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5、例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80+A=A+80

(48+36)+52=(48+52)+36

321+28+79+172=(321+79)+(28+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25×435×2125×845×4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

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

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57×12+43×12,学生都迟迟说不出或说不准,这样由“很快”突然到“很慢”,使学生产生了急于想知道得数的心理需要,就在这时,教师又故作玄虚地说:“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短短几句,又一次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二、探索新知

师:观察植树活动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师: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例1、例2、例3。)

1、学习例1。

1)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 25×4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100人)那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4)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5)归纳总结。

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预设2: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6)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7)其实,乘法交换律早就是我们的朋友了,还记得乘法口诀吗?生说一句

乘法口诀,并根据这句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这里应用了什么?

2、学习例2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2:我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同学们想好以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2)师:你们计算的结果是多少?(250桶。)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25×5)×2=25×(5×2)

你还能出类似的算式吗?(学生举例)

3)师:从上面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预设: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a×(b×c)

4)思考: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乘),和(积)不变。

3、学习例3

现在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课件出示)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说说你的想法,你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预设1:我先求每组的人数,再求总人数。

预设2:我先求挖坑种树的人数,再求抬水浇树的人数,最后加起来。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教师巡视,请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师:同学们,你们的结果是多少?(150人。)

师:这两种列式的结果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写作:

(4+2)×25 = 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3+2)×4 ○3×4+2×4 (5+10)×2 ○5×2+10×2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小组讨论,全班总结。

预设: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是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件出示内容)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预设:(a+b)×c= a×c+ b×c或a×(b+c)=a×b+a×c

三、巩固联系,提升认识。

同学们,乘法的三个定律你觉得学得怎样?老师这儿有些练习题,你敢接受挑战吗?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

(25×7)×4=( ×)×7

3×4×8×5=(3×4)×( ×)

117×13+117×7=117×( + )

167×2+167×3+167×5=167×( + )

2、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

32×(8×2)=32×8+32×2 ()

87×87+13×87=(87+13)×87 ()

1+2×3=1+3×2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说?对同学有什么温馨提示?还有什么困惑?

(完整)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小学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知识要点及练习 一、乘法交换律: 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 c 二、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 a ×b )×c =a ×( b × c ) 运用: 1、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通常利用的算式是: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如:125 ×25 ×8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2、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三、乘法分配律 1、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 + b )× c = a × c +b ×c 2、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用字母表示为:(a - b )×c = a × c - b × c 3、以上几个算式均可以逆用,即: a ×c + b × c =(a +b )×c a ×c - b × c =(a -b )×c 4、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以上几个算式应注意利用乘法的意义进行理解:a + b 个 c 等于 a 个c 加上 b 个 c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在运算中熟练运用,减少失误。 5、乘法分配律的实质与特点: 实质:利用乘法的意义将算式转化为整十、整百数的乘法运算。 特点:两个积的和或差,其中两个积的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或两数的和或差,乘同一个数。 6、当算式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时,考虑利用倍数关系找到相同因数。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案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 +b)×c=a×c +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新授。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56 153??,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4)4 1101(?+,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 (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 一、单选题 1.41×25的简便算法是() A. 40×25+1 B. 40+1×25 C. 40×25+2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3×4×5=() A. 1500 B. 630 C. 600 D. 73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9×5×2= A. 1000 B. 270 C. 390 D. 370 4.下面的3个算式中,与“12×2+12×3”得数相等的算式是() A. 12×2+12 B. (12+2)×12 C. (2+3)×12 5.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 78×85×17=78×(85×17) B. 28×101=28×100+28 C. 125×16×25=125×8+8×25 D. 496-78-22=496-(78+22) 二、判断题 6.(99×125)×8=99×(125×8),这里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7.火眼金睛判对错. 28×29+29×2=29×28×2 () 8.125×4×25×8=(125×8)+(4×25) () 9.98×16 =(100-2)×16 =100×16-16 =1600-16 =1584 () 10. 45×32×45×68=45×(32+68)() 三、填空题

