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油的研究概况

茶树油的研究概况
茶树油的研究概况

姓名:周丽芬

Name:Zhou Lifen

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1101 Class: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11101

学号:201113040119

Student Id:201113040119

目录

摘要 (1)

1.茶树油的介绍 (1)

2 茶树油的提取方法 (2)

3 茶树油的定性定量鉴别 (2)

3.1 茶树油的药典鉴别方法 (2)

3.2 茶树油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含量规定 (2)

4茶树油的作用 (2)

4.1 抗炎作用 (2)

4.2 对酵母菌和真菌的作用 (3)

4.3 对细胞的作用 (3)

4.4 杀螨作用 (3)

5 茶树油的用途 (4)

6 小结 (4)

参考文献 (4)

茶树油的研究概况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ea tree oil

摘要

本文就国内外对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方法、定性定量鉴别方法、药理作用、用途等作了综述,茶树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提取方法;鉴别方法;药理作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ake about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extract method、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metho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use of tea tree oil at home and abroa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ea tree oil in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Keyword: Extract Method; identification metho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1.茶树油的介绍

茶树油(Tea Tree Oil)是商业名称[1],按照植物学上的正确定义,它应该被称为互叶白千层油,因为它主要来自桃金娘科(Myrtaceae)白千层属(Melaleucal.)的数种植物,其最主要的一种称为互叶白千层(Melabeuca alternifolia),次要的植物有包鳞白千层(Melaleuca bracteata)、石南叶白千层(Melaleuca ericifolia)、白油树(Melabeuca quinqunervia)、绿花白千层(Melaleuca Viridiflora)等。互叶白千层原生

于澳利亚,主产于澳大利亚东南沿海(沿新南威尔市州的北部沿海),互叶白千层的新鲜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可得无色至淡黄色的精油,该精油称澳洲茶树油。澳大利亚茶树油2002年被成功列入欧洲药典,是澳大利亚纳入欧洲药典的第2种产品。虽然人们知道茶树油作为药物使用已有很长的历史[2,3],但对它作科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将茶树油发给澳大利亚战士用于皮肤伤害的治疗。研究表明[4~6]茶树油具有消毒剂性质,能有效地抑制许普遍存在的致病细菌和霉菌。对于许多疾病、创伤有很大的帮助。如切伤、擦伤、被昆虫咬伤、粉刺、烧伤、阴道感染、癣等。它也被用于控制空调系统中的细菌和霉菌。目澳大利亚茶树油被广泛地应用于化妆品、洗用品和兽医用品。因其优异的疗效,目前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引种,在与新南威尔市沿海地区气候相似的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区,种作物已引种成功,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就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定性定量鉴别方法、药理学研究作一综述,以便于进一步开发利用茶树油。 1 茶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7]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鉴定出近60个挥发性成分,其精油组成基本为单萜烯,醇类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占总油含量的99%以上,主要成分为萜品-4-醇和1,8-桉叶油素。欧洲药典[8]规定了萜品-4-醇、1,8-桉叶油素、α-蒎烯、桧烯、α-萜品烯、γ-萜品烯、柠檬油精、伞花烯、香橙烯、松油烯和α-萜品醇的含量。其中有开发价值的主要有两类:一类以1,8-桉叶油素为主,其含量最高可达76.75%;另一类以萜品-4-醇为主,其含量可达41.51%以上。

2 茶树油的提取方法

茶树油是一种无色至淡黄色的液体,有特征性的芳香,带芳香萜类气息。工业上常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但其他方法也有其使用价值。一般来说不管采用水蒸气蒸馏、水蒸馏法还是溶剂萃取法、微波辅助的溶剂萃取法,对于新鲜或干

燥的互叶白千层枝叶原料,精油的得率无明显的差异。溶剂萃取法(以乙醇为溶剂)的得油率往往高于水蒸汽蒸馏法(高10%~20%)。单萜化合物的得率可提高4%~6%,倍半萜化合物的得率提高为明显。因而溶剂萃取法常用于植物品种的比较和筛选(如用于品种选育)。

3 茶树油的定性定量鉴别

3.1 茶树油的药典鉴别方法

欧洲药典[8] 2002年版分别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定性鉴别。薄层色谱采用TLC硅胶板,乙酸乙酯:正己烷(20:80)为展开剂,展开约10cm,茴香醛为显色剂。气相色谱法采用聚乙二醇20000的熔融硅胶色谱柱,柱长为30~60m,液膜厚度为1μm,柱内径为0.25~0.53mm。载气为色谱纯氦气,流速1.3ml/min,分流比为1:50,程序升温为:50℃保持1min,以5℃/min的升温速率升至230℃,在230℃保持8min,进样口温度为240℃,检测器温度为240℃,检测器为FI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进样量为1μl。

3.2 茶树油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含量规定

欧洲药典[8] 2002年版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茶树油中11种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而ISO/TC54在1996年制订的茶树油国际标准[9]采用的也是气相色谱法定量,对茶树油中14种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气相色谱条件是以OVI-101作为固定相,石英毛细管柱长50m,内径0.2mm,柱温从70℃上升至220℃,升温速率为2℃/min。

4茶树油的作用

4.1抗炎作用

茶树油能够通过激活单核细胞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在含有10%小牛血清的玻璃试管中将茶树油超声乳化,当茶树油的浓度为0.016%v/v时会对单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性。可是,当水溶性成分的浓度为0.125%时,就足以抑制40h 后LPS诱导产生的TNFα、IL-β,IL10和PEG 2 、GC-MS图谱中表明萜品-4-醇(42%),α萜品醇(3%),1,8-桉叶素(2%)是茶树油水溶性成分,当分别测定这几种成分时,只有萜品-4-醇能够抑制40h后LPS诱导产生的TNF-α、IL-β、IL-10和PEG 2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茶树油中溶性成分能够通过激活单核细胞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

4.2 对酵母菌和真菌的作用

萜品-4-醇,α-萜品醇对酵母菌的活性最强,而后是1,8-桉叶油素,而α-松油烯,γ-松油烯,对异丙基甲苯,异松油烯即便在浓度高达8%时也几乎对酵母菌不起作用。

萜品-4-醇,α-松油醇,α-蒎烯对皮肤病及丝状真菌作用最强。1,8-桉叶油素,松油烯有温和作用,α-松油烯,γ-松油烯对异丙基甲苯几乎没有作用,以上是通过broth microdilution assay测得。

茶树油杀灭真菌的速度和浓度的关系:0.5%和1.0%的茶树油杀菌速度最快,其次是0.25%浓度,0.12%浓度的作用甚微。萜品-4-醇、1,8-桉叶油素、异松油烯在0.5%的浓度杀菌速度就相当快,而α-松油烯,γ-松油烯,对异丙基甲苯在1.0%的浓度时仅有温和的杀菌效力。用药24h后,没有微生物可以复活过来。

茶树油作用于真菌的机制:茶树油可以改变微生物膜的通透性,意味着微生物的细胞膜被破坏。茶树油中的成分作用10min或30min后,膜的流动性增加,除了γ-松油烯。另外,1,8-桉叶油素仅作用10min后膜的流动性就有显

