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巴派特与胃粘膜保护演
瑞巴派特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瑞巴派特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瑞巴派特治疗胃溃疡的疗效。
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瑞巴派特+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B组给予铝碳酸镁+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C组给予硫糖铝+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
结果:在总S期和S2期获得率以及溃疡直径减小程度等A组明显高于B、C两组。
结论:瑞巴派特是促进溃疡愈合方面疗效较高的药物。
【关键词】瑞巴派特; 胃溃疡Clinicial Observation on Rebamipid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bamipide on the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Method:93 ex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A、B、 C three groups at random,A: rebamipide+famotidine+amoxicillin+metronidazole ;B: hydrotalcite+ famotidine+amoxicillin+metronidazole;C: sucralfate+ famotidine+amoxicillin+metronidazole. Result:group A obviously prior than group B and C in the reduce degree of gastic ulcer diameter in phase S.Conclusion:Rebamipide is valuable drug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with gastric ulser.Key words: Rebamipide; Gastriculcer胃溃疡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难愈性,且容易发生癌变的疾病,治愈胃溃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瑞巴派特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

瑞巴派特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徐进;杨洁;王斌;陈珺;刘颖;刘涵翰【摘要】目的探讨瑞巴派特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肠道黏膜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G1)、模型组(G2)、瑞巴派特治疗组(G3)、奥沙拉嗪治疗组(G4),每组10只.连续治疗结束后取病变段肠组织,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结肠组织匀浆检测白三烯B4(LTB4)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Px)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环氧合酶-2(COX-2)和5-脂氧合酶(5-LOX)的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IL-10含量.结果治疗后,与G2组比较,G3组和G4组的结肠大体损伤评分、血清TNF-α、IL-1O水平、结肠组织LTB4水平均明显降低,而SOD、GSH-Px的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与G2组相比,G1、G3、G4组COX-2及5-LO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G1组COX-2和5-LOX蛋白表达极弱,与G3、G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巴派特对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结肠组织中SOD及GSH-Px的活性、调节细胞因子、降低COX-2及5-LOX的表达有关.【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6(025)007【总页数】4页(P745-748)【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瑞巴派特;环氧合酶-2;5-脂氧合酶【作者】徐进;杨洁;王斌;陈珺;刘颖;刘涵翰【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十堰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瑞巴派特片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与复发的影响

作者简介:彭乐,本科学历,医师。
作者单位:1.100027,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一科;2.100006,武警北京总队执勤一支队卫生队通讯作者:畅海升,E-mail :sandygyj@163.com 瑞巴派特片对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与复发的影响彭乐1,张亚2,畅海升1【摘要】目的探讨瑞巴派特片对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与复发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8-10至2019-09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接收治疗的Hp 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常规四联除菌治疗患者62例为对照组,在常规四联除菌基础上服用瑞巴派特片治疗患者48例为研究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Hp 根除率和疗效。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6个月,统计随访期间Hp 阳性例数并计算Hp 复发率。
