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2日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耿杰

同组者: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1.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基本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

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

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

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

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 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

从而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

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

氢氧 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 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 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 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 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 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 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 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 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 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 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 电势。ξ 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tv ld

εηξ=

式中: ξ -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 -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V-两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3. 实验设备

电泳管示意图

4. 实验步骤

1.AgI 负溶胶的制备

在 25mL 量筒量取 20mL0.01mol/L 的 KI 溶液,倒入100ml的烧杯中。然后,用另一25ml量筒量取18.7ml0.01mol/L的AgNO3溶液,用胶头滴管向量取的KI溶液中滴加量取的AgNO3溶液,并不断搅拌,滴加结束即制得AgI负溶胶。

2.辅助液的制备

先测定溶胶的电导率。用少量溶胶将试管及电导率池洗3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溶胶,插入导电池,测定室温下溶胶电导率。向0.01mol/L KI 溶液中加蒸馏水至其电导率与溶胶相同,本实验用的辅助液是浓度约为0.005mol/L 的K Cl。

3.电势的测定

仔细洗净电泳管,检查活塞是否润滑良好,且不漏。用少量已配好的 A gI 溶胶将电 泳管的漏斗至活塞的支管洗一遍。用滴管由漏斗加入少量溶胶,使活塞孔内充满溶胶, 迅速关闭活塞。用辅助液洗涤 U 形管部分。活塞以上若由溶胶也应洗去。将电泳管垂直 固定在铁支架上。沿 U 型管加入辅助液,直到液面至刻度线9。从漏斗加入溶胶,慢慢开活塞(不要全部打开,一定要慢,否则得不到清晰的溶胶界面)。使 溶胶慢慢上升至刻度线0左右时,关闭活塞。整个过程注意保持平稳,不使电泳管受振动。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下(关),将输出调节选钮反时针方向旋至输出电压最小位置, 接好电源线,做好开机准备。将两电极引线接在电泳仪上,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上(开), 指示灯亮,预热 5 分钟后,调节输出旋钮到电压指示为 200V 。观察溶胶上升界面清晰后, 用秒表测量界面上升 0.5、1.0、1.5cm 所需时间。测量完毕,先将输出调节选钮旋至输 出电压最小位置,扳下电源开关,指示灯灭,拆下电极引线。用细铜丝仔细量出两电极 之间的距离。实验结束后,洗净使用过的所有玻璃仪器。注意:由于电泳仪输出电压较 高,在通电过程中不要接触电极,否则有触电危险。

5. 数据处理

电压:200V

室温:18.9℃

L :8.0cm

根据公式tv

ld εηξ=计算得电势为V 310159.17-?

6. 思考题

1、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颗粒直径的变动范围都在m 9710~10--;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

不同点:分散法是使物质的大颗粒变为大小如同胶体颗粒,可以通过机械研磨、超声波、溶剂的胶溶作用来实现;凝聚法就是使分子或离子态存在的物质聚合成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使之在溶液中生成胶粒大小的不溶物;变换介质,改变条件使原来溶解的物质变为不溶;或者使物质的蒸汽凝结成胶体颗粒。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测电势时,电势对辅助液的成分敏感,只有控制辅助液的电导率与待测溶胶的电导率相等才能保证辅助液的移动速度与溶胶相等,可以避免因界面处电场强度突变造成两壁界面移动速度不等产生的界面模糊。这样做可以使实验更加准确。

3、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在电泳进行时,上升界面的颜色淡、清晰度稍差、移动速度比较快,而下降界面处颜色浓、清晰度较好且一定速度较慢一点。界面所以观察上升在电泳进行的时候,由于AgI 带负电,所以向正极移动,正极相对应的那一极是上升的一极,在上升的时候上表面的溶胶可能上升的速度不同,使颜色减淡,便得稍微浑浊,清晰度降低,移动速度较快。而负极对应的是下降端,下降有一定的滞后现象,使移动速度稍微慢一些,但是液面平坦,颜色较深,清晰度好。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胶体制备和电泳

