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解决所存在的原因,从而加强相关的教育,促进构建和谐家庭,减轻离婚率。 调查现象: 根据统计,2013年,法院共受理婚姻纠纷案件约1895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45%,80后人群离婚案件876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46%。2014年共受理婚姻案件2126件,占全部民事案件的39%,80后人群离婚案件1134件,占婚姻案件总数的53%。通过以上分析数据显示,80后人群离婚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离婚率增长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轻微琐事争执成为离婚的主要原因:大多数80后离婚案件当事人到法院离婚时,原因很单一,经法院查明,也多数是仅仅因为夫妻日常口角,发生了争吵,或偶尔男方女方一气之下就到法院起诉离婚。这些案件当事人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未结婚时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结婚共同生活后,因生活琐事或业余兴趣分歧,产生争执,引起离婚诉讼。 2、结婚时间较短,感情基础脆弱:根据相关资料表示,夫妻双方婚前恋爱时间较短,就办理结婚手续,举行了仪式。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年轻人经媒人介绍后相处时间较短,婚前缺乏足够了解,在没有基本了解对方的人品、经济等情况下就草率结婚,婚姻基础很不牢固,使离婚率增加。 二:社会因素

1、女人独立性比以往更强。以前女性多数为家庭妇女,如果同丈夫离婚,很难独立生活,所以多数女性选择不离婚。而现代男女职业性都越来越平等,职业女性越来越多,因此女性的经济独立性也越来越强,主动提出离婚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现代社会交通、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简易与方便,从而遇到适合的异性(即所谓“出轨”)的机会来越来越多。这也是引发婚姻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写封信可能要一周甚至半月才收到。现在随时随地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取得联系。而且有强大的QQ、MSN之类的聊天工具,可以24小时随时方便地联系。 3、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一个人的婚姻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深受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影响,婚姻也离真正的感情渐行渐远。感情很多时候都得向上学、工作、住房、医疗等现实大问题前面低头。而没有真正的感情的婚姻是比较脆弱,经不起多大风浪的。 三:法律发面: 1、缺少专门的家事法庭。一个年轻的法官,大学毕业不久,没有恋爱的经验,却在法庭上要给年过五旬的人去调解离婚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可能发生的。这说明我国婚姻家庭法庭的法官队伍建设的不足。并且可以看出我国在离婚诉讼案件对法官的主观认识要求较高。在司法实践中虽然大多数法官都是能秉公办案的,但是在一些可伸缩的案件上,仍然会导致办案不公,这正是缺失专门的家事法庭造成的恶果。 2、判决离婚不考虑女性的弱势地位。由于在中国社会男女方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多于男性,并有很大一部分专职家庭,导致女性经济地位和男性存在很大差别。而法院在离婚判决中却以男女双方地位平等的理念判决财产归属和抚养子女的问题,确忽视了女性在社会中就业的弱势地位和在家庭中的贡献牺牲。实质上是对女性保护的不公正。

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 女性对前任态度更决绝分手恢复期6个月是个坎 一部《前任攻略》引起了不少人对前任的回忆,的确,虽然人们的恋爱观越来越开放和自由,但俗话说,前任是现任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纵然感情已经成为过去式,但前任仍是不能提起的雷区。在现实生活中,男女对前任的态度有何区别?前任的爱情遗物你会保留吗?分手多久才能彻底走出失恋的阴影?有多少人又会主动问起伴侣的前任? 12月22日,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世纪佳缘发布了第八期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报告聚焦了中国男女对前任的看法及态度。此次报告采用在线调研方式,并结合与中科院联手打造的懂你系统数据,对全国32个省份的男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爱情本就是喜忧参半的过程,恋爱的过程有多甜蜜,分开后的痛楚就有多强烈。与男友分手后,还是希望能做朋友,来自北京的张女士说,张女士是为数不多愿意分手之后还与对方做朋友的女性。世纪佳缘最新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分开后都不会跟前任保持联系,其中女性分手后与前任断绝联系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对许多女性来说,再见往往等于再也不见。 数据显示,在对待前任的态度上,只有14%的男生和6%的女生认为分手后可以做朋友,17%的女性和11%的男性会选择老死不相往来。当与前任分手原因在自己时,男性对前任会更加难以忘怀,其中

36%的人会接受分手后还能成为朋友,更有19%的男性会对前任一直难以忘怀。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女性身上时态度却并没有好转,仅有16%的女性在分手责任在自己这方时能够接受前任成为朋友,仅有8%的人会对前任难以忘怀。当在公共场合巧遇前任时,71%的男性会选择和前任打招呼,而有46%的女性会选择尽量避开或装作陌生人,可见女性对待前任的态度更加决绝。 对此,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女性在面对感情时,一向比男性要感性,与前任分手后,女性很难将朋友和恋人的界限完全分离去看待,而男性则不一样,男性对待感情更理性,很多男性觉得,虽然两人之间没有爱情了,但依然可以是朋友,两种身份并不会产生矛盾。而且对于男性来说,不管是在谈恋爱还是分手之后,许多男性都不太善于拒绝女性,这也是男性能接受跟前任做朋友的一个原因。 分手恢复期6个月是个坎 前两年一部大热的都市爱情电影《失恋33天》中,主人公黄小仙在意外分手后的33天里,整个人经历了从震惊愤怒怨念回忆不舍挽留醒悟的一系列过程,引发了诸多都市白领在遭遇分手这一残酷问题上的共鸣。而现实中,一段恋情结束后,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真正恢复过来?分手后又该如何排解伤痛?男女表现各不相同。 虽然失恋恢复时间受到恋爱长短、用情深浅等因素的影响,但据世纪佳缘调查显示,对于分手恢复期而言,半年是个分界线,47%的男性和50%的女性都认为需要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让自己恢复,

