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材通常会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1.机械和工具:
简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常用工具(如螺丝刀、锤子、剪刀等)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机械的省力原理和能量转换
2.能量和动力:
能量的定义和转换(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动力的来源和利用(如人力、畜力、机械力、电力等)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电路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转换
物质的变化(如溶解、沉淀、酸碱反应等)
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
4.生物和生态系统: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如食物链、生态平衡等)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适应性
5.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如地壳、地幔、地核;自转、公转等)
天气现象和气候(如风、云、雨、雪;季节变化等)
宇宙的基本知识(如太阳系、恒星、行星等)
6.科学探究:
科学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科学假说的建立和验证
7.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请注意,上述知识点是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的一般内容进行的总结,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教材版本和教学大纲有所调整。

如果你需要查看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详细知识点,建议参考具体的教材文本或教学资源。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第一课使用工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三、选用什么工具好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本单元主要探讨微小世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细菌、病毒、细胞等微小生物,以及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此外,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如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知识点】1. 细菌、病毒、细胞等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作用。

2. 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如电子、质子、中子等。

3. 显微镜的种类、构造及使用方法,如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4. 洋葱表皮细胞及微生物的观察、绘图方法。

【重点】1. 掌握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微生物,并绘制观察到的图像。

3. 理解细菌、病毒、细胞等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正确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了解它们的适用范围。

2. 理解微观粒子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其基本单位及相互转换关系。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将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同时,还将介绍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 昼夜交替及产生的原因,如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四季的变化及产生的原因,如地球的倾斜角度对太阳光的影响。

4. 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重点】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掌握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理解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掌握其测量方法。

3. 了解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倾斜角度对太阳光的影响。

【难点】1. 理解恒星周年视差的概念,掌握其测量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推测地理位置等。

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将介绍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杠杆类工具、轮轴类工具、滑轮类工具、斜面类工具和齿轮类工具等。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提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提纲
前边所分析的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都是在不计滑轮重力,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但在使用时,实际存在轮重和摩擦阻力,所以实际用的力要大些。
【斜面】与水平面成倾斜的光滑平面,称为斜面。简单机械的一种,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如摩擦力很小,则可达到很高的效率。用F表示力,L表示斜面长,h表示斜面高,物重为G。不计无用阻力时,根据功的原理,得FL=Gh,倾角越小,斜面越长则越省力,但费距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应用斜面的原理而达到省力的目的,如楼梯、蜿蜒而上的山路等。
【动滑轮】滑轮的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它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二倍于阻力臂的杠杆。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Wr=F·2r。它改变用力的方向。其方向是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一致。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大小与拉绳的方向有关,拉力的大小视拉绳方向和垂直方向之夹角的增加而增大
【滑轮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滑轮组”。因为动滑轮能够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若将几个动滑轮和定滑轮搭配合并而成滑轮组,既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与动滑轮可用许多不同组合方式得到滑轮组,不同的滑轮组有不同的机械利益比,滑轮系统中的机械利益比是由滑轮的数目与组成位置而决定的。普通的滑轮组是由数目相等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而这些滑轮或者是上下相间地坐落在同一个轮架(或叫“轮辕”),或者是左右相邻地装在同一根轴心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上轮架上,即相当于系在一个固定的吊挂设备上,然后依次将绳子绕过每一个下面的动滑轮和上面的定滑轮。在绳子不受拘束的一端以F力拉之,被拉重物挂在活动的轮架上。对所有各段绳子可视为是互相平行的,当拉力与重物平衡时,则重物W必平均由每段绳子所承担。若有n个定滑轮和n个动滑轮时,且为匀速运动时,则所需之F力的大小仍和上面一样。因此,在提升重物时才能省力。其传动比乃为F∶W=1∶2n。注意,在使用滑轮组时,不能省功,只能省力,但省力是以多耗距离(即行程)为前题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一、单元一:微观世界1、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组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显微镜下的世界: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细小的物体,例如细菌、细胞和分子。

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1000倍左右,而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超过100万倍。

3、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4、原子和分子的模型:模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

例如,球棒模型可以用来表示原子的结构,而比例模型则可以用来表示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二、单元二:地球探索1、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和海洋。

2、地球的年龄:地球的年龄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来推算,大约是45亿年。

3、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地幔上移动,形成山脉、峡谷和海沟等地形。

4、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是由地核的电流产生的。

地核中的金属流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电流,从而形成地球的磁场。

三、单元三:生物研究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和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分类学将生物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多种形式和种类。

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3、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每个生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繁殖和死亡。

4、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例如,沙漠中的骆驼可以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生存,而北极熊的厚毛皮可以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单元四:宇宙探索1、天体的分类:天体可以根据其类型和特征进行分类,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和黑洞等。

2、天体的距离和运动:天体的距离可以用光年来测量,而天体的运动则可以通过它们的相对位置和速度来观察和研究。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

新改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期末复习资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期末复资料第一单元1、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

放大镜的中央厚、边缘薄,能够放大图像;玻璃片无厚薄,不能放大图像;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不能放大图像。

2、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的,且中央厚、边缘薄。

3、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凸度不同,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我们可以使用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如烧杯、烧瓶、玻璃杯和矿泉水瓶,加满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也可以在透明的塑料膜或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制作成一个放大镜。

5、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又叫凹透镜。

6、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有两种:(1)保持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7、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

8、制作一个组合凸透镜的方法:(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保持这个放大镜的位置不动;(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测量这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3)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近时,图像清晰但放大的倍数较小;当放大镜离书本较远时,图像模糊但放大的倍数较大;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上的图像是清晰的,放大倍数也相对较大。

9、组合凸透镜中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物镜。

10、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11、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

12、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1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压片—调焦—观察。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一、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的变化,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3.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4.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会发生转移或转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性质。

2.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3.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和功能。

4.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

三、力的作用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改变其状态。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4.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四、能量的转化1.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可以分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

3. 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如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4. 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成立,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五、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环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六、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4. 外核和内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的。

七、太阳系1.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八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

4. 太阳系中的行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八、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科教版六年级科上册科学概念1

科教版六年级科上册科学概念1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4、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5、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6、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凸透镜)。

7、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0、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1、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1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概念1.《工具和机械》单元·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1-2《杠杆的科学》·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1-4《轮轴的秘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1-5《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1-6《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1-7《斜面的作用》·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2.《形状与结构》单元·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

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2-1《抵抗弯曲》·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3《拱形的力量》·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4《找拱形》·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5《做框架》·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6《建高塔》·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7《桥的形状和结构》·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2-8《用纸造一座“桥”》·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3.《能量》单元·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电池数量等有关。

·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3-1《电和磁》·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3-2《电磁铁》·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3-3《电磁铁的磁力(一)》·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3-4《电磁铁的磁力(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3-5《神奇的小电动机》·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3-6《电能和能量》·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够转化。

3-7《电能从哪里来》·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发电有多种方法。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3-8《能量与太阳》·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人类已开发出了一些新的能源。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同种生物也会具有不同的个体性状。

·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

4-1《校园生物大搜索》·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4-2《校园生物分布图》·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3《多种多样的植物》·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

4-4《种类繁多的动物》·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4-5《相貌各异的我们》·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4-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4-7《谁选择了它们》·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4-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概念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第1课放大镜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科学概念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科学概念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科学概念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科学概念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变。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科学概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第5课铁生锈了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一)背景和目标科学概念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科学概念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第三单元宇宙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