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练习秘诀
吴式太极拳简化30式,长拳108式要领

吴式太极拳- 简化30式要领身体上准备:1.虚领顶劲:行拳过程中要保持头顶悬2.尾闾中正:尾闾与地面保持垂直,与头顶悬对应3.含胸拔背胸部不要向前挺,放松。
脊背要撑圆,拔背就是用头把中枢神经提起来。
4.沉肩坠肘肩膀放松,不要拱肩,肘关节垂直对着地面,不要外翻。
5.松腰垂臀腰部放松,使气下沉丹田,臀部内收不要外撅。
6.裹裆含腚大腿肌肉外翻,把裆部撑圆,肛门上提,使气不外泄。
7.气沉丹田呼吸变深使横膈膜下降,气入下丹田。
腹部呼吸使得上下丹田都充满气。
8. 胯部要内收一点9. 身体不要前倾太多,头,脊椎和尾闾保持一直线贯通。
第一式:太极起式首先:两脚平行步、与肩同宽、两个胳膊放松下垂、好像挂在肩膀上、感觉手要碰到地面似的,头要虚领顶劲、目光放远处,含胸拔背,肩窝、膝盖窩、腹股沟要松弛下沉、不要向前顶出,膝盖微微内扣,宁静安舒。
闭口,鼻息,舌顶上鄂。
吸气,食指引导双手向前,好像是贴着地面似地,同时要有向远处伸展的意念,到与肩同高的地方,向中间收容,手腕向下按,开始向下落,同时意念气沉丹田,过腹部膝盖自然弯曲,就是气沉丹田的引导。
重心移到右脚,双手打开到30度位置,左脚跟微微抬起,再双手向前合拢,同时左脚伸出,变虚步,阴阳掌。
双手向前合拢时,要有向远方伸出的意念。
阴阳掌这个三角形要有弹性的,不是瘪掉的,就是要虚劲,大拇指领劲,对着鼻尖。
第二式:揽雀尾从琵琶手开始,以左脚跟为轴向右转90度,右手上提一点身体带动右手在左手上划一个圆弧,意念向远处伸展,变成阴阳掌,大拇指对着鼻尖,母指根与鼻尖同高,琵琶手要向前伸出展点(两手的肘关节要微微合拢一点)、三角形也是要有弹性并蓄劲(注意大拇指要上翘领劲)。
手伸出同时,右脚向前也伸出,变成虚步,右脚尖微微内扣,重心落在左脚。
脚不动,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边落边转到与肩同高处,再收回一点。
左转45度,脚不动,由虚步变弓步,右手指尖领劲就是意念在指尖、指尖上感受一个螺旋劲(在推手过程中螺旋劲相似切线的作用把对方的力牵引和化解掉)、手往45度方向伸展身体向前挤出、同时眼睛朝着手指方向穿过手指看出去、步伐不动,腰转带动手到右侧30度,转动的过程就是太极拳的崩劲(好像是挤出去一样)。
练太极拳的方法和技巧

练太极拳的方法和技巧
太极拳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功夫,已经被推崇为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
以下是一些练太极拳的简单方法和技巧。
1. 注意呼吸:太极拳强调呼吸调节,要求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缩紧。
另外,要注意吐纳的时机和频率。
2. 精力集中:太极拳是一种内在的锻炼,需要集中精力放松身体,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3. 慢慢练习:初学者应该将练习的速度放慢,掌握每个动作的技巧,并逐渐加快速度。
4. 重视基础动作:太极拳里的所有动作都离不开基础动作,初学者应该着重练习这些基础动作,打好基础。
5. 多次重复: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多次重复,直到做得非常熟练。
6. 注意力量的控制:太极拳的力量处于内在状态,掌握对力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7. 保持身体平衡: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姿势,练习时要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失去重心。
总之,要学好太极拳,需要耐心和毅力,并且一定要注重基础动作的练习和力量的控制。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拳术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修养。
以下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希望能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以松为主太极拳注重在动作中保持松散的状态,不紧张不僵硬。
拳术的力量来自于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发挥需要在松散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顺畅。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体的松弛,特别是肩膀、背部和腰部的松散度要特别注意。
2. 以虚灵为主虚灵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味着身体要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不要有任何的紧迫感。
虚灵的状态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也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虚灵的状态,不要陷入到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中去。
3. 以圆为主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以圆为主。
圆的动作能够使拳术更加流畅,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柔和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曲线和流动感,不要呈现出直角和棱角的感觉。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缠绕为主,通过旋转、盘旋、缠绕等动作来发挥力量。
缠绕的动作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加集中和均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对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要呈现出断续和僵硬的感觉。
5. 以内劲为主太极拳的内劲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强大的力量来源。
