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发射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电磁发射的初步研究

电磁发射的初步研究

笔 者 通 过 分 析 同 步 磁 阻 型 线 圈发 射 平 发 射 过 程 中, 径 向力可 以保 持 弹射 体 悬 浮以 台的技 术瓶 颈, 结 合 未 来 相 关 技 术 的 发 展 减 少与导 管的 摩擦 。 趋势, 分 析 了同步 磁 阻 型线 圈 发射 平台 未来 当抛 体 处 于定子 线 圈 不同 位置 时 , 其 所
弹射体 ( 抛体) 、 储能电源 ( 电容 器 ) 和触 发 体 中心 距 螺 线管 第 i 圈电 流 环 中心的 距 离 为 开关组成 , 其 工作 原理 如 图2 所示 。 弹 射 体 现 考虑第i 圈电流环在弹体 : ( 0 , 0 ,r ' ) 处 的 中心面 初 始 位 置位 于 第 l 级 驱 动 线 圈中心 并 垂 直 于 方 向所 产 生 的磁 场 分 量 , 为 简 面 的右 侧 。 当 闭合 触 发 开 关 之 后 , 储 能 电源 化设^ ( 巧C O S 0, 一R , , i s i n 0 ) 为第i 圈 向驱 动 线 圈 放 电并 激 发 脉 冲 磁 场 , 弹 射 体 电流环 上 的一点 , 见 图1 。 在 脉 冲磁 场 作用 下会产 生 感 应电 流 , 感应 电 由毕奥 一 萨 伐 尔定 律可 得
垫!
i :
Sci en ce a nd Te ch no l ogy I nn ov et i on Her al d
工 业 技 术
电磁 发射 的初 步研 究
柴睿 范天伦 谭 溥学 孙文龙 舒悦 (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7 1 0 1 2 9 ) 摘 要 : 斌文介绍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平台的工作原理 , 初步 分析 目 前 同步 磁阻型线重发射验证平 台 在储能电源小型化 . 位置触发、 弹射体 临界 条件, 线圈耦合 、 弹射体 减速力 ( 材料) 及驱动线圈寿命等方面的技 术瓶 颈, 得 出同步磁阻型线圈炮更适用于中低初速裁荷发射的结论。 同时, 研究同步 磁 阻型线日发射平台在新概念 电 磁 线啊能量武器, 大质量或荷弹射 ( 无人机 、 火箭) 以及能量转换机构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为科学制定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波实验报告

电磁波实验报告电磁波实验报告引言:电磁波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适当的实验装置,探究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了解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并探索其在通信和能量传输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装置与步骤1.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发射器、接收器、示波器、测量仪器等。

2. 实验步骤:a. 将发射器和接收器分别连接到示波器上,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b. 调整发射器的频率和幅度,使其输出电磁波信号。

c. 使用示波器测量接收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的振幅和频率。

d.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的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即约为3×10^8 m/s。

这与我们在理论上所学到的结论相符。

2.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通过示波器的测量,我们得到了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磁波的周期性变化次数,而波长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一个完整波周期所需的距离。

根据测量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3. 应用探索:电磁波在通信和能量传输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无线通信技术就是基于电磁波的传输原理,通过调整电磁波的频率和幅度,我们可以实现无线电话、无线网络等通信方式。

此外,电磁波还可以用于能量传输,如无线充电技术,通过电磁波的传输,我们可以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

四、实验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频率和波长等参数。

同时,我们还探索了电磁波在通信和能量传输方面的应用。

然而,本次实验只是对电磁波的初步探索,还有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电磁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实验和研究来进一步探索电磁波的奥秘。

