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参考文献30篇
参考文献引证文献共计 19 篇

主题: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研究内容:1. 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独特的韵律结构和意境表达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旨在深入了解其独特魅力和影响。
2. 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
其中《诗经》的韵律美学思想最为丰富多样,如“诗以言志,故谓之诗”,“诗以达意,故谓之诗”,这些传承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韵律思想,为后世诗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代诗人在继承和发展古代韵律美学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具有汉代特色的诗歌艺术。
在《楚辞》中,屈原激扬文字的魔力大胆创新韵律结构,开启了我国古代诗词的新篇章,使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更加丰富多彩。
4. 唐代是我国诗词韵律美学的全盛时期。
唐诗的韵律美学在结构和意境上都达到了高峰,如李白的豪放、王维的清丽、杜甫的沉郁等不同风格的诗歌在韵律美学上各具特色,成为我国古代诗词韵律美学的典范。
5. 宋代诗词在韵律美学方面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苏轼的豪放、辛弃疾的激昂、李清照的柔婉等不同风格的诗歌都表现出了宋代诗词韵律美学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
6.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在结构和形式上进一步丰富和变化。
明代的徐祯卿、袁牧等诗人在韵律美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形成了明代独特的诗词风格。
清代的董含、袁枚等诗人则在韵律美学上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
7. 当代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诗人通过对传统韵律美学的继承和发扬,使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1. 吴国良. 《我国古典诗歌研究》. 北京:我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黄国辉. 《我国古代诗词美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王一平. 《我国古代诗韵美韵语新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 李小军. 《我国古代诗和词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刘明. 《论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学》. 北京:我国文学出版社,6. 张强. 《我国古代诗词的审美价值》.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7. 刘琦. 《我国古代诗词的音律美学研究》. 北京:我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8. 赵丹. 《我国古代诗韵与现代文学》. 北京:我国文史出版社,2020.9. 王文明. 《我国古代诗词的韵律魅力》. 北京:我国文化出版社,2022.10. 范国忠. 《我国古代诗词的节奏美学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11. 汪健. 《我国古代诗词的意境美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6.12. 郝立. 《我国古代诗词的现代价值》.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8.13. 简宁. 《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30.14. 刘璐. 《我国古代诗词的形式美学研究》. 北京:外文出版社,2032.15. 杨明. 《我国古代诗词的音乐美学研究》. 北京:我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34.16. 马晓. 《我国古代诗词的意象美学研究》. 北京:我国文艺出版社,2036.17. 薛东. 《我国古代诗词的品格美学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038.18. 贾岩. 《我国古代诗词的心灵美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罗峰. 《我国古代诗词的情感美学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42.这些文献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文献资料,是本文研究我国古代诗词韵律美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之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之参考文献参考文献[2]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版。
[5]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6] [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第1版,第177、183、190页。
[7]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董果良译,2002年版,第210页。
[8] [美]肯尼斯"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21年11月第1版,第37、45、54页。
[20] 丁松泉:《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5月第1版。
[22] W.Arthur Lenis,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23] Henry Kissinger,America at the Apex. The national interest,Summer ,2001, p15.[26] Raymond Vernon, Sovereignty at Bay: The Multinational Spread of U.S. Enterprises, New York & London: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1971.[27] Robert Gilpin, U.S. 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New York: BasicBooks,Inc.,Publishers,1975.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参考文献——精选推荐

参考⽂献参考⽂献1 吴正, 王为. 华南沿海⽼红砂的成因与古地理环境.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1997, 27(6): 537—5422 陈居成, 曾从盛, 吴幼恭. 闽东南沿海⽼红砂的分布与沉积地貌特征. 台湾海峡, 1998, 17(1): 50—543 ⾦志敏, 廖秉良, 吴正. 华南沿海“⽼红砂”红化作⽤研究. 科学通报, 1994, 39(12): 1122—11244 吴正, 黄⼭, ⾦志敏, 等. 华南沿海⽼红砂的成因与红化作⽤. 地理学报, 1994, 49(4): 298—3055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中国东南沿海⽼红砂研究综述. 台湾海峡, 1997, 16(3): 363—3706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闽东南沿海⽼红砂与晚第四纪环境演变. 中国沙漠, 1999, 19(2): 100—1147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闽东南沿海⽼红砂沉积地层与形成时代. 中国沙漠, 1999, 19(4): 338—3428 吴正, 王为, 谭惠忠, 等. 闽南粤西沿海⽼红砂的沉积年代. 科学通报, 2000, 45(5): 533—5379 谭惠忠, 吴正. 闽粤沿海⽼红砂的热释光测年. 中国沙漠, 2001, 21(4): 393—39610 Huntley D J, Godfrey-Smith D I, Thewalt M L W. Optical Dating of sediments. Nature, 1985, 313: 105—107[DOI]11 Wintle A G, Huntley D J.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of a deep-sea sediment core. Nature, 1979, 279: 710—712[DOI]12 Aitken M J. An introduction to optical dating: The dating of Quaternary sediments by the use of photon-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3 Godfrey-Smith D I, Huntly D J, Chen W H. Optical dating studies of quartz and feldspar sediment extracts. Quat Sci Rev, 1988, 7: 373—380[DOI]14 Prescott J R, Robertson G B. Sediment dating by luminescence: A review. Rad Meas, 1997, 27: 893—922[DOI]15 Wintle A G, Murray A S. A review of quartz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evance in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on dating protocols. Rad Meas, 2006, 41: 369—391[DOI]16 Murray A S, Olley J M. Precision and accuracy in 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sedimentary quartz: A status review. Geochronometria, 2002, 21: 1—1617 Ballarini M, Wallinga J, Murray A S, et al. Optical dating of young coastal dunes on a decadal time scale. Quat Sci Rev, 2003, 22: 1011—1017[DOI]18 Murray A S, Funder S.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of a Danish Eemian coastal marine deposit: A test of accuracy. Quat Sci Rev, 2003, 22: 1177—1183[DOI]19 张虎男, 姚庆元, 赵希涛. 闽南粤东沿海“⽼红砂”沉积成因和时代的探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5, 5(1): 47—5720 吴正, 王为. 闽粤沿海⽼红砂多期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中国沙漠, 2001, 21(4): 328—33221 徐起浩. 中国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残迹的⾸次发现. 科学通报, 1987, 32(21): 1650—165322 徐起浩, 冯炎基, 施健⽣. 福建深沪湾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的地壳运动. 