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茶风俗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合集下载

拉祜族的茶俗茶礼

拉祜族的茶俗茶礼

拉祜族是临翔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拉祜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茶俗茶礼。

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的拉祜族喜欢有喝火炭茶的习惯。

火炭茶的做法是用是先用陶土小茶罐烤制茶叶,烤制的方法和彝族火塘茶基本一样。

不同处是,烤好茶注入沸水后,还要往茶罐投3个烧红的火炭,再煮15分钟左右,使茶水变浓才喝。

每次喝茶量不多,只喝一两左右。

拉祜族认为,火炭茶有清火、止渴、提神、清凉的作用,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

拉祜族敬茶有头道茶自己喝,二道茶敬远客的说法,意思是把苦的留给自己,好的敬给客人。

敬茶时,茶水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奉茶,不转身,只能倒退回原位,表现出拉祜人讲究的奉茶礼节。

拉祜族人每天三次喝茶,茶谚说早上起来不喝茶,有酒有肉难吃下;中午出工不喝茶,干活不有气渣渣;晚上回家不喝茶,一天劳累难解下。

茶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拉祜族生活中离不开茶。

拉祜族把茶视为砍刀,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以茶开路,无论是喜事、丧事、祭祀、还是动土伐木,山中过夜都用到茶叶。

拉祜族是一种多神崇拜民族,觉得万物都有神灵。

在祭祖、祭神等事情,都首先用茶水祭献,祈求神灵保佑。

如到山上过夜,是先泡一碗茶水泼在火塘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求四方神灵保佑平安。

拉祜族把茶视为做事稳可信的向征,按拉祜族习俗,男女双方建立恋爱关系后,愿意结为终身伴侣,为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择定几日说亲,男方带上茶叶到女方家烤香后,沏泡给女方的父母喝,女方父母把是否喝茶作为作为接受这门亲事与否的象征。

男方请的媒人盛上一碗烤泡的茶给女方的父母,不喝则表示不同意。

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不喝男方媒人第一、二次沏的茶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还不够了解男方,还不可信;直到第三次泡的茶,若接受喝了,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同时,女方父母会泡一碗放有生姜、红糖的茶回敬男方媒人。

他们把这种订婚仪式称为吃火拢茶。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品种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潮州凤凰单丛茶、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茶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概况]中国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以茶为载体,从而传播各种文化,并呈现出肯定文化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盼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进展历史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觉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觉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著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浪费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斗,人口大迁徙,特殊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沟通,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头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宝贵的浪费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静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头种植茶树.我国很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四周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肯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躲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一般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在拉祜族社会里,由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同时又形成了团结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

他们对待真诚相处的人是那样热情,对那些奸诈、不守信义的人非常痛恨。

这些风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独特的礼仪。

猎肉分食与尊敬老人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业生产,也是打猎护庄稼。

狩猎,有一人一户的活动,也有一村一寨的集体活动。

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

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猎肉。

假如猎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饭也要一人一碗分食。

假如猎得马鹿等大野兽,头由猎得者或放头一枪打中者拿去,有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作为奖励,另一条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

除里脊肉外,其余猎肉平均分配。

在分配肉时,凡是过路人,只要遇上,同样可以分得一份猎肉。

拉祜族对老人的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

”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

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就很不礼貌了。

敬烟敬酒时,第一个敬给的烟酒,不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

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

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

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拉祜族的服饰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

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少数民族茶俗云南是民族众多的省份之一。

在长年的茶事活动中,各自形成了各民族的品饮方式。

如:布朗族的青竹茶、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 白族的三道茶、烤茶;基诺族的凉拌茶、煮茶; 景颇族的竹筒茶、腌茶; 拉祜族的烤茶、竹筒香茶、糟茶; 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蒙古族的奶茶、砖茶、盐巴茶、黑茶; 阿昌族的青竹茶; 佤族的藩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瑶族的打油茶、滚郎茶; 彝族的烤茶、陈茶; 苗族的米虫茶、青茶、菜包茶、油茶;回族的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 纳西族的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怒族的酥油茶、盐巴茶; 独龙族的独龙茶、煨茶; 水族的罐罐茶、打油茶; 傣族的竹筒香茶、煨茶、烧茶;壮族的打油茶、槟榔代茶; 普米族的青茶、酥油茶; 满族的红茶、盖碗茶; 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奶茶; 哈尼族的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等而就云南少数民族饮茶,对普洱茶的发展和影响最深,具有代表性的是: 傣族"竹筒香茶" 、哈尼族"土锅茶" 、基诺族"凉拌茶" 、布朗族"酸茶" 、拉祜族"烤茶"、佤族"苦茶" 、自族"三道茶" 、纳西族"龙虎斗"以及傈僳族的"油盐茶"、藏族的"酥油茶"和苗族的"打油茶"等。