著的提高。这表明脂分子和质膜间的分子作用力减小,可能是因为茶树油中的成分插入到脂膜的缘故。

4.3 对细胞的作用

在1991~1996年间,众多的独立机构均证实茶树油具有广泛的灭菌特性。它能以低浓度的剂量(0.25%~2%)消灭具有抗药性的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y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肺炎球菌等。

4.4 杀螨作用

澳洲Darvin学院的细胞试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茶树油可望用于治疗疥疮,其活性成分萜品-4-醇可有效降低螨的存活期。以含5%茶树油的25%苯甲基安息香酸局部涂抹于患处,并辅以口服杀螨剂,对病患者具疗效:在5%茶树油组,所有的螨在3h内死光,而单独施用萜品-4-醇则需11.5h;另外,单独投予萜品-4-醇及合并投予α-萜品醇及1,8-桉叶素时,对于螨的杀伤力影响相似;这显示,萜品-4-醇本身已是所谓的活性成分;而以5%防蛀剂及杀螨剂给药1h 后,只杀死10%螨类。

5 茶树油的用途

茶树油目前主要用于化妆品和食品中,分别作为精油和香料,茶树油作为食品香料使用早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国内外有一些关于茶树油作为药物的治疗应用[18~20],如用于肌肉松弛和麻醉、治疗烧伤、治疗疱疹、防汗、抗皮肤刺激、治疗指甲真菌、抗齿斑和抗龈炎、治疗痤疮、皮肤疖疮、脚癣、体癣、股癣、细菌性或霉菌性阴道炎。一般来说对100%的茶树油,被试验者中出现皮肤刺激过敏的比例在3.4%以下,对于浓度低于25%的茶树油几乎无人过

敏。引起过敏的成分主要是对甲基异丙苯和1,4-过氧对孟烯(ascridole)。澳大利亚的医药商店和超市中常见到零售的茶树油,它的浓度约为15%,供消费者直接作消毒剂使用。已经使用和有潜在使用价值的产品有:农用杀真菌剂、卫生消毒剂、防腐剂、空气清新剂、空调杀菌剂、防痤疮(粉刺)清洁膏、霜、水、浴用清洁剂、汽车清洁剂、地毯除臭剂、清新剂、餐具清洁剂、脸用、体用、足用清洁剂、清新剂、保湿剂、除臭剂、香波、宠物用卫生用品等。

6 小结

综上所述,茶树油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不仅具有很强的天然抗菌消炎功能,且对皮肤刺激性小。目前我国和印度也在生产茶树油,我国的主要产区在广西、海南等,年产量约为数十吨,主要用于出口,但产量上远不及澳大利亚,在油的质量上(主要指1,8-桉叶素和萜品-4-醇)也不及澳大利亚茶树油。虽然我国已有制药企业将茶树油用于药品生产,但使用面并不广,因而对茶树油作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仍值得我国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 Altman PM.Australian tea tree oil.Aust J Pharm,2010,69:276-278.

2 Altman PM.Australina tea tree oil-a natural antiseptic.Aust J Biotech- nol,2009,3:247-248.

3 Carson CF,Riley TV.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ea tree oil.Med J Aust,2004,160:236.

4 Carson CF,Riley TV.Susceptibility of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to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Lett Appl Microbiol,2004,19:24 -25.

5 Carson CF,Riley TV.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J Appl Bacteriol,2010,78:264-269.

6 Carson CF,RileyTV.Toxic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 or tea tree oil.J Toxicol Clin Toxicol,2005,33:193-194.

7 J.C.Doran,G.R.Baker,E.R.Williams.Improving Australian Tea Tree.Report for the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12.

8 欧洲药典2002版(EP2002),2002,2451-2452.

9 Essential oils-oil of Melabeuca,terpinen-4-ol(tea tree oil).ISO-4730(1996)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Standardisation,Geneva,Switzerland.

10 Ocete MA,Risco S,Zarzuelo A,Jimenez J.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essential oil of Bupleurum gibraltaricum: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effects on isolated rat urter.J Ethnopharmacol,2010,25:305- 313.

11 Carson CF,Cookson BD,Farrelly HD,et al.Susceptibility of 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to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deuca al-ternifolia.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0,35:421-424.

12 Hammer KA,Carson CF,RileyTV.Susceptibility of transient and com- mensal skin flora to the essential oil of Melaleuca alternifolia.Am J In-fect Control,2011,24:186-189.

13 Soderberg TA,Johansson A,Gref R.Toxic effects of some conifer resin acids and tea tree oil on human epithelial and fibroblast cells.Toxicolo-gy,2010,107:99-109.

14 Hayes AJ,Leach DN,Markham JL.In vitro cytotoxicity of Australian tea tree oil using human cell lines.J Essent Oil Res,2007,9:575- 582.

15 Juergens UR,Stober M,Vetter H.Inhibi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by eucalyptol(1,8-cineole)in human monocytes in vitro.Eur J Med Res,2010,3:508-510.

16 Williams LR,Clonal production of tea tree oil high in terpinen-4-ol for use infor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0061015.html,plementTher Nurs Midwif,1998,4:133-136.

18 Ferrante A,Thong YH.Arapid one-step procedure for purification

of monomuclear and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from human blood us-ing a modification of the Hypaque-Ficoll technique.J Immunol Meth- ods,2011,24:389-393.

19 Pippin MA,Pabst KM,Pabst MJ,et al.Superoxide release by neu- trophils is inhibited by tea tree oil.J Dent Res,2010,73:259.

20 Santos FA,Rao VSN.Mast cell involvement in the rat paw oedema re-sponse to1,8-cineole,the main constitutent of eucalyptus and rose- mary oils.Eur J Pharm,1997,331:253-258.

