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论文货币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学论文

论非冲销干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摘要]按照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直接干预是否采取配套的市场操作、是否最终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干预可以分为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冲销干预会通过资产组合渠道和信号渠道影响汇率。非冲销干预的影响取决于外生冲击的性质。通过一个包含两个国家的一期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当冲击是来源于国内的货币层面的,非冲销干预可以同时兼顾价格目标和汇率目标。

[关键词]非冲销干预;货币政策;外生冲击

按照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直接干预是否采取配套的市场操作、是否最终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干预可以分为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冲销干预是政府管理汇率的重要政策之一。它是指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抵消货币当局外汇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例如,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国资产,抛售本币,抑制本币升值,保持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造成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扩大。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在货币市场上采取配套操作,如出售国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使得国内货币供给回复到实施干预前的水平。而非冲销干预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即不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关于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西方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

为,冲销干预会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汇率。一是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冲销会改变国内居民可获得的本币债券和外币债券的相对供给,当本币债券供给增加时,持有者要求得到更高的预期回报作为补偿,这样才会鼓励其持有更多本币债券。若国内利率由货币市场决定,冲销干预并不改变国内货币供给,则利率不变,那么汇率必须改变(通常是本币贬值)。二是信号渠道,央行实施冲销干预改变了国内和国外债券的相对供给,向私人机构传递了信息,使其改变了对预期未来汇率的估计,这样冲销干预就通过信号渠道影响了即期汇率。

那么非冲销干预的效果如何呢?一般来说,各国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往往同时追求价格水平和汇率目标。在任何情况下,央行需要兼顾这两个目标,央行为了避免本币汇率升值会接受多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呢?或者央行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会接受多大程度的本币升值呢?

下面,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一期模型。模型包括两个国家——本国和世界其余部分,每个国家都生产单一的同种产品,这种产品或者用于本国消费,或者用于跟对方进行贸易。两个国家都有中央银行,央行出于交易目的创造货币。若货币供给超过了实际现金余额的交易需求,则通货膨胀率会提高。两国的通货膨胀表达式如下:

(1)π=[AKm?]-[AKy?]+e

-[AKy?]*

方程(1)中,π是国内通货膨胀率是国内货币增长

率是国内实际产出增长率,e是国内货币供给冲击。方程(2)中是国外通货膨胀率,[AKm?]*是国外货币增长率,[AKy?]*是国外实际产出增长率。这两个方程表示,当货币存量扩张快于公众的货币需求时,通货膨胀就会产生。

我们假定个人只持有本币,但可以随时按市场汇率用本币兑换外币,并用外币来购买国外产品。根据购买力平价,我们得到汇率方程如下:

方程(3)中为名义汇率的对数一阶差分为实际汇率的对数一阶差分。名义汇率为用外币表示的本币价格,也就是说一单位本币可以兑换到多少单位的外币。在这个模型中,实际汇率相当于贸易条件,表示每单位进口产品可以交换的出口产品的数量。方程(3)表示,名义汇率的变动或者反映了贸易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或者反映了国内和国外通货膨胀率之差,或者两者都有所反映。将方程(1)和(2)带入方程(3),表示名义汇率如何对两个国家的货币需求或货币供给作出反应:

(4)[AKs?]=[AKr?]+([AKm?]*-[AKy?]*)-([AKm?]-[AKy?]+e)

如果国外超额货币增长率超过本国,则本币升值;同样,如果本国超额货币增长率超过国外,则本币贬值。

我们假定国内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使汇率波动最小化,或取得两个目标的一个最优组合。因此,本国央行的损失函数可以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金融学论文-我国近年货币政策

