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合集下载

茶文化相关论文-茶文化论文3000字

茶文化相关论文-茶文化论文3000字

茶文化相关论文|茶文化论文3000字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和名片。

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茶文化相关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茶文化相关论文篇1浅谈发扬中国茶文化摘要:茶文化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茶文化因为有其特别的特色,所以茶代表着一种浓重的家乡特点,由此引发了在外游子有着一种家乡归属感,可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茶文化在中国逐渐不是很明显,茶文化面临着冲击,因此,如何来更好发扬茶文化,传承这种传统茶文化,这个是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茶文化;家乡;认同感;发扬传承经常听到周杰伦唱的一首歌,歌曲名叫做《爷爷泡的茶》,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的确,远离家乡的人,一闻到家乡的茶,马上就会想到家乡,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对家的归属感,而中国茶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可以说茶是我们中国的特色,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代表了一种在外远离家乡的人对家乡的认同感,所谓茶是故乡浓。

我们中国地域辽阔,茶也发布在各个地域,每个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所以,茶也是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的,中国茶的品种非常多,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云南普洱茶、福建铁观音、西湖龙井等等这一些,既然茶的这一些品种很多,不同的品种当然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了,表面看来不同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茶的外观、香味、冲茶的冲法等等这一些特点,即使有很多的不同特点,不过人们一提起茶,很多人都会想起茶有很多共同的功效,一般是喝茶提神,帮助消化,是一种很好的健康饮品,当然,在家乡的时候,你喝着茶可能感觉没有什么,可是,当你在外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那种喝茶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不知不觉就会想起家乡来,那么茶还有一个魅力,那就是有很多人喝惯了家乡的茶,你让他和其他品种的茶,一般是他不是很喜欢喝的,他这样做,难道是别的茶不好喝么,答案是肯定不是的,而是这体现了他对家乡的一种认同感,一杯小小的茶,难道就真的这么神奇么,其实,不是小小的茶有这么大的魔力,而是有这样的一种氛围,而这一种氛围,就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喝茶已经是现在的人们日常的一部分,有很多的人有着对于茶文化的感悟。

下面是X精心为你整理的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一起来看看。

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1茶文化的体会茶的韵味,是由心的味道决定的,所以佛家常讲“茶禅一味”。

禅意太深,但弄茶时,专注于安处自在的深处,常常带我走入青灯古寺的宁静。

我经常会在袅袅的茶香中,闻到自己内心的孤独,喜悦,但更多的是笃定。

无论在都市的喧闹中,还是在空谷幽静的山野,那杯盏之间发出的清脆,有如钟罄之声,让人洗尽铅华。

当年学习茶文化,是因为生命里一位挚爱的亲人喜欢,于是也试着去品尝。

尽管苦涩绕于舌间,情境的惬意与美好,却牵着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

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

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

想起最初学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师的教导是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实的,陪着自己慢慢的品,浅浅的尝,心事说尽,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尽显人生百态。

如今,学会了这份知识丰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让我摸清了这个难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

如今,我同事虽然各据一方,倒真地体会到一点点物是人非的人生况味,但那份情怀,却如这茶香,在心的最深处,挥之不去。

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拥有一份不被打扰的心情;于任何因缘中,保持最真挚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关于茶文化感悟的文章篇2茶是禅之缘,禅是茶之魂公司年底奖励了一套紫砂茶具,淡雅精致包装华美。

拎在手里,一大盒,沉惦惦的。

当时就想:这样的尤物,于我,不知何年何月才会用得上。

一年里,我大概也喝不了几回茶的。

果然,一套精美的茶具在书柜上生了尘。

那天,停了电,想起那么多没有写完的文章,不禁心生浮躁,索性,开了书柜来收拾。

就发现了这套茶具,宛如落魄的公主,薄薄的落了灰尘。

爱惜着拿出来,洗了杯,给自己泡了茶来喝。

窗外,人流奔忙,浮生碌碌,窗内,茶香袅袅,清香弥散,满室氤氲着淡淡的水雾与茶香。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茶文化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茶文化有什么认识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对茶文化的认识3000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对茶文化的认识3000字论文1中英美茶文化跨文化对比思考摘要:中国是最早种植茶的国家,并且将茶传播至全世界,尤其是在英美等国,茶得到了改良和发展,形成西方的茶文化。

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既是对茶的发展历史的记载和对茶文化的补充,也是中西方文化比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丰富了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茶已不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文化,是代表国家特征的标志。