地震地质, 2002, 24(1): 111—12323 Kim S W. A study on the terraces along the Southeastern coast (Bang-eojin-Pohang)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J Geol Soc Korea, 1973, 9: 89—12124 Kim J Y, Lee D Y, Choi S G. A research on Pleistocene stratigraphy. Korean J Quat Res, 1998, 4: 41—5725 Prescott J R, Hutton J T. Cosmic ray contributions to dose rates for luminescence and ESR dating: Large depths andlong-term time variations. Rad Meas, 1994, 23: 497—500[DOI]26 Murray A S, Wintle A G. Luminescence dating of quartz using an improved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protocol. Rad Meas, 2000, 32: 57—73[DOI]27 Bateman M D, Holmes P J, Carr A S, et al. Aeolianite and barrier dune construction spanning the last two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from the southern Cape coast, South Africa. Quat Sci Rev, 2004, 23: 1681—1698[DOI]28 Gibbertson D D, Schweinninger J L, Kemp R A, et al. Sand-drift and soil formation along an exposed north Atlantic coastline: 14000 years of diverse sedimentological, climatic and human impacts. J Archaeol Sci, 1999, 26: 439—469[DOI] 29 Murray A S, Clemmensen L B. Luminescence dating of Holocene aeolian sand movement, Thy, Denmark. Quat Sci Rev, 2001, 20: 751—754[DOI]30 Duller G A T, Augustinus P C. Reassessment of the record of linear dune activity in Tasmania using optical dating. Quat SciRev, 2006, 25: 2608—2618 [DOI]31 Stokes S, Thomas D S G, Washington R. Multiple episodes of aridity in southern Africa since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Nature, 1997, 388: 154—158[DOI]32 Faure 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Inorganic Geochemistry. New York: Macmillan Publ Co, 1991. 1—62633 Chesworth W. Weathering systems. In: Martini I P, Chesworth W, eds. Weathering, Soils, and Paleosols. New York: Elsevier,1992. 19—4034 Michel J. Redistribution of uranium and thorium series isotopes during isovolumetric weathering of granite. Geoch Cosm Acta, 1984, 48: 1249—1255[DOI]35 Guthrie V A, Kleeman J D. Changing uranium distributions during weathering of granite. Chem Geol, 1986, 54: 113—126[DOI]36 Gueniot B, Munier-Lamy C, Berthelin J.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uranium in soils, PartⅠ. Distribution of uranium in hydromorphic soils and soil sequences. Applications for surficial prospecting. J Geoch Expl, 1988, 31: 21—37[DOI]37 Gueniot B, Munier-Lamy C, Berthelin J.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uranium in soils, PartⅡ. Distribution of uranium in hydromorphic soils and soil sequences. Applications for surficial prospecting. J Geoch Expl, 1988, 31: 39—55[DOI]38 McAlister J J, Cooney G, Higgins M J. Accumulation of uranium in granitic soils overlying the Mourne Mountains, County Down, Northern Ireland. Microchem J, 1997, 56: 315—326[DOI]39 Echevarria G, Sheppard M I, Morel J L. Effect of pH on the sorption of uranium in soils. J Environ Rad, 2001, 53: 257—264[DOI]40 Aubert D, Probst A, Stille P.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particularly REE, U and Th) into labile and residual phases in an acid soil profile (Vosges Mountains, France). App Geoch, 2004, 19: 899—916[DOI]41 Mibus J, Sachs S, Pfingsten W, et al. Migration of uranium (IV)/ (VI) in the presence of humic acids in quartz sand: A laboratory column study. J Cont Hydro, 2007, 89: 199—217[DOI]42 Peuraniemi V, Aario R. Hydromorphic dispersion of uranium in a surficial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Finland. J Geoch Expl, 1991, 41: 197—212[DOI]43 Taboada T, Cortizas A M, Garcia C, et al. Uranium and thorium in weathering and pedogenetic profiles developed ongranitic rocks from NW Spain. Sci Total Environ, 2006, 356: 192—206[DOI]44 Takeda A, Tsukada H, Takaku Y, et al. Accumulation of uranium derived from long-term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in a cultivated Andisol. Sci Total Environ, 2006, 367: 924—931[DOI]45 Osmond J K, Ivanovich M. Uranium-series mobilization and surface hydrology. In: Ivanovich M, Harmon R S, eds. Uranium-series Disequilibrium. 2nd e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260—28946 Gu Z Y, Lal D, Liu T S. Weathering histories of Chinese loess deposits based on uranium and thorium series nuclides and cosmogenic 10Be. Geoch Cosm Acta, 1997, 61: 5221—5231[DOI]47 Zhang J F, Zhou L P, Yue S Y. Dating fluvial sediments by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Selection of equivalent dosesfor age calculation. Quat Sci Rev, 2003, 22: 1123—1129[DOI]48 裴树⽂, 张家富, ⾼星, 等. 三峡井⽔湾遗址的光释光测年. 科学通报, 2006, 51(12): 1443—144949 Choi J H, Murray A S, Jain M, et al. Luminescence dating of well-sorted marine terrace sediments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of Korea. Quat Sci Rev, 2003, 22: 407—421[DOI]50 Choi J H, Murray A S, Cheong C S, et al. The resolution of strati- graphic inconsistency in the luminescence ages of marineterrace sediments from Korea. Quat Sci Rev, 2003, 22: 1201—1206[DOI]51 Aitken M J.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552 Jeong G Y, Cheong C S, Choi J H. The effect of weathering on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Quat Geochronol,2007, 2: 117—122[DOI]53 Chabaux F, Dequincey O, Leveque J J, et al. Tracing and dating recent chemical transfers in weathering profiles by trace-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238U-234U-230Th disequilibria: The example of the Kaya lateritic toposequence (Burkina-Faso). Comp Rend Geosci, 2003, 335: 1219—1231[DOI]54 Zhao H, Li S H. Luminescence isochron dating: A new approach using different grain sizes. Rad Prot Dos, 2002, 101: 333—33855 Zhang J 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uminescence dating to Quaternary sediments from China. Dissertation for the Doctoral Degre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2000。
关于参考文献·经典类