胶体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采用水解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 2、用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带电性质及其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胶体制备常用分散法和凝聚法。本实验是用水解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刚制成的溶胶常含有其它杂质,必须纯化。本实验采用半透膜渗析法,利用胶体与其它物质的分散程度的差异而分离。为了加快渗析速度,可用热渗析和电渗析方法。 由于胶粒表面电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在胶粒周围形成带等量异电荷的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界面与介质内部形成的电位差称电动电势或ζ电势。它是胶粒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其数值与胶体性质,介质及溶胶浓度有关。 胶体的ζ电势表达式为: DE u πηζ4= 式中:ζ——介质粘度(泊); u ——相对移动速度(厘米/秒); D ——介质常数; E ——电位梯度(绝对静电单位/厘米)。 由测定界面移动的电泳法: () vtD sl πηζ43002 = 式中:s ——时间t 内胶体和辅助液界面移动距离(厘米); l ——两电极间距离(厘米); v ——电极间电位差(伏特); 300——将伏特换算成绝对静电单位的比例系数。 本实验的测定条件是溶胶与辅助液的电导率必须相等。

三、仪器与药品 电泳仪 1套 稳压电源 1套 停表 1个 铂电极 1根 10%FeCl 3溶液 火棉胶 稀盐酸 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 1、3)(OH Fe 溶胶的制备:在250 ml 烧杯中,盛蒸馏水100 ml ,加热至沸,在搅拌条件下滴加10%3FeCl 10 ml ,再煮沸 2 min ,即得3)(OH Fe 棕色溶胶。 2、胶体溶液的纯化: 半透膜的制备:在100 ml 干燥的短颈锥形瓶中,倒入几 ml 火棉胶,小心转动,形成均匀的薄膜,倒置流尽火棉胶,并让溶剂挥发至不粘手,然后在瓶口剥开一部分膜,从膜壁注入水,使膜与壁分离,取出成型的膜袋。 溶胶的渗析:将制得的3)(OH Fe 溶胶倒入半透膜中,用线栓住袋口,放入60~70℃的水中渗析,常换水,直至水中不能检出-Cl 或+3Fe 。 3、3)(OH Fe 溶胶的ζ电位测定:洗净电泳管,用滴管注入净化后的3)(OH Fe 溶胶,关闭活塞,用蒸馏水和辅助液依次洗净电泳管上部三次,然后装入辅助液(电导率与溶胶相等的HCl )至支管口。两边插入电极并安装好仪器。调节工作电压为120V ~150V 。打开活塞开始计时,准确记录界面移动0.5cm ,1cm ,1.5cm ,2cm 所需的时间。测定完毕关闭电源,用线测量两电极间的距离l ,计算ζ电势。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由胶体在电泳时的移动方向,确定胶粒所带电荷。 2、由在时间t 内界面移动的距离s 值,求出s/t ,并取平均值(或作s ~t 图,求出斜率)计算ζ电势。 3、求ζ时,η和D 值均用水的相应值代替。水的介电常数D =80—0.4(T —293),T —实验绝对温度。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 目前,硅溶胶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凝聚法和分散法。利用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首先生成SiO2超微粒子,然后通过成核、生长,制得SiO2溶胶的方法为凝聚法;利用机械分散将SiO2微粒在一定条件下分散于水中制得SiO2溶胶的方法,即分散法。根据使用原料及工艺的不同,上述两种方法可细分成下面多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1.离子交换法 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的历史较长,1941年首先由美国人Bird 发明,其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该项技术被国内外大多数硅溶胶生产企业所采用。该方法通常可分为3个步骤:活性硅酸制备,胶粒增长和稀硅溶胶浓缩。 首先,将稀释后的一定浓度的水玻璃依次通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别除去水玻璃中的钠离子及其它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制得高纯度活性硅酸溶液。此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可用适当的NaOH或氨水调节其PH为8.5-10.5,以提高稳定性。在此步骤中使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应尽快再生。避免残余的硅酸形成凝胶,使交换柱失效。然后,将上述硅酸溶液加入到含晶种的母液中,通过控制加入速度和反应温度,使硅溶胶胶粒增长到所需粒径即可。最后将完成结晶聚合过程的聚硅酸溶液进行加热蒸发浓缩,或超滤浓缩,以得到合适浓度的产品。如果要进一步进行纯化,可采用离心分离法除去其中杂质,制得高纯硅溶胶。 可见,此方法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起始原料水玻璃受离