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周的血清白介素(IL )-6、肿瘤坏死因子(TNF )-α、C 反应蛋白(CRP )等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与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和Hp 根除率分别为95.83%和95.83%,高于对照组的80.65%和82.26%;研究组Hp 复发率为10.87%,低于对照组的27.45%(P <0.05)。
研究组治疗2周的血清IL-6[(9.11ʃ1.66)ng /L ]、TNF-α值[(1.25ʃ0.25)μg /L ]、CRP 值[(3.55ʃ1.06)mg /L ]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6[(13.74ʃ2.03)ng /L ]、TNF-α值[(2.17ʃ0.34)μg /L ]和CRP 值[(5.26ʃ1.43)mg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周的血清IL-6、TNF-α和CRP 水平、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与红细胞沉降率均降低(P <0.05)。
瑞巴派特联合胃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老年性胃溃疡临床疗效分析

瑞巴派特联合胃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老年性胃溃疡临床疗效分析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饥饿感和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和黑便。
在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Hp感染可能会导致胃黏膜的损害,从而形成胃溃疡。
由于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较差,Hp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老年性胃溃疡已成为老年患者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老年性胃溃疡,临床上采用胃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
而瑞巴派特是一种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胃溃疡。
本文旨在探讨瑞巴派特联合胃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老年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瑞巴派特联合胃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机制瑞巴派特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黏膜上的质子泵酶活性,有效地降低胃酸的分泌,从而达到减轻胃溃疡症状、促进胃溃疡愈合的作用。
而胃三联疗法是指口服一定的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以达到消灭Hp感染和治疗胃溃疡的目的。
研究表明,联合使用瑞巴派特和抗生素可以显著提高胃溃疡的愈合率,减少胃溃疡复发的可能性。
在老年性胃溃疡的治疗过程中,瑞巴派特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胃酸分泌,减轻患者胃部疼痛和不适的症状。
联合使用抗生素可以迅速清除Hp感染,从根源上杜绝胃溃疡的形成。
瑞巴派特联合胃三联疗法不仅可以对症治疗胃溃疡症状,还可以有效地消除Hp 感染,提高老年患者胃溃疡的治愈率。
二、临床疗效观察为了观察瑞巴派特联合胃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老年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我们选取了一批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这些患者均为Hp阳性,且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部疼痛、饥饿感和腹胀等症状。
具体治疗方案为口服瑞巴派特(20mg,每日2次)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500mg,每日2次)和胃黏膜保护剂(如胃复安,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
胃黏膜保护剂临床应用进展

英文名别名产品名称分子结构分子式C9H7Cl2N5分子量256.09CAS 登录号57381-26-7物理化学性质密度 1.572熔点268-269°C胃黏膜保护剂临床应用进展生理状况下,胃黏膜不断受到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的损伤,由于胃黏膜自身有一系列保护机制,包括黏膜前、黏膜和黏膜后保护,使得胃黏膜在形态和功能上能保持完整。
胃黏膜保护机制受损害时,即使各种损害因子无增强,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也可出现明显损害。
胃黏膜保护剂能明显增强胃黏膜保护能力,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胃黏膜保护机制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胃黏膜保护剂应用于临床,使胃肠道疾病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
传统胃黏膜保护剂◆前列腺素及其衍生物前列腺素(PG)是由必须脂肪酸合成的二十碳的氧合脂肪酸。
PG不能在细胞中贮存,当需要时由细胞内一系列酶促反应迅速使花生四烯酸转化成PG。
外源性PG对胃黏膜上皮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其主要机制有:促进黏液和HCO3-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刺激胃基底细胞向表面迁移,加快胃黏膜修复;提高黏膜磷脂含量防止水容性攻击因子对黏膜的损害;促进Na+、Cl的转运,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
外源性前列腺素口服后被胃酸和胃蛋白酶迅速消化分解,不能发挥其细胞保护作用,而人工合成的PG衍生物可以耐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口服后可以发挥其抗酸和细胞保护作用。
目前上市的PG衍生物有米索前列醇(MP S)、沙前列醇(rosaprostol)、恩前列腺醇(enprostil)。
动物实验表明,预先或同时给予MPS可以防止大剂量阿司匹林、无水乙醇、强酸和强碱诱导的胃黏膜出血和溃疡形成,且这种作用和胃酸分泌抑制无关。
