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了解容量的概念,知道容量是表示物体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
•认识容量单位“升”,知道“1升”是多少,并能在生活中找到接近1升的容器。
•认识毫升:•认识比升更小的容量单位“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
•能正确使用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表示液体的容量。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掌握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理解算理。
•笔算除法:•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包括试商、调商等过程。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商的变化规律:•探索并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时,商的变化规律。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学习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并描述看到的形状。
•理解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搭积木比赛:•通过搭积木的活动,进一步巩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知识。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统计表:•学习用统计表整理和表示数据,能正确填写统计表。
•理解统计表中数据的意义,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条形统计图:•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条形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解决问题:•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通过列表来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
•能运用列表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可能性•认识可能性:•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概念,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体验可能性:•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体验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回顾并巩固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学习含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括号的作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1.统计表
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据填写统计表,在对应栏填上对应数据。
合计是各个分类的统计数据之和。
2.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1)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2)分段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3.条形统计图
(1)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根据数量的大小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确定好横轴和纵轴。
(2)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4.绘制条形统计图
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其组成部分一个都不能少,如标题、制图时间、单位、直条、数据、统计对象等。
5.平均数
(1)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作平均数。
(2)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
6.求平均数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计算法。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全单元教学课件

13
8
3
60~69 60以下
21
(1)在哪一分数段的人数最多?在哪一分数段的人数最少?
90~99
60以下
(2)竞赛组委会决定设置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其余为三等奖。请你把
分数重新分段。 奖次 一等奖( 99~100) 二等奖( 91~98 ) 三等奖(58~90 )
人数
5
10
15
(3)冬冬是本次参赛选手,他的决赛成绩是92分,冬冬获得( 二 )等奖。
2012年4月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2)除星期六、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
每天的用水量大约11吨
国内部分电视塔高度统计图
高度/米
小芳收集了一些电视塔高度
600
2014年4月 的数据,并制成了统计图。
500
468
405 (1)这几个电视塔中,最高的是
40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学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情景导入
张丽华调查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调查结果记录如下:
科普类 综艺类 动画类 体育类
怎样能让人一 眼看出同学们 喜欢各类电视 节目的情况?
可以用统计表, 也可以用条形 统计图。
并制成了统计图。
用水量/吨
青阳小学某星期每天用水情况统计图
2012年4月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1)这一星期的用水量,哪天最多,哪天最少?
星期五最多, 星期日最少。
青阳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调查了学校某星期每天的用水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

知识点 2 运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
2.下面是某粮店星期一到星期五卖出的大米情况统 计图,请你求出该粮店这5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袋 大米?
10+14+12+16+8=60(袋) 60÷5=12(袋) 答:该粮店这5天平均每天卖出12袋大米。
易错辨析
3.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对错。
在本学期环保活动中,四(1)班同学平均每人回收
旧电池12节……
(1)四(1)班每名同学都回收了12节。
()
辨析:不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四(1)班可能有的同学回收了20节。
()
(3)四(1)班每名同学回收的都超过了12节。 ( )
辨析:不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提升点 1 利用平均数求总体中的部分数
91
语文 数学 英语 平均
8
6
92 91
91×3-92-86=95(分)
答:语文是85分,数学是96分。
提升点 2 97
5.刘宇参加歌唱比赛,评委老师给刘宇打出的分数如 下表:(单位:分)
评 ①②③④⑤⑥⑦
(1)在评委委老师打出的分数中,最高分是( )分,最
低分评是( )分。
99
95 94 99 87 96 93 97
4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3课时 平均数SJ Βιβλιοθήκη 年级上册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知识点 1 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1.小强买了三根甘蔗(如下图),它们的平均长度 是多少厘米?
(1)由移多补少的方法可知,它们的平均长度是 ( )厘米。 80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备课教学目标:1.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4、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5、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6、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3.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会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制作各类统计图教学过程一、新授。
(一)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统计表,(课件出示学生做过的统计表)我们知道,把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便于比较、分析,研究事物的发展情况。
今天我们来学习统计图,统计数据除了可以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课件展示(图片)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条形统计图。
师板书(二)出示课件:例1如下表:(三)根据出示的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观察统计表,问“合计”指什么?师: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1. 先写出统计图名称、制图时间。
2. 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3. 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条与条之间间隔要均等。
(用尺子量。
教师正确示范。
)4.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的大小具体情况,确定单位表示多少(这里我们用5厘米的长度表示5人?(单位长度一定要细讲,用尺子量。
教师正确示范。
)5. 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四).根据制作的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个班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2. 哪个班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3.最多人数的班级比最少人数的班级多多少人?(五).概括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知识梳理一、收集整理数据(1)调查并收集数据时,可以数出来,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2)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二、统计表(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2)统计表中的“合计”应是表中统计的各项数据的总和。
三、条形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2)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如果要表示的数据比较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
模块一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例1 填空.(1)下面的条形图中,1格表示()个单位,所以排球有()个,篮球有()个,足球有()个。
幸福小学新学期购进球类统计图数量/个排球篮球足球种类(2例2 四(1)班李明同学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学科”的调查,结果如下:你能根据调查记录表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吗?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学科统计图数量/人年月例3 如图是学校门口15分钟车流量的统计图,已知电瓶车比摩托车多15辆。
你能完成统计图吗?你能根据统计表绘制一份条形统计图吗?例5 小明调查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情况,并绘制了统计图。
四(2)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1)四(2)班同学最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从统计图中,你还能知道什么?变式1 下图为2016年某月中国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统计图,根据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某月中国部分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统计图(1)哪座城市污染最严重?(2)哪几座城市的空气质量等级为“优”?(3)根据这幅条形统计图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016年某月中国部分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统计表变式2 用为了喜迎五一劳动节,四(1)班同学准备举行庆祝活动,决定购买一些水果,在购买水果前要调查一下喜欢吃各种的人数各有多少,经调查统计,四(1)班同学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如下表:(1)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期末复习讲义)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点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你一定进步了吧!今天,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本学期的知识吧,并且通过完成这些练习,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真不错,以便继续发扬;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赶上。
每个人的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历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我们都十分重要。
加油!知识点一:统计表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2.统计表中的“合计”应是表中统计的各项数据的总和。
知识点二:条形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2.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如果要表示的数据比较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
知识点三:分段整理数据并制作统计表利用统计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1)收集数据;(2)分段整理数据;(3)填写统计表;(4)分析数据。
知识点四:条形统计图中平均数的求法1.一组数据相加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叫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知识点五: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重点: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考点一:收集、整理数据1.调查并收集数据时,可以数出来,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2.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考点二:条形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2.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根据数量的大小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考点三:平均数1.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复习课件)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核心考点(苏教版)