子交换的限制其浓度不能太高,这就致使第3部中的浓缩过程较长,能耗大,不利于能源的节约;二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时会产生大量废水,对水的浪费较大且废水处理需要一定的成本;三是该法工艺程序多,生产周期长,反应过程中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众多以至较难控制。 2.直接酸中和法 一般采用稀水玻璃作为起始原料,经过离子交换出去钠离子,然后通过制备晶核,直接酸化反应,晶粒长大等步骤可制得硅溶胶。 (1) 离子交换除去钠离子: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原料中的钠离子,制得SiO2/Na2O重量比较大的稀溶胶,稀溶胶中钠离子含量已较低。 (2)制备晶核:将上步骤制得的稀溶胶加热并停置一段时间,在稀溶胶中逐步形成数毫微米大小的晶核,与离子交换法中的离子增长反应步骤相似。 (3)直接酸化反应:将稀水玻璃原料及酸化剂(如稀硫酸)持续加入到前述制得的含晶核的稀溶液中,加入过程应注意控制混合液中钠离子的浓度、混合液加热温度、PH值、加入时间等条件。 (4)晶粒长大:上述混合液在控制适当条件下,进行晶粒长大过程,持续长大过程之后,即可制得硅溶胶成晶。 3.电解电渗析法 这是一种电化学方法。在电解电渗析槽中加入电解质,调节电解质溶液的PH值,控制电解电渗析反应的电流密度、温度等反应条件,在制备有合适的电极(如析氢电极、氧阴极)的电解电渗析槽中反应后可制取硅溶胶成品。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并熟悉胶体的电泳现象。 二、实验原理 在胶体溶液中,分散在介质中的微粒由于自身的电离或表面吸附其他粒子而形成带一定电荷的胶粒,同时在胶粒附近的介质中必然分布有与胶粒表面电性相反而电荷数量相同的反离子,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层。 在外电场作用下,荷点的胶粒携带起周围一定厚度的吸附层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运动,在荷电胶粒吸附层的外界面与介质之间相对运动的边界处相对于均匀介质内部产生一电势,为ζ电势。 它随吸附层内离子浓度,电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本实验用界面移动法测该胶体的电势。在胶体管中,以KCl为介质,用Fe(OH)3溶胶通电后移动,借助测高仪测量胶粒运动的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可算出运动速度。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电荷为q,两极间的的电位梯度为E,则胶粒受到静电力为f1=Eq 胶粒在介质中受到的阻力为f2=Kπηru 若胶粒运动速率u恒定,则f1=f2 qE=Kπηru (1) 根据静电学原理ζ=q/εr (2) 将(2)代入(1)得u=ζεE/Kπη (3)

利 用界面移动法测量时,测出时间t 时胶体运动的距离S ,两铂极间的电位差Φ和电极间的距离L ,则有 E=Φ/L , u=s/t (4) 代入(3)得 S=(ζΦε/4πηL)·t 作S —t 图,由斜率和已知得ε和η,可求ζ电势。 电泳公式可表示为: 上式中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ε为介电常数,25℃时,η=0.000894Pa ·S ,ε=78.36,U 为加于电泳测定管两端的电压(V ),l 是两极间的距离(cm ),u 是电泳速度(cm ·s -1)。 三、仪器与试剂 Fe(OH)3胶体,KCl 辅助溶液, 电泳管,直尺,电泳仪 四、实验步骤 1.洗净电泳管,然后在电泳管中加入50ml 的Fe(OH)3胶体溶液,用滴管将KCl 辅助溶液延电泳管壁缓慢加入,以保持胶体与辅助液分层明显,(注意电泳管两边必须加入等量的辅助液)。 2.辅助液加至高出胶体10厘米时即可,此时插入两个铂电极,将电泳管比活塞 辅助液 Fe(OH)3胶体 铂片电极 图2.14.1 电泳仪

