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学,其他论文文档]佛教与中国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是密切相关的,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信仰对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同时,宗教信仰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塑造和传承。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探讨古代中国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一、道教与古代文学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与道教相关的主题和意象。
道教主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和谐,寻求至道的修炼。
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学的创作,使得自然景观、山水意境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教理念的向往。
另外,在古代小说中,道教元素也经常出现。
例如《西游记》中,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位石猴精,通过修炼成仙,成为了大罗金仙。
这种描写将道教的修炼思想融入到了小说情节中,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二、佛教与古代文学佛教是古代中国受到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也对古代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佛教倡导以智慧和慈悲为核心的修行方式,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在古代诗歌中,佛教经常被用作表达内心感悟和寻求宁静的媒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写山河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本质的追求。
在古代小说中,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象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例如《红楼梦》中,佛教徒林黛玉被描写为一个具有神秘感和超凡世俗的角色,她的命运和心境与佛教信仰的内涵互相呼应,为整个小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三、儒教与古代文学儒教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教提倡小我与大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理念贯穿了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诗歌中,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被广泛表达。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到:“萧萧远树寒灯下,纵有千家也一梦。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2

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13班学生曾文彬指导老师文航生[摘要]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儒、道的吸摄,既经历过兴盛,也遭受过严重的打击 ,同时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传播中国化儒教道教吸摄冲突影响Abstract:Han Buddhism into China. Buddhism in China of the process, focusing on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both experienced flourished, also suffered a serious blow, whil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in all aspects of Chinese society had a profound impactKeywords Buddhism Spread In China Confucianism Taoism Suction intake Conflict Affect前言佛教因为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讲道深入简出、对信徒既不要求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因而能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
到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二个世纪,佛教不但在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传播于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后又逐渐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一、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它既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又是对印度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前,它已在西域地区广泛流传。
自汉武帝时期开辟对西域的交通后,西域各国对中国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从而为印度佛教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但是佛教传入内地的准确时间,至今说法不一。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张骞出使西域时,自大月氏那儿“始闻浮屠之教”。
佛教与中国文化

“缘起”的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 (1)无造物主 (2)无我 (3)无常 (4)因果相续
(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 (6)性无常义; (7)刹那灭义;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达摩像
•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 • (一)佛教的理论基础——缘起论 •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 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 有;11、生;12、老死。 •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 •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 谛有真理之意。 • 1.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皆苦”,有生、老、 病、死四苦和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怨 憎会苦、爱别离苦和五取蕴苦八苦。
