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11

合集下载

中考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

中考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复习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识别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局部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准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5.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6.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课型:复习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点。

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划分: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

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

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0000S)。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区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区一等奖)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学案导引:
一、忆历程,识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哪几个代表性事件、、、。

3、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有哪些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至少说出四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面貌呢
2、与地球的真面貌相比,地球仪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教学反思:
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知识点少,考点更少,却是很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题材。

由于教材所给材料比较单薄,往往在教学中简化,所以设计过程为收集资料,讨论,谈感悟。

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汇总,补充了教材材料的不足。

同时,丰富了师生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合作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科学史教育。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了解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坐标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兴趣,增强地理学科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经纬线和坐标系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的确定;(2)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3)经纬网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实践操作法: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经纬网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和地球模型;2. 地图和相关资料;3. 教学课件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会查找和解读地理信息。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的赤道、南极、北极的确定;(2)讲解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及读取;(3)讲解经纬网的应用。

4.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掌握经纬网的应用;(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一幅简单的经纬网地图;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地球仪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2. 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形状;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 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教学难点: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模型;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样的形状?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地球的形状是如何得出的。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利用地球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

三、介绍地球仪(5分钟)1. 教师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2. 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四、学习地球仪的使用方法(5分钟)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和测量。

2.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地球仪,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注重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和测量。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

六、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2. 借助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初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初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学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球运动复习学案【图说基础】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认识经纬线:在下图中标出地球仪上的两个极点,写上名称;在图上用红笔描出两条纬线,用蓝笔描出两条经线。

并进行比较,完成表格内容。

5、认识五带。

【图解疑点】 1、经纬网判读。

2、二分二至。

【目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读右图完成第1~2小题。

1.图中本初子午线是A.A线 B.B线 C.C线 D.D线2.图中构成东西半球分界线的两条经线是A.A线和C线 B.A线和D线C.B线和C线 D.B线和D线2013年8月31日~9月12日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3~4题。

3.辽宁全运会期间,地球运行在图中的A. A-B段B. B-C段C. C-D段D. D-A段4.辽宁全运会期间,济南的昼夜长短的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现象读右图,完成5~6题。

5.在该图中A.太阳正好直射在赤道地区B.南极地区笼罩在黑夜之中C.北京的天还没亮呢D.对全球来说,白昼范围大于黑夜范围6.如图中所示,北京A.正午太阳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位置B.正好是新学期刚开学C.白天短,黑夜长D.是一年中风沙天气最多的季节二、综合题。

1、读图,完成下题。

(1)写出四个点的经纬度:A( ) B( ) C( ) D( )(2)位于南半球的是;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点是。

2、读图回答问题。

(1)读下图可知,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或逆)时针,自转周期是。

在右图中画出地球公转方向(2)由左图可知,A点所在的纬度是_______,一年中_______(有或无)阳光直射现象。

(3)当地球绕日公转至甲位置时,济南的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的最(长或短)。

此时南极圈以内有什么现象。

(4)若一年中的某段时间,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由南回归线移动到北回归线,则右图中地球在公转轨道甲、乙、丙、丁位置上的运动轨迹应是→→。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七年级地理学科组2022年9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整体分析【课标解读】·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

·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教材教法】1.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的阅读及地形图的判读四方面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图文并茂,使教材知识系统化,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近年来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经纬度(线)特点确定重大事件发生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等知识的考查较多。

对地图的考查也较多,尤其是在各类经纬网地图上判别方向、在地图上判断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等,其中经纬网图、等高线图将是重中之重。

读图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平面图、极地地区经纬网图、地球公转图、地形图的判读等。

考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地球公转及五带的划分、地形图的判读等。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图文资料分析题等。

重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在经纬网上确定任意点的位置、地图的判读。

难点: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法建议由于本章内容包括经纬网和地图等大量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图示法:利用挂图、手绘图、动图等不同方式来表示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运动、地形图的判读,增强直观性。

江西省近年中考地理复习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2021年整理)

江西省近年中考地理复习 第一章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2021年整理)

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西省2017中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

地球的运动1. 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

五带的划分及特征.教学难点:1。

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3. 教学过程【导入】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

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
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从观察天与地的形状到体验古人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感悟探索精神,更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延申和思想的共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有趣也有用。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