物化实验思考题答案四溶胶的制备及电泳现象

1、什么叫溶胶?简述溶胶的制备方法。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2、溶胶为什么有电泳现象?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从而产生电泳现象。影响因素: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离子表面的电荷数,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 值、温度和所加的电压等。 3、简述电泳的两类方法。 微观法:直接观察单个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但对于过度分散的Fe (OH )3和As 2S 3等溶胶和过浓的溶胶,则不易观察个别离子的 运动;宏观法: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 4、简述电动电势的测量原理(结合公式)。 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即 H u K επηζ=(静电单位)或 )(300V H u K ?=επηζ (1)式中,K 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对于球形胶粒K=6,棒形胶粒K=4,在实验中均按棒形粒子看待);η为介质的粘度(泊);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u 为电泳速度(cm ·s-1);H 为电位梯度,即单位长度上的电位差。L E H 300=(静电单 位·cm-1) (2) (2)式中,E 为外电场在两极间的电位差(V);L 为两极间的距离(cm);300为将伏特表示的电位改成静电单位的转换系数。把(2)式代入(1)式得: )(30042V E u L ?=εηπζ (V) (3)对于本实验,固定E 和L 测得胶粒的电泳速度(u =l/t ,l 为胶粒移动的距离,t 为通电时间),就可以 求算出ζ电位:)(30042V L E t l ?=επηζ 5、简述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制备方法:在250mL 烧杯中,加入100mL 蒸馏水,加热至沸,慢慢滴入5mL(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毕继续保持沸腾5min ,即可得到红棕色的Fe(OH)3溶胶。纯化方法:在制备好的胶体中加入6~7g 尿素。 6、本实验中,氢氧化铁胶体不纯化,而是加入尿素后进行电泳实验,为什么? 答:因为在溶胶中加入尿素是为了提高它的密度,使溶胶和盐酸溶液更好的分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设计性实验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 [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 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硅溶胶的制备

硅溶胶的制备 摘要:硅溶胶是高分子二氧化硅微粒分散于水中或有机溶剂中的胶体溶液,广泛应用于陶瓷、纺织、造纸、涂料、水处理、半导体等行业。本文介绍了硅溶胶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几种特殊用途的硅溶胶的制备。阐述了影响硅溶胶稳定性的因素及其性能测试方法。 关键词:无机化学;硅溶胶制备;硅溶胶应用;综述 1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适合用于造纸的含水二氧化硅基溶胶(Silica—based sols)。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硅基溶胶,它们的制备方法和在造纸中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具有高稳定性、高含量SiO2和提高的滤水(drainage )性能的二氧化硅基溶胶的改进方法。 2技术背景[1, 2] 在造纸领域中,含有纤维素纤维以及任选的填料和添加剂的含水悬浮液(称为纸料)被装人流浆箱,该流浆箱将纸料喷到成型网架(wire)上。水从纸料中滤出,从而在网架上形成湿纸幅,然后在造纸机的干燥段对该纸幅进行进一步的脱水和干燥。 通常将滤水和留着(retention)助剂引人到纸料中,以便促进滤水并增加颗粒在纤维素纤维上的吸附,这样它们与纤维一起被保留在网架上。 虽然高比表面积和一定的聚集或微凝胶形成的程度对性能来说是有利的,但太高的比表面积和大量的颗粒聚集或微凝胶形成会导致二氧化硅基溶胶稳定性的显著降低,因此需要使该溶胶极其稀释,以避免形成凝胶。 国际专利申请公开WO 98/56715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含水聚硅酸盐微凝胶的方法,包括混合碱金属硅酸盐水溶液与pH 为11或更小的二氧化硅基材料的水相。该聚硅酸盐微凝胶与至少一种阳离子或两性聚合物一起在纸浆和纸的生产以及水净化中