临床使用MPS800微克/天,十二指肠溃疡4周愈合率达60%,胃溃疡4周愈合率达64%,和H2受体拮抗剂无显著差异。
在使用NSAID时同时加用MPS,4周胃溃疡发生率为0,而未加用MPS组胃溃疡发生率为4%。
瑞巴派特片联合胃疡宁丸治疗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效果及对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12月第5卷第36期胃溃疡是一种主要发病于贲门、胃窦及胃角等部位,由幽门螺杆菌(Hp )感染、胃蛋白酶和胃酸过度分泌活化等所致的常见病症,临床以食欲差、嗳气、恶心、反酸及上腹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
胃溃疡活动期主要指胃溃疡的发展程度,这一阶段为胃溃疡病情最重阶段,血清炎症因子、生化因子等在该阶段病情演变中发生相应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疾病进展情况和预后[1]。
降钙素原(PCT )是炎症背景下可由病原微生物刺激所产生,且无法被降解的炎症介质;C 反应蛋白(CRP )是由促炎介质刺激肝脏及上皮细胞所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报道显示,Hp 感染与机体内PCT 、CRP 表达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2]。
现阶段,临床治疗胃溃疡活动期多选用瑞巴派特片,其可抑制病情进展,具有良好疗效,但单独使用对机体炎症介质释放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考虑联合用药方案[3]。
中医认为胃溃疡病机在于气血阻滞、寒湿内生、湿热内生等。
胃疡宁丸具有制酸止血、理气止痛及温中散寒之效。
近年来,胃疡宁丸作为辅助用药在胃溃疡活动期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而关于瑞巴派特片联合胃疡宁丸治疗胃溃疡活DOI :10.19347/ki.2096-1413.202036061作者简介:吴继敏(1985-),男,汉族,陕西西安人,主管检验师,学士。
研究方向:临床检验,免疫,生化。
*通讯作者:张云,E -mail :29138862@.瑞巴派特片联合胃疡宁丸治疗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效果及对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吴继敏,吴娣娣,张云*(西安电力中心医院检验科,陕西西安,710032)中医中药摘要:目的研究瑞巴派特片联合胃疡宁丸治疗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效果及对降钙素原(PCT )、C 反应蛋白(CRP )水平的影响。
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82例胃溃疡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
对照组单用瑞巴派特片治疗,研究组联用瑞巴派特片与胃疡宁丸。
瑞巴派特和胃粘膜保护演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n 1892.Schierbeck证实胃液中含有HCO-3 n 1898.Pavlov发现碱性粘液层可中和胃内的H+
H+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n 1910.Schwarz提出 “no acid, no ulcer” 理论 n 1950.Florey发现胃粘液有pH梯度的存在 n 1960.Code提出胃粘膜屏障(gastric mucosal barrier)概念 n 1963.Shay和Sun提出了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的理论
环肌层 纵肌层 浆膜
• 表面积近800cm2 • 厚度0.3~1.5mm
动脉和静脉
粘膜下层 肌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胃粘膜屏障
• 形态学基础
1.胃上皮腔面膜抗酸特性 2.胃上皮细胞间连接完整性
– 紧密连接 – 中间连接 – 桥粒 – 缝隙连接
细胞保护作用是PG(前列腺素)特有的作用
胃粘膜细胞 保护作用
抑制酸分泌
促进粘液 分泌
促进碱分泌
增加血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胃粘膜损伤因子
• 各种强刺激性食物,饮料 • 胃酸、胃蛋白酶 • 药物,如NSAIDs等 • 幽门螺杆菌 • 胆汁及十二指肠液 • 精神心理应激 • 某些炎性介质 (ET,氧自由基 , PAF,白介素 ) • 某些全身疾病,如尿毒症、肝硬化、慢性肺心病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瑞巴派特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

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瑞巴派特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摘要】加味黄芪建中汤和瑞巴派特三联疗法在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加味黄芪建中汤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暖胃的功效,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瑞巴派特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溃疡愈合,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三联疗法的优势在于综合了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够更全面地治疗患者的症状。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联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消化性溃疡症状,提高愈合率。
治疗机制分析显示,该方案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免疫系统,促进胃黏膜修复和排毒排寒。
综合效果评价认为,该联合疗法是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机制。
