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免疫细胞的生成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知识讲解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知识讲解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第2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一、单项选择1. 属于人类中枢免疫器官的是:A.阑尾B.淋巴结C.骨髓D.脾E.扁桃体2. 人类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A.胸腺B.淋巴结C.骨髓D.法氏囊(腔上囊)E.脾脏3. 人类T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A.骨髓B.胸腺C.法氏囊(腔上囊)D.淋巴结E.脾脏4. 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 胸腺和淋巴结B. 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C. 淋巴结和脾D. 胸腺和骨髓E. 脾和胸腺5. 人类B 淋巴细胞是在下列哪种免疫器官发育成熟的:A. 脾脏B. 骨髓C. 法氏囊D. 胸腺E. 卵黄囊6. 属于人造血干细胞标记之一的是:A. CD16B. CD2C. CD3D. CD21E. CD347. T 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免疫器官是:A.淋巴结B.胸腺C.脾脏D.法氏囊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8.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A. 骨髓B. 黏膜免疫系统C. 淋巴结D. 胸腺E. 脾9. 与脾脏不相关的是:A. T、B 细胞定居的场所B.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C. 过滤作用D. 存在M 细胞E.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0. 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时:A.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升高C.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11. 实验发现鸡切除腔上囊后:A.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正常C.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升高D.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下降E.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下降12. 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A. 淋巴结和脾脏B. 胸腺和骨髓C. 腔上囊和胸腺D.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E. 淋巴结和骨髓13.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A. 骨髓、淋巴结、脾脏B. 胸腺、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C. 腔上囊、扁桃体、淋巴结D. 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E. 扁桃体、骨髓、淋巴结14. 绝大多数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 骨髓B. 腔上囊C. 脾脏D. 胸腺E. 淋巴结15. 人类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 骨髓B. 腔上囊C. 脾脏D. 胸腺E. 淋巴结16. 成熟免疫细胞寄居的场所是:A. 胸腺B. 胰腺C. 腔上囊D. 卵黄囊E. 脾脏17. 淋巴结所不具备的作用是:A. 参与T 细胞阴性选择过程B. 提供成熟淋巴细胞寄居的场所C. 提供免疫应答的场所D. 清除滤过病原菌E.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18. 人类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产生于:A. 肝脏B. 脾脏C. 骨髓D. 卵黄囊E. 腔上囊19. 可作为机体抗感染免疫第一道防线的外周免疫器官是:A. 骨髓B. 脾脏C. 淋巴结D. 胸腺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0. 脾脏所不具备的作用是:A. 提供T、B 细胞寄居的场所B. 产生分泌型IgA,发挥黏膜免疫作用C. 提供免疫应答的场所D. 造血作用E. 贮血作用21. B 细胞主要位于淋巴结的:A. 被膜下淋巴窦B. 深皮质区C. 浅皮质区D. 中间窦E. 髓质区22. 人类造血干细胞表面具有鉴别意义的标志是:A. CD16 和CD56B. CD1a 和CD11cC. CD3 和CD4D. CD34 和CD117E. CD3 和CD823.可由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免疫细胞是:A. 单核-巨噬细胞B. DCC. NK 细胞D. T 细胞E. 中性粒细胞24. 机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部位是:A. 骨髓B. 淋巴结C. 胸腺D. 脾脏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5. 由髓样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是:A. αβ+T 细胞B. B 细胞C. NK 细胞D. γδ+T 细胞E. 肥大细胞26. 由淋巴样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是:A. NK 细胞B. 粒细胞C. 单核细胞D. 红细胞E. 血小板27.T 细胞主要寄居于淋巴结的:A. 髓质区B. 浅皮质区C. 深皮质区D. 初级淋巴滤泡E. 次级淋巴滤泡28. 属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是:A. 骨髓B. 胸腺C. 脾脏D. 扁桃体E. 淋巴结29. 免疫系统是由组成:A. 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B. 免疫器官和和黏膜免疫系统C. 胸腺和骨髓D.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E. T 细胞和B 细胞30. 中枢免疫器官是的部位:A. T 细胞分化成熟B. B 细胞分化成熟C. T 细胞和B 细胞分化成熟D. B 细胞聚集和启动免疫应答E.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31. 只能由髓样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是:A. NK 细胞B. B 细胞C. T 细胞D. DCE. 中性粒细胞32. 人类淋巴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 胸腺和淋巴结B. 胸腺和脾脏C. 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D. 骨髓和胸腺E. 淋巴结和脾脏33. 脾脏富含T 细胞的部位是:A. 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B. 淋巴滤泡C. 髓索D. 血窦E. 红髓34. 人体内体积最大的免疫器官是:A. 扁桃体B. 阑尾C. 脾脏D. 胸腺E. 淋巴结35. 机体骨髓功能缺陷时:A. 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缺陷B. 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液免疫功能正常C. 胸腺发育不良,脾脏淋巴滤泡发育正常D. 胸腺发育正常,脾脏淋巴滤泡发育不良E. 细胞免疫功能缺乏,体液免疫功能缺陷36. 淋巴结生发中心内的细胞主要是:A. T 细胞B. B 细胞C. DCD. 巨噬细胞E. NK 细胞37. 肠黏膜固有层浆细胞主要分泌的抗体是:A. IgMB. IgAC. IgGD. IgEE. IgD38. 禽类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 腔上囊B. 胸腺C. 骨髓D. 脾脏E. 淋巴结39. 关于上皮间淋巴细胞(IEL),错误的选项是:A. 是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内的一类独特的细胞群B. 约40%的IEL 为αβ+ T 细胞C. 约60%的IEL 为+ T 细胞D. 具有抗原转运功能E. 对肠道病原体具有免疫防御功能40. 诱导红系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A. IL-4B. IL-3C. TGF-βD.EPOE. IFN41.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产生的免疫器官是:A. 胸腺B. 骨髓C. 脾脏D.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E. 淋巴结42. 淋巴结中初始B 细胞主要存在于:A.初级淋巴滤泡B.次级淋巴滤泡C.髓质区D.生发中心E.深皮质区43. 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的条件是:A. 骨髓基质细胞B. 骨髓细胞外基质C.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构成的造血微环境D. 造血生长因子E. 成纤维细胞44. 与造血干细胞分化无直接关系的是:A. multi-CSFB. SCFC. CD117D. CD34E. IL-745. 分_______泌IgA 的浆细胞主要分布于:A. 淋巴结浅皮质区B. 淋巴结副皮质区C. 脾小结D. 脾脏中央动脉周围淋巴鞘E. 派氏集合淋巴结二、名词解释1.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2.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3.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4.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5.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6.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三、简答与论述1.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免疫的概念:机体对⾃⼰”或⾮⼰”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的⽣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种⽣理性功能。