用作絮凝剂。 国际专利申请公开WO 00/66492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包含二氧化硅基颗粒的含水溶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酸化含水硅酸盐溶液至pH值为1—4以形成酸溶胶;在第一碱化步骤中碱化该酸溶胶;使碱化溶胶的颗粒生长至少10分钟和/或在至少30℃的温度下热处理该碱化溶胶;在第二碱化步骤中碱化所得到的溶胶;并且任选地,用例如铝对该二氧化硅基溶胶进行改性。 美国专利US 6372806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S值为20-50的稳定胶态二氧化硅的方法,其中所述二氧化硅具有大于700 m2/g的表面积,该方法包括: (1)在反应容器中加人阳离子型离子交换树脂(其离子交换能力的至少40%为氢形式),其中所述反应容器具有用于将所述离子交换树脂与所述胶态二氧化硅分离的装置; (2)向所述反应容器中加人SiO2与碱金属氧化物的摩尔比为15:1至1:1且pH值为至10.0的含水碱金属硅酸盐; (3)搅拌所述反应容器的内容物,直到所述内容物的pH 值为8.5—11.0; (4)用额外量的所述碱金属硅酸盐调节所述反应容器的内容物的pH值至大于10.0 ;并且将所得的胶态二氧化硅与所述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同时将所述胶态二氧化硅移出所述反应容器。 (5)美国专利US 5176891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表面积为至少约1000m2/g的水溶性聚 铝硅酸盐微凝胶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下述步骤: (a)酸化包含约0.1—6重量%SiO2的碱金属硅酸盐稀溶液至pH值为2—10.5以制备聚酸;然后在该聚硅酸胶凝之前使其与水溶性铝酸盐进行反应,从而得到氧化钥/二氧化硅摩尔比大于约1/100的产物; (b) 然后在胶凝化发生之前稀释该反应混合物至SiO2含量为约2.0%(重量)或更少,以稳定该微凝胶。因此,有利地是能够提供一种具有高稳定性和SiO2含量及改进的 滤水性能的二氧化硅基溶胶。还有利地是能够提供用于生产具有高稳定性和SiO2含 量及改进的滤水性能的二氧化硅基溶胶的改进方法。还有利地是能够提供一种改进滤水的造纸方法。

氢氧化铁胶体电泳

氢氧化铁胶体电泳 (二)实验目的 (1)电泳法测定ξ电势原理与技术; (2)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确定胶粒电性; (3)掌握界面移动法的电泳的ξ的电势; (三)实验原理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带固定层)向一圾移动,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向另一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显然,胶粒移动的速度与固定层和介质问的电位差有关。通常把固定层与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势(ζ)。由实验直接测出胶体的电泳速度,根据亥姆霍兹方程计算出胶体的电动电势(ζ)。在一般憎液溶胶中,电位数值愈小,则其稳定性众差。当ζ电位等于零时,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聚沉的现象。因此,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都需要了解所研究胶体的ζ电位。 (四)仪器药品 1.仪器(见实验内容) 2.药品 三氯化铁(20%)硝酸银(0.01mol.dm-3) 火棉胶(质量分数为6%) 硫氰酸钾(0.01mol.dm-3)硝酸钾(1mol.dm-3) 蒸馏水 (五)预习提问

1.什么是ζ电势?对胶体的稳定性有何影响? 2.什么是电泳? 3.在整个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4.要准确测定胶体的电泳速度必须注意那些问题? (六)实验结果要求 宏观法测定Fe(OH)3溶胶的电泳电势(ζ) 1.结果要求:ζ=44+5mV 2.文献值:ζ=44mV (七)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些因数 (八)实验内容中思考题回答 1.Fe(OH)3胶粒带什么电荷? 答:Fe(OH)3胶粒带正电荷。 2.电泳速度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胶体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粒子所带的电量及外加电势梯度成正比,而与介质的粘度及粒子的大小成反比。实验还证明,若溶胶中加入电解质.则对电泳会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外加电解质的增加,电泳速度常会降低以至的成零.胶体的电泳速度还与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以及PH值、温度和所加的电压有关.对于两性电解质,如蛋白质,在其等电点处,在外加电扬中位于不移动,不发生电泳现象,而在等电点前后粒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3.实验中所用的辅助液电导率为什么要与溶胶电导率相等?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1、实验背景 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 (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 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

