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或专业代码:125400 授管理学硕士学位)一、学科概况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是为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层次而设置的专业学位。
2010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次确定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及技能,熟悉旅游业务实际,具有优秀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旅游管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旅游业关联性强、辐射面广和构成复杂的特点,注重旅游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方法。
三、研究方向1、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梁旺兵南宇欧阳正宇柴亚林)2、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高亚芳杨阿莉毛笑文)3、旅游产业与新型旅游业态发展(把多勋魏宝祥王耀斌王力)四、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攻读和在职攻读两种,年限分别为2年和3年,全部实行学分制。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不能提前毕业,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原则上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第二学期末开展中期考核分流工作;在职攻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节假日和寒暑假集中上课学习,原则上第一、二、三、四学期(学习)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五、六学期(学习)以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
全日制攻读需至少修满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政治2学分、外语2学分)4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10学分;在职攻读专业硕士需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政治2学分、外语2学分)4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少于12学分。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目标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旅游管理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毕业后,能够胜任旅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及有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总体概况、优势与特色我院旅游学科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孕育期。
改革开放后部分教师一直在全校开旅游学科的校选棵,极受欢迎,引导了相当部分的学员就业于旅游业,成为开设旅游学科专业教育的历史基础。
1993年正式挂牌招收本科生。
1995年起依托相邻学科,陆续招收旅游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前后3人。
2000年我院被上级单位批准为湖南省第一个旅游管理硕士点单位。
我院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四个:一是旅游企业管理(含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等),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三是旅游文化管理,四是旅游与社会发展。
这四个方向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相比,具有以下特色:(一)部分基础研究领域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在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我们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中国旅游发展史》,重点揭示了旅游现象从起源到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总体上的演化规律,从文化史的角度揭示了旅游现象和旅游科学的文化性。
在旅游规划编制的操作水平方面,我们和国内先进水平是持平的,但基础理论研究有超前,我们出版了《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学界权威人士评论为“第一次对旅游规划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总结”而居领先地位。
我院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旅游伦理”的研究框架,在全国旅游学术界引起反响。
此外在区域旅游的研究领域中提出了“非优区理论”、“旅游资源复式评价理论”、“市场导向性旅游规划”等,在全国有创新意义。
(二)面向旅游经济的主战场,应用研究成果的转化率高本院的应用成果多是集中在与旅游地规划、酒店和旅行社设计等的应用性课题上,针对制约旅游企业发展的普遍和突出的现实问题,研究出旅游生产力转化成旅游产业效益的途径,在实证的研究和应用的研究素材上,注意理论的总结,特别是在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设计方面,在全国有一定建树。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20203)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旅游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从旅游服务企业的特点出发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主要容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需求的特点与旅游服务的组合问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饭店旅行社企业集团化经营问题;旅游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旅游服务文化与伦理;中外旅游企业管理比较;旅游行业管理的组织体制与产业政策,我国旅游行业管理现状及体制改革;全球化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问题。
2.旅游市场开发旅游市场开发方向包括对旅游企业营销和旅游目的地营销两个领域进行的专门研究。
旅游企业营销主要是研究旅游市场规律和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企业营销的理论、方法、战略与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从现代旅游空间系统角度剖析目的地市场运动规律,结合对目的地管理的总体分析,研究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旅游营销战略、营销计划以及营销控制方案。
3.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主要研究容包括: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旅游规划的理念;国外旅游规划比较研究;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技术、容、体例与结构;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联系与制约;旅游景观的种类与特性,园林构景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理论下的景观技术;城市旅游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城市旅游的开发模式;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与开发实践;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旅游地发展的战略、计划、质量管制策略、增长管理模式;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效果;中外旅游活动管理的比较;旅游发展相关的法律问题;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等。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需修完课程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满足相关综合素质要求;2.培养期限为两年,包括学习两个学年的课程,完成一年的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
三、培养模式:1.开设专业课程,涵盖旅游管理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1.旅游经济学:介绍旅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旅游经济学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2.旅游规划与管理:讲授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3.旅游市场营销:介绍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4.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介绍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在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5.旅游法律与政策:讲授旅游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在旅游法律和政策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6.旅游地理学: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了解和应用能力;7.旅游与文化:剖析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在旅游与文化方面的研究能力;8.旅游案例分析: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限内,要求学生完成一年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并对旅游管理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毕业要求:在培养期限内,学生需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管理领域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七、综合素质要求:在培养期限内,学生需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包括良好的学术道德、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八、开设课程的教学团队:九、课程评估与修改:每学年结束后,应对课程进行评估和修改,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硕士)()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热爱专业,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与方法;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4.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和资料,能够撰写外文论文。
5.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研究方向01旅游开发与规划02旅游经济与文化03旅游生态与环境04旅游区域与企业管理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前一年半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后一年半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
具体见教学计划表。
五、培养方法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使研究生牢固掌握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发挥整个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习或野外考察,组织课堂讨论等。