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分析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告别过去两位数高增长模式,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同时,宏观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收入结构的多重结构失衡的局面。经济增速下调和经济结构调整业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需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经济环境的变化暴露出原有货币政策调控带来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以及房地产泡沫等多重经济风险,如若继续保持传统的数量扩张刺激经济的调控方式,不仅不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还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隐患。不仅如此,在“新常态”条件下,随着国内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原有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和实施工具效力受到削弱,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化也削弱了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长期以来,通过外汇占款实现基础货币的投放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手段,为了控制外汇占款发行基础货币的规模,央行需要对外汇占款数量有着准确地预测。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不稳定趋势,甚至多次出现外汇占款结余为负的情况。 进入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呈现出较强的分化局面,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乏力;未来美联储降息或削减其自身资产负债表必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收缩,加速国际资本回流。受此影响,未来我国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必然影响基础货币的投放,传统的通过结售汇和发行央票来发行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在此情况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货币政策亟需转型。 在我国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总量调控为特征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面临宏观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的多重结构失衡,传统货币政策亦无助于解决产能过剩和化解宏观经济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亟需转型。总体而言,“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双重转型任务:一是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操作规则和政策工具;二是货币政策需承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在较长时间内需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形成完善的货币政策框架完善现有的货币政策框架是“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首要任务,这包括明确货币政策目标 首先,就最终目标而言,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转型过程中,其货币政策经历了由多目标向突出物价稳定目标的过程;相比之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较多地强调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标,而对于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重视程度较弱。在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滑,宏观调控的政策权衡空间缩小,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宜再成为货币政策追求的主要目标;相反,“新常态”经济下的货币政策调控则应强调稳定和均衡目标,尤其应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结构均衡。相应地,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也应下调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同时,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目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程度,应将汇率、利率、国际收支情况以及资本市场变化等指标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范畴。 其次,在操作目标方面,一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有两类,一类是价格型操作目标,如货币市场利率;另一类是数量型操作目标,如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来看,一般采用价格型操作目标,比如:美联储选择联邦基金利率,欧洲央行选择主要再融资利率,英格兰银行选择14天期限的国债回购利率。 值得指出的是,从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转型经验来看,其对操作目标的确定几经反复,将近三十年才最终走向成熟。以美国为例,其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联邦基金利率到货币供应量再到贴现窗口最终回到联邦基金利率的一个曲折的过程。美联储确定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如此曲折,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战后的利率管制刺激了金融创新使得利率管制趋于无效,

金融学毕业论文《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

题目: 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一、货币政策目标概述 (4) (一)概念 (4) (二)特征与分类 (5) (三)货币政策目标内容 (5) 二、货币政策单一目标 (5) (一)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内容 (5) (二)实施货币政策单一目标的条件 (5) 三、货币政策多目标 (6) (一)多目标制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6) 1、货币政策政策自身波动 (6) 2、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增大 (6) (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对立矛盾 (6)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6)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6) 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6) (三)多目标货币政策次优选择的实现 (7) 四、中国货币政策 (7) (一)中国实行多目标货币政策的客观原因 (7) 1、我国货币政策多目标之间的关联 (7) 2、货币政策的多目标之间的平衡 (7) 3、经济形势的复杂性 (7) 4、中国国情需要执行多目标货币政策 (7) 5、中国之行多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注意的事项 (8) (二)中国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及其实现顺序 (8)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8) (四)实现货币政策多目标次优选择 (9) 五、总结 (9) 参考文献 (9) 摘要

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的期望达到对宏观经济总体所能发挥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主要项目目标的要求,然而完全的满足和实现在实际中又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一般各国都会以其中一项作为主要目标,发展快速和稳健的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或唯一目标。我国国情特殊,经济情况复杂,而相应的货币政策执行体制还不是很成熟,在这一的情况下,执行货币政策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就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既对我国货币政策是执行单一目标制还是多目标制进行比对探讨。分析货币政策单一目标和多目标的执行优势。最后总结出合适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体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稳定币值;次优选择 Abstract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信用控制

知识点2:货币政策工具 2.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2.1.1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势与缺陷 优势: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缺陷: ●即使调节很小的幅度,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力影响 ●对于超额准备金低的银行来说,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立即引起流动性问题 ●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 (3)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发达国家一样存在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于发达国家 2.1.2 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再贴现票据的资格等方法,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 (2)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 调整再贴现率贴现窗口管理 (3)再贴现政策 优势: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缺陷:中央银行不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 2.1.3 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即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2)公开市场业务的两种类型 ●能动型:以改变准备金水平和基础货币量为目的 ●防御型:抵消影响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其他因素变动 (3)公开市场业务

