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背诵重点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一、清朝衰落与西方列强入侵
1.1 清朝的腐败与内忧外患
●官僚体制的僵化与腐败,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社会矛盾的激化,天灾人祸频发,民生困苦;
●西方列强的崛起,对中国形成巨大压力。
1.2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
1.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签订更为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1.4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
●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
1.5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
●条约内容:更加不平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2.1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斗争对象:清朝封建统治;
●运动特点:兼有宗教色彩。
2.2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抗击
●民间团体兴起,主张扶清灭洋;
●抗击八国联军,表现英勇;
●但对清朝认识不足,被其出卖。
三、洋务运动与近代工业的兴起
3.1 洋务运动的兴起
●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
●涉及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单选]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单选]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盛转衰。
3、[多选]中国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社会结构上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的演变1、[单选]1842年,中英间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2、[单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焚毁了有“万园之园”美誉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3、[单选]1894年11月,日军制造的连续4天大屠杀,造成30万中国居民死亡的旅顺大屠杀惨案。
4、[单选]1900年,俄国军队侵入中国东北,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5、[单选]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天津。
6、[单选]1860年,《北京条约》开放的陆路商埠是伊犁和喀什噶尔。
7、[单选]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8、[多选]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受到破坏,规定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是(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2)1844年《望厦条约》9、[多选]控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手段有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
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单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2、[单选]1841年战死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是关天培。
3、[单选]1842年,在镇江战场战死的满族副都统是海龄。
4、[单选]中法战争期间,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和民众取得“镇直关大捷”。
5、[单选]甲午战争中,战死于平壤的清军将领是左宝贵。
中国近代史纲要部分复习重点

1.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标志和起止年限鸦片战争(1840-1842)近代史(1840-1949)2.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3、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6、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7、《天朝田亩制度》1853、1859 (无真正实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评价:积极:它第一次具体鲜明地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欲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
具有革命性。
消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只能是一种空想。
落后性:都是简历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
8.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2、“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4、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24.1 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5、北伐战争 1926年7月。
(广州-武汉)16、八七会议1927.8 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城市。
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秋收起义21.抗战初期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2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23、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P209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4、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建国后: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报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过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第七章: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 解放战争(1946-1949):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1949):背景、过程、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重点整理
章节/主题
重点内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鸦片战争(1840-1842):背景、过程、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割去大片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背景、过程、影响(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背景、过程、影响(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变、《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洋务运动(1861-1895):背景、目的、内容(自强、求富)、影响(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第三章:辛亥革命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过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启动- 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与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新时代的背景与特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本方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与展望
第四章过程、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背景、过程、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辛酉政变:1861年,外逃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死,因其子载淳年幼,载淳的母亲、西宫皇太后慈禧权利欲迅速膨胀,妄图“垂帘听政”,遭到了顾命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的强烈反对。
于是,慈禧勾结发动政变,逮捕并杀害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表现出了唯洋人马首是瞻的奴才嘴脸,因而颇受侵略者赏识。
因此,这一帮卖国贼的上台,更加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清政府逐渐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因1861年是旧历辛酉年,因此这场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又叫做北京政变。
2.皇族内阁: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
1911年5月,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了责任内阁。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本应由汉族资产阶级分子组成的内阁里,13名大臣中汉族只占4人,而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因此被人讥讽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出笼,表明清政府极其迷恋皇权,根本无意真正实行君主立宪。
这是地地道道的挂羊头卖狗肉,完全是清政府实行假君主立宪以欺骗人民的工具。
3.一二九运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动了“救国图存、全民抗战”的口号。
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一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
会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到来。
4.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必考知识整理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必考知识整理笔记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选择题: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复习重点

第三章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以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为领导;有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作为思想指导;通过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章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局限性P97-984、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社会主义P99-1005、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意义P1036、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P105-1067、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P109-110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实践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
外部因素——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革命要求——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9、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很快与工人结合;独立自主领导革命;成分复杂;具有结成统一战线的条件。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就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映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1.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任务: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②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③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15①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近代中国产生了哪些新阶级?这些新阶级的特点是什么?P13-15①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晚清出现了官僚地主,民国时期出现了城居地主。
②农民阶级: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近代中国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生活状况极度恶化,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具有保守、散漫、狭隘等局限性。
③工人阶级: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主要来源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
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④资产阶级: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A.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和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买办的封建的垄断资产阶级,集封建性、剥削性、买办性、寄生性、垄断性于一身。
B.民族资产阶级:a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b妥协性、软弱性、动摇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没有革命的彻底性,因而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概述。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存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发展的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晚清政府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3.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其内容是“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教训。
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且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教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与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的失败,表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目的新民主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示自己走向解放道路。
(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6.中国近代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概述。
(1)重视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革命立场,明确而坚决地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提出了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7.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
这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8.“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思想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
相互关系:土地革命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前提,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目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保障,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
9.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
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原因。
党内“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党内事务进行错误的干预和指挥。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11.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1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概述。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3.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3)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4.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抗战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6.分析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
(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3)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17.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
(3)革命派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导致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
(5)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政党和领导核心,更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6)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7)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18.分析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历史必然性。
(1)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
(2)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
(3)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
总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
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战乱频繁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
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0.简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是扶蒋反共,力图在中国大陆建立一个亲美的政权,并且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
这一基本政策一直延续到国民党集团退居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