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24《诗词五首》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解析】B错误,应是: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017年语文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24 诗词五首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中的落日,回 巢的飞鸟,都显 得那样美妙,诗 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官 归隐的联想。
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 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 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 光的喜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杜甫(721-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 陵野老。我国文学史 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著名作品有《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 后人称其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 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 水田园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 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 人称“靖节先生”。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 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 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 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 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 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4 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 —陶渊明 2、春望 —杜甫 3、雁门太守行 —李贺 4、赤壁 —杜牧 5、渔家傲 —李清照
《 陶饮 渊酒 明 》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 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 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 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 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 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 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 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

《饮酒》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代表着车马的喧闹声,世俗的交往。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指无追名逐利之心。
该句转换叙事角度,用设问自问自答的方式写出诗人超然世外的原因。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改为“望”好不好?答:“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间漫不经心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5、真意指生活的真谛和自然之趣。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情。
《春望》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炼字赏析答: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满目凄凉。
交代了写作背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绘画面:感伤时事,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赏析: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通过写花、鸟使人落泪、心惊。
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诗人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
3这两句表达的情感?答:“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家人离散,久盼家人音信而不至的焦急心情,极言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深切思念之情。
5、春【望】的含义:观望: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愿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盼望:盼望能与亲人团聚《雁门太守行》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赏析答:A修辞上: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24.诗词五首精品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选择题】【简答题】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饮酒》是陶渊明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 本诗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解析】C 道理:即使在闹市居住,只要内心追求宁静自由,就仿佛住在山水田园只中一样。
2.下列理解有误的—项是( B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部编版语文八上 24 诗词五首

化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写出了战士们 夜袭敌营,已抱定了为国赴死的决心。 5.最后两句运用典故作用是什么? 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才”的典故,既称 颂了朝廷对将士的信任和重用,又表现了将士们无 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 战斗的全过程。用浓墨重彩构成了奇特 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 点染以“金鳞”“燕脂”“黄金 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 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突 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 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 颔联写作者看了花鸟后仍“溅泪”“惊心”,这 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移情于物,看见鲜 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亲、触景伤怀的思想感情。
3. 试分析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抵万金”用夸张 手法,写出了家书难得与珍贵。颈联真切的表达 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 心情。
{ { {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情 景 交 融
恨融 于家 一愁 炉国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情 景 交 融 , 深 沉 含 蓄 。
1、本诗作者为 唐 代诗人 李贺
字 长吉 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诗鬼 与 李白、李商隐
,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 ”等,
深刻含义 :飞鸟尚知还,人更应该“迷途知返”, 回归自然(或返璞归真)。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 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 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 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 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巩固拓展
1、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 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24课】

24.诗词五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赏析简答题:1、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
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 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 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 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 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 “真意”,点题作结。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比如“菊花”是一个关乎“隐 逸者”的意象;“杨柳”是一个关乎离别的意象;“白云” 是关乎“思友”的意象;“明月”是一个“思乡”、“思 人”的意象;“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 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 “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春 望
唐•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 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 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 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 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陶渊明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 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 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曾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 走上归田之路。
在他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 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田园生 活被他用诗高度纯洁化和美化,变成 了痛苦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 所。他的诗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与 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 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24 诗词五首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 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 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 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 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 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 界。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
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 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 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 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 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
▲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
溅( jiàn )—— 溅落
抵( dǐ )—— 值
搔( sāo )—— 挠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 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 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仅 仅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 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 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 殊艺术效果。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 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 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 财富、荣誉之类了。
理解意象:
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 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 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 合称为“陶谢”。
背景介绍
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 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 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 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 《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 托邦社会。
当堂小练习:
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 作简要评析。
1、2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 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 坚决地转折。 3、4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 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5-8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 活的由衷喜爱。
诗歌主题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 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 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 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 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 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 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课文研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 为何“而无车马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