参考文献·经典类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兰西内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经济学手稿(1857-1858)》《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反杜林论》第一编第9—11章《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列宁:《共青团的任务》《伟大的创举》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改造我们的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孔子:《论语》参考文献·文章类1. 罗国杰:《论“以德治国”》《求是》 2001年第15期2. 罗国杰:《为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而努力》《道德与文明》 1999年第2期3. 罗国杰:《重视道德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期4. 罗国杰:《“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3期5.马振铎:《儒家的道德准则及人性基础》《光明日报》 1999年7月2日6.牛敬业:《恪守“ 慎独”》,《道德与文明》 1996 年第 3 期7. 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吕耀怀》《道德与文明》 2001 年第 1 期8.杨向奎:《人生境界论》,《新华文摘》 1996 年第 9 期9. 鲍宗豪:《全球化、现代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光明日报》1998、09、1810. 陈寿灿等:《信仰与人生》,《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11. 夏伟东:《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学与研究》 2003 年第 4 期12.许启贤:《“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高校理论战》线 2001年第3期13. 许启贤:《尊重:全球的底线伦理原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2 期14.郑永廷:《论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1年第10期15.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新华文摘》 1995 年第 12 期16.田秀云:《重视道德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光明日报》1998、07、2417.张曙光:《文化意识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1999、02、1218.李啸:《论修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19.孙君恒:《全球化呼唤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20.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一)——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3;21.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二)——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4;22.公方彬:《修养身心,美化人生(三)——关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报告》《教育艺术》2002、05;23.林泰:《对个人主义的历史思考》,《高校理论战线》 2000年第2期24.林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9年第5期25.张瑞甫:《自私不是人的本性的哲学证明》,《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李锦峰等:《网络人际关系的内在伦理矛盾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4期26.温克勤:《评“个人本位主义”》《新华文摘》1991年第7期27.翟春同:《走出个人主义的认识误区》《道德与文明》 1998年第1期28.宋希仁:《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29.赵欣:《“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30.欧阳斌:《科学地理解主体性》《新华文摘》1991年第1期31.李坚:《先秦儒家论人的本质》《新华文摘》 1991年第11期32.王立仁:《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04、0333.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与个人的社会定位》《光明日报》1998、04、0334.赵汀阳:《我们和你们》《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35.王哓霞:《儒家文化中人际关系理论》《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6期36.孙立:《朋友的种种“交”考源》《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4期37.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38.张锡勤:《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道德与文明》1998,439.吴潜涛:《论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年第2期40.吴建国:《雷锋精神的现代价值》《光明日报》1999、03、0541.夏伟东:《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4期42.罗国杰:《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43.杨向奎:《人生境界论》,《新华文摘》1996年第9期44.蒋正明:《对爱情美的伦理探讨》,《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3期45.《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2期46.陈沙麦:《与青年谈爱情》《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47.彭薇:《爱情五要素》《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4期48.肖群忠:《孝与友爱:中西亲子关系之差异》《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49.郭学贤:《婚外情是人性的回归吗?》《道德与文明》1999年第4期50.华子:《走出爱情的四大误区》《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2期51.郭学贤:《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要求》《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2期52.李桂梅:《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及思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4期53.包连宗:《对“第三者”插足问题的我见》《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6期54.关培兰:《中美家庭比较》《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5期55.蒋芳:《爱情、亲情、友情,情为何物?——从<欧也妮·葛朗台>看西方社会的人情关系》《外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4期参考文献·拓展类1.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社会和个人》2. 托马斯沃特曼:《心灵咖啡》,现代出版社2004年版3. 培根:《论人生》4. 拉罗什福柯:《道德箴言录》5.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钱荣广《学会自尊》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仲富兰、冯海荣主编:《文化寻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8.樊天顺等主编:《中华精神》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9.刘伟;《中华文明传真·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商务印书馆200110.刘伟:《中华文明传真:东方的曙光》,商务印书馆200111. 王树英:《非凡人生——季羡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12.刘言编著:《读者文摘书系·感悟人生的真谛》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3. 林语堂《信仰之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4.甘绍平:《伦理智慧》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15.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带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6.李建华著译《奥斯卡爱情经典名作》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17.徐进军:《成就与爱情》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18.徐进军:《爱情与事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19.张然:《谁来经营中国》中国青年 200120.徐进军:《怎样发挥自身最大潜能》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21.李勇:《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矫正技术》吉林大学 2000.622.林嘉利:《战胜压力》暨南大学 200323.林嘉利:《战胜孤独》暨南大学 200324.林嘉利:《战胜失败》暨南大学 200325.林嘉利:《战胜恐惧》暨南大学 200326.谢柯陵:《交际礼仪》山东人民 200127.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长春 2004.128.葛剑雄:《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四海一家》长春 2004.129.徐进军:《爱国创业》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0.唐任伍:《中华文化中的世界精神》中国社会科学 1999.931.周启程:《中华文明史(1-6)》河北教育 1999.132.李钟栓:《享受快乐的人生》当代世界 2000.933.瞿祥:《克服人生的盲点》海潮出版社 2001.134.《富兰克尔:意义与人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5.徐进军:《我要第一》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6.徐进军:《奋斗》天津职业技术学院 200437.苏国:《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四川人民 2003.838.陈林:《走出荆棘林》昆仑 199939.白天:《人生的66把钥匙》中国社会科学 199940.张书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中国轻工业 2000.141.戴尔.卡耐基(美)著:《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精选推荐

