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微生物学会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

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中外微生物学史上著名的十大人物XX(生物制药二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么一群人,不断地探索着这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所作的贡献。
关键词:微生物学发展史;十大人物;生平事迹;Ten Public Figures in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at Home and AbroadXX(The 2th class of Biological Pharmaceutics,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University, Harbin, 150080)Abstract: In the vast history, so a group of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agical world, let us know in this world and our invisible creatures,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ir contributions.Key words: the history of microbiology; ten public figures; life story and contributions;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
但到17世纪中叶,微生物学的研究才取得重大进展。
此后,欧洲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微生物学家。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建立的一些细菌培养技术被教会医院的引入应用,中国人开始逐步了解微生物学,一大批学者投入微生物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钱煦院士个人简介

钱煦院士个人简介钱煦(Shu Chien)教授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祖籍浙江杭州,系唐五代吴越王钱镠后裔的36世孙。
钱煦1931年6月23日出生于北平,其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
钱煦在北平读育英中学(现北京第二十五中学)高中二年级,跳班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预科,在台湾大学医学院继续攻读、获得医学学士,以优异成绩获得“李氏奖学金”于1954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哥大)攻读生理学博士。
195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该校生理系任助教,讲师,助教授,副教授,在1969年提升为正教授,1974年起任循环生理生物物理部门主任,在1957至1987年这30年期间,钱煦在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上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受到了美国和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公认。
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圣校)美籍华裔冯元桢院士(著名的世界生物力学之父)引进钱煦教授为他的接班人,钱煦被聘为生物工程与医学教授,1991年他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请到资金,建立群体研究与研究生及博士后训练计划.1994在该分校创建生物工程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1998年从恵特克基金会及鲍威尔基全会获得基金,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完美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造拥有9000平方米的研究大楼),云集世界上该领域尖端的科学家,成为世界该领域的科研教学基地,钱煦任首任所长。
他在2002年被加洲大学选聘为总校教授至今(全州十校九千教授中仅有十三位总校教授)。
2004年起至今兼任加洲大学系统(十校联合)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2008年至今兼任加大圣校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钱煦教授的卓越领导已经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生物工程学科推进为全美国以至全世界的前沿。
钱煦教授目前已在Nature、Science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百余篇,并已主编完成十二部经典论著。
他获得的荣誉奖项包括ALZA奖、Daggs奖、Galletti 奖、Landis奖、Poiseuille奖牌、Melville奖牌(两次)、美国国家工程学院Founders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等。
复宏汉霖简要分析报告

一.公司概况复星医药与海外科学家团队于2010年合资组建,公司主要致力于符合全球标准的生物类似药及创新型抗体药物的研发和生产。
公司联合创始人刘世高博士、姜伟东博士曾为国际顶级生物医药公司服务多年,在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及管理方面拥有20年以上的一手行业经验。
公司研发团队核心人员历经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多个单抗药物的前期研发以及产业化。
以全球联动、整合创新为产品开发理念,在中国上海、台北和美国加州均设有研发实验室,两岸三地技术互补。
目前,复宏汉霖于上海市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生物药生产基地,采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等设备为核心技术,现已通过欧盟质量受权人(QP)检查及中国国家药监局上海分局的GMP认证。
现计划于上海建立第二个生产基地,该基地全面投入运营后可满足逾20款产品同时生产。
目前,复宏汉霖13个产品、1个联合治疗方案已完成22项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申请,累计获得全球范围内27个临床试验许可(中国大陆17个,中国台湾3个,美国3个,欧盟、澳大利亚、乌克兰和菲律宾各1个)。
公司首个产品HLX01(利妥昔单抗注射液)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3期试验已完成,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获得监管批准的生物类似药。
二.市场分析细分市场:单克隆抗体,生物类似药及创新型抗体药物。
市场定位:专注提供质高价优的生物药,为成全球最受景仰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