润滑油调和技术和配方

基础油是国标矿物基础油或合成基础油,基本要求是: 1)粘度指数规格要高,粘度指标要适宜 2)清净分散性要好(包括酸中和性) 3)低温性能好 4)不应含有挥发性成分,350℃以下馏分不得超过5%,内燃机油的基础油馏分,必须控制在常压沸点400℃以上,以防机油蒸发损失而损耗过大 5)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包括轴承抗腐蚀性) 6)良好的抗磨损性能 7)良好的防锈性 8)良好的抗泡性 因此,多选用深度精制石蜡基基础油或合成油。 根据API标准,基础油分为I,II,III,IV,V五类,我们常规采用的是I,II,III类,在抗氧化性能、低温性能、粘温性能方面I<II<III'> ;对添加剂的溶解性能III<II<I'> 。III类基础油可以调配所有级别的内燃油,II类基础油汽油机油SF~SL;柴油机油CD~CH-4,一般情况下,I类基础油从柴机油的CD~CH-4,汽机油SF~SL都可以使用,但再高级别的内燃机油,就很难通过台架试验了。由于I类基础油低温性能较差,一般调合40、50、15W40、20W50,齿轮油90和85W90,而10W机油和75W齿轮油是难以做到合格的。5W、10W机油和75W齿轮油多采用II和III类基础油或PAO合成基础油。另外,虽然倾点很低的环烷基基础油的倾点很容易达到指标,但低温动力粘度和低温泵送性很难达标。 常规采用的矿物基础油有150SN、500SN、150BS;不常用的矿物基础油有200SN、350SN、400SN、650SN等。具体组合规则在配方中详细说明。 润滑油的配方元素确定: 首先要确定选用几种基础油来进行调合,这可根据经验配方和产品品种需要来确定,一般根据油品的粘度等级来选择基础油的组合,常规原则如下: 单级30、40、50机油采用500SN和150BS基础油; 15W40和20W50机油采用150SN和500SN基础油; 10W30采用深度精制的150SN或100SN,或合成油、半合成油基础油; 5W40、5W50采用全合成基础油; 85W90齿轮油采有150BS和500SN基础油; 自动排档液采用深度精制的100SN或150SN基础油或合成油。 通常根据所需产品的类型和性能级别来选择什么类型的添加剂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完整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完整 第一部分:世界地理重要地理事物 大洲和大洋 1 ?读图1-1-1,填图并回答: (1) 将下列七大洲填写在图上: A 亚洲 B 非洲 C 南美洲 D 南极洲 E 大洋州 F 北美洲 G 欧洲 (2) 将下列四大洋填写在图上: 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2 .读图1 — 1 — 3,填图并回答: (1) 将下列大洲、海峡、岛屿的代号填写在图上: A 北美洲 B 亚洲 C 欧洲 D 白令海峡 E 冰岛 F 格陵兰岛 亚洲 世界地理概况填图完整 40* 60" HU" 11XF iiu 円 圈1-1-3北凉洋及關曲地区圈 40* 64T 80* 100" 12『 14『 闻 西经]BO 东经 160 2O U 两经 O B 东经血

读图1-2—1回答: B1-2-1 豪為團 (1)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半岛和高原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半岛: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原:D _____________________ E ___________________ , F 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山脉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G ___________________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J ______________________ ,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水域(湖泊、海、海湾等)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 。 (4)将图中代号所表示的河流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L _______________ ,M __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____ ,O _________________ ,P ________________ , Q ___________ , R ____________ , S ___________ , T ___________ ° (5)把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台湾海峡、曼德海峡、朝鲜海峡、苏伊士运河填在上图中。 答案:(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 (2)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大兴安岭乌拉尔山 (3)地中海北冰洋日本海阿拉伯海里海贝加尔湖孟加拉湾黑海咸海 (4)卾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

润滑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润滑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 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润滑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润滑油技术现状 1我国润滑油现状 润滑油加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如加氢处理、加氢补充精制、临氢降凝等技术已成熟并有新的进步,另一方面异构降凝等新技术日益得到应用。采用加氢新技术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已接近或达到PAO合成润滑油的性能而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为适应汽车工业与其他工业技术高速发展与更新换代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加氢工艺在润滑油生产中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根据原油组成的不同,开发出一系列润滑油加氢新工艺,为我国炼油企业生产优质的润滑油基础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对于润滑油高压加氢工艺,环烷基原油是世界各类原油中最高贵的资源之一,其储量仅占原油总储量的2.2%。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委内瑞拉和中国拥有环烷基原油资源。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利用有限的环烷基原油资源,是炼油界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从环烷基原油的特点看, 其润滑油馏分的化学组成以环烷烃、芳烃为主,直链石蜡烃少,凝点较低,是生产电气用油、 冷冻机油的良好原料,同时也适宜于生产白油、化妆品用油以及特殊工艺用油。针对石蜡烃含量少的环烷基原料的特点,采用催化脱蜡技术生产高质量的环烷基润滑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制,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克拉玛依石化厂采用RIPP开发的全氢型高压加氢组合工艺,建成了30万吨/年润滑油高压加氢装置,2000年10月高压加氢装置投入运转。表1、2是工厂加工的原料油与所得基础 油的性质,从性质可以看出,在生产期间,各线主产品颜色水白,低温流动性好,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 表1原料油性质原料油运动粘度mm2/s粘度指数凝点C氮含量卩g/g 100 C 40 C 减二线油一64.49 —-21 516 减三线油12.6 264.3 -43 -20 1065 轻脱沥青油57.8 2295 50 -8 1862 表2加氢后各线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质原料油运动粘度mm2/s粘度指数倾点°C硫含量卩g/g氮含量卩g/g色度号紫外吸收度260nm 100 C 40 C 减二线油48.28 5.725 —-36 18减三线油177.4 10.99 —-21 9轻脱沥青油475.4 29.71 90 -21 17 〈5 〈0.5 —〈5 〈 0.5 0.12 〈5 〈 0.5 —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提分专用)

世界地理概况练习(提分专用) 一、选择题 (2019·齐鲁名校联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1.B 2.C 3.A第1题,中国古代商船为实现顺风顺水航行,一般选择冬季从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吹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流),鱼类饵料丰富,是捕鱼的好时机;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新加坡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并不盛产棉花。第2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第3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④错。 (2019·武汉模拟)读图,回答4~5题。 4.从成因上看,世界最高山峰与世界最深海沟都位于() A.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B.两个大陆板块交界处 C.两个大洋板块交界处D.板块的内部 5.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A.全球陆地面积约为海洋面积的30% B.全球陆地近一半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 C.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平均高度数值 D.大陆架的海水深度是全球海水平均深度的1/2 解析:4.A 5.C第4题,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世界最深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都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仔细读图,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约为海洋面积的40%,A错;全球陆地近2/3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B错;图中明显表明,海洋平均深度约为4 000 m,而陆地平均高度约为1 000 m。海洋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C对;大陆架的海水深度一般不超过200 m,而全球海水平均深度为4 000 m,两者相差很大,D错。 (2019·郑州联考)如图为某半球30°~40°纬度带海陆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润滑油基本知识

润滑油基本知识 润滑油知识 润滑油的作用润滑油是如何制成的? 合成基础油的优点何谓粘度? SAE粘度级粘度指标 单级粘度油和复级油API机油质量等级 如何从包装识别汽油机油或柴油机油?什么叫“闪点”? 什么叫“倾点”?什么叫泵送温度? 什么叫运动粘度(cSt)?什么叫密度? 什么叫针入度(稠度)?什么叫滴点? 什么时候应换润滑油?工业润滑油主要有哪些? 不同品牌的同类润滑油能否混用?如何推荐润滑油? 车辆用油主要有哪些?摩托车二冲程油和四冲程油的区别? 是否车辆使用越高级别的油越好? 一、润滑油作用: 减少磨擦、减少磨损。 冷却系统。 润滑油的油膜有密封作用。 防止生锈。 清洁系统。 可传递压力和温度。 二、润滑油是如何制成的? 从石蜡基的原油中提取矿物基油,按用途加上添加剂混和。(合成油是用合成基础油加上添加剂混和)合成型油品和矿物油品不可混用,合成型油成本高所以售价也高。 三、合成基础油的优点: 高粘度指数——需较少的粘度指数改进剂,沉淀少。 ——减少粘结和研磨现象,品质稳定。