参考文献1.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徐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2.英语教学策略论,王笃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93.语言问题求教集,王宗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34.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戚雨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5.A New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新编语用学概要, 何兆熊,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6.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毛荣贵Dorine S.Houston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47.英语教师行动研究,王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8.Concis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英语简史, 费尔南德。
莫塞,水天同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9.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 罗少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Eugene A. Nida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911.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David Nunan 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2.Linguistics, H.G. Widdowson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3.Sociolinguistics, Bernard Spolsky社会语言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4.Psycholinguistics, Thomas Scovel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5.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6.Pragmatics, George Y ule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nguage and Culture, Clair Kramsch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18.英语词汇学教程, A Survey of English Lexicology, 汪榕培,卢晓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19.The English Language,R. W.Burchfield,话说英语,牛津大学出版社,外研社1992, 120.A Survey of Moder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Teaching, 王立菲,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21.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 P.R. Howatt语言教学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22.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23.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224.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H. G. Widdowson语言教学交际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225.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H. G. Widdowson语言教学面面观,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226.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Guy Cook话语与文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1227.外语教学心理学, 朱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28.V 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9.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 Hatch and Brown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原理,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0.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Y alden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1.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Johnson and Johnson应用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Ur 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剑桥应用语言学丛书(外研社)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Aronoff, M.et aI.(eds) The Handbook of Linguistics语言学综览Beaugrande,R.D.Linguistic Theory:The Discourse of Fundamental Works语言学理论:对基要原著的语篇研究Bloomfield.L.Language语言论Pool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语言学入门Radford,A.et a1.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语言学教程Robins.R.H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概论Spair,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of Speech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Saussure.F.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语言学教程Yule.G The Study of Language Second edition语言研究Phonetics and Phonology 语音学与音系学Chen.M.Y Tome Sandhi:Pat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汉语方言的连读变调模式Clark,J.et al An h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Second edition语音学与音系学入门Cruttenden,A.(ed) Gimson’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Sixth Edition吉姆森英语语音教程Gussenhoven.C.et al Understanding Phonology音系学通解Kager.R Optimality Theory 优选论Roach.P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 Secondedition 英语语音学与音系学实用教程Syntax句法学Baltin,M.et a1.(eds)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当代句法理论通览Chomsky,N 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and Use语言知识:其性质、来源及使用Cook.V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教程Ouhalla,J 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 Second edition转换生成语法导论:从原则参数到最简方案Radford.A 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句法学:最简方案导论Radford.A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转换生成语法教程Smith.N Chomsky:Ideas and Ideals乔姆斯基:思想与理想Semantics语义学Lappin,S.(ed)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当代语义理论指南Lyons,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语义学引论Saeed,J.I Semantics语义学Morphology 形态学Matthews.P.H.Morphology Second edition形态学Packard,J.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汉语形态学:语言认知研究法Pragmatics 语用学Mey,J.L. Pragmatic: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语用学引论Levinson.S.C Pragmatics语用学Peccei,J.S Pragmatics语用学Sperber,D.et al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Second editi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Verschueren,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Brown.G.et al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Gee,J.P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 Method话语分析入门:理论与方法Philosophy 0f Language语言哲学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Second edition如何以言行事Grice.H.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言辞用法研究Searle,J.R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Searle,J.R 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表述和意义:言语行为研究Language 0rigin语言起源Aitchison,J. The Seeds of Speech: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言语的萌发:语言起源与进化History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史Robins,R.H.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Fourth edition语言学简史Lexicography词典学Bej 0int,H Modern Lexicography:An Introduction现代词典学入门Cowie.A.P 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A History英语学习词典史Hartmann.R.R.K.et al 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词典学词典Stylistics文体学Leech.G.