11.用简便方法计算 24×25×2=________ 12.计算329+912后,可以用________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1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36+264×25=________ 14.用简便方法计算 73×39+27×39=________ 15.用简便方法计算 104×25=________ 四、解答题 16.计算:869+242+758=? 我这样算 ①869+242+758 =1111+758 =1869 我这样算 ②869+242+758 =869+(242+758) =869+1000 =1869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课本P63—64例7、例8,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0题。教学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运用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灵活运用定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忆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简算的 25×73×4 102×81 第一个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简算的,第二个是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 导入新课: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不能适用于分数?(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计算。培养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页的题目,看看左右两边的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这是应用了P63.做、2. 略什么定律?板书: .小结:通过计算发现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是相等的关系,它们分别应用3了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由此能看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呢?向学 生举例说明: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计算(通带分数乘法。用两种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发现用乘法分配律计算要简单过先约分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8 4.教学例7、例3123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题里的已知数有什么特点.(1)××1,5356232)说一说应用了什1.可以约分,能使数据变小,所以可以先算和1乘353么运算定律?(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1/4)×4 (2)出示:(1/10 算后让学说说这道题应用乘法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应用乘法分配律,×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因为1/10 4和1/4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计算时要注意两点:①要仔细观察题里的已小结:(3)知数有什么特点,怎样能使运算简单。②要判断应用什么定律简便。:要求学生记忆。一分钟记忆三、自主测评: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P65做一做。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186 ×改为(+87 怎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运算定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下册运算定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与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与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与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 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与应用。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与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与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 建议用7课时教学。 教案A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最新四年级下册运算规律

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即:(a+b)+c=a+(b+c) (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 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 50+98+50 =50+50+98 488+40+60=488+(40+60) =588 165+93+35 65+28+35+72=(65+35)+(28+72) =93+(165+35) =100+98 =100+100 2、连减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b–c=a–(b+c) 注:连减的性质逆用: a–(b+c)=a–b–c=a–c–b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b-c=a—c-b 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如: 106-26-74 = 106-(26+74) 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如: 226-58-26=226-26-58 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如:

106-(26+74) = 106-26-74 3、加、减混合运算的性质: 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即:a+b–c=a–c+b 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方法: 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第一个数的位置不变,其余的加数、减数可以带着运算 符号“搬家”。例如: 123+38-23=123-23+38 146-78+54=146+54-78 加、减混合的简便计算例题: 256-58+44 123+38-23 =256+44-58 =123-23+38 =300-58 =100+38 =242 =138 4、加、减法运算性质:在加法或减法运算中,当算式中的数接近整十、整百数时,可以利用如下原则: 多加了要减去;多减了要加上;少加了要加上;少减了要减去。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例题: 324+98 762-598 123+104 =324+100-2 =762-600+2 =123+100+4 328-209 =328-200-9 5、利用“移多补少法”进行简便计算: 几个数相加,当加数都比较接近某一个数时,可以把这一个数作为基准数,其它的数与基准数相比较,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运算。如: 256+249+251+246=250×4+(6-1+1-4)以250为基准数= 1000+2 = 1002 6、利用高斯的想法简便计算:总和= (首项+末项)×(项数÷2) 如:1+2+3+4+·····+96+97+98+99+100=(1+100)×(100÷2)=101×50=5050 乘、除法的速算与巧算 1、乘法运算定律(3个):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a × b = b ×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即:(a ×b) × c = a ×(b ×c) 连乘的简便计算方法: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乘法运算定律专项练习 姓名: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 ×b =b ×a 2 、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 ×b ×c ×d =b ×d ×a ×c 3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永宁字母表示为:(a × b )× c = a ×( b × c ) 4 、在乘法算式中,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为整十、整百、整千数时,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简化运算。 如:125 ×25 ×8 × 4 =125 ×8 ×25 ×4---------------------------- 乘法交换律 =(125 ×8 )×(25 × 4 )----------------- 乘法结合律 =1000 ×100 =100000 4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结合运用 8 ×(30 ×125 ) 5 ×(63 ×2 )25 ×(26 ×4 ) (25 ×125 )×8 × 4 78 ×125 ×8 × 3 25 ×125 ×8 × 4 125 ×19 ×8 ×3 (125 ×12 )×8 (25 ×3 )×4 12 ×125 ×5 ×8 5 、运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简化运算的实质与算式特点实质:把其中相乘结果为整十、