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功能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称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①⾮特异性:作⽤范围⼴,并⾮针对某⼀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③⽆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改变。

2.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髓和胸腺⾻髓的功能1. 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2.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 免疫调节功能⼆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成熟T 、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 :1.T 细胞及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的场所1)浅⽪质区:细 B 胞定居的场所 2)深⽪质区: T 细胞1)髓索: B 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1. 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合成⽣物活性物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 T 细胞、 B 细胞的 TCR/BCR 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课后思考题

医学免疫学课后思考题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肠粘膜相关淋巴结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2、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意义:(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2)增强免疫细胞与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接触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的产生;(3)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第十二章 细胞免疫(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第十二章 细胞免疫(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3)致死性攻击
CTL杀伤靶细胞存在细胞裂解和细胞凋亡两种方式, 以后者为主。CTL通过两条途径杀伤靶细胞
①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 颗粒酶
靶细胞膜穿孔 靶细胞膜不可逆性损伤
进入靶细胞 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 介导靶细胞凋亡
穿孔素(perforin)
② FasL/Fas途径、TNF-TNFR
活化CTL---FasL 靶细胞---Fas
IL-2是促进活化后T细胞增殖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
1、CD4+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初始CD4+T细胞
抗原
活化T细胞
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
IL-2+IL-2R
T细胞克隆增殖
分化为Th0
IL-12,IFN-γ
IL-4
分化成Th1 分化成Th2
2、CD8+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1. Th细胞依赖性 靶细胞一般仅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
– 依赖Th:主要 为初始CTL
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
一 Th和Treg的免疫效应 二 CTL的免疫效应 三 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
生物学意义
一 、Th和Treg的免疫效应
(一)Th1细胞的效应
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 的炎症反应或迟发型炎症 反应
• 直接接触诱导CTL分化 • 释放CK募集和活化 Mo/Mφ、淋巴细胞,诱导 细胞免疫
辅助体液免疫 清除蠕虫䓁
哮喘等变态反 应性疾病
固有免疫
抗细菌、真菌和 病毒
银屑病、炎症性 肠病、多发性硬 化症、类风湿性
关节炎
辅助体液免疫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损 伤和疾病
负性免疫 调控
维持免疫 应答适度 性、防止 自身免疫