茶在中国体现的意境和在欧美国家体现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静雅,而在英国,茶就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展现了绅士的风度。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发展和“茶”在英语中的表现探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茶文化,这对研究中外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风雅之物,当时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记录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再传回欧洲大陆,引起强烈的反响。

中国的茶西行经过广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马来半岛、印度半岛最终到达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中国的茶叶,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传教士撰写了一部专门介绍中国茶叶的书并刊登出版。

从此,中国的茶走上欧洲发展道路,让无数欧洲人了解茶并喜欢上茶。

最初引入茶进人们视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广的却是荷兰人。

葡萄牙人通过马可﹒波罗的游记对东方茶叶好奇无比,借助当时海上霸权的地位和发达的海路运输技术,入侵中国,获得中国最早的贸易权,得到大量的茶叶并运回国,引起上流贵族的关注和好奇。

但是因为葡萄牙人注重国内自身消费而没有国际贸易的意识,所以并没有将茶全面推广,真正实现茶叶推广的是后来居上并击败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荷兰。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

中国茶⽂化论⽂3000字中国茶⽂化论⽂3000字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我们看看下⾯的中国茶⽂化论⽂吧! 中国茶⽂化论⽂ 摘要:作为世界三⼤饮料之⼀的茶,⾃中国唐代陆⽻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

探讨茶树起源、茶⽂化的历史、茶⽂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化是⾮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化;起源;内涵;研究 1 茶树起源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

由于地质变迁及⼈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

茶树原产于中国,⾃古以来,⼀向为世界所公认。

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茶树。

有的地区,甚⾄野⽣茶树群落⼤⾄数千亩。

所以⾃古⾄今,我国已发现的野⽣⼤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数量之多,分布之⼴,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茶树与从中国引⼊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

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

近⼏⼗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候变化等不同⾓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的分析和论证,进⼀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体,是中国⽂化中的⼀朵奇葩! 2 茶⽂化的历史 茶⽂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产物,是⼀种饮料。

茶⽂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化,是茶与⽂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定时期的物质⽂明和精神⽂明。

中国茶⽂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献记载来看,可上溯⾄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

茶文化的经典论文

茶文化的经典论文

茶文化的经典论文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动画元素在茶文化传播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经典论文,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的经典论文1茶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摘要:茶圣陆羽在专著《茶经•一之源》中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被认为是我国茶文化核心内涵之一。

其中,“精行”讲的是社会个体的具体行为,即社会个体的具体行为要严恪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规范;“俭德”讲的是社会个体的品德发展,即要求社会个体不断遵守传统的道德精神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这句话体现出了茶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充分认知和发挥茶文化的教育功能,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素质教育质量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1茶文化的内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的国家,据史料可考,茶叶在我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

悠久的茶叶历史创造了内容丰富的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茶文化逐渐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词、茶画、茶艺、茶道及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等。

本文探讨的茶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茶文化。

2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拓展,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在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之下,一些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上出现了错位,这值得我们警惕,针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待提升的地方如下。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三篇1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柔弱,那样的无足轻重,却又是那样的奥妙。

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茶文化的论文1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

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类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1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

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惟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会与升华。

对茶道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茶文化,更有益于我们掌控和宏扬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论文,让你更加的了解茶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收集活动当中的。

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则比这更早1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唐朝是中国茶文化的构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期的时期。

从5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自元朝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明朝中期以后,精细的茶风再次出现,为其中坚者是清雅文人,学人的个性茶艺充分张扬,茶风则更趋柔弱。

清末明初,中国多难难,有志文人忧国忧民,已无雅兴和心情去悠闲品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也因之完结。

2、茶文化的作用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5个方面: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提倡忘我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利欲熏心。

主张义重于利,重视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重,重视修生养德,有益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

在剧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

参与茶文化,可使精神和身心放松1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10分显著;3.有益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陋。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

关于茶文化的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茶文化的论文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茶文化摘要:茶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内涵丰富。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利用茶文化的功能作用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对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和弘扬茶文化本身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素质;教育;学生茶,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中国的茶业,最早发源于巴蜀地区,其后向南部和东南部蔓延发展,最后发展至全国。

到了唐代,又传到了日本以及朝鲜等东亚国家;在16世纪,传至西方国家。

中国对茶的发现以及发展,最终形成了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涉及社会、伦理、政治、文学、美学、音乐、绘画、书法、民俗、哲学、礼仪、历史等诸多方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并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一,野生药用阶段;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引用阶段;三,大量发展阶段;四,衰落阶段;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对于当今社会,茶文化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学习我国的茶文化,对于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茶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一肇始阶段(—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创办了一些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湖北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年开始出版《陆羽研究集刊》,江西省社科院《农业考古》杂志自年创刊后辟有茶史专栏,浙江省“茶人之家”基金会年出版《茶人之家》(后来改名《茶博览》)。