2 ×5 =10 ;4 ×25 =100 ;8 ×125 =1000 ;625 ×16 =10000 ;25 ×8 =200 ;75 ×4 =300 ;375 ×8 =3000. 特点:连乘‘ 6 、在乘法算式中,当因数中有25 、125 等因数,而另外的因数没有4 或8 时,可以考虑将另外的因数分解为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为 4 或8 的形式,从而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使运算简化。 如:25 ×32 ×125 =25 ×(4 ×8) ×125 =(25 × 4 )×(8 ×12 5 ) =100 ×1000 =100000 4 、将因数分解 48 ×125 125 ×32 125 ×88 75 ×32 ×125 65 ×16 ×125 36 ×25 25 ×32 25 ×44 35 ×22 75 ×32 ×125 4 ×55 ×125 25 ×125 ×32 25 ×64 ×125 32 ×25 ×125 125 ×64 ×25 125 ×88 48 ×5 ×125 25 ×18 125 ×24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是四年级的重点之一,考试之前,我再把所学的运算定律总结一下,希望同学们换上具体的数也能够灵活运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a×(b-c)=a×b-a×c 除法运算性质:a÷b÷c=a÷(b×c) 一、判断题。 1、27+33+67=27+100 () 2、125×16=125×8×2 () 3、134-75+25=134-(75+25)() 4、1250÷(25×5)=1250÷25×5 ()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355+260+140+245 102×99 2×125 645-180-24 5 382×101-382 4×60×50×8 35×8+35×6-4×35 四、应用题 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完整版)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四年级《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xxxx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P24--P26例5、例6、例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成立条件,能初步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选用计算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法与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

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下列等式应用了什么定律? 80+A=A+80 +52=+36 321+28+79+172=+ 2、口算抢答比赛 12×525×435×2125×845×425×8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积有什么特点?(引导发现:当两个数相乘等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会使计算更加简便。) 师:再看这道题。57×12+43×12 你还能快速算出结果吗?要想快速算出结果需要用一样数学法宝,那就是“乘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借助于植树活动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分析:一组口算看似简单,其用意则不凡。前几题学生能很快说出得数,正在学生兴奋之时,出示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案例.doc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数学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本课在复习整数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引入,先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进而应用知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理解各条运算律的内涵。使学生明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是使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学生选择运算定律时,就充分锻炼数学思维;在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计算过程中极易出现粗心大意、审题不仔细最终导致计算出错等情况。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多做多练,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灵活将整数乘法的运用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项目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3、发展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和分析能力,

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算式题的 简便算法教学难点合理、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运用整数乘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 题。今天,智慧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三个问题,请大家拿出纸和笔 迎接它们吧!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ppt出示)(1)25×7×4 (2)63×4+37×4 (3)(5+8)×8 师:现在请第一大 组的同学做第一小题,请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二小题,第三、四 大组的同学请做第3小题。(等待3分钟)谁愿意上来板书?师: 同学们都很积极,老师很欣赏大家的这种学习状态。下面我将请 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三个学生上台各板书一道题)师 巡视,后全班订正:分别请三个小老师来评判学生的板书情况, 给予及时评价:大家同意小老师的观点么?师:同学们,你们 是怎么做到这么快速又准确地将它们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呢?生 1:我们运用了交换律、分配律师:你真会学以致用啊!生2: 看到25就想到4,看到5就想到8师:你对数字真敏感师:仔 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生1:乘 法交换律生2:乘法结合律生3:乘法分配律师:你们的记性真 好啊!(生再回答时师边板书)师: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 定律吗?(请生在黑板上板书)生1:a×b=b×a生2: a×b×c=a×(b×c)生3:(a+b)×c=a×c+b×c师:看来你们用 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比哈利波特还强!师:我们通过刚才对整数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例6、例7)》参考教案

《分数乘法》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6、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激疑引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算式:21×3 3×21。 同学们,这两个算式相等吗?(学生显然能得出相等,教师用等号连接)21×3=3×21。 2.看到这个等式,你想起了什么知识?(乘法交换律) 3.用字母可以表示为:。这里的字母你觉得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4.和可以表示分数,这只是你们的猜测。下面请你独立思考,举例验证这个猜测。 5.交流反馈:整数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此时你还想到了哪些定律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学习,展开验证