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再探索

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再探索 施巧芳张景辉花蓓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主要报道溶胶纯化程度及辅助液电导率对溶胶ζ-电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氯化钾水溶液为辅助液,胶体渗析至电导率小于200μ/(Ω?cm)时,可获得较好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电导率ζ-电势 电泳方法测定氢氧化铁溶胶的ζ-电势是大多数高校化 学专业开设的基础物化实验之一。现行实验教材中有多种 制备Fe(OH) 胶体的方法,常见的制备方法有水解法[1~3]和 3 胶体的渗析程度也不同,有的教材[3] 胶溶法[2];对Fe(OH) 3 介绍电导率(0.8×104μ/(Ω?cm)即可,有的教材[2]要求溶 胶的电导率为10-5μ/(Ω?cm)左右,有的甚至不渗析[5];所 用电泳仪也各有不同,目前常用的有U型管电泳仪、三管电 泳仪[3](加液较困难)及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型电泳 仪[1,2];所用辅助液主要有盐酸稀溶液[3]和用氯化钾稀溶 液[1,2]。由于ζ-电势受较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实验测 得的ζ-电势不尽相同,与文献[4]报道的理论值往往相差很 大。为了进一步了解ζ-电势与溶胶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 胶体溶液电导率和辅助液电导率对ζ-电势的影响。 1辅助溶液的电导率对氢氧化铁溶胶!-电势的 影响 按文献[1]方法制备氢氧化铁溶胶,然后进行渗析,取渗 析不同时间的胶体,即纯化程度不同,测定其电导率。辅助 液用盐酸和蒸馏水配制,其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用拉比诺维 奇-付其曼U型电泳仪进行实验,U型管的内径为18mm, 以消除管径对ζ-电势的影响[6],测得溶胶电导率对ζ-电 势的关系如图1中曲线2。由图1可见,随着溶胶电导率的 增大,胶体的ζ-电势逐渐减小。电导率越大,ζ-电势越小 是由纯化程度不同引起的。当溶胶中有大量的电解质时,电 解质中与扩散层反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的那些离子将把反离 子压入(排斥)到吸附层,从而减小了胶粒的带电量,使ζ- 电势降低[4]。实验发现电导率越大,在指定槽电压下,流过 胶体的起始电流也越大,这符合部分欧姆定律(例如,溶胶的 电导率为3940μ/(Ω?cm),工作电压为150V时,其起始电 流为10mA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电流逐渐下降,这是由于 部分离子在电极上析出,引起导电离子的数目下降造成的。 溶胶移动3cm后电流降至5.9mA)。随着电导率的降低, 电流越来越小,当电导率小于200μ/(Ω?cm)时,起始电流 已小于0.5mA,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电流基本保持不变。辅 助液的电导率越大,pH越小,通过测定辅助液的电导率与 pH的关系,见图1中曲线1。当电导率小于100μ/(Ω? cm)时,pH在4左右,,这时胶体的ζ-电势有明显增大,主 要原因是氢离子是氢氧化铁溶胶的定电势离子[7],pH的变 化,改变了定电势离子的浓度,从而使氢氧化铁溶胶的ζ-电 势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选择胶体的时候,我们认为选用渗 析过的胶体较好。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

实验名称: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原理; 2、掌握电泳法Fe(OH)3胶体电动电位的测量方法。 二.基本原理 胶体溶液是一个多相体系,分散在介质中的微粒由于自身的电离或表面吸附其他粒子而形成带一定电荷的胶粒,分散相胶粒和分散相介质带有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因此在相截面上建立了双电层结构。当胶体相对静止时,整个溶液呈电中性。但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中的胶粒和分散介质反向相对移动时,就会产生电位差,此电位差称为ζ电势。ζ电势是表征胶粒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及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随吸附层内离子浓度,电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 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 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本实验用界面移动法测该胶体的电势.在胶体管中,以KCl为介质, 用Fe(OH)3溶胶通电后移动,借助测高仪测量胶粒运动的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可算出运动速度。 电泳公式的推导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电荷为q,两极间的的电位梯度为E, 则胶粒受到静电力为f1=Eq 胶粒在介质中受到的阻力按斯托克斯定律(Stokes)为 f2=Kπηru

若胶粒运动速率u恒定,则f1=f2qE=Kπηru (1) 根据静电学原理ζ=q/εr (2) 将(2)代入(1)得 u=ζεE/Kπη(3) 利用界面移动法测量时,测出时间t (s)时胶体运动的距离S(m),两铂极间的电位差Φ(V)和电极间的距离L(m),则有 E=Φ/L, u=s/t (4)代入(3)得S=(ζΦε/4πηL)?t 作S—t图,,由斜率和已知得ε和η,可求ζ电势。 三.仪器和试剂 Fe(OH)3胶体,0.01mol/L KCl溶液,高位瓶,电泳管,测高仪,电泳仪,圆形铂电极2支,直流稳压电源。 四.实验步骤 洗净电泳管和高位瓶,然后在电泳管中加入0.01mol/L KCl溶液,使其高度至电泳管的一半,将电泳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插入电极.(注意两电极口必须水平)。 在高位瓶中加入50ml的Fe(OH)3胶体溶液,赶走导管中的气泡,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 将高位瓶的毛细管由电泳管中间插入底部。缓慢打开活塞,加入Fe(OH)3胶体.一直没过电极.将导管从电泳管中慢慢取出。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记录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胶的制备及电泳 姓名成绩 班级学号 同组姓名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批改日期 年月日