市场增长率:截至2017 年,全球范围内已有 73 个单抗药物陆续上市,而其中活跃在市场中近40个单抗药物支撑起全球近 1000 亿美金的销售市场。
17年全球最畅销10种药物中其中8种为生物药,市场规模预计将从17年的2402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404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11%。
按类别分,单抗占比最高,达到43.2%,为公司的主攻方向。
分地区看,虽然中国化学药占总市场规模比例达52.9%,但受益于医疗需求提升,有利政策及研发加大的带动,生物药市场快速增长,且增速快于全球增速,预计将以17%的年复合增速增至2022年的4785亿美元。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送交者: goride 2002年6月22日10:57:42 于[教育与学术]1. 司马贺(Herbert A. Simon)美国科学家。
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国威斯康星。
1943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1943年后任芝加哥技术学院教授。
1949年后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系教授。
1968-1972年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司马贺教授曾获:图灵奖(1975),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和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
司马贺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
司马贺与纽威尔(A.Newell)等提出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类思维,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他和E.A.费根鲍姆等人利用启发式方法设计了EPAM程序,并和纽威尔设计了GPS程序,提出手段-目的分析等,为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具体的帮助,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和“科学奇才”。
1.由于把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决策理论结合起来,开创了人工智能研究,司马贺荣获1975年图灵(AlanTuring)奖。
2.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应用运筹学、统计分析和计算机程序建立起决策理论,这一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基础。
由于贡献卓越,司马贺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司马贺还获得1986年美国颁发的美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章。
司马贺一向致力于中美友好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
他曾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美方主席(1983-1987)。
1972年他作为尼克松总统的随行人员,首次访问我国。
以后,他作为美国计算机科学代表团、美国心理学代表团的成员,以及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多次来我国访问,与同行接触,交流学术思想。
12名生命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4个单位出了8位新院士
12名生命科学家在2005年岁末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了国家在科技方面设立的这一最高学术称号。他们当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年仅42岁,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个单位。
这些生命科学家虽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从生态学到结构生物学,从农业微生物学到临床医学,各不相同,但他们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成绩显著,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研究奠定了基础的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有揭开了困扰人类整整一个世纪的A-1型短指(趾)症致病之谜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还有曾参加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我国测定的第一个蛋白质的晶体结构)测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大成、常文瑞。
两次研究生王恩多先后念了7年,读书进修时间比别人长得多,当时社会上盛行“读书吃亏”论,她一家三口分居遥远的三地,爱人在比利时留学,小孩在天津念小学,她孤身在上海念研究生,这不是普通的女性所能承受的。
1987年,王应睐先生把“酶与核酸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的重担交给了她。她当时身处经费不足、局面严峻等困境,雪上加霜的是她被查出乳腺癌住院开刀,进退两难时,她还是毅然决然地临危受命。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王恩多在蛋白质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当选的院士中有一半曾在国外留学并获得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具有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亚曾在英国里丁大学学习,并获该校博士学位;与陈晓亚同一个单位的赵国屏研究员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赵国屏与合成生物学的故事

20岁插队,30岁上大学,35岁赴美留学,42岁博士研究生毕业,44岁回国,46岁任职中国科学院,57岁当选院士。
赵国屏院士的人生经历可谓传奇,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奋斗,但对他自己来说,其实也颇为简单,“一切都起源于初中时读了《科学画报》上讲DNA双螺旋模型奠定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电子显微镜揭示了亚细胞结构的文章,从而下决心一辈子要搞生物学。
此后的一切,只是不论遇到什么环境的变化,我都坚守了这一心仪的‘使命’,以实践我在中学读书时所确立的为中国人民幸福服务的‘初心’罢了!”赵国屏院士与合成生物学的故事也与他一生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密切相关。