•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 佛教的成熟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八个佛教宗 派,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指天台宗、三论宗、 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 密宗。 • 综合这八家来看,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 宗四宗基本上是纯粹的天竺宗教,并无太多的 哲学意义。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最 具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特别深远。 应该说,从天台宗至华严宗到禅宗,佛教己彻 底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成为纯粹的中国佛 教。 •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一) 传入时期 —东汉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学

张孝祥 —— 于湖居士 文征明 —— 衡山居士
唐伯虎 —— 六如居士 徐 渭 —— 青藤居士 张 岱 ——
蝶庵居士 袁 枚 —— 仓山居士 蒲松龄 —— 柳泉居士 翁同龢 —— 瓶庵居士
文人字号与佛教
黄庭坚 —— 姜
夔 —— 赵孟頫 —— 黄公望 —— 吴 镇 ——
•僧诗一(理趣)
鱼鼓颂 从谂 四大由来造化工, 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 只为宫商调不同。
观影元非有,观身一是空。如采水底月, 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梦寐中。 ——王梵志
• 僧 诗 二
( 情 趣 )
有 时 行 药 去 , 忘 却 戴 纱 巾 。
薄 酒 懒 邀 客 , 好 书 愁 借 人 。 水 烟 常 似 暝 , 林 雪 乍 如 春 。 诗 语 动 惊 众 , 谁 知 慕 隐 沦 。 书 林 逸 人 壁 惠 崇 报 道 山 中 去 , 归 来 每 日 斜 。 扣 门 无 犬 吠 , 欲 去 问 西 家 。
《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
白居易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香山寺 爱风岩上攀松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 他生当做此山僧。
王安石
《和栖霞寂照庵僧云渺》
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 晏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 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 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
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净土咏》)
禅与诗
唐代禅宗兴起和唐诗蔚为一代文学精华几乎
同时,归趣根本不同的宗教与文学相得益彰, 这其间存在着相互联结的内在因素和并行兴 衰的变化轨迹。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佛学
1.佛教 1.佛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清规戒 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 律、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情感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其本质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佛教的 全部学说,都是围绕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 全部学说,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是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佛教与中国哲学
儒、释、道 心性论 人生观 道德观
佛教与中国文学
小说 诗、词
佛教与中国民俗
崇法礼佛 因果报应 民间诸神
佛教与健身养生
坐禅、 坐禅、瑜伽 饮食 武术
《西游记》 西游记》 唐僧, 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红楼梦》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关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

关于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摘要]中国宗教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
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体制下,儒、佛、道(道家和道教)形成支撑思想、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因而更加强化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宗教与文学二者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情形十分复杂,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方面;宗教作用于文人生活、思想、文学创作的内容与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等等诸多层面,成果极其丰硕,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深入探讨中国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对于宗教史、文学史与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宗教;中国文学;相互影响一、中国宗教影响文学发展广泛而深刻关于宗教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
这是基于宗教与文化并生的观念,阐发宗教对于民族及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同样,被认为与马克思、韦伯并列为三大近代社会学奠基人的涂尔干也曾说:涂尔干所说的“宗教”取其广义,包括信仰、思想、观念、感情、情绪、习俗、社会组织等各个层面。
按照他的说法,宗教包含了“全部现实——物质的世界和道德的世界”,即与人类全部物质和精神生活紧密相关联。
那么研究一个民族的发展及其文化,包括文学艺术,不了解它的宗教是难以全面和深入的。
中国宗教的发展呈现独特形态。
在中国,任何宗教神权在任何时代都没有居于统治地位,更没有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体制。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具有强固的重理性、重人文、重伦理的传统,宗教性明显是相对淡薄的。
可是,这种状态并不意味着宗教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没有发挥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并不比宗教对于其他民族的影响弱小。
就历史渊源说,夏鼐曾概括指出: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摘要】中国佛教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宗教、哲学和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首先介绍佛教文学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析其早期发展和繁荣时期,在其中探讨其作品风格和主题特点。
接着探讨中国佛教文学的衰退与复兴,以及其在现代的发展现状。
最后总结中国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与意义,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文学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佛教文学, 起源, 发展, 传入, 早期, 繁荣, 衰退, 复兴, 现代, 影响, 意义, 发展方向, 重要性, 研究目的, 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国佛教文学的重要性中国佛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传承和历史发展的重要使命。