1.刚才同学们还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那么这里的字母也可以表示分数吗?下面请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2.同桌合作,举例验证。 合作要求: (1)举例说明 ①请同桌各写出一个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如或; ②同桌交换,计算出利用运算定律后的结果,如或。 ③对照两者的结果是否相等。 (2)能否举出一个不相等的例子? (3)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反馈,请几个小组来交流验证过程。 4.小结:整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二)实践新知,应用提高 1.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得出这一个结论,应该怎样应用呢? 2.独立尝试。 (1)出示: (2)思考:选择什么运算定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3)计算 3.小组交流。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计算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这样计算,为什么能使计算简便? 4.全班反馈 第一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14——16页的例5例6及有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 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四、教法和学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在教学新课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1、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练习: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复习分解质因数法: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短除法):左边的数全部乘起来就是最大公因数,左边的和下边的数全部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 3、复习约分:把一个分数化简(缩小)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约分。(分子和分母约分,同时除以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把24/30和16/24化成最简分数。 4、复习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扩大)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同时变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仍然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练习题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75×23+25×2363×43+57×63 93×6+93×4325×113-325×13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69×10256×101102×99 52×102125×8125×4162×(100+l)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42×9829×99 85×98125×79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56+56×9999×99+99382×101-382 75×101-75125×81-12591×31-9189×9+89 三、简便计算 1)用加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547+47+4531078+22+1978355+260+140+24567+1056+944+ 133

2)用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40×24×5125×13×825×8×4×12525×16125×24 25×(20+4)(8+4)×12524×73+26×2445×65+54×65 156×56—56×5699×78+78101×67-6799×32 3)用减法的性质简便计算: 645-180-245478-256-144568-(68-78)987-(287+135) 500-257-34-143698-291-9514+189—21436-164+36-64 4)用除法的性质简便计算: 96÷12÷8408÷17÷6720÷(9×4)570÷(19×2)630÷45÷71080÷30÷9270÷18490÷35 四、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60×50×8125×25×3288×225+225×12169×123—23×169 228+(72+189)109+(291—176)216+89+11102×99102×26 2000-368-132382+165+35-8289×99+89382×101-382 36+64-36+64155+256+45-55169×123—23×169219×99 1050÷15÷77200÷24÷3035×8+35×6-4×35672-36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律

数学整理与复习 知识点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 例: 81 +( )= 62 + 81 184 + 168 + 32 = 184 +( + 32 ) 知识点二: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口诀:连加计算仔细看,考虑加数是关键。整十、整百与整千,结合起来更简单。交换定律记心间,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定律应用广,加数凑整更简便。 例: 69+75+25 78+(47+22) 387+98(多加要减) 387+102(少加要加) 387﹣98(多减要加)387﹣102(少减要减) 知识点三:减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用字母表示:a-b-c=a-(b+c) 减法的运算性质2: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连续减去和里每个加数。 例: 324-58-42 670-25-75 159﹣(59+37) 268﹣(35+68)加减的规律:(1)先加后减等于先减后加。(2)先减后加等于先加后减。 例:325+41﹣25 268+45﹣68 268﹣45+32 325﹣41+75 知识点四: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 ×c=a×(b×c) 例:16×19=19×( ) 35×8×4= ( )×( )× 8 知识点五: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连乘计算中,当某两个乘数的积正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时,运用乘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便。 例: 24×15×2 25×78×4 35×7×2 5×49×2 运用分解的方法,将某个乘数拆分成几个数相乘的形式,使其中的乘数与其他乘数的乘积“凑整”。 练习简算:56×125 125×32 125×25×32

四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乘法运算定律(含答案)人教版

…○……___班级:__…○……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 课时练习 考试时间: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面的计算应用了乘法分配律的是( ) A .25×9×4=(25×4)×9 B .23×35=35×23 C .36×19+36=36×(19+1) D .99×70=(100﹣1)×70 2.与28×49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 .28×50-28 B .28×50+28 C .28×40+9 3.101×76的简便算法是( ) A .100×76+1 B .100×76+100 C .100×76+76 4.用简便方法计算76×96是根据( ). A .乘法交换律 B .乘法结合律 C .乘法分配 律 D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5.小军把5×(□+3)错算成了5×□+3,他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的结果相差( )。 A .12 B .5 C .10 D.15 二、填空题 6.32×4×25=32×(4× 25)运用的运算律叫____。 7.几个数连乘时,改变它们原来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_________。 8.44×125=125×40+125×4这是运用了乘法 _____ 律。 9.根据运算定律,请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 (1)2000÷125÷8=2000÷(125________8) (2)347-(47+196)=347________47________196 (3)25× 15×6×4=(25________4)________(15________6) (4)102× 34=(100________2)________34=100________34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34 10.一个游泳池长50m ,若小林游了2个来回,则小林一共游了_____m 。 三、判断题 11.56×17+43×17+17的简便算法是(56+43+l)×17。 ( )