一、实验预习(30分) 1.实验装置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2.实验仿真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3.预习报告(10分)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1)实验目的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及Sb2S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Fe(OH)3及Sb2S3溶胶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3.明确求算ζ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2)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Fe(OH)3溶胶的制备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其结构式可表示为{m[Fe(OH)3]n FeO+(n-x)Cl-}x+x Cl-。 制成的胶体体系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这种胶粒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用符号ζ表示,电动电势的大小直接影响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都可以用来测定电动电势,其中最方便的是用电泳现象中的宏观法来测定,也就是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电动电势ζ与胶粒的性质、介质成分及胶体的浓度有关。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龚晓钟 报告人: 学号:班级: 同组人: 实验时间:2011-4-27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11-5-18 教务处制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 3 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并熟悉胶体的电泳现象。 二、基本原理 在胶体溶液中,分散在介质中的微粒由于自身的电离或表面吸附其他粒子而 形成带一定电荷的胶粒,同时在胶粒附近的介质中必然分布有与胶粒表面电性相反而电荷数量相同的反离子,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层。 在外电场作用下,荷点的胶粒携带起周围一定厚度的吸附层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运动,在荷电胶粒吸附层的外界面与介质之间相对运动的边界处相对于均匀介质内部产生一电势,为ζ电势。 它随吸附层内离子浓度,电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本实验用界面移动法测该胶体的电势。在胶体管中,以KCl为介质,用 Fe(OH) 3 溶胶通电后移动,借助测高仪测量胶粒运动的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可算出运动速度。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电荷为q,两极间的的电位梯度为 E,则胶粒受到静电力为 f 1 =Eq 胶粒在介质中受到的阻力为 f 2 =Kπηru 若胶粒运动速率u恒定,则 f 1=f 2 qE=Kπηru (1) 根据静电学原理ζ=q/εr (2) 将(2)代入(1)得 u=ζεE/Kπη (3) 利用界面移动法测量时,测出时间t 时胶体运动的距离S,两铂极间的电位差Φ和电极间的距离L,则有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2日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耿杰 同组者: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1.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基本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 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 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 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 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 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 从而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 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

氢氧 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 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 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 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 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 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 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 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 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 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 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 电势。ξ 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tv ld εηξ= 式中: ξ -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 -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胶体电泳深度解析

一、胶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关于胶体的结构,一般认为在胶体粒子的中心,是一个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固体颗粒,叫做胶核。在胶核的表面常常吸附一层组成类似的、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当胶核表面吸附了离子而带电后,在它周围的液体中,带相反电性的离子会扩散到胶核附近,并与胶核表面电荷形成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由两部分构成: (1)吸附层 胶核表面吸附着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又吸引了一部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简称反离子),形成吸附层。 (2)扩散层 除吸附层中的反离子外,其余的反离子扩散分布在吸附层的外围。距离吸附层的界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小,到了胶核表面电荷影响不到之处,反离子浓度就等于零。从吸附层界面(图中虚线)到反离子浓度为零的区域叫做扩散层。 吸附层的离子紧挨着胶核,跟胶核吸附得比较牢固,它跟随胶核一起运动。扩散层跟胶核距离远一些,容易扩散。通常把胶核和吸附层共同组成的粒子称为胶粒,把胶核、吸附层和扩散层统称为胶团。 二、胶体为什么会带电? 胶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胶体是高分散的多相体系,具有巨大的界面(总表面积),因而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有选择地吸附介质中的某种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粒。 这里以AgI胶体为例来说明。包围着AgI胶核的是扩散双电层(吸附层和扩散层),胶核和吸附层构成了胶粒,胶粒和扩散层形成的整体为胶团,在胶团中吸附离子的电荷数与反离子的电荷数相等,因此胶粒是带电的,而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式中的m是AgI分子数,m的值常常很大,n的数值比m小得多;(n-x)是包含在吸附层中的反离子数;x为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数。 由于胶核对吸附层的吸引能力较强,对扩散层的吸引能力弱,因此在外加电场(如通直流电)作用下,胶团会从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分裂,形成带电荷的胶粒而发生电泳现象。带电的胶粒向一极移动,带相反电荷的反离子向另一极极移动。因此,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三、胶体应该带什么电?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法扬斯规则表明: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石工1210 段炼学号12021469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了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它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双电层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是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电势大小可由实验测得。 ; 在外电场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电势的基本公式如下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师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采用宏观法。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100ml烧杯3个,胶头滴管2支,25ml量筒2个,等。 2.药品 0.01mol/LAgNO3溶液,0.01mol/LKI溶液,0.005mol/LKCl溶液 四.实验步骤 1.AgI负溶胶的制备 2.辅助液的制备 3.电势的测定 五.数据处理 电压:200V 室温:14℃ L:7.8cm 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