1. 傣族竹筒香茶云南傣族人口有101.4 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簿肤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傣族是云南的原住民,有自己的历法,纪年始于公元638年; 有历史文献和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佛寺遍及各村寨。

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其中以泼水节最为隆重。

泼水节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人们互相间向对方泼水,以示祝福。

云南普洱茶文化区民族饮茶习俗考

云南普洱茶文化区民族饮茶习俗考

关键词 : 云南普洱 茶
茶文化 民族饮茶 习俗
K yw r s Y n a u rt t utr n t n i rn st u tm e od : u n P r a e c l e a i a t dik c s n e a u ol y a e o
云南省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普洱茶乡, 这里民族众多 , 聚居着哈尼、 、 、 彝 傣 拉祜 、 、 佤 布朗、 基 诺、 瑶 、 回、 傈僳 、 苗、 、 白、 壮 汉等十四种世居 民族 , 所有这些 民族都爱饮茶 。以茶待客 , 用茶代酒 , 历来是
h u igpa e aiu ai aie sars l o ec l rl rd t n a dtel es l d e n e fr e i e nl h v r n etap t r. o s l .V r s t n t sa ut f h ut a t i o f t e i r c , om d df r t a edu kt a e n c o n ol i e t u a i n h i y fe e y h e tn
t n n r , h a u n t n ioi , eD i ai a n r , a o a m n r y h i t n n r , eP i ai a m n r y i a mioi teL h a o a m n r t a n t n mioi Wan t n ioi ,teLs n i a mioi t a n t n ioi , ol y t i l y t h ol y t i l t ua o l y t h ol t teTb t a o a m n r y heN x a o ai r k etac s m t ar n teeao a o . h iea n t n io t ,t a i t n t di st u t c r o lb rt n n i l i n i ly n h e o o y h i

【最新2018】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范文word版 (4页)

【最新2018】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范文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起源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

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婚姻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拉祜族的男女青年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

其中,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寿辰等,都是青年男女们相识交友的好机会。

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

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

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都彬彬有礼。

男女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2~4对松鼠干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

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

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方家。

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

按约定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

茶与布朗族的渊源

茶与布朗族的渊源

茶与布朗族的渊源
董华明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人们都说布朗族是茶的民族。

茶与布朗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在云南
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布朗族是双江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全县布朗族人口12611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数的7.8%和17.7%。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董华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茶祖祭祀仪式与社区互动--以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为例 [J], 郑治民
2.远村古落茶韵浓——云少数民族风情录之布朗族篇 [J], 刘智远
3.普洱茶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再创造——以芒景布朗族古树茶为例 [J], 赵嘉莉
4.茶——茶歌·茶舞·茶戏——浅谈中国茶文化与江西民间艺术之渊源 [J], 孙效祖;
李林浩
5.论普洱茶与布朗族的历史文化渊源 [J], 黄桂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的茶风俗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拉祜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奋进不息的民族,“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羌人族系。

拉祜族历史以及文化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拉枯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同汉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汉语和傣语,过去部分拉枯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

活动在甘肃青海地区的拉祜族先民,随羌人南迁的一支,越过横断山脉,跋涉于四川西南部山河纵横的古越郡一带。

唐代,拉祜族作为单一的族体见诸古代文献。

宋代,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

宋末,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

明末时期,拉祜族有局部迁徙,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分布地区。

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国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族茶风俗
拉祜族习惯烧茶,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

烤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人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人开水煮。

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适宜。

这种茶水香气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

糟茶也是拉枯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非常简便的饮茶方式。

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些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

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