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8.小猴子下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8课《小猴子下山》人教(部编版)

18.小猴子下山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其单元主题是“习惯”。

课文讲述了小猴子下山来,先掰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没追上,小猴子一无所获。

通过这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课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照“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发现规律,读懂课文,练习复述。

本文一系列手部动词使用准确、丰富。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动作体验、微课助力,明确异同,积累运用。

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的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做出简单的推断。

本课还承载着识字和写字两项任务,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读音,会写7个生字。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以下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流程安排。

二、教学目标1.认识“猴、瓜、结、结、掰、扛、扔、摘、捧、抱” 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会写“瓜、非、常”三个生字。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复述1-3自然段。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利用动作演示、微课等方法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作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1.读懂故事,尝试复述。

2.正确理解一系列手部动词,积累运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2微课《认识手的系列字》3.板画贴图四、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认识“猴”字。

1.(出示“猴子”图片)介绍新朋友,读准字音(提醒“子”读轻声)。

2.交流“猴”识记方法。

联系旧知,复习:反犬旁表示与四条腿动物有关。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笔画笔顺二、会写字及组词块(石块)(土块)(块头)(方块)非(非分)(非常)(无非)(是非)常(平常)(常年)(平常)(日常)往(往日)(往常)(过往)(交往)瓜(西瓜)(地瓜)(瓜子)(南瓜)进(进出)(进化)(进口)(进入)(长进)(上进)空(天空)(空中)(空气)(时空)(空白)(空地)(有空)三、会认字及组词猴hóu(猴子)(猴王)(金丝猴)结jiē(结果)(结实)掰bāi(掰开)(掰下)(瞎掰)扛káng(扛起)(扛抢)(扛活)满mǎn(满意)(满足)(满分)扔rēng(扔掉)(扔下)(扔球)摘zhāi(摘下)(采摘)(文摘)捧pěng(捧起)(手捧)(吹捧)瓜guā(西瓜)(瓜果)(香瓜)抱bào(拥抱)(怀抱)(环抱)蹦bèng(蹦跳)(蹦床)(蹦极)追zhuī(追赶)(追问)(追求)四、多音字空kōng(天空)kòng(空白)结jié(团结)jiē(结实)五、易写错的字猴:反犬旁,很多表示动物的字都是反犬旁,最后一笔是“捺”;子:三笔写成;山: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六、近义词非常——十分特别——格外看到——见到七、反义词空——满是——非进——退非常——平常八、课后习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下山以后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小猴子下山以后经过了玉米地、桃树林、西瓜地,还看见了小兔子。

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玉米接着往前走,等他看到了桃子就扔了玉米又摘桃子,看见了西瓜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等他看见了小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结果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九、教材分析《小猴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一、课文内容概述《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第18篇课文,是一篇简单有趣的小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只调皮的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喜欢跳跃、玩耍,场面生动有趣。

二、课文主要内容故事开始时,小猴子欢快地从山上跑下来,牵着妈妈的手。

在路上,它看见一只小鸟在唱歌,赶紧停下来聆听。

然后,小猴子看见一只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也觉得很好玩。

过了一会儿,小猴子看见一只小兔子在田野里吃草,也跑去和它玩耍。

最后,妈妈提醒小猴子,该回家了,小猴子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伙伴们,回到山顶。

三、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小猴子下山》,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生动场景,增进对动物的理解和爱护。

四、教学内容分析1.通过绘本、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内容。

2.可以围绕故事中的不同动物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并讲述原因。

五、教学方法1.教师朗读故事,引导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利用图片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3.通过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1.第一课时:朗读故事,介绍故事情节,呈现故事中的动物形象。

2.第二课时: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所见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3.第三课时:小组合作,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故事情节,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七、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八、教学总结通过教学《小猴子下山》,能够让学生在欢乐的故事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

希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更能够体验到语言的魅力,悟出人生的真谛。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猴子下山》
摘:我在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 扔:弟弟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抱:妈妈抱着弟弟回家。
板书设计
小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山 掰扛 扔摘
扔摘
蹦蹦跳跳 扔追
不见了
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空手回家
课堂练习
读拼音写词语。
lái wǎng xī guā
来往 西瓜
jìn chū
进出
kuài tóu
块头
填空。 (1)“非”的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组词___非__常___。 (2)“空”是___上__下_____结构,“天空”的“空”读音是
_k_ō_n_ɡ_,它还有个读音是_k_ò__n_ɡ_,组词:__空__白______。
课堂练习
看图写词语。
又 大 又 多 的玉米
又 大 又 红 的桃子
3.朗读课文,用序号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
自主识字
书写指导
hóu
jiē
bāi
káng

猴子 结果 掰下 扛着 n满树
rēng
zhāi pěng bào bèng zhuī
扔掉 采摘 捧着 抱着 蹦跳 追赶
hóu

18 小猴子下山
猴王 猴子 石猴 猴年
识字巧方法
“侯”门看 狗(犭)
jiē
18 小猴子下山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
个,扛着往前走。
做法
课文理解
看图,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红
又大又甜
又轻又圆
又粗又壮 又白又胖 又软又糯
课文理解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 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 米,去摘桃子。多 大 红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与反思