电磁发射技术概述

电磁发射技术概述
推送到200 km 以上的高度,使用这个系统可重复发射小型卫星或者为未来兴建大型近地空间站提供廉价的物资运 输。1990 年初,美国Sandia 国家实验室设计了一种线圈型电磁发射装置,由9000 级驱动线圈组成,发射装置长 960 m,倾角25°,计划将600 kg 的电枢和1220 kg 的飞行器加速到6 km/s,加速度高达2000g[24]。目前, NASA 正在开展工程应用前期论证,研究“电磁+火箭”复合发射方式,已看到初步应用前景。
星际航行中的应用
• 在地面上进行电磁发射,由于受到大气层空气阻力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它
的效能。如果设想在月球上或其它没有空气的行星上,用电磁力发射航 天器,其效果将非常理想。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提高电源容量和降低电磁 发射装置质量的条件下,形成天基电磁式武器,用来应付敌方卫星和战略 导弹,都将是可行的。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未来构建快舟、开拓、羽舟、巧舟、轻舟五大系列的运载系统。其中,羽舟火箭——是利
用地面大型电磁弹射系统发射电推火箭,计划2020年完成电磁发射演示系统建设及原理验证试验。轻舟系列火 箭——是利用地面大型电磁弹射系统发射液体运载火箭,计划2020年前,完成电磁发射演示系统建设及原理验证 试验。
实验室应用
• 电磁发射器可用于高压物理实验,以研究材料的状态方程、金属成型和
焊接等,还可以用电磁发射器发射特高速小质量弹丸撞击热核燃料靶,进 行碰撞核聚变研究。1993年苏联科学院的GrigorigM.Chernyvskiy教授采 用电磁发射高速弹丸(速度为7km/s和10km/s),来研究高速冲击对飞船材 料的影响,并给出了实验数据和曲线。
电磁推射技术
• 电磁发射成本低、操控安全、适应性强、能量释放易于控制、可重复快速发射等优点,为快速、低成本地向太空

如何理解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

如何理解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

如何理解电磁波的电场和磁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磁波无处不在,从手机信号到微波炉加热食物,从无线电广播到卫星通信,电磁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真正理解电磁波的工作原理,就必须深入探讨它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电场和磁场。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电场。

想象一下,有一个带电荷的小球,比如一个带正电的小球。

那么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就会产生一种影响力,能够对其他带电粒子施加力的作用,这种影响力就是电场。

电场的强度取决于电荷的大小和距离。

电荷越大,或者距离电荷越近,电场就越强。

如果有一个带负电的粒子靠近这个带正电的小球,它就会受到电场力的吸引。

反之,如果是一个带正电的粒子靠近,就会受到排斥。

电场的方向总是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

电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在真空中存在。

这意味着即使没有任何物质介质,电场依然能够传递力的作用。

接下来,再看看磁场。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感受磁场的存在。

拿一块磁铁,在它周围撒上一些铁粉,就能看到铁粉会沿着一定的线条排列,这些线条就代表了磁场的方向。

磁场是由运动的电荷产生的。

比如,电流在导线中流动时,就会在导线周围产生磁场。

磁场的强度与电流的大小以及导线的形状和位置有关。

与电场不同,磁场中的磁力线总是闭合的曲线。

而且,磁场对静止的电荷没有力的作用,只有当电荷在磁场中运动时,才会受到磁力的影响。

那么,电场和磁场是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电磁波的呢?这就涉及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伟大发现。

当电荷加速运动时,比如在一个天线中来回振动的电荷,它产生的电场也会随之变化。

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产生电场。

就这样,电场和磁场相互激发,像波浪一样向前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真空中接近光速。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决定了它的性质和用途。

频率越高,波长越短,能量也就越高。

例如,无线电波的频率较低,波长较长,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用于广播和通信。

而紫外线、X 射线和伽马射线的频率很高,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能量,能够穿透物质,常用于医学成像和材料分析等领域。