不易挥发——耗油量低,排放少。 低倾点——低温流动性好,启动性好,磨损低。 四、何谓粘度? 按不同需要,油品制成各种稀薄粘稠不同的产品,油品这种不同程度的粘稠称为粘度。把粘稠分为等级则为粘度级。温度升高粘度下降,压力升高粘度增加,剪切率增大粘度下降。 五、SAE粘度级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并颁布的润滑油粘度等级。(ISO/ASTM粘度级是国际标准协会工业用润滑油使用的粘度级)加上后标“W”是表示用于冬季,15W。 六、粘度指数 所有油品,加热时会变稀、遇冷时会变稠。但各种油对粘度/温度的效应敏感度不同,故用粘度指数(VI)来表示,在温度变化下粘度变化相对小的称为较高的粘度指数。 七、单级粘度油和复级粘度油 只适用于变化不大的某种温度条件使用的油叫单级粘度油,在温度变化范围较大都能使用的油我们叫它为复级粘度油。 八、API机油质量等级 由美国石油协会制定的,对机油质量的等级划分。汽油发动机用S开头,从SA到SJ,柴油发动机用C开头,CA到CH4,字母越后等级越高。 九、如何从包装上识别汽油机油或柴油机油? 如果包装上只标有API S*的是汽油车用的汽油机油。 如果包装上只标有API C*的是柴油车用的柴油机油。 若然罐上只标API S*/C*或C*/S*,是适用于混合车队的柴汽油两用机油,一般来说:S在前的更适 合与汽油车,C在前面的更适合柴油车,但最终应根据API的等级来决定使用。 十、什么叫闪点? 润滑油在加热的情况下粘度会下降变稀、分子运动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润滑油在火花产生

中国润滑油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润滑油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发表时间:2019-11-27T09:40:03.48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3期作者:郎润卿[导读] 现如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工业润滑油创新优化迫在眉睫。在传统的润滑油生产加工中,基础油原料占比较大,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战略目标的需求,而单纯的在润滑油添加剂方面进行改进,显然是达不到实质性效果的,所以需要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加强研究力度,确保润滑油生产符合当下的发展形势。仅供参考。 郎润卿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摘要:现如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工业润滑油创新优化迫在眉睫。在传统的润滑油生产加工中,基础油原料占比较大,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不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战略目标的需求,而单纯的在润滑油添加剂方面进行改进,显然是达不到实质性效果的,所以需要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加强研究力度,确保润滑油生产符合当下的发展形势。仅供参考。关键词: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引言 现阶段,润滑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占据主要地位,它被广泛应用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可以有效降低设备的磨损,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润滑油在设备维护保养中的应用,还可以显著降低动力能源的过度使用,起到动力传递介质的作用。由此可见,润滑油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工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不断推行,加之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给传统的润滑油生产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满足性能方面的要求外,还需要符合绿色生产的战略目标。 1概述 本文所分析的是工业生产中所应用的润滑油,其主要应用到工业设备和机械保养中,目的在于降低设备运行出现的摩擦和损耗,最终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寿命。除此之外,工艺润滑油还有其它很多的作用,例如密封防腐蚀、制冷以及传递动能等。工业润滑油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通常可以细分为以下三种,即润滑剂、润滑油以及润滑脂,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还属液态润滑油。在工业润滑油组成方面,主要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其中基础油占比较大,其性质决定着润滑油的性质,而添加剂的目的在于弥补润滑油中基础油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以达到赋予其特殊属性的效果。2车用润滑油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现代车用润滑油加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加氢处理、加氢补充精制、临氢降凝等技术已成熟并有新的进步,同时异构降凝等新技术日益得到应用。采用加氢新技术生产的基础油质量已接近或达到PAO合成润滑油的性能而占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2000年之后,由于环境保护和机械行业的发展,对润滑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严格。润滑油的抗氧化安定性、粘温性、低温流动性、抗磨性、抗乳化性等相关性能都需提高,以此来满足市场的需要。研发新的添加剂来提高油品的性能已经拙荆见肘,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基础油的品质,来提高润滑油整体的性能。此外,由于原油的储量在逐年减少,生产基础油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使用重质油生产已不可避免,所以对传统加工方法也提出了挑战。 3我国润滑油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3.1改善基础油的技术手段,提高效率、增长使用周期、减少污染长换油周期甚至终身免保养是汽车制造商一直追求的目的,驱动着对应油品向更加稳定换油周期更长的方向发展,Ⅰ类油由于抗氧化性能差,换油周期短,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现在汽车对油品的需求,Ⅱ类、Ⅲ类加氢、深度加氢基础油由于其烃类饱和度高,氧化缓慢,能有效地增加其换油周期。国内一些炼厂比如克拉玛依、锦州炼油厂、茂名石化等升级其硬件设施,加大对其技术改造,Ⅱ类、Ⅲ类基础油需求持续增加,外加中国交通便利,而且是世界最大的油品市场,国外比如韩国SK、韩国双龙、阿布扎比等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输入,也进一步促进基础油的更新换代。同时,一些合成技术的应用,我们国家逐渐从改变分子性能结构转变为设计分子结构阶段,一些更高性能的基础油相应出现,实现了超长换油周期,突出代表为Ⅳ类基础油即PAO,其国外具有代表意义的为美孚最近强烈推出的茂金属PAO,具有超强抗氧化性、低温流动性、抗剪切特性等显著特点,国内纳克公司自主研发的PAO6、PAO150等基础油,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填补中国在Ⅳ类基础油中的空白。 3.2生产工艺的进一步优化3.2.1新材料无硫磷有机钼技术添加剂是成品油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成分,能有效地改善基础油的性能。抗磨剂被广泛的用语润滑油中,用以提高润滑油的抗磨性能。常用的为硫、磷类的添加剂,比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但是其中锌、硫、磷元素会使金属腐蚀,也会对大气造成危害。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以固体颗粒作为主要功能成分的发动机润滑油添加剂,比如羟基硅酸镁、二硫化钼、纳米铜等。但是固体添加剂容易形成团聚,难以稳定的悬浮在润滑油中。无硫磷有机钼抗磨添加剂油溶性好,与Ⅰ、Ⅱ、Ⅲ类矿物油、全合成基础油以及酯类油都可以有良好的溶解性。由于不含硫、磷元素,能有效地防止尾气处理装置中毒,是一种环保型的抗磨添加剂,并且与其他类抗磨剂、酚类胺类抗氧剂、腐蚀抑制剂都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3.2.2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高端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人们能以原子、分子分辨率直接观测样品表面纳米尺度的结构,打开世界的另一个大门,使人们可以用此技术操纵单个原子、分子进而使材料可以向人们预期的性能方面进行改造,使人们进入分子设计阶段。随着现代机械设备的载荷、速度、温度等工作条件的日益苛刻,润滑油中传统的减磨剂和抗磨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其减磨、抗磨性能的要求。某些纳米材料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其抗磨性能,促使人们开始在润滑油领域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目前研究最多的纳米油品添加剂为有一些特殊结构的层状或者鳞状结构的固体添加剂,如何使其形成稳定的"流体+固体"的混合润滑液体,成为新的难点。目前,在润滑油中已经应用了一些纳米技术,对改善其摩擦系数、延长换油周期、降低油耗都有明显效果。 3.3费油再生和无污染处理