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英诗学习指南:语言学的分析方法Leech.G.N.et al 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Fictional Prose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Thomborrow,J.et al 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and Literature语言模式:文体学入门Wright,L.et al Stylistics:A Practical Coursebook 实用文体学教程Typology语言类型学Croft.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人类语言学Foley,W. An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人类语言学入门Soci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Coulmas,F.(ed)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社会语言学通览Crystal.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英语:全球通用语Fasold.R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社会语言学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Second edition社会语言学教程Wardhaugh,R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Third edition社会语言学引论Psych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Aitchison,J The Articulate Mammal: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Fourth edition 会说话的哺乳动物:心理语言学入门Carroll.D.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Third edition语言心理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文化交际Samovar.L.A.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econd edition跨文化交际Scollon.R.et aI.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nalysis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Translatology 翻译学Taylor Baker.M. 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换言之:翻译教程Bell.R.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Taylor,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Second edition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Ungerer,F.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语言学入门Functional Linguistics功能语言学Bloor.T.et al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A Hallidayan Approach英语的功能分析:韩礼德模式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功能语法导论Leech.G.N Halliday,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of Language and Meaning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从社会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Halliday,M.A.K.et al Cohesive English英语的衔接Thompson.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功能语法入门Historical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Lehmann,W.P. Historical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hird edition历史语言学导论Trask.R.L Historical Linguistics历史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语料库语言学Biber.D.et a1. Corpus Linguistics 语料库语言学Kennedv,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语料库语言学入门Statistics in Linguistics语言统计学Woods.A.et al. Statistics in Language Studies 语言研究中的统计学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英语史Baugh.A.C.et al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Fourth Edition英语史Freeborn.D From old EnglishtoStandard Englishecond edition英语史:从古代英语到标准英语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语言习得Foster-Cohen,S.H.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儿童语言发展引论Goodluck.H. Language Acquisi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习得Peccel,J.S. Child Language New edition 儿童语言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Cohen.A.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Cook.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Cook.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James,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中的错误:错误分析探讨Larsen-Freeman.D.et a1 An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Nun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第二语言教与学Reid,J.M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ESL/EFL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Richards,J.C.et al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反思Language Education语言教育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ird edition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原则Brown.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Pedagogy 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Brown,J.D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Harmer,J How to Teach English怎样教英语Hatch,E.et a1 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词汇、语义学和语言教育Johnson,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Richards,J.et a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流派Trudgill,P.et al International English Third edition英语:国际通用语Ur.P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Practice and Theory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Research Method研究方法McDonotlgh,J.et al Research Methods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英语教学科研方法Slade.C Form and Style:Research Papers,Reports,Theses Tenth edition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Thomas,J.et al. (eds) Using Corpora,for Language Research用语料库研究语言Wray,A.et al Projects in Linguistics: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ing Language 语言学课题:语言研究实用指南Testing测试学Alderson,J.C.et al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olution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Bachman,L.F.et al Interfaces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Testing Research 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Davies。
期刊,参考文献(大全5篇)