细胞免疫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基本过程

细胞免疫基本过程细胞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作用。

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激活和效应反应等环节。

细胞免疫的过程始于抗原识别。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它们会释放出一些特定的分子,被称为抗原。

这些抗原能够被免疫系统中的特定细胞识别出来,通常是通过与细胞表面上的抗原识别受体结合来实现的。

这些抗原识别受体主要存在于两类细胞上:一类是B淋巴细胞,另一类是T淋巴细胞。

抗原递呈是细胞免疫的下一个重要环节。

当抗原被识别后,它们需要被递呈给T细胞,以便T细胞能够对其进行识别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个过程通常由抗原递呈细胞完成,它们可以是吞噬细胞或是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会将病原体吞噬并将其分解成小片段,然后将这些片段与自身的抗原递呈分子结合,并呈现在细胞表面上。

而其他类型的免疫细胞则通过其他的机制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

接着,淋巴细胞激活是细胞免疫的关键一步。

一旦抗原被递呈给T 细胞,T细胞就会被激活。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依赖于受体信号传导和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T细胞将会接收到来自抗原递呈细胞的信号,并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来激活自身。

一旦T细胞被激活,它就会开始扩增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细胞因子,以促进免疫反应的进行。

效应反应是细胞免疫的最终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效应T细胞会定位并杀伤感染细胞。

效应T细胞通过识别并结合感染细胞表面上的抗原递呈分子,然后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来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

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使感染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清除病原体。

总结起来,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包括抗原识别、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激活和效应反应等环节。

这些环节相互协作,共同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细胞免疫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对这一过程的深入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机制

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机制

抗体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机制
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都属于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

1.抗体的产生:
1)当体内首次遭遇外来抗原时,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会被激活。

2)B淋巴细胞分化成浆细胞,这些浆细胞能够大量生产针对特定抗原的抗
体。

3)这些抗体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循环,能够识别并结合到相应的抗原上,从
而标记它们以便被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

2.记忆细胞的产生:
1)B淋巴细胞在初次遭遇抗原后,一部分会分化为记忆B细胞。

2)这些记忆B细胞具有长期存活的能力,并能迅速响应相同的抗原再次入
侵。

3)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激活并分化成浆细胞或记
忆T细胞(对于某些类型的免疫反应,如细胞免疫反应)。

4)记忆T细胞也能长时间存活,并能快速识别和攻击感染了相同抗原的细
胞。

总的来说,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都是为了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重复的抗原入侵。

临床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

临床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

临床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一、免疫细胞的概念泛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免疫活性细胞(ICC):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接受抗原的刺激而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产物的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二、免疫细胞的组成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其他免疫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肥大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概述一、淋巴细胞的分类T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胸腺)阳性选择——赋予T 细胞接受抗原提呈的能力双阳性T细胞——单阳性T细胞CD4+CD8+T细胞+MHC I分子——CD8+T细胞CD4+CD8+T细胞+MHC II分子——CD4+T细胞阴性选择——清除识别自身抗原的T细胞的能力,即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一、T 细胞的膜分子TCR-CD3复体——接受抗原刺激信号CD4/CD8——MHC I、II类分子受体CD28——粘附分子、共刺激信号受体CD2——分化早期T细胞增殖的启动分子(可结合SRBC)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细胞因子丝裂原受体——接受PHA、ConA等的刺激* 丝裂原(mitogen):非特异性多克隆细胞刺激剂1、TCR——抗原识别受体,与CD3形成复合体,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2、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T细胞特有标志之一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花环——E花环试验,检测T细胞数量3、促分裂原受体促分裂原:能非特异性刺激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T细胞有:PHA、Con-A、PWMT细胞——PHA——有丝分裂——淋巴母细胞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反映T细胞的免疫功能4、细胞因子受体5、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6、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CD:即分化群主要CD分子的功能:1、抗原结合及抗原信号导入分子2、抗体与补体受体3、细胞因子受体4、共刺激信号分子5、细胞表面酶蛋白T细胞表面重要的分化抗原——CD分子(1) CD3分子:存在于成熟T细胞,与TCR非共价结合成复合物——不识别抗原,具有稳定抗原的作用——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2) CD4和CD8分子:T细胞只表达一种。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扁桃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寄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T/B淋巴细胞经血液→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或血液→外周淋巴器官和组织周而复始的循环的过程。

抗原: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表位(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协助的抗原,又称T细胞依赖型抗原,简称TD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协助的抗原,又称T细胞非依赖型抗原,简称TI抗原。

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超抗原:是指一类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活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抗原因子。