如同他在初中时就被生命的分子机制所吸引以及50岁时义无反顾地接受中国科学院的重托,与李载平、裴钢院士一起领衔人类基因组研究一样,2007年,他参加中国科学院规划2050年重大交叉前沿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的工作,在负责“生命起源、进化和人造生命”部分的研讨过程中,逐步感受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又一个新的革命正在来临。
因此,他除了推动组织国内外相关科学家的系列研讨,还带领团队于2008年申请获批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的“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此后经10年探索,终于在一个分子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工程化的研究体系,在“建物致知”和“建物致用”两个赋能方向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突破,并取得了使能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成果。
2018年以后,他又直面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难点,致力于将科研成果经转化型研究转化为产品,再推动监管科学创新,为合成生物学成果的“产业转化”保驾护航。
他的奋斗历程和卓越成果,既在科学发展战略趋势的研判中,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全球前瞻视野;又在科学创新道路的探索中,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勇担重任、踏实认真、锲而不舍的传统精神。
“合成生物学的内核就是‘会聚’,是工程科学、系统科学、计量科学以及合成科学等与生命科学的会聚。
而其研究任务,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化生命的合成,即赋能生命科学研究,形成‘建物致知’的新策略;二是生命过程的工程化,即赋能生物工程和代谢工程,强化‘建物致用’的可预见性,实现高效设计与精准调控。
蒲慕明博士简介

蒲慕明博士简介1970 年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1974 年于美国 Johns Hopkins 大学生 物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74-1976 先后在美国 Woods Hole 海洋生物研究所、美 国 Purdue 大学生命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76-1985 在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生物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85-1988任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 分子神经生物学系教授,1988-1995 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1995-2000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tephen Kuffler讲座教授, 2001-2006 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现任该校 Paul Licht生物科学杰出讲座教授,2009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11 月 27 日起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首任及现任所长、 神经可塑性研究组组长、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蒲慕明教授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
他在细胞膜生 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 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至今发表了190余篇 论文,其中包括Nature, Science, Cell 45篇,以及其它Nature和Cell 系列 期刊 44 篇。
获得奖项及荣誉称号包括:美国 NIH Javitz Neuroscience Investigator Award (1998)、美国AAAS Fellow、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 法国Ecole Normale、 吴瑞学会奖 (2002)(2001)、 美国Ameritec Prize (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5) Geperieure荣誉博士学位(2003)等。
曾任Journal of Cell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n、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Journal of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Neurology、 NeuroSignals、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等学术 期刊的编委。
科学界各界科学家名录(论坛版)

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的大小牛本文转自化学吧/thread-51608-1-1.html作者为科学网博友huieeSir David HopwoodJohn Innes研究所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爵士sir,链霉菌遗传学的大牛,发表了天蓝色链霉菌的基因组序列,以及编了一本链霉菌遗传操作的‘圣经’。
2009年上海的放线菌生物学大会就专门为他76周岁生日举行盛大晚会。
另外有好多的生物合成的牛人都在其门下做过博后研究。
个人主页:/staff/david-hopwood/index.htm目前基本退休。
Christopher T. Walsh哈佛医学院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生物合成酶及修饰酶的结构和功能,抗生素和siderophores的生物合成及抗性研究。
主要贡献在非核糖体多肽(NRPS)的生物合成和大环化,比如万古霉素,microcin等分子,还鉴定了一系列酶的功能in vitro(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老大)。
基本上美国一半以上该领域的faculty都在其门下做过博士或者博士后(听说的,未统计)。
发表了很多详细的review,是该领域的经典必读啊。
主页:/frame_research.htm个人自传:/content/285/39/29681Peter F. Leadlay剑桥大学教授,首次发现红霉素erythromycin是由PKS(polyketides,聚酮合成酶)合成,PKS分子机理研究和组合生物合成研究的大牛。
曾经听过他的报告,还有他的学生的报告。
主页:/~pflgroup/index.htmlMohamed A. Marahiel德国马尔堡大学教授,德国科学院院士。
非核糖体多肽(NRPS)和核糖体多肽(RPS)的大牛。
主要研究NRPS的晶体结构,合成机理,组合生物合成和chemoenzymatic synthesis,和酶催化反应机理。