(1)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2)车行这一周共销售头盔
个。
(3)
的销售量最少,
解:(2)10+5+18+12+3
=15+18+12+3
=33+12+3
=45+3
=48(个)
(3)白色头盔的销售量最少,粉色头盔的销售量最多,根据销售量来看,建议下周
应该多进些粉色的头盔来卖。
故答案为:48;白色头盔;粉色头盔;粉色。
合计
10~15
16~20
21~25
年月
26~30
31~35
解:(1)10~15分的有7人,16~20的有10人,21~25的有 6人,26~30的有8人,31~35的有5人;合计:12×3=36人 ; (2)阅读时间在16~20分钟的人数最多。 (3)建议:多读书,坚持读书,但要保护好眼睛。 故答案为:(2)16~20;(3)多读书,坚持读书,但要 保护好眼睛。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期末考点集训
知识解读
知识点0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统计表。 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据填写统计表,在对应栏填上对应数据;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 2.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1)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2)分段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3.条形统计图。 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先根据数量的大小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再根据数量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 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4.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出每个项目的数据之间的大小。 5.绘制条形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1)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宽窄相等意味着把相应数量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若直条宽窄不等,则意味着比较的 标准不同。 (2)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其组成部分一个都不能少,如标题、制图时间、单位、直条、数据、统计对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一、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1.由教材例1中可以发现,统计张丽华所在班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人数蕴含着
统计的思想方法。
所谓统计的数学思想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这时把收集到
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整理,从而方便研究的
一种思想。
要清楚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到的数据。
2.统计表
...
(1)根据调查的相关数据填写统计表,在对应栏里填上对应的数据。
(2)合计
..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
3.条形统计图
.....
(1)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根据数量的多少确定1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确定好横轴、纵轴。
(2)特点
..:.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形象地
.............
反映数量的多少。
........
1.完整的统计表要有:
(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
(2)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
(3)表示的数据。
2.统计表除了每个项目要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正确填写外,一般还要计算合计数,它表示各项目的数据相加是多少
要点提示:
1.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时,一定要注
(3)绘制条形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①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直条宽窄相等意
味着把相应数量放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
若直条宽窄不等,则意味着比较的标准不同。
②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其组成部分一个
都不能少,如标题、制图时间、单位、直条、
..............
数据、统计对象等
........。
4.横向条形统计图
.......:.用纵轴表示统计对
象的名称,横轴表示统计的数据,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叫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5.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
统计的结果。
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二、数据的分段整理和统计
1. 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2.分段整理数据的步骤
.........:.
(1)收集数据;
(2)分段整理(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3)制作统计表;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三、运用对应法解决合并统计表的问题明统计表(图)的名称和制表(图)日期。
2.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表示几确定直条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
要点提示:
(能力点)
在合并两个统计表时,相同的项目要对应好,复式统计表一般要有两个栏目。
四、平均数
1.平均数的意义
......: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就是平均数。
2.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量。
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常用来进行几组数据间的比较。
3.平均数的求法:
(1)移多补少法
.....: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在几个(或若干个)不相同的数中,从多的数中拿出一部分给少的数,使它们变成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特点:数量较小时使用比较方便。
(2)计算法
...:先求出一组数据的总数量,再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就可以求出这组
数据的平均数,即“平均数
...=.总数量÷
....总个
..数.”。
(3)根据“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可
1.整理数据时,要按编号顺序逐个进行整理,避免重复或
遗漏。
2.在进行数据的统计时,划分合理的
数据段很重要。
3.在分段整理之后,将各段的个数相加,看是否与条件中
的总数相等,是验证统计结果的基本方法,且分段要做到不
重不漏。
易混点:分段整理数据时,除了用画“正”字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数数法、画
号记录法……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
以推导出“总数量=平均数×总个数”,也就是已知几个数的平均数,可以求出它们的总
数量。
(能力点)
4.平均数的判定:几个数的平均数不一
定小于其中每一个数,也不一定大于其中每
一个数,也不一定等于其中每一个数,它在最
..
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
5.求平均数必须知道的两个条件
....:
(1)被平均分的事物的总数;
(2)要平均分成的个数或份数,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个数(或总份数)。
对于这三个量,知道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水平。
易错点:平均数不是实际数量,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要点提示:
1.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蕴含着统计的数学思想。
2.移多补少,一般都是通过实际操作来求平均数,用实物替代数据的实际数量,相互移补求得平均数,原来每个数据的数量都可能发生变化。
举例:
判断:几个数的
平均数一定大于其中每一个数。
( ) 错解:(√)
正解:(?)
要点提示:求平均数必须要清楚谁是总数量,谁是总份数(总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