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6)从先人还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2)材——通“才”,才能。
伤仲永原文翻译及赏析

伤仲永原⽂翻译及赏析 导语:这是⼀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才华出众,因后天⾃⼰不要和被⽗亲当作造钱⼯具⽽沦落到⼀个普通⼈的故事。
下⾯是店铺收集的伤仲永原⽂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 ⾦溪民⽅仲永,世⾪耕。
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
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传⼀乡秀才观之。
⾃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
⽗利其然也,⽇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还家,于舅家见之,⼗⼆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泯然众⼈矣”。
王⼦⽈: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且为众⼈;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不受之⼈,得为众⼈⽽已耶? 【译⽂】 ⾦溪县的平民⽅仲永,世代以耕⽥为业。
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具(纸、墨、笔、砚等),(有⼀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具给他,仲永⽴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的名字。
这⾸诗的意思是赡养⽗母、与同⼀宗族的⼈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即完成,(诗的)⽂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
同县的⼈(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亲,(有的⼈)花钱请⽅仲永作诗。
他的⽗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三岁了。
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了。
” 王安⽯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王安石的《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的《伤仲永》翻译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王安石的《伤仲永》注释(1)伤:哀伤,叹息。
伤仲永 翻译

伤仲永翻译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伤仲永》原文及翻译北宋朝(王安石)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一、词解 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对……感到奇怪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欣赏;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闻:听说;知道28.泯然:完全。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文言文伤仲永的翻译

宋人有仲永者,方幼而聪颖,学文辞,能记诵数千言。
父利其然,令游学于京师,四方人士争相邀之,名动一时。
仲永虽才高八斗,然天性孤傲,不喜与俗人为伍。
年二十,举进士,授官为县令。
为政清廉,民安乐业。
然其心常怀忧患,不得志于天下,遂辞官归里。
一日,仲永于其家中花园中,偶遇一老者,乃道士也。
道士见仲永气度不凡,知其非凡人,便与之谈玄论道,赠之以丹青一幅。
仲永观画,感慨万分,遂随道士访求神仙。
道士引仲永入深山,寻访隐士。
途中山川壮丽,奇花异草,百鸟鸣叫,恍若仙境。
行至一山洞,洞口烟雾缭绕,道士曰:“此乃仙人洞,欲见仙人,须待月圆之夜。
”仲永随道士居于洞中,潜心修炼。
月圆之夜,洞中异象纷呈,仙乐飘飘,仙人现身。
仙人见仲永资质聪颖,有意收其为徒。
仲永喜出望外,拜仙人学道。
仙人教仲永修身养性,习得神通。
仲永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得道成仙。
仙人赐名“飞云”,令其掌管人间仙界之事。
飞云仙子重返人间,心生感慨,遂化作凡人,游历各地。
一日,至一村庄,见一少年,方幼而聪颖,与仲永颇有相似之处。
飞云仙子心生怜悯,遂化作老妪,与之交谈。
少年见老妪慈祥,倾诉心中苦闷。
飞云仙子听后,心生怜悯,遂以仙术助其解忧。
少年感激涕零,恳求飞云仙子教他文辞,以求一展才华。
飞云仙子遂以仙法传授少年,少年才思泉涌,文辞飞扬。
飞云仙子见其资质,不禁赞叹:“此子若得良师益友,必成一代宗师。
”然少年生于贫寒之家,无人识其才,且因命运多舛,致使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怜悯,遂决定助其一臂之力。
飞云仙子化作凡人,四处奔波,为少年寻找良师益友。
历经千辛万苦,终为少年寻得一位名师。
少年在名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才华横溢,名声远扬。
然而,少年虽才华横溢,却因命运多舛,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飞云仙子见状,心生悲痛,遂决定助其实现愿望。
飞云仙子以仙术助少年,使其才华得以施展。
少年得志,名扬四海,成为一代宗师。
飞云仙子欣慰地笑了,然心中仍有一丝遗憾。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上学期间,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伤仲永》文言文原文和翻译1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由于)他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很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九为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