内劲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来调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劲的培养和运用,通过深呼吸和意念的调动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6. 以沉着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一种沉着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沉着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沉着的状态,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所左右。
7. 以静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重静态的修炼,通过保持静止的姿势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力量。
静态的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和耐心,也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力量。
武式太极拳基本步法

武式太极拳基本步法武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术流派,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内外合一的特点而闻名。
在武式太极拳中,基本步法是学习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介绍武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
一、起势起势是学习武式太极拳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拳谱的开篇。
起势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身体状态,准备好进入后续的拳法动作。
起势时,身体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脚微微外转,重心落于前脚。
二、进步进步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进攻动作。
进步时,身体保持稳定,重心随着腿部的移动而转移,腿部先行,上半身紧随其后。
进步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平衡,重心不要倾斜。
三、退步退步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防守动作。
退步时,身体保持稳定,重心随着腿部的移动而转移,腿部先行,上半身紧随其后。
退步的时候,要保持身体的平衡,重心不要倾斜。
四、左转左转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转向动作。
左转时,身体自然转向左侧,重心随之转移,双脚保持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
五、右转右转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转向动作。
右转时,身体自然转向右侧,重心随之转移,双脚保持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
六、左步搬拦捶左步搬拦捶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组合动作。
左步搬拦捶时,身体先向左侧迈出一步,然后进行搬拦捶的动作,动作要流畅自然,力量要均匀有力。
七、右步搬拦捶右步搬拦捶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组合动作。
右步搬拦捶时,身体先向右侧迈出一步,然后进行搬拦捶的动作,动作要流畅自然,力量要均匀有力。
八、左右踢腿左右踢腿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攻击动作。
左右踢腿时,身体保持稳定,重心随着腿部的动作而转移,踢腿时要保持力量的平衡,动作要准确有力。
九、左右摆臂左右摆臂是武式太极拳中的基本步法之一,常用于拳法的变化动作。
左右摆臂时,身体自然摆动,重心保持稳定,双臂要有力量的支撑,动作要协调流畅。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是有⼀定的技巧的,掌握好了技巧⾃然练习起来就会更流畅,练习武式太极拳不可⼼急,⼀定要循序渐进。
下⾯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
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介绍 推⼿在太极拳中是⾮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定要将推⼿练好,这样才有利掌武式太极拳的技巧,使我们练习起来更轻松。
⼀、舍其正中定横中 常⾔说“⼈少横⼒”,特别在推⼿技击中,两⼈绷⼿相触,尽管周⾝含有弹⼒,两⾜前后分开时,其⼒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虽有横向之⼒,但横⼒总是要少于纵⼒的。
中⼼、重⼼,⼆点均在于纵,⽽进招引其离开⽀撑点,我舍其正⾯,击其横⾯,因对⽅⼒点不能集中合⼀,对⽅⼀旦离开其⽀撑点,⾝形⾃然倾斜,我从横⾯击之,对⽅即⾏跌出。
如向对⽅进招“云⼿”,我右⼿由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右肩,左掌按对⽅胯部,对⽅整个半侧⾝明显露出,并成⿇花状,我当即正⾝发⼒,对⽅即⾏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可见,任何招式都不是⽆敌的,只要先洞悉对⽅的意图才是我们取胜的关键。
⼆、进⾝欺⼈,应知⼈体之“三节” 从整个⼈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为根节,如对⽅三节被欺,对⽅即不能活便,更⽆法使招,⽽我则运转⾃如,左右逢源,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之绝技。
“⾝、⼿、⾜,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
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上下三节之法”。
如进⾝欺⼈,欺得越紧,对⽅整个⾝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处于背势,⽽我处于顺势。
三、步要过⼈ 即是便于贯、扣、插⼆法之应⽤,便于步法之进退,及⾝法上灵活变换。
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