代表分子太多,surfactin等等主要来之bacillu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微生物学信息NEWSLETTER OF CONTEMPORARY MICROBIOLOGY 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主办第13卷第4期2008年12月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2008学术年会暨国际会议于2008年11月10日-14日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召开,应邀参加会议的海外客人包括国际微生物生态首任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Tiedje教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环境技术中心主任Terry Hazen教授,美国西北大学太平洋实验室生物学部主任Allan Konopka教授,乔治亚理工大学Frank Loeffler教授,俄克拉何马大学Zhou J教授,美国微生物学会负责人Spencer Benson等。
来自国内中科院,农科院及清华大学,北师大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本次国际会议。
会议就水体微生物生态学,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治理相关微生物生态学,生物冶金微生物生态学,植物及微生物生态学方法及其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来自上海微生物学会的华东师大和上海大学的会员参加了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和研讨。
(谢冰供稿)第五届东亚食用菌合作研讨会在日本福冈市举行2008年9月17日至22日,第五届东亚食用菌合作研讨会在日本福冈市召开。
东亚食用菌合作研讨会是一个国际性会议,主要围绕东亚真菌产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国、日本、韩国的食用菌学会轮流主办。
此次共有来自中方(30人)、日方(90人)、韩方(40人)的三国科研工作者160多位了参加会议,有34位代表做了大会报告。
会议分了遗传育种、食用菌生物学和栽培、药用真菌、产后和市场等四个专题,专家发言的内容涉及食用菌遗传与育种、栽培技术、药用菌以及新种介绍等各个领域。
这次会议除了吸引了中日韩的食药用菌科研工作者与会,还有来自菲律宾、越南等其它国家的科研工作者。
大会期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的5位科技人员分别在食用菌遗传育种、生化与栽培以及药用真菌等分组会议上做了发言,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研究所在上述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此次交流丰富了食用菌研究所年轻科技人员的视野,为今后加强中、日、韩三国在食药用菌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会后,中日韩三方组委会的成员开会讨论了下一届会议的举办设想,明确放在韩国举行,同时为了加强联系,确定了各方的联络员。
另外根据参加者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讨论了会议的名称问题,一致同意把会议的名称改为“The Meeting of East Asia For Mushroom Science”。
(谭琦供稿)2008灵芝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论坛2008年11月13-16日,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中国食用菌协会和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主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市微生物学会、上海市园艺学会承办的“2008灵芝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会务中心举行。
这次会议邀请了在灵芝科研和开发方面的资深专家和国内灵芝产品的大企业参加。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德国、香港、北京、福建、浙江、四川、江苏、广东、上海、山西等地的业内人士70多人,其中有国际著名的食用菌学专家张树庭教授,有灵芝药理学研究的大家林志彬教授,有柏林自由大学免疫学专家樊华教授等。
会上十几位专家和企业家围绕灵芝的科研现状和发展对策,灵芝产品开发现状和发展对策,灵芝的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和灵芝未来发展方向等四个方向做了相关的报告。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论坛对促进灵芝科研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论坛给学界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灵芝研究和产业的人员都认为有责任把灵芝文化和产品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中国药用真菌的代表。
与会人员经过认真讨论还达成了推动灵芝科研和产业的多点共识。
(谭琦供稿)分子微生物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2008年11月11日上午上海市分子微生物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Dr. Petros Karakousis就“Modeling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latency and persistence”(结核分枝杆菌持留和潜伏感染模型)做了特邀报告。
该报告主要是关于Dr. Petros Karakousis研究组近年来在结核方面所做一些主要的工作,特别是针对结核分支杆菌潜伏感染动物模型的研发利用方面的工作。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姚玉峰副教授主持。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以及其它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的全体师生出席了此次讨论会。
讨论会现场气氛活跃,参会师生积极提问讨论。
会后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的师生就结核分枝杆菌研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
(姚玉峰供稿)协办“海洋微生物和功能基因组开发利用技术”论坛海洋微生物和功能基因组开发利用技术分论坛于2008年7月28日—30日广州召开,来自国内30多个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了此次分论坛。
本次分论坛共收到论文87篇。