《中国农史》、《茶业通报》等期刊也刊发少量茶文化研究论文。

这些刊物的创办,对推动早期的茶文化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茶史研究在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中,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就已开展中国茶史和地方茶史的研究。

陈椽《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年),全书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进、中国历代茶叶产量变化、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制茶的发展、茶类与制茶化学、饮茶的发展、茶与医药、茶与文化、茶叶生产发展与茶叶政策、茶业经济政策、国内茶业贸易、茶叶对外贸易、中国茶业今昔共15章。

做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通史著作,书中对茶叶科技、茶叶经济贸易、茶文化都并作了全面阐释,就是构筑茶史学科的奠基之着。

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年)从茶的发展史、饮用史等来论证茶的发源地,并着重论述了茶的栽制技术的演变以及茶叶科学研究的进展等,虽非对中国茶史的系统研究,但所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贾大泉和陈一石著《四川茶业史》(巴蜀书社年)则是最早的一部地方茶史著作。

此外,还刊登了一些关于中国茶史的论文。

例如王潮生《古代茶树栽培技术探析》(《农业考古》年第2期)、史念书(朱自振)《专论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农业考古》年第2期)和《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史略》(《茶业通报》年第3期)、陈以义《蓝乌龙、白乌龙和青乌龙的发展史》(《古今农业》年第1期)、唐耕耦和张秉伦《唐代茶业》(《社会科学战线》年第4期)、张泽咸《汉唐时期的茶叶》(《文史》第11辑,中华书局年)、王洪军《唐代的茶叶生产》(《齐鲁学刊》年第6期)和《唐代的茶叶产量贸易税收与榷茶》(《齐鲁学刊》年第2期)、徐晓望《清代福建武夷茶生产考据》(《中国农史》年第2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经典认识3000字论文
中英美茶文化跨文化对比思考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较
1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2.1儒家的“中庸”思想
2.3佛家的“悟”学说
评价陆羽的宗教倾向时,不能单一的归纳为儒释道其中一家,他不属于任何一派,因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华,是个复杂的历
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经》必然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
之一就是依佛。

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个子“悟”,所以茶
有助于僧侣在坐禅修行时提神醒脑,被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3东西方两种茶文化的比较
中国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属于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起源于中国,流传到欧美,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
影响形成了带有独特风格的茶文化。

这两种文化必然有相似之处也
有不同之处。

我们就从其经济、地理和文化等几方面具体分析两种
文化的特点:
3.1中国是东方大国,坐落在世界的东方,欧美相比中国的地理
位置而言就是西方。

中国的茶一路西行来到欧洲大陆再到美洲大陆,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两种茶文化。

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不一样,生产的茶叶品
种也不同,有红茶、绿茶等,中国人根据地理位置和饮茶习惯的不
同会品尝不同的茶叶感受不一样的滋味;英国地处地中海,本身不适
宜生产茶叶,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所以偏爱浓厚而甘甜
的红茶,最著名的英国茶文化当属下午茶(afternoontea)了。

东西
两大国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两国的饮茶种类也就不同。

3.3茶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
天人合一、和谐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饮茶之人修身养性,提高修为。

这种种要求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讲究淡薄、豁达、内敛的
品质。

可以说,中国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种无处遁形、不可言传的品性、情怀和美感。

它散发的气息实则为君子礼节,体现了“君子之
交淡若水”的高尚节操。

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礼节
和仪态,在其中展现了英国绅士的风采。

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
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点,讲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
崇尚自然、崇尚简朴、顺其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追求
个人品行的培养;而英国茶文化则体现了贵族们的高贵优雅,是人的
社会身份的标志,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其务实性
和现代性。

中国人看重茶文化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把它当做精神
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国饮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仅把它作
为商品和身份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赵淑萍,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3:313-315
[3]黎小萍,简说中国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2001(4):34
[4]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
2004(2):327-333
[5]毕文静,浅析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差异[J],大众文艺,
2012(4):128-129
[6]秦茂莉,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S3):80-83
[7]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
[8]张加明,中华茶文化与人学生人文修养[J],农业考
古,2011(5):69-72,102
[9]寇丹,据于道,依于佛,尊于儒—关于《茶经》的文化内涵[J],1999(04):209-210
[10]兰冰,浅议西方茶文化及英语茶[J],曲靖师范学院学
报,2011(1):118-211
[12]许嘉璐,中华文化传播之翼—关于茶、茶人、茶文化的儿次谈话[J],中国电视(纪录),2014(10):65-67.
[13]姜欣、姜怡,茶典籍译文中异域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增殖[J],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61-62.
[14]程程,透过陆羽《茶经》解读茶文化的内涵[J],黑龙江史志,2009(16):65-66.
我国传统岁时食俗中的茶文化
1时令之茶
茶,具有止渴、清神、消食、利便等保健功能,深得大众喜欢。