欲将发⼈,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交⼿⽆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贯扣⼆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
太极拳练拳要领

太极拳练拳要领
1.正确的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垂下,背直,头微仰,
双目视前。
2.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提高
精气神。
3.放松身体:太极拳注重柔和、自然的动作,练拳前需要放松身体,
抖动四肢、腰部等部位,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松弛。
4.身体重心: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身体重心,找到合适的重心点可以
帮助身体更稳定、运动更自如。
5.动作缓慢:太极拳动作要求缓慢、流畅,需要让身体逐渐适应和掌
握每个动作。
6.身体协调:太极拳需要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训练来逐
渐掌握协调技巧。
7.保持平衡:太极拳动作需要保持身体平衡,可以通过锻炼腿部肌肉、提高身体掌握力来提高平衡能力。
8.注意呼吸:太极拳练习需要注意呼吸,慢而深的呼吸可以帮助身体
放松,平衡呼吸和动作可以提高身体运动的流畅度。
9.注意练习时间:太极拳练习需要一定时间的持久性,按照个人身体
状态和目标进行不同程度的练习和修正。
10.要有耐心:太极拳是需要不断练习、掌握的技巧,需要有耐心、
毅力和恒心,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
原架武式太极拳练功法

6 1 —I l ■I 藤飘 丽广—一
正, 要牢 记 “ 身法八要 ”, 达到八面支撑 。
心法要求和概念 。太极 拳 内功心法 就是 根据太极
文 , 云 峰 赵
阴阳互根 的原理 , 来引导练功 的。武 式太极拳 ( 原 三、 三调”要牢记 “ “ 三调 ”, 即调身 、 调心 、 调息 。恩师在教拳 时 架 ) 的最 高境界 就是要 达到 “ 形无 象 ”, 全身 无 “
二、 逢转必沉
法训练方能使身 “ 劲整”,“ 八合 支撑 ”。 与人 “ 推 手”时要 以内劲制人 。 就是在 “ 沾连粘随”、 不丢 “
六、 注重 内功心法训练 恩师教拳时 , 有三个 阶段十层 功夫的要求 , 根
逢转 必沉是 武式太极拳 的一大特点 。其他 练 不顶”中实现 “ 我顺人背 ”, 用劲路 制住对方。
沉得下 , 亦放得 人出”的境界 。 加省、 市、“ 国强 杯”、 万成杯 ” 统 武术绝技 大 “ 传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开合蓄 发
赛, 获得 多枚金牌 、 秀奖等荣誉 。获得 了优 秀教 优
开合 蓄发是 武式太极拳 的又一 特点 。先宗 师 练 员称号 ( 有教练 员证 书 ) 。从 2 0 开始随恩 0 0年
就注重 “ 三调”功法 的训练 , “ 把 三调 ”简单 地 归 透 空 ”, 应物 自然 ”, “ 修炼 太极 阴阳中和之气 , 回
纳为调身要 使身 法上身 ( 即十三身法要 领 ) 体现 归先天 体的最 高境界。 , 个 “ ” ; 整 字 调心 要全身 放松 , 人静 , 意守丹 田 , 作者 简介 : 云峰 ,9 7 8月 1日出生在 沈 赵 16 年 体现 一个 “ ”字 ; 静 调息要 调 整后 天之 气, 之 回 阳市。从 1 8 使 94年 至今 , 在沈 阳华晨 东兴汽 车零 部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最新整理)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 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 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 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 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 一、采求乾三连 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式太极拳秘诀三虚包一实练习太极拳不能不讲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条,并非十三势。
可以先练前八法,如:涵胸。
拔背。
松肩。
垂肘。
提顶。
吊裆。
气沉丹田,护肫等等,身法即常讲的内形,内形要与外形拳架统一,要求做到精、气、神寓于拳架之中,还要做到有知觉,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组织,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组织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处。
目的是节节贯穿,不顶不丢,节节贯串,为的是能通达全身,使全身通气,也是为了劲整。
涵胸有左右两胸,两胸是在锁骨以下二、三寸处,亦即肋骨微含包围两胸往下沉。
从锁骨到心不可弯曲,均勿含心。
拔背是大椎要拔高,两者同时进行,即一个动另一个要相应动,先空后松,用松肩垂肘来帮助涵胸。
拔背要互不破坏,与此同时后肋及扇骨往下插,这叫做”气贴背”,背后的机关很多,不可忽视。
松肩垂肘要求两处关节松脱开来,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后才能布于两膊,开于手指。
因为放松才能贯气,气贯于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边,这样是为了有劲、有敏感性。
提顶(顶劲)和吊裆,提顶要外形帮助,它是虚的,不是实的。
顶劲、不伸脸、不低头,并不在中间起吊裆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顶中心成一条直线。
吊裆也要有外形帮助。
吊裆: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识上可远到几尺、几丈。
吊裆,要由两臂两膝帮忙,不可各不相关,要相互配合,帮助吊裆,这就叫做裹裆。
护肫如不恰当,它能破坏空松,及支撑八面。
护肫是在两肋下边软裆处不能匾掉,要保护它,犹如一个口袋中间匾了气便被阻碍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无护肫,无护肫即无气沉丹田。
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无阻。