电磁泄漏发射

电磁泄漏发射
多极子展开理论指出:一个线度小于波长的体电流源,其 电磁辐射场等效于一个电偶极子、一个磁偶极子及诸多多 极子联合辐射场,而且往往偶极子辐射占优
8
14.2 电磁泄漏发射机理
14.2.1 辐射发射原理与模型
按照多极子展开理论,信息设备信息电磁泄漏场可用红信号 电流经电偶极子产生的发射场来等效
电偶极子发射场的主要特性
5
14.1.2 发展过程
国外TEMPEST技术发展概况
20世纪初期开始研究,发展与各国窃密与防窃密斗争密切相关 20世纪初期到60年代是TEMPEST技术逐步被发现和认识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1981颁布了标准,1982英国和北
约颁布了标准,列为最高机密 1985年,荷兰工程师Van Eck,演示了计算机CRT显示器泄漏发
NONSTOP, HIJACK, SOFT-TEMPEST
NONSTOP涉及信息设备的二次泄漏发射问题,主要研究无线发 射装置对信息设备中红信号的影响
HIJACK主要研究与密码设备有关的电磁泄漏 SOFT-TEMPEST通过事先植入目标计算机的程序,窃取硬盘中
的数据,以隐藏的方式把信息通过设备产生的电磁波有意发射出 去,然后利用接收还原设备接收隐藏的数据
减少共模传导发射的方法
在信号线和电源线上串联共模扼流圈,在地与导线之间并联电容器、 组成LC滤波器进行滤波
11
14.2.3 红黑信号分析识别
红黑信号分析识别技术是TEMPEST检测技术的核心,是 TEMPEST检测与EMC测试的主要区别
TEMPEST防护技术要抑制红信号发射,允许一定限度的黑 信号发射
在频率,远区辐射场强随频率增加而线性增强 在时域,远区辐射场时域波形正比于电流波形的时间导数 近场区与远场区的空间衰减规律不同:在远场区,电场与磁场皆按1/r

直线感应电磁发射器分析与优化

直线感应电磁发射器分析与优化

2 1 电容驱 动 的直线 感应 电磁 发 射器 的数学模 型 .
这里采 用集 中参 数 的 方法 建 立 了 电路 模 型 。 把 铝合 金 圆筒 状 的抛 体 均匀 地 分 为 m 个 圆 环 。驱
动 线 圈的个数 为 n 。具体 的 电路 模型 如 图 1所示 。

学为 N S A A做 的 一 个 E O( at t obt 电磁 发 射 T er o ri h ) 装置 的初 步设计 把重量 为 1 k 4 g的 物体 加速 到 6 m k/ s 。本 文对一 个 两段 式 的直 线感 应 电磁 发 射 器进 行 了分 析 , 过 M T A 通 A L B编 制 了仿 真 程 序 , 影 响 对 直线感 应 电磁 发射 器 的一 些 因素 进 行 了 比较 分 析 , 这为 以后 的实 验提供 了依 据和 理论 上 的指 导 。
王秋 良 (9 5 ) 16 一 ,男 , 北 籍 ,研究 员 , 士 ,主要 从 事 超 导 磁体 及 电 工 电能 新 技 术 研 究 。 湖 博
电 工 电 能 新 技 术
对 角矩 阵 。
第2 9卷
M一驱 动线 圈 和抛 体 分 片 的 互 感 , n+m 阶 是
的矩 阵 。
感 应 电磁 发射 器 的数 学模 型 。通过 MA L B编 写 了 系统暂 态仿 真 的仿真 程序 , 出 了 系统仿 真 的 TA 给 流程 图。其 次比较 了直 线感应 电磁发 射 器三相 电源不 同的触发 相序 对发 射 性 能的 影 响 , 到 了最 得
优 的触发相 序 。分析 了不 同抛 体初 始位置 对 出口速度 和动 能转换 效 率 的影 响 。最后 比较 了两段 直
能, 电感 储 能 ] 飞 轮储 能 】 , 。本 文 中通 过 不 同频 率 的谐振 电容 器为两 段直 线感应 电磁 器供 电 。

等离子体电枢电磁发射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等离子体电枢电磁发射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t h e e ic f i e n c y o f p l a s ma a r ma t u r e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r a i l l a u n c h s y s t e m.
Ke y wo r ds: El e c t r o ma g ne t i c L a u n c h; P l a s ma Ar ma t u r e; S i mu l a t i o n Mo d e l
l a u n c h s y s t e m r e s e a r c h u s e d or f p l a s ma a r ma t u r e h a s b e e n g r a d u ll a y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e s iபைடு நூலகம்mu l a t i o n c lc a u l a t i o n d a t a
Ar ma t u r e i n E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La u n c h e r
S ONG Ya o — d o n g
f T h e 2 7 曲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a E l e c t r o n i c s T e c h n o l o g y
mo d e l i n g me t h o d f o r e a c h c o mpo n e n t i s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s i mpl i ie f d, t h e s i mu l a t i o n mo d e l o f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r a i l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2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2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2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实验一 电磁场参量的测量一、 实验目的1、 在学习均匀平面电磁波特性的基础上,观察电磁波传播特性互相垂直。

