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YGC-1-1146-2018 金针菇安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SDNYGC-1-1146-2018

金针菇安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编制人:宫志远任海霞万鲁长黄春燕任鹏飞曲玲郭惠东常猛高瑞杰

所在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1.栽培设施

栽培设施建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方,应利于控温、控湿、控光和防治病虫害。可采用设施菇棚、冷库菇房及人防工程设施栽培。

(1)设施菇棚

根据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建造设施菇棚,最好配置保温、通风、增湿等设施;一般棚顶覆盖无滴膜,上覆草苫,棚顶上方架空搭盖遮阳网,保持棚内光线均匀;棚内地面平整,棚外配置畅通的排水系统。

(2)冷库菇房建造

冷库菇房应根据生产规模大小建造,单库房容积应根据栽培袋存放数量来定。菇房内设置适当的层架,配置与冷库菇房大小相匹配的制冷机及制冷系统、风机及通风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配置健全的消防安全设施,备足消防器材。

(3)人防工程设施

需要配置良好的加湿、通风系统和光照设施。

2.栽培季节

利用设施菇棚培金针菇,应安排在9~11月份栽培,至次年3~4月份结束生产。若采用冷库菇房及人防工程设施栽培,则可进行周年生产。

3.菌种

(1)品种选择

选用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发菌及出菇快、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保鲜期长的品种,从具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并可以清楚地追溯菌种的来源。新引进菌株应通过出菇试验,观察其农艺性状及生产性能。

(2)菌种质量要求

①母种。金针菇母种要求菌丝健壮、整齐、生长旺盛、粉孢子少、菌落均匀,在适温下10天左右菌丝长满试管斜面;

②原种和栽培种。固体原种和栽培种应菌丝粗壮、洁白、浓密、生活力强,污染和无老化现象。菌丝健壮,菌龄适宜,固体菌种菌龄30~35天。

③液体菌种。菌液澄清透明,无异味,菌液内悬浮着球状菌丝体,菌球呈白色,大小一致、分布均匀,菌球周边菌丝明显。液体菌种菌龄4~6天为宜,液体菌种培养好以后立即使用,尽量不存放。

4.培养料

(1)培养料配方

配方1:阔叶树木屑48%,玉米芯粉20%,麦麸25%,玉米粉5%,糖1%,碳酸钙1%。

配方2:玉米芯粉70%,麦麸20%,大米糠4%,玉米粉4%,糖1%,碳酸钙1%。

配方3:木屑73%、麦麸25%、糖1%、碳酸钙1%。

配方4:棉籽壳39%、木屑39%、麦麸20%、糖1%、碳酸钙1%。

配方5:玉米秸秆粉45%,花生茎蔓粉25%,麦麸20%,玉米粉5%,豆粕粉4%,碳酸钙1%。

以上配方pH值均调至7.0~7.5,含水量60%~65%。

(2)拌料

按配方比例准确称好主料和辅料,混合均匀,适量加水,培养料含水量达到60%~65%为宜,pH值7~7.5。

5.装袋

菌袋规格:折径17厘米×长度34厘米,一头开口,用于装料、接种、出菇,另一头密封、折角。

栽培瓶规格:聚丙烯塑料瓶,容量750~1000毫升,口径7厘米。

配制好的培养料一般使用专用机械装袋或装瓶,没有机械也可人工装袋,装料高度一般为14~15厘米,装料约0.35~0.4千克(干重)/袋。装袋要松紧适宜,过紧透气不良,影响菌丝生长,过松则薄膜间有空隙,易染杂菌,且不利于出菇。

培养料拌好后及时装袋,拌好一批料须当天装完。

6.灭菌

如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高压灭菌工作压力0.15MPa,温度125℃,保持1.5~2小时;如采用常压灭菌,先用猛火烧,使料温在5小时内达到100℃,稳火保持12小时,焖8~10小时以后将菌袋取出。

7.接种

灭菌结束后将菌袋(瓶)移入消毒过的冷却室内冷却,菌袋冷却到25℃以下,按无菌操作要求接种,做到规范、准确、迅速。每袋接入固体栽培种20克左右,一般500毫升瓶装菌种接25~30袋。液体菌种一般采用专用接种设备将菌液均匀喷淋在料面上,每瓶接种3~5毫升。

同一批灭菌的菌袋要一次性接完,接种后及时将菌袋移入培养室发菌。

8.发菌培养

接种后的菌袋移入培养室内进行发菌培养。培养室应清洁、干燥、通风、遮光,门、窗安装防虫纱网,并能防鼠。培养室在菌袋移入之前要全面消毒,菌包摆放不能太密集,适当间隔。

培养室控制温度18℃~20℃,空气湿度60%~70%,适当通风。发菌期一般为30天左右,发菌过程中定期检查菌丝长势及杂菌发生情况,每隔7~10天将菌袋上、下互换位置,发现杂菌污染袋要及时集中处理。