而在中国传统岁时节令里,不管是茶坊,还是一般的家庭都会提供一些合乎时令之需的茶。

1.1茶坊的应时之供
中国是礼仪之邦,早在晋朝时期,南方已普遍栽种茶树,饮茶风俗普及,“坐客竞下饮”“以茶待客”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待客礼仪。

而在传统岁时里,作为款待客人的重要饮品,此时也会有相应的因时制宜之变,以更加合乎岁时节令的氛围。

1.3时令茶的功能
2和睦之茶
2.1正月以茶会友
2.2七家茶
2.3和睦之茶的功能
3祭祀之茶
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有“无茶不成祭”的观念,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各社会阶层在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清香
芬芳的茶。

可以说,茶在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认为
茶是纯洁吉祥之物,可以保佑平安,能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奉和真诚。

3.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祀灶
旧俗,腊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谓之祀灶。

晋周处《风土记》又云:“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
一日祀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其日(腊日),并以豬酒
祭灶神。

”东汉祭灶用黄羊即狗,南朝梁祭灶用豬(猪)和酒,宋代
祭灶供品用酒果、蔬食、饧豆。

祀灶的时间和祭品的种类各地有一
些变异,但很多地区都要用到茶。

《岁时广记》“醉司命”引《东
京梦华录》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香
茶酒送神,烧合家替代纸钱,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涂灶门,谓
之醉司命。

”[5]431清宣统三年傅崇矩编《成都通览》“腊月”
云:“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拆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马。

”[12]清嘉庆二十年《三台县志》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俗云送灶神上天。

献雄鸡及果食、茶酒各品物,以糖为饼,
曰‘灶糖’,谓粘灶神齿,勿令说人间是非。

又剪草和豆盛于旁,
云‘灶神’马料,亦有次日‘祀灶’者。

”清道光贵州《安平县志》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用饴糖、谷、豆、盐、茶、香、烛、炮
仗祀灶神(相传神于此时上天,言人家之善恶),行跪拜,名曰‘敬灶’(一呼‘送灶’)”。

民国贵州《八寨县志稿》则记载十二月二
十四夜,“陈设糍饧茶酒,以祀灶神,谓之‘送灶’,然多于二十
三夜行之”。

其中,茶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

以茶、酒祭祀灶神,
意为灶神润口,其意在于祈求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以保平安,这
与“灶糖”之功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中国人素来重视除夕之夜的礼数,守岁之俗至今仍存。

周处在《风土记》中曾说,(除夕)各相馈送,称曰
“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毕,称曰
“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民间家家
户户要吃年饭,又称年夜饭、宿岁饭、团圆饭。

而在有些地区,在
除夕接灶神后,还要继续祭床神。

古人认为床神是住宅神中的重要
神灵之一,人们祭祀床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中就有对此风俗的描述。

在浙江杭州一带,人们在旧历除夕祭祀
“床神”之时要以茶祀“床公”,以酒祀“床母”,认为这样可以
求得一年之内卧榻安寝。

《清嘉录》“祭床神”言:“荐茶酒糕果于
寝室以祀床神,云祈终岁安寝。

俗呼床神为床公床婆。

……杨循吉《除夜杂咏》云:‘酌水祀床公。

’盖今俗,犹以酒祀床母,而以茶
祀床公,谓母嗜酒,公癖茶,谓之男茶女酒。

而魏蛎《钱塘县志》
亦载‘除夕,用茶酒果饼祀床神,以祈安寝’。

”[2]240
3.3祭祀之茶的功能
4结语
参考文献:
[1]吴自牧.梦粱录[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2]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32.
[5]陈元靓.岁时广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6]周密.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40.
[7]毛奇龄.西河诗话[M].世楷堂藏板:6.
[9]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卷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8.
[10]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72.
[11]舒惠国,陈志勇,刘梅.茶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04.
[12]傅崇矩.成都通览[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97.
[13]《大中国文化》丛书编委会.大中国茶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29.
[14]彭兆荣.饮食人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