常用润滑油基本知识简介(免费)

设备的润滑管理 设备的润滑管理是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备维护的重要内容,搞好设备润滑工作,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减少设备磨损、防止和减少设备事故,降低动力消耗,延长设备修理周期和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 ①润滑的基本原理 把一种具有润滑性能的物质,加到设备机体摩擦副上,使摩擦副脱离直接接触,达到降低摩擦和减少磨损的手段称为润滑。 润滑的基本原理是润滑剂能够牢固地附在机件摩擦副上,形成一层油膜,这种油膜和机件的摩擦面接合力很强,两个摩擦面被润滑剂分开,使机件间的摩擦变为润滑剂本身分子间的摩擦,从而起到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作用。 设备的润滑是设备维护的重要环节。设备缺油或油变质会导致设备故障甚至破坏设备的精度和功能。搞好设备润滑,对减少故障,减少机件磨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②润滑剂的主要作用 a. 润滑作用: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b. 冷却作用:润滑剂在循环中将摩擦热带走,降低温度防止烧伤; c. 洗涤作用:从摩擦面上洗净污秽,金属粉粒等异物; d. 密封作用:防止水分和其他杂物进入; e. 防锈防蚀:使金属表面与空气隔离开,防止氧化; f. 减震卸荷:对往复运动机件有减震、缓冲、降低噪音的作用,压力润滑系统有使设备启动时卸荷和减少起动力矩的作用; g. 传递动力:在液压系统中,油是传递动力的介质。 ③润滑油选择的基本原则 设备说明书中有关润滑规范的规定是设备选用油品的依据,若无说明书或规定时,由设备使用单位自己选择。选择油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a. 运动速度:速度愈高愈易形成油楔,可选用低粘度的润滑油来保证油膜的存在。选用粘度过高,则产生的阻抗大、发热量多、会导致温度过高。低速运转时,靠油的粘度来承载负荷,应选用粘度较高的润滑油。 b. 承载负荷:一般负荷越大选用润滑油的粘度越高。低速重载应考虑油品允许承载的能力。 c. 工作温度:温度变化大时,应选用粘度指数高的油品,高温条件下工作应选用粘度和闪点高、油性和抗氧化稳定性好,有相应添加剂的油品。低温条件下工作应选用粘度低水分少、凝固点低的耐低温油品。

2017年润滑油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润滑油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润滑油工业是经济的晴雨表 (4) 一、润滑油工业与国民经济正相关 (4) 二、润滑油细分市场较多 (6) 三、我国的润滑油消费存在浪费情况 (7) 第二节行业平稳发展,增量看交通用油 (8) 一、交通用油仍有上升可能,看好乘用车用油 (10) 二、工业用油维持不变可能是最好结果 (15) 第三节润滑油添加剂是短板,国产需自强 (18) 一、III基础油逐渐挑大梁,国产能力较差 (18) 二、国外添加剂公司垄断行业 (20) 三、润滑油企业三足鼎立 (22) 第四节差异化、后市场布局为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24) 一、差异化发展,突出品牌和产品特色 (24) 二、加大研发力度,抢占高端市场 (24) 三、提高营销能力,抢占汽车后市场 (25) 第五节部分相关企业分析 (26) 一、德联集团 (26) 二、高科石化 (27) 三、康普顿 (27)

图表目录 图表1:近年我国GDP与GDP增速变化 (4) 图表2:近年我国工业增速与平均增速变化 (4) 图表3:近年润滑油的表观消费量和增速 (5) 图表4:2015年工业油和车用油的占比(%) (8) 图表5:工业油结构分析 (8) 图表6:车用油结构分析 (9) 图表7:近年我国的汽车销量及增速 (11) 图表8:近年商用车和乘用车销售比例 (11) 图表9:中国新能源汽车及乘用车销量 (12) 图表10:2014~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产量比重 (13) 图表11:近年我国的摩托车保有量(万辆)和增速(%) (13) 图表12:水路货运量情况 (14) 图表13:工业润滑油和工业增加值 (15) 图表14:近年我国的粗钢产量(万吨)和同比增长(%) (16) 图表15: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6) 图表16:润滑油产业链 (18) 图表17:全球基础油供需情况(万吨) (19) 图表18:亚太地区基础油产量(万吨) (19) 图表19:国内基础油的供需情况(%) (20) 表格目录 表格1:交通用润滑油的种类、特点 (6) 表格2:工业用润滑油的种类、特点 (6) 表格3:单位润滑油消费量对比 (7) 表格4:近年润滑油的消费量和分类 (9) 表格5:基础油分类 (18) 表格6:添加剂情况 (21) 表格7:主要的润滑油企业 (22)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精选文档

润滑油基础知识及分类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润滑油的组成? 润滑油是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的。因为单靠基础油并不能满足发动机油诸多的性能要求,基础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精选成份,具有最基本的粘度特征,而添加剂是化学物质,用以改善和提高机油的品质。 (1)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因而使合成基础油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矿物油,即是直接从石油精炼的用于制作润滑油的物质。而合成油是利用原油或煤炭中较轻的乙烷、丙烷等裂解成乙烯,再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将它们重组而成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能稳定,不含杂质,比矿物油具有许多天然的优点。 (2)添加剂 添加剂是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优质润滑油表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油需具备和满足以下这些要求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粘度;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抗氧化性;热稳定性;清净分散性能;抗磨损性能,防腐蚀、抗锈蚀性能。 2、基础油的加工工艺 经过减压蒸馏后: 传统工艺:常减压蒸馏、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腊、白土或加氢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精制、加氢脱蜡(降凝)、加氢裂化、加氢异构化 3、基础油的分类 (1)中国基础油分类标准 通用基础油: UHVI(VI>140)、VHVI(VI>120)、HVI(VI>80)、 MV(VI:40-80)、 LVI(VI〈40〉