18 小猴子下山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

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又……”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等生字,会写“块、非”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背后蕴含的意义。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1.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18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设计

18 小猴子下山往(往往)(来往)瓜(西瓜)(丝瓜)3.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走过一(片)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只)小兔子。

一些。

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

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不足之处:1.注意课堂纪律的调控,教学的有序进行。

2.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

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备课素材【其他资料】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警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轲,战国思想家、教育家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清朝诗人3.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

——果戈理,俄国作家4.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德国诗人5.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法国作家6.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

——奥维德,古罗马诗人课后作业一、谁写得漂亮可以得到礼物哟!(用所给生字组词)常块瓜空非往二、选字组词语。

经()很()()度()下(让()三、给词语排排队,并加上合适的标点。

只好小猴子回家去空着手跑进小兔子树林里四、重点段落品析。

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1.多音字填空。

看:kān() kàn()2.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了什么?五、想一想,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样做?参考答案一、西瓜常常一块有空非常来往二、常长长坐座座三、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及赏析《小猴子下山》课文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走着走着,小猴子看见了一片桃树林,满树的桃子红彤彤的,非常诱人。

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捧着几个桃子,小猴子继续往前走。

没走多久,它来到一片西瓜地,看见满地的大西瓜,一个个圆滚滚的。

小猴子放下桃子,去摘西瓜。

抱着一个大西瓜,小猴子又开始走路。

走着走着,它看见一只小兔子在草地上跳来跳去,觉得小兔子很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

小兔子跑得很快,小猴子怎么也追不上。

最后,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小猴子下山》课文赏析:
这篇课文以小猴子的视角,生动描绘了它下山的一系列经历。

故事中,小猴子看到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每次都会被新的事物吸引,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最终却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寓言性极强,寓意深刻。

首先,它教育孩子们要有目标和毅力,不能轻易被外界的事物所诱惑,放弃自己的初衷。

小猴子每次看到新事物就放弃旧的,结果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就是没有坚持目标的后果。

其次,课文也揭示了珍惜现有资源的重要性。

小猴子一次次丢弃手中的物品,反映出对已有资源的不珍惜,这也是我们需要警醒的地方。

最后,课文通过小猴子的遭遇,告诫孩子们做事情要有规划和判断,不能盲目追求新鲜事物,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给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 他也 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 么多 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 中, 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语言积累
• 有关专心的名言: • 要做到坚忍不拔,最要紧的是坚持到底。
• 世人最缺乏的是毅力,而非力气。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 身上 ,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 “我” 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 着感情 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 幽默 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 挨打 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 于启 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 造句:我叔叔是空军战士。
天空
词语运用
• 近义词: • 扔——丢 • 进——入
非常——特别 高兴——快乐
• 反义词: • 下——上 空——满 • 高兴——伤心
课文主题
• 中心思想: • 课文通过讲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好东西,
扔了这个要那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 故事,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 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19* 一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 的高贵 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鲁迅的照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 生》 ,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 做了 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 犀利 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 与他 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 的故 事。(板书课题:一面)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 神,在文中 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 我们细细品味,我 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 然大悟,是 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课文18.小猴子下山
结构图示
• 小猴子下山看到了好多自己喜欢的东西, 有香香甜甜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圆
圆的西瓜、可爱的兔子。他最后带什么回 家了呢?
• 块(kuài)
字词全解
• 字义:①量词,用于块状或某些片状的东 西。 ②成团的东西。
• 组词:土块 方块 石块 两块钱
• 造句:我和明明一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宋) 李清照

字词全解
• 往(wǎng)
• 字义:①介词,朝,向。 ②去,到。

③过去。
• 组词:向往 往年 交往 来往
• 造句:一群大雁往南飞。
前往
• 瓜(guā)
字词全解
• 字义:葛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科类很多。
• 组词:西瓜 瓜子 黄瓜 香瓜
• 造句:我喜欢吃西瓜。
南瓜
字词全解
• 进(jìn)
• 字义:①入,往里面去,跟“出”相对。

②向前移动,跟“退”相对。
• 组词:进门 进来 进去 进步
• 造句:老师今天夸我有进步。
进门
字词全解
• 空(kōng)
• 字义:①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

②天空。
• 组词:空气 天空 空军/空(kòng)地
(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 竟含着什 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 “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 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 人想 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 得多, 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 壁”,英勇 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 诗── (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石块
字词全解
• 非(fēi)
• 字义:①错误(跟“是”相对)。

②不。
• 组词:非常 非分 非法 非凡
• 造句:我非常喜欢书法。
• 仪表非凡 • 答非所问 • 物是人非 • 惹是生非
成语
字词全解
• 常(cháng)
• 字义:①平常,普通的。

②副词,经常,时时(叠)。
• 组词:平常 非常 经常 常常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 《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 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 带也 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 什么 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 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 车夫 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
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 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 讲了哪两方 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 对自己的病一点也 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 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 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 心啊!)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 里。让我们 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 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