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调理作用:IgG类抗体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称为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类抗体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破坏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pre-B细胞阶段, 重链、Iga和Igb、 由l5和VpreB组成的 替代轻链形成复合 物
代理轻链的结构
Nat.Rev. Immunol. 5:578-84, 2005
Pre-BCR借助代理轻链形成交联,通过抑制RAG-1和RAG-2 抑制重链继续重排。
Nat. Immunol. 11:14-20, 2010
重链和轻链重排正确的B细胞才能 存活。由于阅读框架错误或者假基 因的存在,少于1/3的B细胞能够在 基因重排后存活。
来自骨髓不成熟的B细胞迁移到外周,经过 T1(CD21lo,IgMhi)和T2((CD21hi,IgMhi)两个阶段的转变才 从不成熟的B细胞转变为成熟的Naïve B细胞,该过程需要 B细胞生长因子BAFF作用。
Marginal zone (MZ) B cells Follicular (FO) B cells
Marginal zone (MZ) B cells (IgMhi, CD21hi, IgDlow,
CD23low, CD45Rmed,CD5neg, and CD11bneg)
有些像B1细胞,针对来自血液的抗原反应,识别 多糖脂类抗原,诱导T不依赖的B细胞应答
与成熟B细胞不同,不成熟的B细胞表面交连后会 凋亡或者变得无反应性。
每天每只小鼠生成3.5x107个large pre-B细 胞,但是仅有1-2x107个B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成 活的B细胞仅占pre-B细胞的一半。大量的不恰当 的基因重排和自身反应B细胞在骨髓中被清除掉 了。
如果骨髓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产生的 BCR可以识别自身抗原,则这种BCR基因被删除,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重排,这种现象叫做受体修正 (Receptor editing)。
Follicular (FO) B cells(IgMmed, CD21med, IgDhi, CD23hi,
CD45Rhi,CD5neg, and CD11bneg)
诱导T细胞依赖的B细胞应答
B细胞各个阶段
B细胞的早期发育依赖于骨髓基质细胞(表达黏附分 子和B细胞生长因子)
B细胞在骨髓微环境中发育
虽然对自身肽可以结合的T细胞在胸腺发 育阶段即被清除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身 蛋白都在胸腺表达,在周围器官中T细胞肯定 能遇到可以结合的自身抗原,但是却不被激 活,这和免疫耐受机制有关。
阳性选择只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有关, 而阴性选择与胸腺中的好几种细胞有关, 包括髓质上皮细胞和来自骨髓的树突状细 胞和巨噬细胞。
不同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处于胸腺的不同部位
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阶段
双阳性细胞是如何受MHC分子的影响变为 单阳性的呢?
阳性选择时TCR结合的要么是MHC I类分子要么是 MHC II类分子结合的肽。如果是I类分子,则结合 受CD8分子帮助。若是II类分子,则结合受CD4分 子帮助。两种结合导致信号转导的强度不同,最 终转变成单阳性的细胞。
Nat Rev Immunol. 2006;6:107
不同阶段B细胞特征分子的表达
Immunity 26:703-12, 2007
这种小鼠的T细胞只识别MHCa递呈的抗原,而不识别 MHCb递呈的抗原
胸腺基质细胞提供阳性选择信号
MHC分子的选择决定细胞辅助受体的类型
TCR只识别MHCI类分子
TCR只识别MHCII类分子
发育中的胸腺细胞遭遇由胸腺基质细胞或 骨髓细胞递呈的抗原时,胸腺细胞凋亡。这 种选择称之为阴性选择。
成熟的T细胞在外周遭遇抗原时,细胞活 化。
Nat. Rev. Immunol. 9, 833-844 (2009)
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导致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
Annu. Rev. Immunol. 2003. 21:139
Treg处于中高亲合力
Nature Immunology 2005; 6:327
重点: B细胞和T细胞发育过程的异同
各种B细胞亚群的性质
小鼠祖细胞进入胸腺到T细胞离开胸腺大约要花3周时间。
Nat Rev Immun 2008; 8:9
b链的重排发生在 双阴性阶段
a链的重排发生在 双阳性阶段
abT细胞发育的 重要特征分子
T细胞发育过程总结
T细胞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刚成年的小鼠的胸腺有1-2 x 108胸腺 细胞,每天产生5 x 107新胸腺细胞,但是 只有1-2 x 106细胞(大约3%)离开胸腺 成为成熟T细胞,约98%的胸腺细胞在胸腺 中凋亡了。
• 骨髓中Ly6D−CCR9+Flt3+ 的细胞经血流进入胸腺 • 进入胸腺的ETP具有T、NK 、髓系细胞多种潜能。 • 往T细胞发育需具备受体 Notch。
Immunol Rev 238:12-22, 2010