腾挪和闪战也是刚柔结合,松肩结合,是内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刚四寸,刚柔不分,似动不动,这就是腾挪。
要周围一寸,处处都是一寸,是精神中产生,也是阴中产生,如从精神上衡量,即实腿同肱部通过松肩结合成一体,闪战者即方向也,实股是阴,阴可向任何一面滚,即是闪战,亦即一个圆体随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气来。
左胸同右臀连系在一起,也是八个合一来应用,不可一个一个地分开来用。
以前所讲的一个一个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几讲搓合在右合拢,合后的手开是竖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过肩。
提手上势的左手向前上方张开,右手要划大圆圈,意识射向远前方,汇成一个焦点。
白鹅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为横,左手下推为竖。
气沉丹田,可以譬喻潜水艇潜在水下,外不露形。
内动为内形,又称身法。
加上外形的拳法,并配以胸中腰间运化等,就是所有各个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时须要灵活,不可硬强强地为好。
太极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边,这就是靠摆法,即我的脚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圆桌那样,都是四只脚摆平,而成双重,要求两只脚放在一根桩子,一根桩子在三虚(两手和一条虚腿)之内,实腿是一根桩子,它叫精神,另两手和一条虚腿叫做神气,神气要活,要随屈就伸,动若江河。
叫精神的这只实腿要静,要静如山岳,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随便乱动,实腿是深入地下的,而头顶又是升腾空际的,两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动脑筋用思想)。
以上几点可概括为三虚包一实。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动作全在静中产生,不静则不专心。
此外八条线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时要顾到后面,也要顾到左右两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
太极拳发劲根源发劲的根源,即如何行气运劲,拳书上说,劲起于脚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运劲,运劲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气,尾闾管住脚腿,大椎管住两膊及手,又可说行气在手,运劲在腿,腿肺要有数,然而运用腿脚又叫用意。
呼是开,开是沉,呼的形状在手,是所谓形于手指。
其实,呼的根源却是在腿、在脚,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础上开出去的,因此,神气的活龙活现,就是精神在实腿的劲道十足的反映,是实腿的支持和运送,神气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实腿)隐蔽在内是用不完的。
因此,滔滔不绝的根源是实腿。
行气是由于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发劲的根源,呼是因为有沉,沉是为了呼,呼是开,沉是合,这叫开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开,两者相辅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后,不可分离,这个又叫行于四肢,上布于两膊,下支撑八面。
开是在沉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实脚上反射出来的。
因此,实脚要不怕紧张吃力。
在发劲出手时,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实腿虚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
收时臀部和脚跟有相吸碰头之意,同时膝关节相反张开(决不可挺直),使曲蓄有余。
“蓄劲如张弓”,也应该如抽丝,但发劲决不可如抽丝,要如放箭之速,如锤击之重,我觉得这种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离形,形不离意)。
至于怎样起动对方的脚跟,使他向我倾近?首先要彼此之间的尾闾对换一下位置。
就是把他的尾闾放在我的尾根后面,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
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帮助,概括地讲,便是上面引进来,下面攻进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
此时的尾进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这就叫做上下相随,在外形上并不觉得抢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气定手,尾闾运劲定脚。
可以先运劲后运气,最好是行气运劲相结合,这才是上下相随。
一起势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不要那个局部先摆好,再动其他部份,局部先动不好,起势前是无极,到举动时才分太极,才分阴阳,才做虚实。
一句话,就是一动就有了各种身法的组织相配合。
最主要的是吊裆管好腿,拔背管好手。
也要注意,吊裆时尾椎根要松,尾根不松气就行不到腿脚。
与对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统一,亦即周身一家。
此外,肩胯要灵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裆不能太过。
两膝关节在引蓄时是一同曲直的,虚胯要放松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这样,下部的桩步稳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丢掉,而是放柔放松,意识仍然存在。
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终要用整体。
不可用局部,并且要沾粘丝毫不离,打什么路线,犹如写字下笔一样,笔头触纸就有计划,有模式,有体裁,怎么写便是怎么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扬、顿、挫了。
