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王者归来2015-04-27 03:24 来自QQ空间日志当您发生胃痛的时候,说明您的胃部可能有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所以,胃痛可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应当及时治疗。

那么,如何治疗胃痛呢?且看本文分解。

辨证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五、瘀血停胃证胃痛如刀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或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伤胸背,食后痛重;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以胃痛如刀割、痛处不移、入夜痛甚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六、脾胃虚寒证胃凉隐痛,空腹为甚,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迟。

以胃凉隐痛、喜热喜按、饮冷痛重、食少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七、胃阴亏虚证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食少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渴不欲饮;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脾胃湿热
症状
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口干口苦,渴不欲饮, 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蕴结,热灼胃腑 ,脉络失养,胃失和降, 不通则痛。
治则治法
清热祛湿,理气和胃止痛 。
瘀血停滞
1 2
症状
胃脘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 食后加重,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点,脉涩。
病例三:推拿治疗胃痛经验分享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胃痛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胃痛主要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胃痛的 目的。推拿治疗胃痛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优点。患者在推拿治疗过程中需要寻找专 业的推拿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并根据医师的建议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病因病机
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胃络失养,不通则痛。
治则治法
3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胃阴亏虚
症状
胃痛隐作,口燥咽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阴虚内热,热灼胃腑脉络失养而痛。
治则治法
养阴益胃止痛。
脾胃虚寒
症状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痛减、泛吐清 水、纳食不香、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 白、脉虚弱或迟缓。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药治疗的优点
中药治疗具有整体调节、标本兼治、副作用小等特点。
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遵循医嘱,注意药物配伍和剂量,避免出 现不良反应。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辨证论治 • 胃痛的治疗方法 • 胃痛的预防与护理 • 胃痛病例分析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01
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02
胃痛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及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 胃的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 焦虑,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
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为 主,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品 。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如鱼、瘦肉、豆类等,以提供身体所 需的营养。
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保护胃 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
情志调护
详细描述
该类型胃痛多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脘胀满疼痛。患者痛 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得嗳气、矢气则舒。伴随舌苔薄白,脉弦。治宜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
病例三:湿热中阻型胃痛
总结词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泛欲吐,口干口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数。
详细描述
该类型胃痛多由于瘀血内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患者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如针刺或刀割样疼 痛。伴随食后痛甚或夜间加重。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 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病例五:胃阴不足型胃痛
总结词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引饮, 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VS
详细描述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若情志不舒,肝气 郁结,横逆犯胃,致胃气不和而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或劳倦 内伤,或久病脾胃受损,均可导致脾胃虚 弱而痛。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脾胃功能失调
症状
胃痛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舌淡苔 白。
治则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
健脾丸、保和丸等。
胃痛~中医的辨证论治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胃痛概述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辨证论治 • 胃痛的预防与调理 • 胃痛案例分享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胃痛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 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
胃痛的发病原因
胃痛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常因 正气不足、外邪犯胃,或饮食不 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所致。
案例二:饮食伤胃证的调理经验
症状
胃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不 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用保和 丸加减,药物组成:山楂、神曲 、麦芽、莱菔子、陈皮、连翘、
茯苓。
解析
饮食伤胃证胃痛,治疗要消食导 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可消食导 滞,和胃降逆,适合此类患者使
用。
案例三:肝气犯胃证的中医疗法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的、竞技性的运 动,以免加重胃部负担。
按摩腹部
经常按摩腹部,促进胃肠 蠕动,有助于消化和减轻 胃痛。
中药调理
中药方剂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使用 针对性的中药方剂,调理胃部功
能。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的穴位,调和气 血,缓解胃痛。
按摩穴位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本方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 木香、砂仁、甘草等。
加减变化
若胃痛较重,可加延胡索、郁金等理气止痛;若泛吐清水,可加干姜 、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若大便稀溏,可加山药、扁豆等健脾止泻。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张某,男,45岁。因长期饮食不规律 导致脾胃虚弱型胃痛。症见胃痛隐隐,喜温 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缓 解。
治法方药及加减变化
基本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包括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等药物。
加减变化
若疼痛较甚,可加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若嗳气频繁,可加旋覆花、代 赭石以平肝降逆;若胁肋胀痛明显,可加青皮、陈皮以疏肝破气。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一
患者因情志不畅导致胃痛发作,伴有胁肋胀痛、嗳气频繁等症状,舌苔薄白。诊断为肝胃不和型胃痛,给予柴胡 疏肝散加减治疗,疼痛逐渐缓解。
案例二
患者,女,30岁。因胃脘部刺痛反复发作1年余就诊。 症见胃脘部刺痛拒按,痛处不移,夜间痛甚,伴面色晦 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辨证为血 瘀阻络型胃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桃红四 物汤加减治疗1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2 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两则典型案例 均符合血瘀阻络型胃痛的诊断标准和治法方药加减变化 规律。通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治疗后取得显著疗效 。
案例二
患者胃痛多年,常因情绪刺激而加重,伴有胁肋胀痛、口干口苦等症状。诊断为肝胃不和型胃痛,给予柴胡疏肝 散加减治疗,同时配合针灸疗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两例典型案例均表明,在肝胃不和型胃痛的辨证论治中, 柴胡疏肝散加减具有较好的疗效。
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胃痛怎么办?现代生活中胃病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胃痛的原因有很多,若不及时治疗,原发病会逐渐加重。

因此我们在治疗胃痛的时候要了解病因,辨证治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痛的治疗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七类证候。

一、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喜善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

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怒气痛重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舒肝和胃,理气止痛。

二、寒邪客胃证
胃凉暴痛,遇冷痛重,食少,喜热饮食,口淡乏味,泛吐清水,痰涎壅盛,胃寒喜暖,口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

以胃凉暴痛、遇冷痛重、喜热饮食、口淡乏味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三、饮食伤胃证
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呕吐不消化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以暴饮暴食、胃饱胀痛、厌食拒按、嗳腐酸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消食导滞,调理气机。

四、湿热阻胃证
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口黏,头身重着,食少,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

以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心烦、口苦、粪黏、肛门灼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

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