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二章最新修改
5-2《大学之道》(上课用)

——知性通达,意志坚定,问心无愧,不忧不惧。(克己)
4.(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恕:推己心以及人。(底线 )
5.(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男子有职务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
任务回顾:理解各章主要思想,概括句意。(明确关键词)
第一章:“好学” 的要素(克欲修身)
第二章:“仁”为“礼”“乐”之本(礼乐仁德) 第三章:闻“道”的价值(朝闻夕死)
各
第四章:“义”别君子与小人(行而有义)
章
第五章:见贤思齐
第六章:文质兼备,养成君子
主
第七章:任重而道远 第八章:持之以恒,贵在行动(行止由己)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
同。(矜 同:鳏)
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
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目录
初读文本
课堂导入
你们认为理想社会是什么样?
古代文人眼中的理想社会: 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陶渊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范仲淹: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大学》第二章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第二章的基本内容;(2)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3)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大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2)将《大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大学》这本书吗?它有什么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大学》第二章的内容。
2. 课堂讲授(1)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① 修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要求人们做到仁、义、礼、智、信;② 齐家:关注家庭和睦,提倡孝道、尊老爱幼;③ 治国:强调国家治理,倡导仁政、法治;④ 平天下:追求社会和谐,实现天下太平。
(2)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① 修身: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 齐家:关爱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③ 治国:关注民生,提高国家治理能力;④ 平天下:倡导和平、友善,推动世界和谐发展。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如何将《大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意义;(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思想。
5. 作业布置(1)阅读《大学》第二章,思考如何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2)撰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第二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掌握实践方法。
《大学》全文1篇

《大学》全文《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篇目,又称《大学章句》。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华儒学的经典之一。
《大学》讲述了一个人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达到成为一个完美人的目标。
下面我们来逐一解读《大学》全文。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章介绍了《大学》的主题和主旨,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路,应该是在明明德、亲近人民,以及追求至善的目标上,不断前进、努力奋斗。
第二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章介绍了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法,即通过探索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增进知识,诚实待人,不断涵养修身之道,达到内外兼修、治家理国之境。
第三章:“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这一章介绍了人类社会中的五个达到道德的途径,但实践起来,只有三种良好的途径才能真正取得成果:经世致用(感性认识)、诚意正心(体现人文精神)、求实务实(回归真实)。
第四章:“学而优则仕,乐学则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建议我们通達各种知识,做到司空见惯,从而获得自我升华。
第五章:“籍籍无名,无为而治,何用之有?”这一章告诉我们,即使名利皆失的情况下,依然应该努力治理家庭、社会和国家,并提醒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示范来影响他人。
第六章:“苟志于道,无恒心者,其用心也孰固?”此章旨在强调对高尚事物的关注和持续努力,必须具有坚定的毅力和决心,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放弃,恪守自我,持之以恒。
第七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行而有信;虽千万人,吾往矣。
”友谊的道德价值在此得到体现,友谊关系的优劣不取决于个人条件、地位和财富,而是取决于言行的忠信和坦诚与否。
第八章:“弟则友之疏而不失其主,友则弟之密而不失其交。
”这一章介绍了友谊的双向互动,相互之间既要和睦相处,又要各自保持其独立特点,以便维持友谊的持续发展。
第九章:“爱其子,教之以义,而后协之以礼。
”教育是情感和行为培养的根本,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应从幼儿开始,从教育基本的道德义务开始,激发孩子的天性和培养个性。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大学》第二章最新修改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 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 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 做到,于是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 一锅香喷喷的猪肉。父母的言行直接感 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 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 竹筒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 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 今天要还,不能言而无信啊!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
谈感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 欲齐其家者,( ); 欲修其身者,( ); 欲正其心者,( ); 欲诚其意者,(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言而有信——曾子杀猪的故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 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 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就不跟母亲去了。曾子的妻子 从街上回来,只见他正准备杀猪呢!曾子的妻子见 了,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 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子对妻子说: “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 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 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 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 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 信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们,希
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 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 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 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 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 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 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 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 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大学》是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名言警句及赏析【经典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原文及注释

通俗译文:第二章、释“新民”章
1、商汤时期的青铜器上篆刻着警戒的文辞说:“假如能在一天之内洗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每日清洗,除旧布新。一日也不间断,永远保持这样清洗,做到天天新,每天新。”
2、《康诰》里说:“鼓励商朝的遗民,使他们悔过自新。”
3、《诗经》里说:“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不过由于文王禀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能做到自我更新。”
2、 明白所应达到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可以确定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才内心宁静,内心宁静后才能泰然处世,泰然处世之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之后才能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3、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末梢,天下万物也有结局与开始,能够明白他们的先后顺序,那样,就能够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4、古时候,要想使美德表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整治好他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的人,先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他自己意念诚实;想要自己意念诚实,先要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推就事物的真理。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原文:
《大学》第4到6课时教案

《大学》第4课时教学内容:《大学》第二章: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教学目标:1、了解本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修齐治平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段大意,联系实际探讨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集体朗读第一、二章。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内容。
(课件出示文段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注释,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庶人:指平民百姓。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3、各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注释理解文段内容,把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待全班交流时解决。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帮助学生对本段内容基本了解。
5、讨论交流对其中的思想的了解,并结合实际谈一谈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看法。
6、运用各种方式练读。
(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再读文段,注意读出韵味。
7、集体诵读。
课后拓展有兴趣的同学把本章内容背诵下来。
《大学》第5课时教学内容:《大学》第五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基本掌握朗读的节奏。
2、能结合注释了解文段大意。
3、结合实际了解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全班诵读第三、四节。
二、学习第五节视频朗诵第五节。
使学生初步感知诵读内容,体会诵读的节奏、韵味。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出示)注释(1)壹是:都是。
本:根本。
(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 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 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 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 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 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 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 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配乐朗读
《大学》配乐诵读来自配乐朗读/v/b/3 /v/b/382310 00-1580913575.html 8231000-1580913575.html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 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 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 做到,于是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 一锅香喷喷的猪肉。父母的言行直接感 染了孩子。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 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 竹筒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 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 今天要还,不能言而无信啊!
言而有信——曾子杀猪的故事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 闹着要跟去。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 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就不跟母亲去了。曾子的妻子 从街上回来,只见他正准备杀猪呢!曾子的妻子见 了,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 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子对妻子说: “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孩子小,什么都 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 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 人。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 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 信了,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诵读。 2、与父母交流心得。
“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们,希
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让经典美 文伴你一生!课末,让我们再次喊 亮我们的诵读口号: 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 诵千古美文,当世纪新人!
《大学》第二章
《大学》第二章
(一) 简介《大学》
1.
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 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 来,与《论语》《孟子》、《中庸》 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时,便成了“四书”之一。而《大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道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
谈感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 欲齐其家者,( ); 欲修其身者,( ); 欲正其心者,( ); 欲诚其意者,(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成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