期刊,参考文献(大全5篇)第一篇:期刊,参考文献[1] 郭庆军,刘慧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7,3:85-89.[2] 王超,张翔.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措施浅析.建材发展导向,2013,2:315-316.[3] 刘兴群.市政公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城市建筑,2014,1:240、277.[4] 陈磊.谈谈施工企业如何高效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城市建筑,2014,1:118、126.[5] 周彦,何锋.香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科技与企业,2014.1:14、18.[6] 周彦,何峰.香港地区钻孔灌注桩主要施工方法.世界桥梁,2013.7:30-33.[7] 朱思武.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277.[8] 卢海荣.基于知识经济的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研究.新世纪论丛,2006,08 :48-50.[9] 王俊松,叶艳兵.大型土木工程项目持续计划系统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3:54-58.[10] 毛长健.谈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科技致富向导,2012,2:220-221.[11] 陈磊河,李冰.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0:104-105.[12] 孙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4:144、138[13] 张尧.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企业导报,2011,5:52-54.[14] 鲁业鸿,高星.应用型本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8:75-81.[15] 刘祖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析.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285-287.[16] 董伟.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186-187.[17] 杨兰友,胡细银.香港政府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借鉴.经济前沿,2005,9:32-35.[18] 王路.浅谈香港工程管理模式在大陆工程中的应用.江苏建筑,2002,1:22.[19] 张建业.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探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186-189.[20] 刘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现代情报,2005,11:202-206.[21] 马月.土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8:38-40.[22] 马世栋.浅析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227-228.[23] 潘安平.浅谈建设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温州大学学报, 2004,1: 43-47.[24] 张琳.对构建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 5: 92-93.[25] 宋勇.关于加强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重要性的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3,12:272-273.[26] 王泓领.中国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探讨.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6:8-11.[27] 丰亮,陆惠民.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构想.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8:262-266.[28] 成虎,戴洪军,陈彦.工程项目组织与项目管理组织的辨析.建筑经济,2008,8:62-65.[29] 宋华明.管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组合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97-99.[30] 李春燕等.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73.[31] 许丹.案例教学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117-120.第二篇:高校图书馆应如何提高期刊文献利用率高校图书馆应如何提高期刊文献利用率期刊是传播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
重要参考文献30篇

重要参考文献30篇[1]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London: Routledge, 2001.[2]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 1997.[3]曹乔卉. 漫谈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翻译[J]. 学术之窗, 2008[4]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 中国翻译, 2004.[5]陈静芳. 《新闻英语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6]崔光虎. 论经济新闻英语词汇的隐喻[J]. 湖北经济学院报, 2006.[7]杜思民. 英语体育新闻修辞特色[J]. 新闻爱好者, 2009[8]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M]. 青岛出版社, 2002.[9]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5, 4.[10]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1]郝勤. 体育新闻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 2007.[13]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1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15]金琪. 论VOA体育英语词汇的隐喻[J]. 科教文汇, 2008.[16]廖志勤. 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17]刘江伟. 基于目的论的体育新闻汉译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8]马国力. 体育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9]马骏婷. 体育新闻及体育新闻英语汉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20]孟蓓. 照应衔接与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翻译[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1]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22]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3]汤琼,孙秀清. 奥运会及国际体育比赛英语[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24]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 1998.[25]徐辉. 浅谈体育英语中的英汉翻译技巧[J]. 科技信息, 2009.[26]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27]张海琳. 体育英语的特点及其英汉翻译[J]. 教育在线, 2009[28]张建.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9]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30]庄金玉. 体育新闻莫“杀气”太重[J]. 新闻知识, 2004.其他相关文献70篇[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Nord, Christina. T 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Pinkham, 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4]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6]蔡基刚.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7]陈刚. 英汉语句型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2): 58-60.[8]陈立珍. 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06.[9]陈声柏.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建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5-89.[10]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9-12.[11]陈毅平.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4):513-516.[12]程镇球. 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M]. 北京:北京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8.[13]杜瑞清, 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1(1): 37-41.[14]杜云辉. 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 中国科技翻译, 2000(11): 31-33.[15]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 《上海科技翻译》, 1995.[16]郭超人. 《体育新闻选》. 新华出版社, 1999.[17]过家鼎. 注意外交用词的政治含义[J]. 中国翻译, 2002(11): 59-60.[18]海彪. 谈外国体育名词. 术语的翻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4.[19]韩怀伟, 赵宏凌. 语料库支持的汉化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55-57.[20]何明珠.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理解与翻译[J]. 外语教学, 2003(9): 50-55.[21]吉灵娟.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启示[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06.[22]季清芬.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4):28-29.[23]贾红霞. 从翻译目的论谈译员译前的准备工作[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12): 87-90.[2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2): 9-14.[25]贾毓玲.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3(4): 26-28.[26]江娟. 浅析汉英赛事报道标题的文体特征.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5.[27]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1): 28-35.[28]孔君. 论英语新闻文体与汉译. 2003.[29]李长栓. 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及同传技巧[J]. 中国翻译, 1997(3): 4.[30]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40-46.[31]林建冰. 体育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32]刘亦庆. 《文体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33]刘银燕. 中式英语,你在使用吗?