佛教文学的传入和发展,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
中国佛教文学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佛教文学以佛教经典和佛教思想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宗教内涵和文学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佛教文学不仅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中有所表现,还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格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经的翻译、佛教经典的创作、佛教思想的传播等,都为中国佛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佛教文学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文精神,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佛教文学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佛教文学在中国传入、早期发展、繁荣时期、衰退与复兴以及现代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特点,并探讨中国佛教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文化交融中国古代文化的变革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文化交融中国古代文化的变革佛教自公元1世纪进入中国以来,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迁。
其中,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思想、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以及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交融,以及这种交融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背景南北朝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分裂与动荡的局面。
多个王朝相继兴衰,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民众思想信仰也随之变化。
正是在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发展壮大。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佛教从印度进入中国,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乱局,社会动荡,人们对于安稳和安慰的需求增加,佛教教义的宽广和慈悲思想的传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1. 佛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交融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中国传统宗教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与融合。
道教与佛教在教义、修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借鉴和融会贯通,相互影响。
佛教的慈悲观念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2. 佛教与社会制度的交融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一些统治者的支持和认可。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将佛教寺院作为政权的助力进行管理。
同时,佛教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佛教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得以发展和创新。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诗词、美术等艺术形式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许多文人墨客受佛教影响,创作了大量的佛教诗词,使佛教艺术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三、佛教传入与文化交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变革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入与文化交融,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
首先,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文学二(一)文的题材在中国的正统文学里,题材与佛教有关涉的文章,数量也很不少。
其中有的是成部的著作,如北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作者在尔朱荣乱后重过洛阳,目睹“城郭崩毁,宫室倾复,寺观灰烬,庙塔丘墟”①,追忆当年佛寺兴盛时期的华美壮丽,写成这部怀旧的书。
文笔清隽秀丽,到处流露着叹惋的情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优美作品。
下面举《景明寺》一则为例。
①《洛阳伽蓝记》原序。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景明年中立,因以为名。
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
山悬堂光观盛(原有脱误),一千余间。
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
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松竹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至正光年中,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
是以邢子才碑文云“俯闻激电,旁属奔星”,是也。
妆饰华丽,侔于永宁。
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寺有三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
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沈浮于绿水。
硉磑舂簸,皆用水功,伽蓝之妙,最为称首。
时世好崇福,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
至八日,以次入宣阳门,向阊阖宫前受皇帝散花。
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旙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
百戏腾骧,所在骈比。
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
车骑填咽,繁衍相倾。
时有西域胡沙门见此,唱言佛国……①①周祖谟校释本卷三。
题材与佛教有关涉的零篇文章,历代的典籍里随处可见。
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举几篇为例。
1.谢安《与支遁书》思君日积,计辰倾迟。
知欲还剡自治,甚以怅然。
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
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
此多山县,闲静差可养疾,事不异剡,而医药不同。
必思此缘,副其积想也。
(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2.白居易《游大林寺序》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中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有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惟板屋木器。
