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选择题、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24.诗词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典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典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该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诗词默写题目及答案共计20道2. 诗词理解性题目及答案共计10道诗词默写:第一部分:填空题(10道)1.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 ____ ____ ____ 。
翻翻碎红尘, ___ ___ ___ ___ 。
(答案:斗酒诗千古兴,人间___ ___ ___ ___ 。
)2. 前不见 ____ 瀑布忙,后不见 ____ 山行累。
念天地之间, ____ ____ ____ 。
(答案:古木欣然色, __ ____ 日盈杯。
)3. 淡 ____ ____, 飘摇兀自成妖 ___ ___。
多情却被 ____ ____ 怎么 ___ ___。
(答案:妆成一___出帘外, ___ ___ 误,#__ ___。
)4. 暂伴 ____ 解愁愿,长作 ____ 情无数。
(答案:持 __ __ 不忍扫, ___ ___ 散,#__ __。
)5. 风萧萧 ____ 满地,愁_______ 转何处?(答案:草色 ___ 霜, ___ 追旅 ___。
)6. 老____ 篇什么味,锦_____ 趁今朝。
(答案:色___香, __ __ 东___。
)7.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___夜、 ___ 天心。
(答案:不愿 ___ 憔悴, ___ __ 人去音声灭。
)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____更加___。
(答案:春___在盼 ___ 熟。
)9. 齐齐___ ___, ___ ___ ___ 。
(__ 一同中___ ___, ___ ___ 寄余书。
)(答案:红__绿_, __ __ 大雁 _____。
)10. 甲子去年 _____ ____,因其 ____ 吉人扶。
(答案:庚子 ____ _, 为 ___ 未卜先知。
)第二部分:写出下面句子中所缺的词(10道)1. 人有_____秋月,人生代代_____。
(答案:潮与 ____ ____ ____。
)2. ___ ___ ___,不应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典诗歌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典诗歌理解
性默写及答案
理解性默写题目
1. 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完整的古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答案]: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
2. 请根据下面的题目写出完整的古诗:
题目:雨中行
[答案]: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 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完整的古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答案]:元稹的《登快阁》
4. 请根据下面的标题写出完整的古诗:
标题:望庐山瀑布
[答案]: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5. 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完整的古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答案]: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参考答案
1. 答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白居易《夜泊牛渚怀古》】
2. 答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3. 答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元稹《登快阁》】
4. 答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
5. 答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宋代李清照
《如梦令》】
以上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典诗歌理解性默写的题目
和参考答案。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附习题)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 溪 沙晏
殊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 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 情、诗酒优游、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 适的生活。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在当时 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有《珠玉词》等存世。
全词写登楼的所见所感,表达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 国精神。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 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 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 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 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
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 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 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用 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以及其 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一个“乱”字,概括了中 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 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上片主要写堤岸风 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 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出由湖心经
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 西湖的欢乐情调表现出来,“隐隐”和“处 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qìnɡ
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 河南)人。宋代词人。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 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 激之作。朱敦儒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 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今存词集《樵歌》。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

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主旨】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3、赏析“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妙处。
【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主旨】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采桑子》欧阳修【原诗】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主旨】全词通过描绘了春日的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水面波平如镜,不需要借助风的助力,小船就可以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新词酒一杯、轻舟短棹西湖好、金陵城上西楼、常记溪亭日暮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期末课外古诗词】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晏殊《浣溪沙》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旧”的对比,下片构成“来”“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解析】B 诗人写的并不是对燕子归来的情景似曾相识,而是对人事变迁,时光易逝的感叹!
2.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解析】D 没有典故。
三、赏析简答题: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答: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可以修辞角度赏析,如对仗的工稳,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
2、《采桑子》欧阳修习题及答案
【原诗】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无风水面琉璃滑。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的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解析】C以动衬静的手法。
三、赏析简答题:
1、这首词的诗眼是西湖好这一短语。
2、词的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阙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上阙第一句总领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轻舟、绿水、芳草、长堤、乐声、歌声等意境,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3、词的下阙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一、二句风平浪静,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水鸟掠过堤岸,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和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3、《相见欢》朱敦儒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
三、赏析简答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4、《如梦令》李清照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
答: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焦急)
答: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