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铜鼓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 美丽的铜鼓 》桂美版(广西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 美丽的铜鼓 》桂美版(广西版)(1)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美丽的铜鼓》桂美版(广西版)(1)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铜鼓》是广西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第12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的铜鼓文化,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铜鼓的起源、制作、图案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同时,本节课还要求学生运用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创作一幅铜鼓作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剪贴等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壮族铜鼓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可能对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壮族铜鼓的起源、制作、图案等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运用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创作铜鼓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壮族铜鼓的起源、制作、图案等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创作铜鼓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壮族铜鼓的起源、制作、图案等特点。

2.示范法:教师示范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

3.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铜鼓作品。

4.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铜鼓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铜鼓图片、剪贴、泥塑等材料。

2.学生准备:美术作业本、剪刀、胶水、泥塑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壮族铜鼓的起源、制作、图案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铜鼓文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铜鼓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铜鼓的图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创作铜鼓作品。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剪贴、泥塑等表现手法,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和技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创作铜鼓作品。

4.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学生相互欣赏、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美丽的铜鼓》说课稿1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美丽的铜鼓》说课稿1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铜鼓》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以我国民间的铜鼓为载体,让学生了解铜鼓的起源、发展以及制作工艺,通过欣赏和分析铜鼓的图案、纹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图片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民间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希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掌握铜鼓的制作工艺和审美特点。

但部分学生对铜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铜鼓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学会欣赏和分析铜鼓的图案、纹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铜鼓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欣赏和分析铜鼓的图案、纹饰,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铜鼓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示范引导、实践操作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模型、手工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段精彩的铜鼓表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了解铜鼓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文化内涵。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铜鼓的图案、纹饰,分享学习心得。

4.示范引导:教师展示优秀铜鼓作品,讲解制作技巧,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5.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铜鼓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展示评价: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说课稿2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说课稿2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铜鼓》是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本课以铜鼓为主题,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铜鼓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以及铜鼓在民间艺术中的应用。

教材还提供了精美的铜鼓图片,方便学生观察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铜鼓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铜鼓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创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铜鼓作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学会描绘和创作铜鼓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铜鼓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铜鼓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方法,能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铜鼓作品。

2.难点:学生如何将铜鼓的特点和自己的创意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铜鼓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铜鼓图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践环节,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铜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铜鼓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基本知识。

3.示范:教师示范铜鼓创作过程,讲解创作技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4.实践:学生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难问题。

5.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五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美丽的铜鼓-广西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学设计-美丽的铜鼓-广西版

教学设计美丽的铜鼓广西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铜鼓的基本画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 学习铜鼓的基本画法,创作一幅美丽的铜鼓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掌握铜鼓的基本画法。

2. 难点:如何表现铜鼓的纹饰和立体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铜鼓实物或模型、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同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铜鼓的起源、发展、用途、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铜鼓。

3. 示范:教师展示铜鼓的基本画法,讲解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铜鼓的绘制过程。

4. 练习:学生动手实践,绘制一幅铜鼓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2. 铜鼓的基本画法。

3. 绘画技巧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铜鼓作品,要求画面饱满、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

2. 写一篇关于铜鼓的短文,内容涵盖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是否掌握了铜鼓的基本画法。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丽的铜鼓幼儿园教案

美丽的铜鼓幼儿园教案

美丽的铜鼓幼儿园教案教育目标1.认识传统文化:通过学习铜鼓文化,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2.培养音乐兴趣:让幼儿感受铜鼓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3.培养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铜鼓表演,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4.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铜鼓表演和讲解,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铜鼓文化讲解时间40分钟教学内容1.介绍铜鼓的历史和地位;2.讲述铜鼓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方式;3.展示铜鼓的样式和使用场合;4.播放铜鼓音乐,并让幼儿听辨。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铜鼓的相关知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活动2:铜鼓体验时间60分钟教学内容1.老师向幼儿展示铜鼓的演奏方法;2.让幼儿体验打铜鼓的过程,并互相传递铜鼓。

教学目标让幼儿亲身体验打铜鼓的乐趣,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活动3:铜鼓表演时间30分钟教学内容1.将幼儿分为两个组,每个组演奏不同的铜鼓乐曲;2.进行铜鼓表演比赛,评选出最佳表演组。

教学目标通过铜鼓表演,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活动4:铜鼓剪纸时间60分钟教学内容1.老师向幼儿展示铜鼓剪纸的方法;2.指导幼儿进行铜鼓剪纸创作。

教学目标通过铜鼓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加深对铜鼓文化的了解。

教育评价1.通过活动1,幼儿对铜鼓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活动2中,幼儿亲身体验了打铜鼓的乐趣,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3.活动3中,幼儿通过合作表演铜鼓,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4.活动4中,幼儿通过铜鼓剪纸活动,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加深了对铜鼓文化的了解。

总之,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 美丽的铜鼓 》桂美版(广西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 美丽的铜鼓 》桂美版(广西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美丽的铜鼓》桂美版(广西版)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铜鼓》是广西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的第12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以铜鼓为主题,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介绍了铜鼓的起源、发展、种类和装饰特点等内容。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铜鼓图片,便于学生欣赏和参考。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手工制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在民族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培养。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美、表达美,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欣赏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设计出具有创意的铜鼓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美的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设计制作铜鼓作品。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铜鼓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铜鼓的图片、文字资料等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绘画、手工制作等工具材料。