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法(一) 教材分析: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并归纳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一)”。(p2-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回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够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 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分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具准备: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以及实物投影仪 教法学法: 采用“提-探-拓”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通过自探、合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来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5分钟) 复习。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 9×3 4×6 12×10 问:整数乘法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计算:+++=? 提问,并板书。 1、问:这道题每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计算的? 2、问:分数和整数怎样相乘。 3、1、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 3、分数和整数相乘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学习 自探、合探、共探(15-20分钟) 自探要求:(10分钟) 、自主性学习,教师引导。 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的意义。 投影示意图: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从图上看,1个 占一张彩纸的 51,3 个 子占几分之几,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1、 用加法,应该怎么计算: 2、学生根据以前经验,及乘法的原理,想怎么用乘法计算? 3×5 1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加法算式每个加数有什么特点? 这是求3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算比较简便。想想,可以怎样列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测试题 全卷100分 答卷时间:60分钟 一.计算题 (共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共12分) 15×6= 600÷60= 25×8= 38-(8+20)= 81÷9×4= 15-30÷6= 1000÷100= 7×9×0 = 7×25×4= 210÷2÷5= 174+20+80= 56-18-2 = 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共18分) 65+171+29+35 975-57-23 134×8+8×66 102×99 125×17×8 1400÷4÷25 二.填空题 (共34分)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8分) 49×56=56×49 ( ) 13×5×2=13×(5×2) ( ) 17×8+17×2=17×(8+2) ( ) 67+73+27=67+(73+27) ( ) 2.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横线里填上合适的数·(10分) 69 + 45 = 45 + 得分

25×69×4=69 ×( × ) 926-37-63= -( ○ ) 1600÷50÷2= ○( ○ ) 3×ɑ+ɑ×7=( ○ )○ 3.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填写“T ”.错误填写“F ”)(10分) (1)14×99+14=14×(99+1) ( ) (2)13×5×2=13×(5×2) ( ) (3)100-16+14=100-(16+14) ( ) (4)560÷35=560÷7×5 ( ) (5)4×a +a ×9 =(4+9)×a ( ) 4.把相等的式子连线(6分) 三.解决问题 (共36分) 1.用计算器计算2507×64时.发现键“6”坏了·如果还用这个计算器.你会怎样计算?请 写出算式(不用计算得数)·(3分) 2.四年级一班有45名学生.一共做了630面彩旗.平均每个学生做了多少面彩旗?(5分) 3.新出售的大理石方砖如右图·(5分) 125 块这样的方砖可以铺地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9分 米

小学四年级 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讲义

运算定律 第 2 节乘法运算定律 【知识梳理】 1.运算定律的发现及验证 在实际的计算中,当我们对一个算式进行变形的时候,如交换算式中某两个数字的位置或者给算式添上或去掉括号,这时不影响算式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一个通用的运算规律,从而使计算更加简便。我们称这样的规律为运算定律。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在数学中通常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通常用小写字母a,b,c等代表代表算式中的数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能够达到更直观的效果。 3.乘法交换律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如果用a、b分别代表一个因数,那么乘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 4.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一些,就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当我们遇到求两个积的和,而这两个积中正好有相同的因数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用相同的因数乘其他两个数的和。

【诊断自测】 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填空 (1)4×25=25×4,也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积(),这叫(),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2)(25×5)×2=()、25×(5×2)=(),所以(25×5)×2=25×(5×2),像这样三个数连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 ),用字母表示为()。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变,这叫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4)三个数相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用字母表示为()。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入适当的数。 (1) 15×16=16× (2) 25×7×4= ××7 (3)(60×25)× =60×(×8) (4) 125×(8×)=(125×)×14 (5) 3×4×8×5=(3×4)×(×) 3.应用题 学校有教学楼4层,每层有7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双人桌椅? 二、乘法分配率 1.用竖式计算 105×24 28×35 108×15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案范文合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案范文合集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分数乘法美.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分数乘法教案,希望大家能喜欢. 分数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会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1、运算定律. 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乘法的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25×7×4 0.36×101 (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简算上面各题的.) 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探讨问题) 1、引入 同学们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整数、小数的一些计算简便,这些运算定律

能不能应用到分数乘法中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 2、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学生发表对课题的见解. (2)验证 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教学例5. (1)出示: ,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解答. 4、教学例6. (1)出示: ,学生小组合作独立计算.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说一说你们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小结 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拓展总结(应用拓展,盘点收获) 1、完成练习三的第6题. 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完成课本第10页的“做一做”题目. 其中第2题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把87改成“86+1”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