胸腺细胞不同分化阶段
缺乏成熟T细胞 少量gdT细胞 的表面分子, 移到外周组 TCR还未重排 织,大量前
Nat Rev Immunol. 2006;6:107
不同阶段的B细胞具有不同的Ig重排和膜Ig表达
经耐受选 择后移到 周围淋巴 器官
Naïve B细胞
与B细胞早期发育有关的重要蛋白
RAG: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TdT: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定向祖细胞 — 有一定但是有限的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 前体细胞— 向终末端细胞分化
终末分化细胞
血细胞的分化
HSC(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CLP (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
CMP (common myeloid progenitor)
内容: 一、B淋巴细胞的发育 二、T淋巴细胞的发育
B细胞亚群分布
Science 2000;290:8 2008; 8:9
决定胸腺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的亲合力假说 (avidity hypothesis)
阳性选择导致TCR的表达量增加,对自身抗原的结合力增加
细胞因子影响造血细胞分化
abT细胞
在阳性选 择过程中 死亡
经过阴 性选择
不同发育阶段的胸腺细胞处于胸腺的不同部位
LMPP:lymphoid prime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ETP:early T-cell precursors CCR9:CCchemokine receptor 9 ISP:immature single positive
外周B细胞需要在次级淋巴器官的滤泡中生存。
每天小鼠新生成的B细胞大约为总B细胞库的5-10%。 B细胞库的细胞数量是基本恒定的。
B细胞的选择
B细胞在骨髓中是否有抗原特 异的阳性选择还不清楚
B细胞在骨髓中的阴性选择
如果骨髓中不成熟B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 表达的自身抗原反应,那么细胞会发生凋亡 或者变得没有反应性。
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由单一 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的细胞集落
髓系细胞具有特征转录因子的表达
Oncogene (2002) 21, 3295
淋巴细胞具有特征转录因子的表达
Oncogene (2002) 21, 3295
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表达特征的表面标志
haematopoietic multipotential progenitor (MPP) lymphoid-primed multipotential progenitor (LMPP) Early T cell precusor (ETP)
一、B淋巴细胞的发育
Mature peripheral naive B cell subset
B1 B cell
B1a(非骨髓产生, CD5hi IgM hi CD11blow) B1b(骨髓产生, CD5neg,IgM hi,CD11blow )
天然免疫 T细胞非依赖抗原 粘膜免疫
B2 B cells
为什么TCR与自身肽/自身MHC复合物的识 别会导致两个结果,即阳性选择使胸腺细 胞进一步成熟而阴性选择使细胞死亡?
能发生阳性和阴性选择必须 有两个前题。
第一,阳性选择出来的细胞 一定比阴性选择多。
第二,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的结果必须显示不同的信号。
决定胸腺细胞的阳性和阴性选择的亲合力假说 (avidity hypothesis)
细胞凋亡主要是由于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失败
胸腺细胞经过阳性选择和 阴性选择才能成熟
阳性选择失败的细胞仅停 留在双阳性阶段,3-4天 之后在胸腺中死亡。
abT细胞通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
骨髓不是T细胞阳性选择的场所
T细胞是在胸腺中进行阳性选择的
基因型为MHCaxb的无胸腺的小鼠
将MHCa的胸腺基质移植到这些小鼠中,除了胸腺基质, 这些小鼠的细胞都带有MHCa和MHCb基因型。
免疫细胞的生成
免疫细胞:早期的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粒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
时间:接触外来抗原之前
地点:主要在中枢免疫器官进行
细胞的分化:
全能干细胞 — 可以自我更新,分化方向未定
(受精卵,胚胎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 可以自我更新,分化方向已定
(造血干细胞、肝脏干细胞)
T细胞各个阶段
• T细胞也来自骨髓干细胞,不过T细胞不是在骨髓而是在胸腺中发 生基因重排并分化成熟的。胸腺中不成熟的T细胞称为胸腺细胞。
胸腺小叶的结构
胸腺皮质含不成熟的胸腺细胞,胸腺髓质含成熟的胸腺细胞。
上皮细胞组成的胸腺基质为胸腺细胞发育提供了微环境
T细胞的祖细胞来自骨髓,在胸腺中进一步发育
受体修正的实验证明
自身反应性的B细胞发 生轻链的受体修正
轻链的受体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