会议按排23位专家就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海洋微生物药物、海洋共附生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功能基因等议题进行交流。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国际海洋微生物研究热点和国内海洋微生物发展方向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焦炳华供稿)第16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在吉林举行第16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于2008年8月15—19日在吉林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军队系统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今年是发现干扰素50周年,也是我国首次召开干扰素学术会议的30年。
30年来我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崛起,漫长而又艰难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获批上市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已有20余个品种和剂型,在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某些肿瘤和免疫性疾病上都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会议希望广大同仁继续努力,加强协作与交流,把该领域的研究不断地推向深入。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有30余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和报告。
10位著名专家在大会上做了特邀或主题报告。
(范中善供稿)技术培训本会于2008年9月26日至9月28日参与组织“工业生物技术”专题培训工作,邀请了7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对来自浙江有关企业的员工进行了技术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多尺度理论方法及其运用”、“发酵调控”、“发酵过程优化”、“计算流体力学及流场特性分析在发酵放大中的运用”、“生化过程参数相关及其运用”、“数据分析软件的运用”、“发酵控制软件的运用”等方面。
培训过程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并配以视频进行实时操作演示,极大提高了培训效果。
(庄英萍供稿)外事活动2008年10月31日下午,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校区明道楼二楼第一会议室,邀请了澳大利亚的Prof. Dr. Michael R Beard教授,作了“HCV 和干扰素”的学术报告会。
2008 年 11月11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一楼病原生物学阅览室,邀请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TB研究中心Dr. Petros Karakou助理教授,作了“结核分枝杆菌持留和潜伏感染模型”的学术报告会。
2008年12月4日下午,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院 1号楼底层108会议室, 邀请了Douglas Lowrie教授, 作了“结核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会。
联合举办新药研发专题报告会本会联合上海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遗传学会共同举办新药研发专题报告会,12月16日下午,专题报告会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生物药学楼报告厅如期举行。
五位专家就“新药研发与医药产业”、“新药研发与活性筛选”、“新药研发与质量研究”、“新药研发与安全评价”、“新药研发与临床研究”等专题进行论述,并就“新药研发与研发模式”进行探讨。
(学会办公室)污水、垃圾处理厂参观活动2008年11月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一次污水处理厂参观实习活动。
11月18日参观了上海市石洞口污水处理厂,在听取了技术人员的污水处理工艺介绍并观看了该厂工艺模型后,参观了污水处理现场。
其中的“生物一体化反应池”、“污泥浓缩和焚烧”工艺和设备引起了同学及会员们的极大兴趣。
11月20日和11月25日分别参观了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美商垃圾处理集团。
与石洞口的城市生活污水形成对照,上海化学工业区中法水务主要处理的是化学工业区的工业污水,主要参观了污水处理现场和分析化验部门和工艺研究所,污水厂先进的实验和工艺设备,严格的纪律和先进的管理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美商集团,先进的垃圾处理工艺使得会员们及同学的眼界大开,通过自主研发的垃圾分拣设备神奇地将玻璃瓶、胶鞋、金属等自动地投入不同的收集箱中,高效微生物菌剂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技术核心内容。
参观者兴趣盎然,同刘军经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李秀艳供稿) 理事会在交大医学院举行学会理事会于2008年12月26日下午假座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阅览室举行全体会议。
会议由理事长朱宝泉研究员主持。
学会办公室向理事会汇报了学会在2008年开展的主要活动及2009年学会的工作思路,供理事们讨论。
李晓虹、谭琦、郭晓奎、瞿涤、潘卫、谢冰、李碧城分别代表兽医、基础、医学、病毒、海洋、环境、工业与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及科普工作委员会向理事会介绍了2008年的工作情况和2009年各项活动的打算。
会上赵国屏院士对即将过去2008年感触颇深,他指出,这一年里国家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加强了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是飞跃的一年,学会要组织会员抓住机会。
他介绍了中国微生物学会设立微生物资源和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的决定,表示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从学术的角度发掘、整合、保存、利用资源。
他希望学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鼓励中国的专家参与国际微生物协会的各专业的领导班子,争取2017年国际微生物大会到中国召开。
他还谈到了食品安全问题,其中微生物污染是大问题,在上海筹办世博会时重要性尤其突出,学会要组织专家给领导提建议。
他还谈及了国际金融危机、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加强与企业合作等等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同时强调明年要把第15届国际放线菌生物学大会作为学会重点做好。
随后,邓子新院士也作了发言,提出面对微生物学发展的新机遇,要加强协调与资源整合。
要借第15届国际放线菌大会明年在上海召开的机会,带领学科整体进一步发展,上一个层次。
他希望中国微生物学会设立放线菌联盟,并建议从上海学会开始,以便与日本、韩国的放线菌学会开展交流,举办亚洲放线菌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