2、 熟悉并利用相干波原理,测定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并确定电磁波的相位常数β和波速υ。

二、 实验原理两束等幅、同频率的均匀平面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内从相同(或相反)方向传播时,由于初始相位不同发生干涉现象,在传播路径上可形成驻波场分布。

本实验正是利用相干波原理,通过测定驻波场节点的分布,求得自由空间内电磁波波长λ的值,再由 λπβ2=,βωλν==f得到电磁波的主要参量:β和ν等。

本实验采取了如下的实验装置设入射波为φj i i e E E -=0,当入射波以入射角1θ向介质板斜投射时,则在分界面上产生反射波r E 和折射波t E 。

设介质板的反射系数为R ,由空气进入介质板的折射系数为0T ,由介质板进入空气的折射系数为c T ,另外,可动板2r P 和固定板1r P 都是金属板,其电场反射系数都为-1。

在一次近似的条件下,接收喇叭处的相干波分别为1001Φ--=j i c r e E T RT E ,2002Φ--=j i c r e E T RT E这里 ()13112r r r L L L ββφ=+=;()()231322222L L L L L L r r r r βββφ=+∆+=+=;其中12L L L -=∆。

又因为1L 为定值,2L 则随可动板位移而变化。

当2r P 移动L ∆值,使3r P 有零指示输出时,必有1r E 与2r E 反相。

故可采用改变2r P 的位置,使3r P 输出最大或零指示重复出现。

从而测出电磁波的波长λ和相位常数β。

下面用数学式来表达测定波长的关系式。

在3r P 处的相干波合成为()210021φφj j i c r r r e e E T RT E E E --+-=+=或写成 ()⎪⎭⎫⎝⎛+-∆Φ-=200212cos 2φφj i c r e E T RT E (1-2)式中L ∆=-=∆Φβφφ221为了测量准确,一般采用3r P 零指示法,即02cos =∆φ或 π)12(+=∆Φn ,n=0,1,2......这里n 表示相干波合成驻波场的波节点(0=r E )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发射的初步研究摘要:该文介绍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平台的工作原理,初步分析目前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验证平台在储能电源小型化、位置触发、弹射体临界条件、线圈耦合、弹射体减速力(材料)及驱动线圈寿命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得出同步磁阻型线圈炮更适用于中低初速载荷发射的结论。

同时,研究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平台在新概念电磁线圈能量武器、大质量载荷弹射(无人机、火箭)以及能量转换机构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科学制定同步磁阻型线圈炮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磁阻型电磁发射储能电源临界条件耦合位置笔者通过分析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平台的技术瓶颈,结合未来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平台未来时期的发展前景或方向,对科学制定同步感应线圈炮的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1 电磁发射系统的应用前景电磁发射器使用电能作能源,发射过程中的可控可调性和安全性,也是化学发射器不可比拟的。

电磁发射器有诸多优点,但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它能把物体发射到超高速(>3?km/s),甚至可达50?km/s;二是它发射的物体质量范围大,小至克级,大至吨级。

因此,电磁发射技术在以下各个方面都能得以广泛的应用。

2 工作原理磁阻型电磁发射平台主要由驱动线圈、弹射体(抛体)、储能电源(电容器)和触发开关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弹射体的中心面初始位置位于第1级驱动线圈中心面的右侧。

当闭合触发开关之后,储能电源向驱动线圈放电并激发脉冲磁场,弹射体在脉冲磁场作用下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与脉冲磁场相互作用,从而使弹射体受到电磁力作用而加速运动。

同理,当弹射体运动到第2级驱动线圈的某个合适位置时,第2级驱动线圈放电,使弹射体受到电磁力作用继续加速,依次类推,直到将弹射体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

电磁发射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概括起来就是弹射体(抛体)在通电的定子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推进而受迫运动。

弹射体中带有电流,在定子线圈被激励而产生磁场中,感应产生的轴向磁场力推动抛体做功,磁场内也会产生径向力,在整个发射过程中,径向力可以保持弹射体悬浮以减少与导管的摩擦。