太极拳意与力所谓“意”,是指习者的思维器官,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原则及其具体的行功实践要求进行思想活动后,所产生的认识结果在思想意识中的反应而形成的意识要求。
习者有了这种意识要求后,在行功实践时则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要求去求达感性的认识,使自身的运动按照太极拳的理法要求进行。
习者在这种运动过程中的感觉、思维和想象等等各种心态活动的总和,统称为“用意”。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举动都必须用意来指挥,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
然而什么是意?怎样用意?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习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谓“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参与的运动结果。
这种力没有意气虚实之分,用力过程简单而缺乏变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对方有机可乘。
太极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就是要通过人的意识的正确活动,将先天自然用能的习惯转变为精微巧妙的内劲。
诚然对于初习者来说,由于对太极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确地理解,意识还不能发挥其巧妙的能动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动不听使唤。
这些现象在初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习者弄清原理,明白规矩,循于原则,一举一动善于用意,不断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断地提高意识对随意机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渐至“用意”。
久练之后,自然能达到意到、气到、形到,所谓“意、气、拳”三者的统一。
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时周身节节处处皆能听从自己的意识指挥,以至达到说有即有、说无即无、随心所欲的境界。
太极拳阴阳虚实虚实阴阳(属太极)是内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脚)法。
两者结合起来,由外形(拳)带动内形的叫拳太极;久练后由内形推动外形的叫太极拳。
由路线和方向结合起来的叫上下相随。
方向是直的,路线是曲(弧形)的。
阴是指方向,阳是指路线。
又要分清虚实,否则就成双重。
虚实不能截然分开,虚是多点的,实是少点的。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虚实又要以尾闾中正来调整。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
松(沉)肩要靠气贴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
一环套一环。
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阴阳(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离正,是利用斜。
(如左肩和右胯相合)内部调整身腿稳。
命门移动始终在运动之中。
调方向:必须精神调回来,外形不来。
精神在内调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内示精神。
从这个角到那个角不丢。
往左必有右,无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来调配,要用精神来调配。
虚盖实如伞面盖伞骨。
腰以实托虚,不可平行转动。
如向右转,则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拢由腰眼,依靠胯的调整,不可丢离。
气沉丹田为什么会气贴背?向左转,左胸掏空,胸中运气。
尾闾中正,即两胸不可平行的动。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腾挪:预动未动之势。
气势腾挪是精神产生出来的(如锅蒸饭)。
实的要想办法藏在虚的里面;虚的要想办法包围实的。
实的在里面好改变,实的在外面就不好改变。
上下相随有两:方向指挥路线,方向是实的,路线是虚的。
劲由内换。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对方的意思。
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
折叠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
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
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
此即是折叠之术。
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
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
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
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
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空与松现在讲讲刚与柔,空与松的关系,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头(刚)在肉(柔)的中间,骨头在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动,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称,已说明肉要懒,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既精神“骨”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面背肌往下松,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的正常自然呼吸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