(1)取20ml的碘化钾溶液倒入100ml的烧杯中,然后将18.8ml的硝酸银溶液边搅拌边用胶头滴管滴入烧杯中,滴加结束得到白色的碘化银负溶胶。 (2)关闭活塞,将溶胶倒入U形电泳仪的漏斗中 (3)向U形管中加入辅助液,至4ml处 (4)打开活塞,使溶胶缓慢上升到0刻度左右关闭活塞 (5)将电极插入U形管中,注意平稳 (6)打开电泳仪开关,分别记下溶胶界面上升到0.5cm,1.0cm,1.5cm所用的时间 (7)测量U形管之间的间距 (8)根据量取的数据计算电势 (9)实验结束,关闭电源,收拾好仪器 2.计算碘化银负溶胶的电势 根据附录中的数据和实验测得的数据利用公式 (水的介电常数为7.261×10∧-10) (水的介质动力粘度为1.169×10∧-3) 所以带入数据得: §1=1.43×10-2V §2=1.57×10-2V §3=1.35×10-2V 取平均值:§=1.45×10-2V 六.思考题 1.试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用量一定,需要用滴管滴加药剂,需要玻璃棒搅拌,而且加药剂 时要缓慢滴加。不同点:具体步骤不同,注意事项不同,如胶溶发需小火加热, 而改变介质法需剧烈搅拌。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只有这样电压才会平均分配在溶液与溶胶中,使计算过程方便简单。 2.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 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下降界面的颜色较浅,不太清晰,移动速度快,上升界面则相反。因为电泳开始后,上升界面是AgI在移动,下降界面是Cl离子在移动,Cl离子 的移动速度比AgI要快,所以会发生上面的现象。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凝聚法制备Fe (OH )3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 1.2 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泳速度和溶胶ζ 电位的方法。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一个多相体系,其分散相胶粒的大小约在1nm ~1um 之间。由于本身的电离或 选择性地吸附择性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其它原因所致,胶粒表面具有一定量的电荷;胶粒周围的介质分布着反离子。反离子所带电荷与 胶粒表面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整个溶胶体 系保持电中性。胶粒周围的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 和热扩散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两部分——紧密层 和扩散层。紧密层约有一两个分子层厚。紧密吸 附在胶核去面上.而扩散层的厚度则随外界条件 (温度,体系中电解质浓度及其离子的价态等)而 改变,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符合玻兹曼分布。由于 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着一定数量的溶 剂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它和胶粒作为一个整 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的电极方 向移动。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称为切动面,切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ζ电位,而作为带电粒子的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的表面电θ ?。 胶粒电泳速度除与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外,还与ζ电位的大小有关。面ζ电位不仅与测 定条件有关,还取决于胶体粒子的性质。 ζ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 及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胶体体的稳定性与ζ电位有直接关 系,ζ电位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 胶体越稳定。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当ζ电位为零时.胶体 的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 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外加电场强度下通过测定Fe(OH)3胶粒的 电泳速度然后计算出ζ电位。实验用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 形电泳 仪,如图2所示。活塞2、3以下盛待测的溶胶,以上盛辅助液。 在电泳仪两极间接上电位差E (V )后,在t (s )时间内溶胶 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m),即胶粒电泳速度1()U m S - 为: D U t = 相距为l(m)的电极间的电位梯读平均值1 ()H V m -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