当抛体处于定子线圈不同位置时,其所受的洛仑兹力可为正向加速力,也可为反向加速力。

使弹射体尽可能保持正向加速力并使该力为最大。

发射装置对实验初始条件的变化是敏感的,不同的实验初始条件,将引起实验效果的巨大差异。

以简化模型来分析弹体所获得的能量。

实验采用81式子弹作弹体,且弹体弹芯为铁磁性物质,因此,在恒定外磁场的作用下,可将其视为一绕子弹中心轴为对称轴的圆电流体。

子弹在螺线管所产生的磁场中的受力分析可简化为通电圆线圈之间的受力问题,此时子弹体线圈模型中的圆电流的方向应该与螺线管中的圆电流的方向一致.螺线管对子弹体做的总功为:当弹体处于管中心时,控制电路切断电流,弹体依靠惯性发射出去。

(图2-图5)3 同步磁阻型线圈发射验证平台的技术瓶颈3.1 储能电源小型化问题线圈发射平台的初始能源为电能,要想把弹射体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首先就需要有足够的储能.如果电源的储能密度低,就会造成体积或重量的庞大,影响机动性能。

一般可以采用脉冲交流发电机或储能电容器为线圈炮提供初始能源。

前者的储能密度高,但尚没有成熟的产品;后者的储能密度低,但技术比较成熟。

目前,线圈炮主要还是采用储能电容器作为能源,大量的储能电容器会占据较大空间,对系统集成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储能电源小型化是制约同步磁阻型电磁发射平台工程化的技术瓶颈之一。

3.2 位置触发问题单级驱动线圈对弹射体的加速能力有限,因此一般需要利用多个驱动线圈对弹射体迸行连续加速,以获得较高的炮口速度。

从多级磁阻型线圈炮的工作原理可知,除了第1级驱动线圈的放电是手动控制外,其余各级驱动线圈的放电时机要根据弹射体的位置和弹射体进入驱动线圈时的初始速度来决定。

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弹射体初始速度,每级驱动线圈都存在与之对应的触发位置,可以使弹射体获得最大的发射效率。

针对线圈炮发射过程中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主要采用的是光电位置触发口,即在2个相邻驱动线圈之间安装光电管,通过测量弹射体运动经过光电管的时间,求得弹射体进入驱动线圈时的速度.其数学表达式为:线圈发射平台的触发控制系统通过测得电枢的初始速度自动计算驱动线圈的放电时刻,然后发出触发控制指令,放电开关开始动作。

在整个过程中,测速、计算、发出指令和开关动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该时间内电枢运动的位移可能比较大,甚至超过了驱动线圈自身的长度。

例如:当弹射体运动到光电管安装位置时的速度为2000?m/s时,1?s内运动的位移为2?mm。

如果触发响应时间总共消耗0.1?ms,则弹射体的运动位移为200?mm。

通常为了使整个炮管的长度尽可能短,驱动线圈之间的级间距要比较小,就可能出现弹射体已经经过驱动线圈,而该级驱动线圈的触发系统还来不及响应的现象,从而不能满足高速运动的弹射体对响应时间的要求。

尽管目前的开关响应时间和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线圈炮超高初速发射的需求。

3.3 弹射体临界条件问题在给定的磁阻驱动器结构条件下,弹丸的初始触发位置成为影响弹丸出口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可以通过控制触发位置来调整弹丸出口速度以方便实战应用。

磁阻驱动器是由一个驱动线圈和一个铁磁性弹丸以及附属部件构成。

它利用驱动线圈与铁磁性弹丸组成的磁路的磁阻变化来吸引弹丸加速运动。

其作用原理是磁阻最小原理。

磁通总是趋向于经过磁阻最小的路径,铁磁性的弹丸具有比空气高的多的磁导率,因此弹丸放置在驱动线圈内部时,在弹丸与空气组成的磁路里,弹丸就会向磁阻最小的方向运动。

3.4 磁阻型线圈发射减速力问题发现磁阻型线圈发射在弹丸高速度、驱动线圈强磁场的发射条件下会出现较强作用的涡流减速力,弹丸速度不会增加反而减小。

提出减小铁磁弹丸的电导率和对弹丸进行开槽处理。

磁阻型线圈发射出现减速力的原因主要是弹丸表面的涡流效应,涡流的产生由驱动线圈的磁场变化和弹丸的运动引起。

由欧姆定律微分形式知,涡流值的大小与弹丸材料的电导率有关系,在相同电场的情况下,电导率越大,产生的涡流值也越大。

因此,减小弹丸材料的电导率,能够减弱涡流产生。

减小弹丸材料的电导率能够减弱涡流的产生,能够降低减速力的作用。

因此,对于磁阻型线圈发射,应当选用磁导率高、电导率低的材料作为弹丸,例如铁氧体材料。

减小弹丸涡流减速力作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对弹丸进行开槽,截断弹丸表面环向闭合回路,使感应电动势不闭合。