【关键词】加味黄芪建中汤,瑞巴派特,三联疗法,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临床研究,机制分析,综合评价,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疾病背景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层,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其主要病因包括Helicobacter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使用、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是其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的亚型,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纳差、肢冷乏力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为主,但疗效有限且易复发。
针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瑞巴派特三联疗法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减少溃疡复发的风险。
这种联合疗法综合运用中医药和现代药物治疗理念,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接下来将对加味黄芪建中汤、瑞巴派特和三联疗法的具体作用进行介绍,并结合临床研究结果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2 治疗方案介绍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而针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患者,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是加味黄芪建中汤。
加味黄芪建中汤是根据患者脾胃虚寒的病情特点,通过使用黄芪、白术、炙甘草等药物来调养脾胃,增强体质,达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制酸分泌
促进粘液 分泌
促进碱分泌
增加血流
胃粘膜损伤因子
• 各种强刺激性食物,饮料 • 胃酸、胃蛋白酶 • 药物,如NSAIDs等 • 幽门螺杆菌 • 胆汁及十二指肠液 • 精神心理应激 • 某些炎性介质 (ET,氧自由基 , PAF,白介素 ) • 某些全身疾病,如尿毒症、肝硬化、慢性肺心病等
胃黏膜的损伤因子
n 过冷、过热或粗糙的刺激性食物 n 酗酒、烈性酒以及浓茶、浓咖啡
精神心理应激
刺激性食物
Helicobacter pylori
尿素酶产氨
胃粘膜屏障破坏
VacA及 CagA
Hp感染
上皮细胞分泌IL-1, IL-2, IL-8及TNF
上皮细胞损伤
胃粘膜中性 粒细胞浸润
溃疡形成
胃泌素分泌增加 泌酸增加
1.下调致癌基因蛋白 (Oncogenic protein) 2. 抑制癌细胞的生存素(survivin) 抑制胃癌细胞分裂
自由基抑制作用( in vitro )
对中性粒细胞产生O2-的抑制作用
方法: 在发fMLP(中性粒细胞膜受体激动剂)作用下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O2- ,用lucigenin化 学发光强度表示,结果膜固思达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白细胞活性氧O2-的产生。
给药前后胃粘膜内IL-8含量变化
对象:组织学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22例 方法:膜固思达100mg tid,疗程3个月,以ELISA法测定胃粘膜内IL-8含量
胃粘膜保护剂应具备的条件
• 可中和,吸附侵袭因子
• 能促进胃粘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 • 增加胃粘膜血流、疏水性及促进上皮修复
• 促进PGE,EGF,TF,GF等保护因子的合 成
• 可黏附于创面并有保护作用 • 可阻止炎性介质的形成
常用的胃粘膜保护药物
1 .降低胃内酸度的药物
(1)抗酸药:中和胃酸 (2)抗胃酸分泌药
药理作用
麦滋林-S Marzulene-S
惠加强G Wycakon-G
德诺 丽珠得乐 盖世龙 Gaslon N 硫糖铝
胃溃宁
施维舒 Selbex
膜固思达 Mucosta
L-谷氨酰胺水 溶性奥
增强粘液分泌、促进PG合成
吉法脂 Gefarnate
促进组织修复
胶体次枸橼酸 增强粘液分泌、促进PG合成;不溶性铋盐与
ICAM-1 CD11b/CD18
(血管障碍)
浸润
弹性蛋白 酶释放
血管内皮细胞
京都府立医科大学 第一内科 吉田憲正先生 監修
正常
防御因子
粘膜 粘膜屏障 粘膜分泌HCO3粘膜血流 粘膜内PG
糜烂
攻击因子
胃酸、胃蛋白酶 促胃泌素
壁细胞数目 副交感神经兴奋 药物因素(NASIDs)
其他因素
内分泌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应激、遗传、环境 体质、药物
Down
膜固思达-主动型新一代胃黏膜保护
剂 ~修复组织及黏膜保护~
1. 增加PG合成及PGE-R表达 2. 增加粘液、胃碱分泌 3. 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4. 促进溃疡修复 5. 促进胃黏膜细胞的更新 6. 促进HSP表达 7. 促进NO表达 8. 促进各种生长因子( EGF/EGF-R、 HGF、 VEGF)合成
H+
n 1910.Schwarz提出 “no acid, no ulcer” 理论 n 1950.Florey发现胃粘液有pH梯度的存在 n 1960.Code提出胃粘膜屏障(gastric mucosal barrier)概念 n 1963.Shay和Sun提出了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的理论
攻击系统 胃酸及胃蛋白酶
对照 (DMPO+H2O2+FeSO4)
瑞巴派特 0.1mM 0.2mM
0.5mM 1mT
Yoshikawa, T., et al. : Arzneim. Forsch. / Drug Res., 43(Ⅰ), 3, 363, 1993
促进胃粘膜PG合成
对象:健康成年男性 方法:膜固思达100mg tid,疗程1周,以RIA法测定胃粘膜内PGE2
■胃粘膜PGE2含量増加作用
(ng/克湿重)
300
膜固思达
安慰剂
安慰剂 1週
2週間以上
wash out 期
测PGE2
膜固思达 1週
P G 200 E2 含 量
100
0
n=7, Mean±S.E.
** : p<0.01 (student‘s t-test 检验)
**
1周后 安慰剂
1周后 膜固思达
中村 肇ほか : 臨床成人病, 19(6), 1109, 1989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反应 引起细胞死亡
自由基的危害
蛋白变性和酶失活
DNA链损伤 核酸碱基改变
参与胃癌的发生
自由基的危害
胃黏膜微循环障碍
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 裂解结缔组织蛋白,导致组织损伤
What is Gastric Inflammation ?