3.课堂所需的其他物品,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铜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铜鼓的美,激发学生对铜鼓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铜鼓的价值。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铜鼓的图片,分析铜鼓的装饰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设计制作铜鼓作品。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评价、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美丽的铜鼓|广西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美丽的铜鼓|广西版

美丽的铜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铜鼓的相关知识,欣赏各种类型的铜鼓,认识铜鼓的构造、装饰特点及制作工艺。

2. 培养学生运用剪、刻、画等方法制作铜鼓,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通过对铜鼓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铜鼓的相关知识,包括铜鼓的起源、发展、类型及特点。

2. 铜鼓的装饰手法,如雕刻、绘画、剪纸等。

3. 创作一幅铜鼓作品,展示学生对铜鼓的理解和创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铜鼓的知识,掌握铜鼓的装饰手法,创作出具有创意的铜鼓作品。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所学的铜鼓知识运用到作品中,形成具有个性的铜鼓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铜鼓图片、视频资料、教材、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彩笔、剪刀、胶水、画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看铜鼓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铜鼓的外观特点。

2. 教师简要介绍铜鼓的起源、发展、类型及特点。

二、欣赏与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铜鼓,引导学生关注铜鼓的装饰手法。

三、创作指导(10分钟)1. 教师展示制作铜鼓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2. 学生动手制作铜鼓,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板书设计:美丽的铜鼓1. 铜鼓的起源、发展、类型及特点2. 铜鼓的装饰手法:雕刻、绘画、剪纸等3. 创作步骤与方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搜集更多关于铜鼓的资料,了解铜鼓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结合所学知识,修改和完善自己的铜鼓作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讨论、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铜鼓的知识,掌握了铜鼓的装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铜鼓的特点和制作工艺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教学设计3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教学设计3

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2 美丽的铜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美丽的铜鼓》是桂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学会欣赏铜鼓的美,并尝试自己设计制作铜鼓。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让学生对铜鼓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铜鼓这一传统乐器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美术创作有很高的热情,但可能在铜鼓设计方面缺乏灵感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铜鼓美的能力,激发对传统乐器的热爱。

3.学会铜鼓的设计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铜鼓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各种铜鼓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讲解法:讲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铜鼓,提高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完成铜鼓设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铜鼓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铜鼓设计的相关素材,如纸张、画笔、颜料等。

3.准备展示用的实物铜鼓或其他传统乐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欣赏铜鼓的美,引发学生对铜鼓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对铜鼓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讲解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让学生对铜鼓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展示实物铜鼓或其他传统乐器,让学生直观感受铜鼓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发铜鼓设计的素材,让学生动手尝试设计制作铜鼓。

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铜鼓的形状、纹饰、色彩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铜鼓设计作品,让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审美、创新、技巧等方面进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课《美丽的铜鼓》教案
课题:《美丽的铜鼓》课型:手工制作课课时:1课时
教法:观察法、讲授法、示范法
教学目的:
1、理解铜鼓图案美的内涵,掌握剪纸、漏印技法剪刻、印制铜鼓图案的方法。

合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制作铜鼓并体验乐趣。

2、通过创作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创造和审美的能力。

3、了解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接受优秀的民族文化,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剪刻铜鼓图案的通花样板和漏印铜鼓纹样,并制作有新意的小铜鼓。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铜鼓纹饰的规律剪刻通花样板。

掌握鼓面、鼓身、鼓腰、鼓足和立体雕像的制作方法。

教具准备:铜鼓模型、鼓面、通花样板、剪刀、卡纸、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5分钟)
1、出示铜鼓模型,引情激趣
我们广西呢,不仅有优美的风景,动听的山歌,诱人的美食,还有老师手上拿的这个很有民族特色的铜鼓。

大家觉得它漂不漂亮啊?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来学习制作这个课程。

(板书:美丽的铜鼓)
教师出示铜鼓模型,问:同学们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铜鼓?它的作用是什么?归纳。

观看铜鼓课件,再问:铜鼓的美在哪里?铜鼓身上的花纹都有什么特点?归纳。

(铜鼓主要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在欢度新春、庆丰收或祭祀之日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它外形线条很美,鼓面上的精美图案更令人赞叹不已,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智慧和才智。

鼓面中间的叫“太阳纹”;在太阳纹周围向外扩散的是“弦线”;弦线之间的圈带叫做“晕圈”;在晕圈中雕刻的花纹图案有水纹、圆圈纹、锯齿纹、云雷纹和动物立体雕像等。


教师:看了这么多铜鼓,也了解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铜鼓啊?
三、指导与创作(8分钟)
今天,老师就教同学们制作这个铜鼓的方法。

同学们要大胆思考,当一回小设计师,好好想下等会自己做的时候铜鼓上应该设计什么纹样呢?
1、教师拿出铜鼓模型和采用不同方法制作的铜鼓鼓面图案让学生观赏,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思考设计
2、教师示范,用一张正方形白纸折叠成三角形,用剪纸的方法剪出铜鼓通花纸印版,并在黑板上画出简略过程。

然后介绍用民间手工漏印铜鼓图案的方法并示范。

3、教师讲明要求,提醒学生用剪刀时小心,注意安全,保持教室清洁。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评价与鼓励(15分钟)
五、教师讲评学生作品做总结,并择优展示。

(7分钟)
刚才我们用身边的纸做出了铜鼓的鼓面,同学们制作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也很认真。

你们知道么?在同学们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要把一句话送给了你们。

请看大屏幕(出示多媒体课件):
这句话就是:巧巧手,多动手;大眼睛,细心观察,多动脑。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句话制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