浅析我国润滑油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润滑油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7-11-13T10:47:26.3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卫广军[导读] 摘要:随着国内润滑油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觉醒,内需以及基础性建设投资加大将会为润滑油产业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汽车刚性需求的环境和潜力仍在,中国汽车市场将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这也将很大程度拉动汽车润滑油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润滑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国内润滑油产能已无法满足国内日益高涨的需求,特别是高档次、高品质的润滑油,成为我国进口的主要品类。 烟台恒邦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随着国内润滑油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觉醒,内需以及基础性建设投资加大将会为润滑油产业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国内汽车刚性需求的环境和潜力仍在,中国汽车市场将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增长,这也将很大程度拉动汽车润滑油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润滑油消费的快速增长,国内润滑油产能已无法满足国内日益高涨的需求,特别是高档次、高品质的润滑油,成为我国进口的主要品类。 关键词:润滑油;现状;发展趋势 1、我国润滑油市场容量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机械、电力、汽车、钢铁、船舶、机床行业的快速增长,装备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润滑油需求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润滑油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也将推动润滑油市场竞争的升级。众多国际品牌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壳牌、美孚、BP、嘉实多等国外一线品牌,凭借其技术和品牌优势,形成了独霸中国润滑油市场的格局。不过,昆仑、长城、统一等民族品牌也成为消费者热衷选择的品牌。中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还将继续拉动工程机械制造业、运输业、物流运输等产业的刚性需求。内需以及基础性建设投资加大将会为润滑油产业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 2014年润滑油产量自5月份开始产量逐渐下滑,2013年全年润滑油产量为574.6万吨,而2014年产量为570万吨,产量变化不大,有略微下降趋势,2014年市场呈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局面,整体市场比较低迷,厂家开工负荷低迷,产量有所下滑。2014年润滑油表观消费量842.80万吨,较2013年表观消费量小幅上扬。2015年3月份中国润滑油产量为50.8万吨,环比呈现29.92%上涨。3月份较2月份产量环比大增,主要原因在于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国内润滑油企业多停工放假,生产积极性相对低迷;而3月份正值基础油和润滑油的传统消费旺季,因此润滑油厂在3月普遍增加其装置的开工负荷,因此产量有所增长。但2015年一季度中国润滑油总产量却较2014年同期下滑3.68%,产量下跌至133.5万吨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润滑油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5年版)认为,2014年12月国内润滑油进口总量在26,886吨,环比上升12.22%,主要是2014年下半年基础油价格连续下跌,部分国外品牌选择下调外销价格,因此进口量出现小增。纵观2014年1-12月润滑油进口量29.08万吨,累计同比上升6.67%,国内调和厂开工负荷低,所以贸易商通过进口资源来弥补市场,国外品牌质量较好,受到国内市场欢迎。 2016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2800万辆,比上年增长约15%,超过美国销量过千万辆。一个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西部的城市化和政府的刺激政策都有助于提升汽车保有量,自2003年以来,增长率已达两位数。城市化的加剧显然对中国润滑油市场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传统意义上,中国沿海地区代表了润滑油需求的绝大部分,2015年份额超过50%。然而,中部和内陆地区,拥有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这也增加了该区域对润滑油的需求量。估计中国目前的市场总值约260亿美元。就量而言,工业润滑油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接近50%,就货币价值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却是消费品领域,约占了相同的百分比。合并后,商业与消费品部分,润滑油需求约为390万吨。发动机润滑油约占该需求总量的70%,其中,重负荷柴机油占比低于50%,乘用车机油约为25%。 2017年国内润滑油市场增长迅速。曾经提供低、中、高端润滑油的本土大企业,至2020年将主要提供中高端产品。这使得市场的低端润滑油主要由本土小企业来提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更直接向主要客户销售,本土巨头亦如此操作。他们向大客户提供更直接的销售和个性化的服务,而跨国企业则更擅长于技术,例如润滑油管理等项目。 2、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 目前国内基础油产能的四分之三以上仍是延用传统的“老三套”工艺,即加工流程是在原油提炼过程中,经减压蒸馏等工艺,在分馏出汽、煤、柴油等轻组分后,减压馏分油再经酮苯脱蜡、溶剂精制、白土精制等“老三套”工艺提炼出基础油。也有部分采用进口的加氢工艺,其中以雪佛龙公司的异构脱蜡技术为代表。由于采用加氢法生产基础油具有质量好、收率高、操作灵活性大等优点,特别是用于生产调配大跨度润滑油的低黏度基础油、具有极低CCS黏度和低挥发度的 APIⅡ类基础油,使加氢法生产技术发展很快。各大石油公司都开发了各自的加氢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应用。 3、可生物降解润滑材料 可生物降解润滑材料亦称环境友好润滑剂,是一类生态型润滑剂。这类润滑剂既能满足机械设备的使用要求,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活性微生物(细菌等)分解为 CO2和 H2O,润滑剂及其耗损产物对生态环境不产生危害,或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所允许研究表明,以合成酯和天然植物油为基础油的植物油基润滑剂,其生物降解率均在 90%以上,而矿物油基润滑剂生物降解难度大,大部分生物降解率不大于40%。由于植物油基润滑剂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欧洲,植物油基润滑剂在润滑剂市场占有率由1997午的1%提高到2000年的10%。北欧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限制部分矿物润滑油的使用,以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润滑油。可生物降解润滑剂最初用于舷外二冲程发动机油,后来发展到许多行业,如链锯油、液压油、机械加工润滑剂和食品加工机械用润滑剂等。天然植物油、合成酯类油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能,是可生物降解润滑剂基础油的首选品种,另外合成烃、聚醇等其他一些品种也有作为可生物降解润滑剂基础油的潜力。 4、中国润滑油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润滑油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及环保和节能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未来润滑油将朝着更环保、更节能的趋势发展,润滑油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满足环保、节能要求的高档润滑油成为发展方向。为满足连续性、自动化、高精度工业设备对润滑油产品的可靠性、长寿命等特点的要求,应不断推出新一代的高效润滑油产品。(2)环保型润滑油品种逐步增加。为满足越来越苛刻的环保法规,LPG/CNG燃料、乙醇汽油燃料、生物柴油等新型的燃料开始被广泛使用。(3)产品品种细分和性能差异化越来越明显。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朝更精密、专项化发展的趋势也更明显,需要使用不同的润滑油品种,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