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
梨桃始华,润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成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尽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漱三人名姓文句。
因与集虚靠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白乐天序。
(《唐文粹》卷九十六)3.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
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
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因其旷,虽增以崇台延阁,回环日星,临瞰风雨,不可病其敞也。
因其奥,虽增以茂树丛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
今所谓东丘者,奥之宜者也,其始,龛之外弃地,余得而合焉,以属于堂之北陲。
凡坳洼坻岸之状,无废其故。
屏以密竹,联以曲梁。
桂、桧、松、杉、楩、楠之植,几三百本,嘉卉美石,又经纬之。
俯入绿缛,幽荫荟蔚,步武错迕,不知所出。
温风不烁,清气自至,水亭陿室,曲有奥趣。
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为病。
噫!龙兴,永之佳寺也,登高殿可以望南极,辟大门可以瞰湘流,若是其旷也,而于是小丘,又将披而攘之,则吾所谓游有二者,无乃阙焉而丧其地之宜乎?丘之幽幽,可以处休,丘之窅窅,可以观妙。
溽暑遁去,兹丘之下,大和不迁,兹丘之巅。
奥乎兹丘,孰从我游?余无召公之德,惧剪伐之及也,故书以祈后之君子。
(《柳河东全集》卷二十八)4.欧阳修诗话一则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
余少时,闻人多称其一,曰惠崇;余八人者,忘其名字也。
余亦略记其诗,有云,“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
”又云,“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
”其佳句多类此。
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也!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
”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洞,咸乎三年进士及第,时无名子嘲曰,“张康浑裹马,许洞闹装妻”者是也。
(《六一诗话》)5.陆游《跋杲禅师蒙泉铭》右妙喜禅师为良上人所作《蒙泉铭》一首。
往予尝晨过郑禹功博士,坐有僧焉。
予年少气豪,直据上坐。
时方大雪,寒甚,因从禹功索酒,连饮径醉。
禹功指僧语予曰:“此妙喜也。
”予亦不辞谢,方说诗论兵,旁若无人。
妙喜遂去。
其后数年,予老于忧患,志气摧落,念昔之狂,痛自悔责。
然犹冀一见,作礼忏悔,孰知此老遂弃世而去邪!虽然,良公盖一世明眼衲子,不知予当时是,即今是,试为下一转语。
隆兴改元十一月五日,笠泽渔隐陆某书。
(《渭南文集》卷二十六)(二)文的思想中国文人有不少是信仰佛教的,或者思想中含有佛教成分,因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或多或少的佛教气息。
这类文章,在历代的典籍中也是随处可见。
下面举不同体裁的几篇为例。
1.竺僧度《与杨苕华书》夫事君以治一国,未若弘道以济万邦;事亲以成一家,未若弘道以济三界。
发肤不毁,俗中之近言耳。
但吾德不及远,未能兼被,以此为愧。
然积篑成山,亦冀从微之著也。
且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般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饍,铿锵之声,炜烨之色,不与易也。
若能悬契,则同期于泥洹矣。
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
杨氏!长别离矣,万世因缘,于今绝矣。
岁聿云暮,时不我与,学道者当以日损为志,处世者当以及时为务。
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坐失盛年也。
(慧皎《高僧传》卷四《竺僧度传》)2.王维《赞佛文》窃以真如妙宰,具十方而无成;涅槃至功,满四生而不庶。
故无边大照,不照得空有之深;万法偕行,无行为满足之地。
惟兹化佛,即具三身;不舍凡夫,本无五蕴。
实借津梁相法,脱落尘容,始于度门,渐于空舍。
然后金刚道后为三界太师,玉毫光相得一生补处。
左散骑常传摄御史中丞崔公第十五娘子,于多劫来,植众德本,以般若力,生菩提家。
含哺则外荤羶,胜衣则斥珠翠。
教从半字,便会圣言;戏则剪花,而为佛事。
常侍公顷以入朝天阙,上简帝心。
虽功在于生人,深辞拜命;愿赏延于爱女,密启出家。
白法宿修,紫书方降。
即令某月日,敬对三世诸佛,十方贤圣,稽首合掌,奉诏落发。
久清三业,素成菩萨之心;新下双鬟,如见如来之顶。
绮繻方解,树神献无价之衣;香饭当消,天王持众宝之钵。
惟娘子舍诸珍宝,涂彼戒香;在微尘中,见亿佛刹;如献珠顷,具六神通。
伏愿以度人设斋功德,上奉皇帝圣寿无疆。
记椿树以为年,土字无垠;包莲花而为界,又用庄严。
常侍公出为法将,入拜台臣,身在百官之中,以超十地之上。
夫人以文殊智,本是法王;在普贤心,长为佛母。
郎君娘子等,住诫性为孝顺,用德为道场,将遍众生之慈,迥同一子之想。
又愿普同法界,尽及有情,共此胜因,俱登圣果。
(《王摩诘全集》卷二十)3.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
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
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
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
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
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
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员外置眉山苏轼记。
(《苏东坡集》卷三十三)4.袁宏道《书念公碑文后》余辛丑夏,舟中为念公述此,小修代书于册。
彼时龙湖老人犹在通州,谈大乘者海内相望。
自余山居七载,再游南北,一时学道之士俱落蹊径。
至白下,晤焦先生,使人复见汉官威仪。
有来者询,余曰:“焦先生,洪钟也,试往叩之。
”及余归柳浪,而念公适至,老成典型,居然在目。
盖余之耳不闻至论,余之舌噤而不得吐久矣,抚今思昔,用与之俱。
夫使海内人士无志大乘则已,若也生死情切,则幸及此二老尚在,痛求针札。
余非阿私所好者,盖余参学二十年而始信此二老,及自读不至误人。
若但欲持戒学语,则无事此老锤凿矣。
(《袁中郎随笔》)5.钱谦益《题介立诗》昔人云,僧诗忌蔬笋气。
余谓惟不脱蔬笋气,乃为本色。
惟清惟寒,亦玄亦淡,如佛言食蜜,中边皆甜,此其蔬笋气,天然禅悦之味也。
旦公诗托寄孤高,属意清切,庶几道人本色,不失蔬笋风味。
余读而深叹之。
唐僧之诗,各有原本。
赞宁称抒山之诗,谓文人结习深重,故以诗句率劝,今入佛智,此昼诗之本领也。
旦公从文字因缘深入佛智,作诗如华严楼阁,弹指皆启,岂以一章半偈为能事乎!他日以今之旦配古之昼,何为不可?峨嵋老衲彻修题。
(《牧斋有学集补》)以上引来作例的几篇是明显地表现佛教思想的。
中国正统文学中的文,有些以玄谈、山林、隐逸为内容,也是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作品,因为崇尚玄谈、山林、隐逸是魏晋之际释、道思想融合的结果。
这类文章以南北朝时期为最多,下面举几篇为例。
1.王羲之帖一则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
足下保爱为上。
临书但有惆怅。
(《法书要录》)2.《世说新语》三则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
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言语第二》)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
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
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孙曰:“枫柳虽合抱,亦何所施!”(《言语第二》)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