9.出菇管理

(1)搔菌

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情况及菇房温度条件分批开袋。开袋时先松口而不直接撑口。搔菌时间应视菌袋发育情况而定,一般菌丝长满后5天左右,当菌丝体表面有黄色水珠出现时为最适宜。搔菌时用搔菌耙或铁丝钩先将老菌种扒净,再轻轻把表面菌丝划破,但不要划得太深,然后将料面稍整平。搔菌后要把塑料膜筒拉直,整齐排放在床架上,应及时遮盖薄膜,防止菌料表面干燥。为防止杂菌侵染,手和耙在使用前应先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处理。

(2)降温催蕾

搔菌和盖膜后即可降温催蕾,控制菇房内温度在12℃~15℃,空气相对湿度85%~90%,每天揭膜通风1~2次,每次通风时间20分钟,给予一定的散射光或灯光,经7~10天针状菇蕾即可形成。菇蕾出现后每天通风最少2次,每次20~30分钟,揭膜通风时要将膜上水珠抖掉,以免滴在菇蕾上引起病害。

(3)适时抑蕾

当菌袋料面现蕾后3~5天,菌柄长至1~2厘米时及时进行抑菌。抑菌期间温度降至6℃~8℃,停止喷水,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加大冷风通气量,每次通风0.5~1小时,CO

浓度控制在0.11%~0.15%范围内,增加光照强度(可

2

用40瓦日光灯)。通过上述条件约3~4天的管理,子实体虽然生长缓慢,但菇丛健壮、整齐、密集。

(4)出菇管理

抑蕾后,将菇房温度调至8℃~13℃,最高不超过15℃,温度过低子实体生长过慢,而过高生长不整齐,易开伞;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0%,适量

浓向地面和空间喷水;及时套袋促使菇丛直立伸长,结合保湿轻通风,控制CO

2度不超过0.6%;以80~100勒克斯光照强度诱导菇丛整齐生长,防止发生扭曲。若菇棚温度超过15℃时,应降低空气湿度,加大通风。经7~10天,即可采收。

10.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管理

子实体生长其环境条件参数:温度为8℃~10℃,相对湿度为80%~85%,CO

2浓度为1000μL/L~2000μL/L,光照为150~300勒克斯,照射时间为每天0.25小时,时间为8~10天。子实体生长时不需要刻意进行光照,一般查库时开灯就能满足需要,室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

抑蕾结束后,子实体逐步进入快速生长期,应加强温、湿、氧、光等诸方面的综合管理。温度控制在68℃~13℃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80%~90%,为了抑

浓度,一般每天通风1~2次,制菌盖生长,促进菌柄伸长,可适当提高袋内CO

2

每次约20~30分钟,光线主要是进行弱光培养。

11.采收及采后管理

(1)采收

适时采收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一般当菌柄10厘米以上,菌盖内卷半球形,菌体鲜度好时即可采收。采收时,一手按住栽培袋口,一手握菌柄,轻轻整丛拔出,勿折断菌柄。

(2)采后管理

采收后及时清理料面,去掉死菇和杂质,按菌丝体生长阶段管理,菌丝恢复生长后即可催菇。金针菇一般可采收2~3潮,后期菌袋如失水过多,应及时补水,也可结合补肥,从而提高后期产量。

(3)清料

每批金针菇采收后,及时清理废菌袋,对清空菇房进行清洗及蒸汽消毒处理,对生产场地及周围环境定期冲刷、消毒。

12.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采取“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综合防控措施,以化学防控为辅,确保金针菇优质高产。

(1)农业防控

①选用抗病抗逆、适应性广的品种,定期复壮,培育适龄、健壮的出菇菌体;

②规范培养料灭菌操作和接种操作,发菌场所保持整洁卫生、空气新鲜,降低空气湿度;

③发菌期定期检查,发现杂菌污染袋,及时剔除,集中处理;

④加强出菇区环境的卫生管理,出菇区走廊每天清洗一次,菇房每次使用前后用蒸汽高温消毒;

⑤发现子发病实体和菌袋时,及时清除、隔离,摘除病菇及清理菌袋,废料和废菇需清运至离生产区50米以外的地方,并妥善处理。

(2)物理防控

菇房走廊及发菌室悬挂粘虫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5瓦)、黑光灯(20瓦)或捕鼠器,菇房门口及通风口设置空气净化过滤器和防虫纱网,出菇期间进出菇棚做到随手闭门,门口设置消毒防虫隔离带。

(3)生物药剂防控

有限度地使用部分低毒性的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制剂防控病虫害,在无菇期或避菇使用。

(4)生态防控

适当控制培养料含水量;低温发菌,降低空气湿度,适度通风;出菇期控制适宜温度和空气湿度,以低限为宜,避免高温高湿,及时通风,适宜光照。

(5)化学防控

化学预防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发菌场所在非培养期,可使用低浓度氯溶液对培养场地进行淋洗消毒处理,出菇区可用石灰水消毒处理。在发菌场所遭受害虫严重侵袭的紧急情况下,宜使用植物源农药制剂进行喷雾和熏蒸处理,但不应对菌丝体和子实体产生药害或污染。

备注:本技术规程摘编于DB37/T 1655-2010《有机食品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