润滑油脂的的特性概述

润滑脂、防冻液 一、什么是润滑脂? 润滑脂是将稠化剂分散在液体润滑剂中所组成的一种稳定的固体或半固体产品。在日常生产中人们习惯于把润滑脂叫成“黄油”。 润滑脂主要是由稠化剂、液体润滑油、添加剂和填料组成。 二、稠化剂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稠化剂的作用是在基础油中分散和形成结构骨架,使基础油吸附并固定在结构骨架中,从而形成固体或半固体关的润滑脂。 稠化剂的种类主要有皂基稠化剂和非皂基稠化剂。 皂基稠化剂可分为三类:单皂基—以单以金属皂作为稠化剂而制成的脂,如钙基脂、钠基脂。-混合皂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金属皂同时作为稠化剂混合而制成的脂,如钙—钠基脂。?复合皂基—皂结晶或皂纤维是由两种或更的化合物共结晶而制成的,复合引起润滑脂特性改变,并以滴点升高为标志,如复合锂、复合铝基脂。 非皂基稠化剂有:烃基、无机类、有机类 三、如何判断皂基脂与非皂基脂? 通过测定是否有明确的滴点即可区分。皂基脂有滴点,有的还有优良的抗辐射性、抗化学介质等特性。四、润滑脂的添加剂的类型有哪些?润滑油中添加剂是否都可以用于润滑月脂? 润滑脂的添加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性能改善剂,如结构改进剂(醇、水、甘油等);另一类是化学性能改善剂,如抗磨剂、防锈剂等。 在润滑油添加剂中,可能对润滑脂胶体结构破坏较大的添加剂不能用在润滑脂中;有的添加剂虽油溶性差,在润滑油中使用受到限制,但在润滑脂中感受性好,故可用于润滑脂中。 五、什么是填料?其作用如何? 填料是为了增加润滑脂中的某些特殊性能而添加的固体填充物,大多数是一些有润滑作用和增稠效果的无机物粉末。大部分填料本身可作为固体润滑剂用,加入脂中可提高脂的润滑能力,在脂的润滑膜受短暂冲击负荷或高热作用下,它们可起补强作用。常用填料有:石墨、铝粉、二硫化钼、铜粉等。 六、润滑脂的主要性能有哪些? ①流变学性能②高温性能③轴承性能④润滑性能⑤防护性能⑥低温性能。 七、润滑脂的流变学性能是如何测得的? 流变学是研究物质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变形或流动的科学。润滑脂的流变学性能取决于它的组成和结构,同时也与剪切速率、温度有关,润滑脂的流动性能主要通过脂的触变性、相似粘度、强度极限等性能来评定。 八、什么是润滑脂的触变性和强度极限? 润脂受到剪切作用,在一定剪速下,随着剪切时间的增加,稠度下降,脂变稀;当剪切停止时,结构骨架又逐渐恢复,脂又变稠,这种由稠变稀,由稀变稠的现象称为触变性。其值大小取决于稠化剂种类、浓度和分散状态,而与基础油粘度并无直接关系。润滑脂有轻微的触变对使用是有益的。 强度极限是表示使润滑脂开始流动所需最小的剪应力。 由于脂是具有不定期的强度极限,就不会受地心引力而改变其形态自动流动,即使在密封不严的摩擦部件中也不会流失,在机械工作时能抵抗住离心的作用,不致从零件表面被甩出。 润滑脂强度极限是温度的函数,温度越高,脂的强度极限变小,温度降低,脂的强度极限变大。脂的强度极限,取决于稠化剂的种类和含量,与工艺也有关。 九、润滑脂稠度分级、牌号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稠度是一个与脂在润滑部位保持能力和密封性能以及脂的输送和加注有关的重要指标,其大小按针入度划分。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稠度等级是按照美国润滑脂协会(NLGI)的稠度等级划分的。将润滑脂的稠度分为九个等级:000、00、0、1、2、3、4、5、6。稠度等级用锥入度度量。

润滑油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 润滑油是指涂在机器轴承等运动部分表面的油状液体,主要用于减少运动部件表面间的摩擦,同时起到冷却、密封、防腐、防锈、绝缘、功率传送、清洗杂质等的作用。 目前,常见的分类标准主要有按产品来源、使用用途、使用机械和粘度不同四类,具体如下: 润滑油行业主要产品分类 分类标准产品 按产品来源动植物润滑油、石油润滑油、合成润滑油 按使用用途工业用润滑油、车用润滑油、工艺用润滑油 按使用机械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导热油等按粘度不同高粘度油、低粘度油 我国润滑油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产品精细化程度逐年增高 我国的润滑油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较慢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但从80年代开始,整个润滑油产业迅速发展,无论是需求、品质、增速都迅速提升。近20年来,我国润滑油消费总量继续增长,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车用润滑油需求大幅提升,质量向高端化转变,工业润滑油消费总量和质量基本稳定,产品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近几年,受经济转型的影响,润滑油消费也从快速增长到“低增长平台”。 润滑油工业是石油和化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快速发展的“晴雨表”,与宏观经济以及汽车、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发达国家,润滑油消费量与GDP 的比例相对处于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但是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的润滑油消费量与GDP 比例相对不平衡,我国的润滑油消费强度为55,这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因素,但是更多的原因要归属于我国的润滑油消费不合理以及浪费,目前我国的强度远高于世界平均和发达国家,按照一般规律来讲,随着油品质量升级,换油周期延长,管理水平和装备的提高,未来我国润滑油消费强度将持续下降,趋向世界平均水平,并不断向发达国家水平靠近。 2009-2016我国润滑油产量及需求量走势图

润滑油添加剂基本知识

润滑油解码 一、汽车润滑油添加剂 添加剂主要分类 1、清净分散剂如T154、T15 2、T106、T104、T105、T122等; 清净分散剂主要作用起到清净分散作用。磺酸盐目前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清净剂,磺酸盐能够对油中的烟炲起到很好的分散作用。特别是高碱值磺酸盐高温清净性好,酸中和性能好。磺酸盐的主要缺陷是抗氧化性能较差,在严苛条件下酸中和速度比烷基酚盐较差。硫化烷基酚盐高温清净性好,能够有效抑制柴油机油积碳。与磺酸盐分配后可以互补缺点。分散剂提供的油溶性基团比清净剂大,能有效抑制积碳和胶状物互相聚集。分散剂在润滑油中又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将一些油溶或不油溶的固体和液体溶解到润滑油当中,起到增溶作用。 2、抗氧抗腐剂如T202、T203等; 抗氧抗腐剂的主要主要品种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能够抑制发动机油漆膜、油泥的产生,抑制油品粘度增长。但是发动机油中磷含量主要来自于抗氧抗腐剂,磷元素能使汽车尾气转化器中三元催化剂中毒。因此在高档发动机油限制了磷含量。实现低磷化对策就意味着减少ZDDP的用量,会对油品抗氧和抗磨性能产生大的影响。目前科技人员正着手开发研制低磷或无灰添加剂,以取代或部分取代ZDDP。 3、挤压抗磨剂如T321等; 挤压抗磨剂一般为含有硫、磷、氯等活性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当滑动的两个表面压力增大,便面膜变薄,两个表面凸起处相互接触,

产生局部高温高压,此时极压剂的活性元素与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剪切强度较低的的固体保护膜。 4、摩擦改进剂,如T406等; 摩擦改进剂吸附膜大多数为物理吸附膜,物理吸附膜是可逆的,温度升高后吸附膜将会消失,因此摩擦改进剂只有在温度较低,负荷较小的情况下有效。摩擦改进剂用于汽车自动传动液中,可改善油品摩擦系数,改善换挡舒适性。发动机油和齿轮油中使用摩擦改进剂具有降低边界润滑的摩擦系数的作用,提高燃料经济性。 5、抗氧剂,如T512、T534等; 抗氧剂能有效防止油品氧化,能延长其使用和储存寿命。酚类和胺类抗氧剂能捕捉自由基,是氧化反应自由基终止剂,而ZDDP主要是氧化反应产生的过氧化物的分解剂。 6、粘度指数改进剂,如T602、T603等; 粘指剂是一种油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加入粘度较低的基础油中能显著提高油品粘度和改善黏温性能,适应宽温度范围对油品粘度的要求。 7、防锈剂如T701等; 防锈剂主要作用机理与其分子中极性一段吸附于金属表面,烃基一段伸向油层,形成分子定向排列的致密分子膜,以阻止水分与氧渗入金属表面产生锈蚀。 8、降凝剂如T803等。 降凝剂虽然不能改变油品析出石蜡的数量,但能够吸附在蜡表面或共