NSAIDs
铋CBS
蛋白质螯合
马来酸伊索拉 定
硫糖铝 Sucralfate 替普瑞酮 teprenone
瑞巴派特 rebamipide
增加粘膜血流,加强细胞间结合 络合胃粘膜的粘蛋白,结合胃蛋白酶
促进粘液分泌, 促进PG合成,抑制自由基
膜固思达-主动型新一代胃黏膜保护剂
主动型双向生 物调节的胃黏
膜保护剂
被动的胃黏 膜保护作用
瑞巴派特与胃粘膜保护
胃黏膜保护的认识与发展(1)
• 1692.Viridet发现胃液是酸性的 • 1823.Prout证实胃液中所含酸性物质是盐酸 • 1835.Schwann发现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 • 1946.Price&Lee将带血管狗器官 缝于胃(与
胃液接触)—器官被消化
胃黏膜保护的认识与发展(2)
• 1886.Frenzel将活蛙的两只腿,分别放入 0.2%盐酸溶液和0.2%盐酸+胃蛋白酶混 合溶液中,发现前一只腿仅有皮肤被消化, 而后一只腿皮肤和肌肉均被消化。证实盐 酸及胃蛋白酶协同消化作用
n 1892.Schierbeck证实胃液中含有HCO-3 n 1898.Pavlov发现碱性粘液层可中和胃内的H+
H.pylori STRESS
中性粒细胞活化
自由基
粘膜损伤
+胃酸
胃炎
溃疡
自由基致胃粘膜损伤的发生机制
NSAIDs
H.pylori
胃Mu粘ic膜no細jsua胞ry..・.OH
自由基产
生 H2O2
O2
LT-B4 (白三烯)IL-8
活化
粘附分子表达
中性粒细胞
CD11b/CD18(粘附分子)
粘附与血管 壁
促进胃粘液分泌
单次口服膜固思达100mg(健康成年男性)
1hr
2hrs
4hrs
6hrs
未见药物残渣,服药2小时后,观察到粘液明显增加。
Akamatsu T. et al.: Progress in Medicine, 17(6), 1527, 1997 (Japanese)
通透性
抑制胃粘膜损伤的作用机制
監修:熊本大学臨床検査医学:岡嶋研二
胃 胃蛋白酶
粘
膜
损
伤
活性氧
()
中性粒细胞
抗酸药与Rebamipide的联合用药
-促进溃疡的治愈-
痛み
胸やけ
中性粒细胞 弹性蛋白酶
()
胃粘膜
監修:熊本大学臨床検査医学:岡嶋研二
胃 Rebamipide
粘
膜
障
害
活性氧
()
中性粒细胞
瑞巴派特抑制炎症反应
l 抑制IL-8产生 l 抑制中性白细胞的活化浸润 l 抑制单核细胞浸润 l 抑制超氧化物的产生 l 清除自由基
幽门螺杆菌 药物、胆 酒精等 身心因素
防御系统 黏液-HCO3-屏
黏膜屏障 上皮修复 黏膜血流 细胞保护 前列腺素等
胃黏膜保护的认识与发展(3)
• 1970.Blocke发现H2受体—胃泌酸机制 • 1975.Jacobson提出细胞保护(cytoprotection)概念 • 1980.W&M提出胃粘膜Hp感染理论 • 1981.Williams证实胃粘膜表面存在pH梯度
生物调节机制还体现在:
1.上调抗癌基因蛋白 (anti-Oncogenic protein) 2. 上调正常黏膜组织的生存素(survivin) 促进正常黏膜细胞有丝分裂
Mucosta对胃黏膜的生物调节(Biregulation)
~抑制炎症~
1. 抑制H.p对内皮细胞的黏附 2. 改善胃黏膜的通透性 3. 抑制黏附分子CD18 的表达 4. 主动抑制IL-8产生 5. 主动清除自由基 6. 主动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及浸润 7. 主动抑制单核细胞活性及浸润 8. 主动抑制核因子NF-kB的产生
(×103 counts/min)
8
Mean±S.E.
化6
学
发 光
4
强
度2
0
对照
0.1
Ogino, K., et al. : Eur. J. Pharmacol., 212, 9, 1992
0.2
0.5
瑞巴派特
1.0 (mM)
自由基抑制作用( in vitro )
药效药理
■ 清除 .OH作用
方法: 在FeSO4和 H2O2作用下生成.OH ,用DMPO作自旋捕捉剂,采用ESR电子自旋共振法,研 究膜固思达对.OH 的作用。结果提示膜固思达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从而能够抑 制自由基对粘膜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