—《中式英语之鉴》评介[J]. 外语教学,2002(5): 94-95.[34]彭菲. 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 《体育周报》, 2008[35]丘悦,彭斌. 报刊新闻英语的翻译. 《广西大学学报》, 2001.[36]任小平. 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中国翻译, 2000(5): 40-44.[37]任晓霏.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 中国翻译, 2002(3):33-35.[38]孙卫,王听,使体育标题抢眼的“新闻六种武器”,《新闻知识》2006.[39]谭载喜. 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 中国翻译, 2000(2): 14-18.[40]王东风. 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中国翻译,2003(9): 16-23.[41]王宏江,我国当代体育报纸现状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2]王弄笙. 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 [J]. 中国翻译, 2002(2): 31-35.[43]王弄笙. 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 2004(1): 56-59.[44]王倩. 从复合句零主语指代看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 41-45.[45]吴静.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中式英语的成因[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6-48.[46]吴潜龙. 《英美报刊文章阅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7]吴群. 语义贯通, 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J]. 中国翻译,2002(4): 84-87.[48]吴文子.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语译文中一些值得商榷的译例[J]. 上海翻译, 2006(2): 76-78.[49]武卫. 英文体育报刊的语言特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0]肖军石. 《汉英,英汉翻译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肖腊梅,刘建平. 体育英语词汇特点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52]肖悉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 《世界汉语教学》, 1998.[53]徐亚男. 外交翻译的特点以及对外交翻译的要求[J]. 中国翻译, 2000(3):35-38.[54]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5]杨明. 汉语思维与话题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主位推进的影响[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9): 1-8.[56]杨雪. 电视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57]姚里军.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58]张海涛.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中国翻译, 1999(1): 21-23.[59]张健.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0]张经浩. 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国翻译》,2000.[61]张璐.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2]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J]. 外国语, 2005(1): 60-65.[63]张南峰. 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外国语》1999.[64]张雯. 英汉词义的差异与翻译[J]. 安徽大学学报, 1998(3): 124-128.[65]张晓平. 体育中的英语习语. 《大学英语》,2002.[66]张援远. 谈谈领导人言论英译的几个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1): 55.[67]仲伟合, 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 1999(3): 47-49.[68]朱耀龙. 《新闻英文写作》.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69.[69]庄恩平. 东西方思维差异与口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8(2): 21-24.[70]庄绎传. 也谈中式英语[J]. 中国翻译, 2000(6): 7-10.[参考文献][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 卞建华. 关于翻译目的论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四次网上交流[J]. 中国翻译,2001,(5).[3] 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1997,(12).[4] 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 中国翻译,2004 ,(5).[5] 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2007,(3).[6] 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7,(2).[7]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2007,(2).[8] 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1997,(4).[9] 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0] 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12] 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3] 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1).。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课题参考文献举例
1. 张三. 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 国际关系研究, 2010, (2): 10-15.
2. 李四. 新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探析[J]. 中国国际关系学报, 2013, (1): 55-6
3.
3. 王五. 俄罗斯的战略外交与国际石油政治[J]. 国际问题研究, 2012, (5): 20-27.
4. 赵六.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与发展[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 (6): 32-39.
5. 孙七. 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14, (3): 25-30.
6. 刘八.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民主缺陷与改革探析[J]. 欧洲研究, 2011, (4): 50-5
7.
7. 陈九. 国际人权法中的跨文化理解问题[J]. 法律科学, 2013, (5): 40-47.
8. 钱十.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前景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 2016, (1): 18-24.。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参考文献30篇[1]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M].London: Routledge, 2001.[2]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 1997.[3]曹乔卉. 漫谈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翻译[J]. 学术之窗, 2008[4]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 中国翻译, 2004.[5]陈静芳. 《新闻英语通》.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6]崔光虎. 论经济新闻英语词汇的隐喻[J]. 湖北经济学院报, 2006.[7]杜思民. 英语体育新闻修辞特色[J]. 新闻爱好者, 2009[8]方梦之. 翻译新论与实践[M]. 青岛出版社, 2002.[9]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5, 4.[10]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1]郝勤. 体育新闻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2]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 2007.[13]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1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15]金琪. 论VOA体育英语词汇的隐喻[J]. 科教文汇, 2008.[16]廖志勤. 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 2006, 2.[17]刘江伟. 基于目的论的体育新闻汉译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18]马国力. 体育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9]马骏婷. 体育新闻及体育新闻英语汉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20]孟蓓. 照应衔接与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翻译[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21]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 1997.[22]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3]汤琼,孙秀清. 奥运会及国际体育比赛英语[M].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24]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 1998.[25]徐辉. 浅谈体育英语中的英汉翻译技巧[J]. 科技信息, 2009.[26]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27]张海琳. 体育英语的特点及其英汉翻译[J]. 教育在线, 2009[28]张建.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29]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30]庄金玉. 体育新闻莫“杀气”太重[J]. 