论当代婚姻观及发展趋势

从社会学第十三章家庭制度第三节婚姻 论当代婚姻观及发展趋势 继《奋斗》、《蜗居》之后,《裸婚时代》再掀争议狂潮,引发了无数人对婚姻的讨论,对裸婚的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快节奏化的今天,人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婚姻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多元化,观念多元化,世界的发展越来越来开放,也越来越充满人性化,个性化。 三从四德,相夫教子再也不是今天的女性。也许她们依旧可以是伟大的母亲,善解人意的妻子,但却不再是只能依靠男人唯唯诺诺的小女人。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对独立和成功的追求造就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她们甚至超越了男人获得了成功,她们不再需要依靠男人来养活。也正是这越来越独立的女性发展趋势导致了今天越来越多的“黄金剩女”、“单身贵族”。于是,婚姻成为了她们事业成功外的最大难题。 第一篇剩女时代 随着湖南电视台《我们约会吧》、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的热播,"剩女"一词引来人们的热议,教育部更将其作为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龄女青年逐年增多?她们的心态和生存状态如何?如何让好女不剩?这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及分析整理,我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组来自扬州的数据显示扬州女性适婚年龄在1999年是26周岁,而在2009年却是28周岁。也就是说,10年间扬州女性的适婚年龄提高了2岁,10年间大龄初婚多了150%。在扬州婚姻登记处的抽样调查中,以2009年9月份300对初婚女性作为抽样对象,初婚年龄在28周岁以上的有25对;而1999年,同样条件的初婚女性只有10对。 为什么会出现十年后的“晚婚”现象呢? 从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来看,2009年的25对大龄初婚女性,学历大多在本科以上,其中硕士学历占相当比例;从她们的工作性质看,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与此不同的是,1999年的大龄初婚女性,学历分布较广,有高中的,也有大专、中职;而她们的工作单位也五花八门,有工厂的,有居委会的,还有来自农村的。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学历的的深造,以高学历谋取高工作。而资料显示,大部分“剩女”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学历知识女性,大专及本科以上比比皆是,硕士及博士也是屡见不鲜。而这些女性在受教育期间因学业压力重,读书期间侧重学业,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少。而又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她们对异性伴侣的学历程度要求也较高,基本上不接受异性伴侣的学历比自己低,而男性由于思想观念原因,大部分男性不希望伴侣的学历比自己高,结果便造成找男友比找工作难的局面,沦为了“剩女”。由于“剩女”自身收入不低,经济独立,不再要求男主外,女主内的经济依赖,应此对异性伴侣的收入门槛提高,而收入金字塔必然是收入越高的人越少,造成“剩女”可选异性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当代中国青年婚姻观的异化 “婚姻像围城,城里的鸟想飞出去,城外的鸟想飞进来”。钱钟书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出版的小说《围城》像一把刻刀,将现实人情世故中的婚姻刻画的淋漓尽致。虽然曾几何时钱先生的话使不少人对婚姻心有余悸,但更多的人还是前赴后继地进入围城结婚、生子、过日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开放,当代中国青年的婚姻观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了某些方面的异化。 一、新式“父母包办婚姻”出现,不再强调婚姻自由 纵观每个公园的“相亲角”,各大公益相亲会,帮儿女找对象的父母竟然比自己来找对象的年轻男女多。往往是这些父母先看好对方的身高、学历、家庭背景,然后再将照片和联系方式带回家,双方儿女同意后,父母再安排下一步的见面约会等事宜。如果后续的见面约会后子女觉得合适决定结婚,父母又要为其安排婚期、婚礼流程、婚宴等结婚的必备环节,这就是新式的“父母包办婚姻”。这种新式的“父母包办婚姻”与旧时“父母之命”的婚姻最大的不同在于,父母虽然参与了绝大部分环节,但真正掌握主动权的还是子女,很多时候父母将合适对象的照片资料带回家,儿女相中的却寥寥无