这样,弹丸感应涡流效应减弱,涡流电磁力变小。

增大弹丸的初速度,或增大驱动线圈的电流(磁场),都会增强弹丸受到的减速力作用,分析原因是感应涡流减速力效应。

要降低磁阻型线圈发射的涡流减速力作用,可以减小弹丸材料的电导率值,还可以对弹丸结构进行开槽处理,这些措施都能减少涡流阻尼效应,增大初速度,提高效率。

3.5 驱动线圈的寿命问题驱动线圈是同步磁阻线圈发射平台的关键部件。

为了提高电枢的速度,通常需要提高储能规模以增大放电电流,这样会使驱动线圈在发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电动力,容易造成驱动线圈的变形、断裂和导线绝缘层的破坏。

因此,在驱动线圈的匝与匝之间,层与层之间要采取合适的加同措施。

但是,绝缘层的厚度和导线的线径又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驱动线圈过于庞大,甚至会最终影响驱动线圈的磁密。

同时,由于驱动线圈自身电阻的存在,在脉冲大电流的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焦耳热.在整个线圈处于密封状态及大量热量无法散发的情况下,经过连续多次发射,驱动线圈的温度不断升高,导致驱动线圈的严重烧蚀和强度的下降,最终影响驱动线圈的重复发射能力或使用寿命。

目前,主要采用液氮对驱动线圈进行冷却,或者采用中空铜管绕制线圈.然后在铜管中通入循环冷却油以实现驱动线圈的冷却。

前者可用于实验室研究,不适用于驱动线圈的工程化研究;后者的可靠性较低,铜管在较大的电动力下会发生变形或弯曲,造成冷却通道的堵塞.因此,高强度、高磁密和可用于连续发射的驱动线圈技术是制约同步感应线圈炮快速发展的技术瓶颈。

4 结语同步磁阻型电磁发射平台的发展受到相关技术的制约,针对研究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需随着脉冲功率电源技术、材料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器件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这就决定了同步磁阻型电磁发射平台的研究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

但从当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同步磁阻型电磁发射平台用于发射中低初速载荷,实现工程化应用,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而且电磁发射器能把物体推进到超高速,这是单级化学发射器所望尘莫及的。

火炮发射质量大于100kg的弹丸很困难,但电磁发射器不仅可发射克级质量的小弹丸,而且可发射吨级质量的射弹或航天器。

电磁发射器不像液体发射药火炮和火箭那样需要优良的合成燃料或推进剂,在固定工作时仅用电厂的电力即可运行,其成本仅是上述化学推进剂的1%左右。

电磁发射器是用电流变化精确控制发射速度和改变射程的。

因此不存在延迟点火、突然撞击和加速度突变等现象。

总之,电磁发射器工作稳定,重复性好。

这也是电磁发射器在未来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主要原因。

电磁发射技术作为一种朝阳技术,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必将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1] 陈迎国.自动绕线机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2] 庞佳涵.电脑自动绕线机的研究与开发[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3] 李翠敏,高有行.步迸电机细分驱动在喷膜机中的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3,8(11):618—618.[4] 刘云华,陈立乎,钟毅芳,等.基于痕迹的特征模型解释技术研究[J].计算机学报,2000,23(9):963—964.[5] 雷为民,于东,李本忍,等.机床控制漉程的一种有限状态机表达方法[J].信息与控制,2000,29(1):47—49.[6] 支彬安,雷彬.磁阻驱动器电路参效对发射性能的影响[J].电子技术应用,2010,8(36):96—99.[7] 金喜波.多级线圈发射器控制系统的设计[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报,2009,25(2):82—84.[8] 黄战华,曾磊.激光光束对测速对光幕测速系统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07 (7):1669—16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