合成润滑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成润滑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08-13T14:41:49.0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邹立明 [导读] 摘要:机械运行少不了润滑油的应用,随着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机械运行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在选用润滑油上,也具备一定的标准。 烟台恒邦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100 摘要:机械运行少不了润滑油的应用,随着工程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机械运行提出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在选用润滑油上,也具备一定的标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合成润滑油的分子结构设计以及性能加以优化,并优化合成润滑油的工艺生产技术,从而使合成润滑油的性能、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终为合成润滑油应用前景的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合成润滑油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合成润滑油;现状;发展趋势 润滑油在工业上用途广泛,我国每年润滑油需求量约为950万吨,绝大多数为石油炼制生产的传统矿物质润滑油。由于传统润滑油为混合物,分子大小不一,物质成分各异,润滑效果较差。合成润滑油作为新型高端产品,核心技术一直被英、美等发达国家垄断。目前,欧美合成润滑油占市场使用比例超过50%,而我国仅为15%,合成润滑油基础油依然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3%。合成润滑油由酯类、聚烷撑乙二醇、聚α-烯烃、API III类油、聚磷酸脂、有机硅等制成。合成润滑油产品用途广泛,可以做为燃气轮机油、高温航空润滑油、高温润滑脂基础油和寒区和高寒区用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冷冻机油等。 1、合成润滑油的发展概况 合成润滑油(简称合成油)首先是为了满足非常苛刻的使用要求而开发的。合成油较矿物油在蒸发损失、倾点、粘度指数和对热氧化的安定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另外,合成油在压力下的粘弹性也优于矿物油,但是基于价格原因,其使用范围限于性能要求较高的油品。例如各种节能汽油机油,合成基础油平均质量分数已达20%,这些合成油主要是聚α-烯烃(PAO)和酯类。这类油在西欧市场占25%,在德国高达45%。据报道[6],全球1990年合成润滑剂在整个润滑油市场中的份额约为2%,影响合成润滑剂增长的主要障碍仍然是价格。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合成润滑剂在整个润滑剂市场中所占的份额80年代中期就已达2.5%~3%。如90年代美国合成润滑油占商品润滑油总量的9%,在西欧,1990年合成润油剂占润滑剂总量的4%,到1995年,PAO的总需求增加到20.43万t。近年来虽然西欧润滑油耗量停滞不前,但合成油的年均增幅为11%,其中酯类油的年增幅为8%。到1990年世界聚醚总生产能力达293万t/a,消耗量为221万t/a,其中用于润滑油(剂)的约占8%左右。全世界生产的聚丁烯大约有25%~30%用于润滑油(剂),到1990年聚丁烯消耗量约为10万t。 在国内,目前合成润滑油占润滑油总消耗量的1.5%,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酯类油的生产厂家有重庆一坪化工厂和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重庆一坪化工厂年产约千t左右,其牌号有近20种,主要用于航空、坦克等特种用途。但是产量较低,价格昂贵。PAO 油生产能力为(3.7~4.4)万t/a,但实际产量还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PAO的原料来源是蜡裂解α-烯烃,因此,国产PAO中杂质含量高、原料纯度低,因而影响PAO的质量指标。另外,未加氢处理(部分装置上了加氢装置)也使PAO产品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到1996年底,我国聚醚生产能力达到26万t/a,但用于聚醚油的消耗量约5000t/a,而且用户、用量变化较少,主要用于刹车油[。唯一的发展之路在于新用途的开发应用上。我国生产聚丁烯的厂家有兰州炼油厂、锦州炼油厂、大庆炼油化工总厂。总生产能力为4kt/a,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润滑油添加剂的生产。如生产无灰分散剂的原料、粘度指数改进剂等方面。直接用作润滑油的还很少,有少量的用于制备二冲程汽油机油,而且是半合成型的,与矿物油混合使用。因此,用作润滑油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2、合成润滑油的研究现状 2.1、PAO合成油 PAO合成油属于合成烃基润滑油的一种,其性能的远高于传统的矿物润滑油。当前阶段,很多公司都已经具备了生产PAO润滑油的能力,但是具备全黏度系列PAO产品生产能力的只有美孚石油公司。在具体生产制备的过程中,和国外很多很多公司普遍是利用乙烯齐聚法获得α-癸烯,之后采用催化齐聚和加氢离饱和的方式获得理化性能不同的PAO基础油。由于α-癸烯的纯度高,且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较高,十分有利于对工艺条件的控制,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制取的PAO产品在黏度指数、低温性能以及热氧化安定性等方面要优于使用蜡裂解以及分馏再聚合法获得的产品。此外,根据PAO的性能特点,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控分子链分子量分布的方式获得黏度和蒸气压不同的产品。目前,我国PAO合成油研究和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催化剂、原材料以及制备工艺三个方面。 2.2、酯类合成油 酯类合成油是由有机酸和有机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酯化反应脱水而获得的由酯基官能团构成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反应产物的酯基数量和位置可以将其分成双酯、多元醇酯、芳香羧酸酯的产物等几种类型。酯类合成油的拥有较为特殊的分子结构,因此具备较为优秀的高低温性能、热氧化安定性、低挥发性以及润滑性,在许多领域都广为使用。此外,酯类油还具备低毒性以及原材料可再生等优点,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目前,合成酯类润滑不仅在工业、国防、航天等领域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2.3、离子液体润滑剂 离子液体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合成润滑剂,其主要优势如下:较强的热稳定性、良好的对抗氧化性、较低的挥发性、无污染性。在国内,普遍使用烷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和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合成此类润滑剂。当前阶段,这种离子润滑剂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腐蚀问题以及抗氧化问题。对此,通过更换不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离子液体的纯度,从而实现降低腐蚀性和提高抗氧化性的效果。 3、合成润滑油的发展趋势分析 上述对几种较为常用的合成润滑油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合成润滑油具备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还有必要掌握合成润滑油的发展趋势。总结起来,主要趋势为:①朝向分子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方向发展。上述提到,作为一种合成烃基润滑油,PAO合成油的优势突出,但是目前对于PAO合成油我国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同时所需要的高纯度的α-烯烃原料大致上也依靠国外进口。在PAO合成油润滑剂生产过程中,我国需要加大力度,优化分子结构设计,优化PAO合成润滑油的性能,解决依赖国外进口问题。②朝向制备工艺优化方向发展。从现状来看,我国在合成润滑油的制备工艺上比较成熟,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即:污染问题、耗能高问题等。因此,有必要注重合成润滑油制备工艺的优化,掌握高效、节能的合成润滑油制备技术,特别是对于脂类合成润滑油,在掌握先进科学的制备工艺的基础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