几。 造成这种新式“父母包办婚姻”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儿女的自主择偶能力下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长对孩子成长干预过多,导致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依赖过多,连自己的婚姻大事也难以决断,需要父母做主。二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交际的范围越来越窄,无暇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需要父母帮忙解决。三是部分儿女有过父母不同意最后被迫分手的婚恋经验,对自主找对象心灰意冷,对父母帮自己找对象的行为也听之任之。 二、找对象时注重的细节越来越多,离婚率却越来越高 中国古代人结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只注重家庭条件的好坏,对其他方面要求甚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年轻人择偶的标准越来越高,注重的细节也越来越多。对于对方本人来说,不仅注重人品、学历、身高、样貌、工作,甚至连恋爱史、有无婚前性行为都是被考虑的因素。而对于对方的家庭来说,不仅考虑对方家庭条件好坏、兄弟姊妹几个、父母人品如何,连父母工作如何、能否帮自己看孩子都考虑在内。虽然现在年轻人考虑的细节越来越多,但比起他们祖辈和父辈来说,离婚率却越来越高。据中商情报网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万对,比上年增长11%,2016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73859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 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xx-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发布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蕾 ------------------------------------------------------ 已购房的男性择偶优势有所下降 ------------------------------------------------------ “男财女貌”是男女择偶要求中最显著的差异 男性“有(过)红颜知己”的比率,全国平均值69%,四川74% ,全国最高。 情人节来临,某婚恋网站昨日发布了《xx-xx年

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该报告收集有效样本75185份,特别融入了xx年婚恋热点话题。调查对象以80后为主力人群,23-32岁人群占比近七成,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47%。 调查显示,在新的法律、文化等新背景下,受公民道德等因素变动的影响,中国男女婚恋观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 6成女性要靠自己高收入无房男成新宠 此次调查发现,对最高法院关于婚姻法的最新解释,男性和女性态度近乎截然相反。 调查显示,女性最关注的三项内容依次为婚前财产在婚后的收益认定、夫妻间赠与房产的归属和夫妻双方过错的离婚赔偿。男性最关注的内容则依次为父

现代中国婚恋观(同名18431)

现代中国婚恋观(同名18431)

时代、身份与婚姻 ——试论《伤逝》、《倾城之恋》、《小二黑结婚》中的婚恋观 江春艳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0级指导教师:傅华 摘要:中国现代婚恋文化是整个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婚恋史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现代中国距离当下不过七八十年,许多那时存在的婚姻现象在今天仍然以本色或变相的形式延续着。本课题将以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部作品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身份、价值观和文化观念差异来探讨五四知识分子、都市市民、乡村农民三个阶层不同的婚恋观,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自五四到抗日战争时期婚恋观的嬗变。 关键词:时代;身份;文化;婚恋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Identity and Marriage ——Analysis of Concept of Marriage of ,, JiangChun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rade 2010 Instructor: FuHua Abstract: Chinese modern marriag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Chinese modern social cul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marriage history is a mirror of reflecting the society. Modern China is just 70 or 80 years from the moment, many marriage phenomenona exist in that time still continue in form of the true nature or disguised form.LuXun’s ,ZhangAilin’s ,ZhaoShuli’s are entry point to this topic, to combine era,identity,values,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 of marriage of intellectuals 、urban public and rural farmers, to review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marriage from May Fourth to Anti-Japanese War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Key words:age;identity; culture; concept of marriage 中国现代婚恋文化并不是孤立的一部分,和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婚姻史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门,对于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的研究,本课题将从不同阶级、不同时期的人物的婚姻现象来论析,改变了以往的研究对象的单一,从多个维度来理清婚姻史的走向。鲁迅的《伤逝》、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赵树理的《登记》、《小二黑结婚》这四部作品从题材上来说都是婚恋类型,但立足文本来说,它们问世于不同时期,分别展示了五四知识分子、

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恋观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择偶标准的改变和家庭社会的稳定,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初婚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未婚比例不断增加,大龄未婚青年的择偶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未婚群体择偶研究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内容。湖南省汝城县妇联就这一现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青年进行访谈的方式,以全县适婚青年为例,浅谈当代青年婚恋观,重点透析了当代青年人婚恋观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2份(包括2名青年觉得本次调查有着重要意义主动复印完成问卷的)。其中,男性219人,女性283人;城镇户籍人口占28.7%,农村户籍人口占79.3%。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以下特点: 1、影响当代青年择偶的两大因素:一是择偶方式,二是择偶标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择偶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己找对象占43.8%,其次是朋友、老乡或同学认识的占 21.1%,而通过家长、亲戚介绍占 18.3%,或者其他相亲的比较少分别占16.8%。按男女性别来统计,结果和总体趋势大体一致,不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男性通过“自己找对象”自由恋爱的比例要高于女性,高出了约16%,这说明男性选择配偶自主性要高于女性,而在其他几个选项上,女性所占比例则要高于男性,特别是“通过朋友、老乡或者同学认识”这一项里,高出14%,这说明女性虽然在择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但与男性相比,还是比较依赖亲友。总体来说当代青年已从传统的父母亲友主导,较单一的模式逐渐迈向自主开放,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从调查数据看,在择偶标准上,有64.5%的人选择了“人品”,其次是“健康”(占15.4%),第三位是“经济收入”占5.9%。说明择偶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完整版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 的差异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

Abstrac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 Key words: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