新闻知识, 2004.其他相关文献70篇[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2]Nord, Christina. T 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Pinkham, Joan.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M].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4]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5]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6]蔡基刚.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7]陈刚. 英汉语句型结构的差异及其对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2): 58-60.[8]陈立珍. 跨文化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与英汉翻译[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06.[9]陈声柏.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建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5-89.[10]陈小慰. 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 中国翻译,2000(4): 9-12.[11]陈毅平.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4):513-516.[12]程镇球. 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M]. 北京:北京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8.[13]杜瑞清, 姜亚军. 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1(1): 37-41.[14]杜云辉. 东西方思维差异与跨文化交流[J]. 中国科技翻译, 2000(11): 31-33.[15]冯婕. 外刊新闻标题的理解与传译. 《上海科技翻译》, 1995.[16]郭超人. 《体育新闻选》. 新华出版社, 1999.[17]过家鼎. 注意外交用词的政治含义[J]. 中国翻译, 2002(11): 59-60.[18]海彪. 谈外国体育名词. 术语的翻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94.[19]韩怀伟, 赵宏凌. 语料库支持的汉化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6): 55-57.[20]何明珠. 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理解与翻译[J]. 外语教学, 2003(9): 50-55.[21]吉灵娟.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专业口译教学的启示[A].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 2006.[22]季清芬.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4):28-29.[23]贾红霞. 从翻译目的论谈译员译前的准备工作[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12): 87-90.[24]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 2007(2): 9-14.[25]贾毓玲.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谈如何克服“中式英语”的倾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3(4): 26-28.[26]江娟. 浅析汉英赛事报道标题的文体特征.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5.[27]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比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重量原则和末端重量原则[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1): 28-35.[28]孔君. 论英语新闻文体与汉译. 2003.[29]李长栓. 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及同传技巧[J]. 中国翻译, 1997(3): 4.[30]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40-46.[31]林建冰. 体育汉英/英汉翻译的“特效处理”.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32]刘亦庆. 《文体与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33]刘银燕. 中式英语,你在使用吗?—《中式英语之鉴》评介[J]. 外语教学,2002(5): 94-95.[34]彭菲. 国际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 《体育周报》, 2008[35]丘悦,彭斌. 报刊新闻英语的翻译. 《广西大学学报》, 2001.[36]任小平. 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中国翻译, 2000(5): 40-44.[37]任晓霏.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的形式对应[J]. 中国翻译, 2002(3):33-35.[38]孙卫,王听,使体育标题抢眼的“新闻六种武器”,《新闻知识》2006.[39]谭载喜. 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 中国翻译, 2000(2): 14-18.[40]王东风. 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操纵[J]. 中国翻译,2003(9): 16-23.[41]王宏江,我国当代体育报纸现状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42]王弄笙. 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 [J]. 中国翻译, 2002(2): 31-35.[43]王弄笙. 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 中国翻译, 2004(1): 56-59.[44]王倩. 从复合句零主语指代看汉英语言思维的差异[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 41-45.[45]吴静. 从英汉思维差异看中式英语的成因[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46-48.[46]吴潜龙. 《英美报刊文章阅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7]吴群. 语义贯通, 语句变通—把握“人称”和“物称”的转换[J]. 中国翻译,2002(4): 84-87.[48]吴文子.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语译文中一些值得商榷的译例[J]. 上海翻译, 2006(2): 76-78.[49]武卫. 英文体育报刊的语言特点,《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50]肖军石. 《汉英,英汉翻译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肖腊梅,刘建平. 体育英语词汇特点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52]肖悉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 《世界汉语教学》, 1998.[53]徐亚男. 外交翻译的特点以及对外交翻译的要求[J]. 中国翻译, 2000(3):35-38.[54]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5]杨明. 汉语思维与话题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主位推进的影响[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9): 1-8.[56]杨雪. 电视体育新闻的编译技巧,《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57]姚里军.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58]张海涛.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 中国翻译, 1999(1): 21-23.[59]张健. 《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0]张经浩. 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国翻译》,2000.[61]张璐.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2]张美芳. 功能加忠诚[J]. 外国语, 2005(1): 60-65.[63]张南峰. 从奈达等效原则的接受看中国译论研究中的价值判断,《外国语》1999.[64]张雯. 英汉词义的差异与翻译[J]. 安徽大学学报, 1998(3): 124-128.[65]张晓平. 体育中的英语习语. 《大学英语》,2002.[66]张援远. 谈谈领导人言论英译的几个问题[J]. 中国翻译, 2004(1): 55.[67]仲伟合, 钟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 中国翻译, 1999(3): 47-49.[68]朱耀龙. 《新闻英文写作》.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69.[69]庄恩平. 东西方思维差异与口译[J]. 上海科技翻译, 1998(2): 21-24.[70]庄绎传. 也谈中式英语[J]. 中国翻译, 2000(6): 7-10.[参考文献][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 卞建华. 关于翻译目的论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四次网上交流[J]. 中国翻译,2001,(5).[3] 曹剑杰. 浅析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体育新闻报道[J]. 中国记者,1997,(12).[4] 陈建军.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布波族:一个社会新阶层的崛起》之中文译本[J]. 中国翻译,2004 ,(5).[5] 黄勤. 我国的新闻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上海翻译,2007,(3).[6] 黄焰结. 足球新闻标题欣赏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7,(2).[7] 贾文波. 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 上海翻译,2007,(2).[8] 孟莲芬,韦建军. 体育翻译中词义的选择[J]. 上海科技翻译,1997,(4).[9] 邱艳. 谈电视体育新闻翻译技巧[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0] 肖奚强. 略论体育新闻的语言特色[J]. 世界汉语教学,1998,(1).[12] 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3] 张锦兰.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 中国科技翻译,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