导师负责安排和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写出考核评语。
教学实践活动记1学分,在第四学期进行。
导师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结束后,组织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术活动研究生需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学习期间作学术报告至少1次,听学术报告、讲座等至少10次。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对象
本研究生培养方案面向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包括:旅游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旅游学、英语语言文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
二、学制
根据国家法规,本科生培养时间在2-3年,期间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并在毕业论文中取得较高的成绩,才能正常毕业。
三、专业结构
本培养方案在学分制度下综合运用国内外有关旅游管理领域专
业知识和实践,以完成本科生学习任务。
本培养方案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共计60学分,包括:
(1)学科基础课:
包括旅游概论、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发展、旅游行业概论、旅游企业经济学等课程,共20学分。
(2)专业课:
包括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营销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调查、旅游策划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会展管理、外宾接待、旅游信息技术等课程,共40学分。
四、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点,需要学生提出一个研
究课题,以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方案设计完成后提交毕业论文,并于审核周期内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五、师资力量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具有教授、副教授及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授课、科研及管理能力,以保证本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和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成果。
六、毕业条件
1.达到学生所在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要求;
2.取得本科生毕业论文高分;
3.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不少于70%);
4.本科生参加毕业考核后,取得较高的成绩。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1.1研究方向及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旅游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当前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需求。
该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市场营销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旅游生态环境管理和旅游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该专业中,学生将掌握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学习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掌握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熟悉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和开发,了解旅游业的环保建设,掌握制定和执行旅游政策等技能和能力。
1.2培养内容及系统课程1.2.1培养内容该课程涵盖以下内容:-旅游业概述-旅游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组织和管理旅游公司-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政策制定1.2.2系统课程为了确保学生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该专业设置了以下的系统课程:-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旅游业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目的地规划学-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政策制定1.3培养模式及要求该课程采用全日制培养和非全日制培养的方式实现。
全日制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制一般为3年。
推荐的学习方式是全日制和业余结合,将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同时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旅游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实习,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将被指定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以总结和展示他们所学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2硕士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因为旅游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许多高薪、稳定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在以下行业就业:-旅游公司-酒店和度假村-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旅游咨询公司-政府机构他们可以担任以下职位:-高级管理者-营销和销售经理-项目经理-行销和公共关系经理-分析师和顾问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创业,成立自己的旅游企业。
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定稿

海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S X1525004)一、学科简介旅游管理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规律,并将其应用于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流程管理等领域,重点研究旅游现象的基本规律、旅游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
本学科紧密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南海旅游发展的需求,重点在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信息管理、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在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化,国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之下,本学科的发展具有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从事旅游管理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旅游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诚实正直,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谦虚谨慎,理论联系实际,养成积极探索、不断进取的优良学风。
3. 系统掌握旅游管理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旅游管理的发展方向、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和学科研究前沿问题。
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计算机、数理统计及其他科学分析工具,具有独立从事旅游管理学科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本学科的外语文献资料,并能直接运用外语参与学术活动或从事实际管理工作。
5. 坚持体育锻炼,注重性格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介绍
1
2020年4月19日
广州大学旅游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
一级学科: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旅游管理 (代码: 120203 )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本学科情况介绍
本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肖星教授。
设有旅游开发与规划策划、区域旅游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会展经营管理等4个研究方向,分别以肖星教授、胡幸福教授、赵克禹教授、刘松萍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有陈文君、彭建军教授和方忠权、彭顺生等21名副教授,10名讲师,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12 人。
导师梯队年龄、学历、学缘、职称和研究特长构成合理,学术水平高(不少人是国内颇有影响的知名旅游专家)、成果丰,近5年共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28部(其中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权威与核心期刊80多篇),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地厅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主持完成省部、地厅级纵向研究课题 20多项,各类横向研究课题80多项,获科研经费400多万元。
本硕士点人才培养的最大特色和优势在于依托中法两国政府间旅游高等
教育合作项目,立足广州,面向全国,辐射欧洲。
所设五个研究方向均紧密结合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互间逻辑联系密切,教学相辅相成,既做到了厚基础、宽口径,又有个性鲜明的专攻方向,十分利于研究生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深层提高。
导师团队在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更注意积极承担并完成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委托的各类旅游课题,从而既适应了社会的广泛需求,也使旅游管理这样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科研经费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着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旅游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经过三年学习,要求研究生具备较为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和系统的旅游管理学科专门知识,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的本学科前沿动态,熟悉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毕业后既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胜任管理、经营和策划工作,也适合在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四、培养方式
1.复试后被录取者,全部免学费!
2.参照<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执行
五、研究方向及其内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