优势: 1. 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主动性 2.灵活且精确 3.很容易对冲(极强的可逆性) 4.时滞相对较短 缺陷: 1.政策的告示性比较弱 2.需要一定前提条件 如赋予中央银行弹性操作的权力和强大的金融实力,金融市场要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2.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是为了实现结构性的控制目标。 2.2.1 消费者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目的在于影响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的支付能力和需求。 包括: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 2.2.2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如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保证金比率是购买者在买进证券时必须支付现款的比率。2.2.3 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 其目的主要在于限制房地产投机、抑制房地产泡沫。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规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2.2.4 优惠利率 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制定较低的贴现率或放款利率,以鼓励这些部门发展的措施。 2.2.5 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 是指为保证国际收支平衡,抑制进口过度增长,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按照进口商品总值的一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货币学论文 论非冲销干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摘要]按照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直接干预是否采取配套的市场操作、是否最终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干预可以分为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冲销干预会通过资产组合渠道和信号渠道影响汇率。非冲销干预的影响取决于外生冲击的性质。通过一个包含两个国家的一期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当冲击是来源于国内的货币层面的,非冲销干预可以同时兼顾价格目标和汇率目标。 [关键词]非冲销干预;货币政策;外生冲击 按照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直接干预是否采取配套的市场操作、是否最终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干预可以分为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冲销干预是政府管理汇率的重要政策之一。它是指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如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抵消货币当局外汇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例如,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国资产,抛售本币,抑制本币升值,保持本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造成央行外汇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扩大。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在货币市场上采取配套操作,如出售国债、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等,使得国内货币供给回复到实施干预前的水平。而非冲销干预是指中央银行在干预外汇市场时不采取其他金融政策与之配合,即不改变因外汇干预而造成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关于冲销干预的有效性,西方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

为,冲销干预会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汇率。一是资产组合平衡渠道。冲销会改变国内居民可获得的本币债券和外币债券的相对供给,当本币债券供给增加时,持有者要求得到更高的预期回报作为补偿,这样才会鼓励其持有更多本币债券。若国内利率由货币市场决定,冲销干预并不改变国内货币供给,则利率不变,那么汇率必须改变(通常是本币贬值)。二是信号渠道,央行实施冲销干预改变了国内和国外债券的相对供给,向私人机构传递了信息,使其改变了对预期未来汇率的估计,这样冲销干预就通过信号渠道影响了即期汇率。 那么非冲销干预的效果如何呢?一般来说,各国央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往往同时追求价格水平和汇率目标。在任何情况下,央行需要兼顾这两个目标,央行为了避免本币汇率升值会接受多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呢?或者央行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会接受多大程度的本币升值呢? 下面,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一期模型。模型包括两个国家——本国和世界其余部分,每个国家都生产单一的同种产品,这种产品或者用于本国消费,或者用于跟对方进行贸易。两个国家都有中央银行,央行出于交易目的创造货币。若货币供给超过了实际现金余额的交易需求,则通货膨胀率会提高。两国的通货膨胀表达式如下: (1)π=[AKm?]-[AKy?]+e -[AKy?]* 方程(1)中,π是国内通货膨胀率是国内货币增长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货币政策的选择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及货币 政策的选择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目录 标题 (3) 摘要 (3) ABSTRACT (4) 引言 (5) 一、通货膨胀概述 (5)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5)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6) (三)通货膨胀原因 (6) (四)通货膨胀特点 (6) (五)通货膨胀的一般形成机制 (6) 二、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8) 三、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10) (一)从总需求因素分析 (10) (二)从货币供给量因素分析 (11) (三)从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2) (四)从成本推动因素分析 (13) 四、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14) (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4) (二)对我国民生的影响 (16) 五、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选择 (17)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18) (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8) (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19) (四)货币政策应当与多种经济政策配合使用 (21) 结束语 (21) 致谢语 (22) 参考文献 (23)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论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和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三个构成要素:(1)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2)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发行量,利率等。(3)货币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发行量,利率等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最终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上述对货币政策内涵有了总体的把握,下面就我个人谈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货币政策工具有三个,各个国家的喜好各不相同。资本市场比较成熟的美国喜好用公开市场业务,西欧的发达国家喜好用再贴现业务,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晚的我国喜好用存款准备金率。总体这各个工具对应国家效果还不错。 下面简要叙述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的使用情况。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1999年,中国基础货币的主要供应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全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920个亿,占全年基础货币投放的52%。再贴现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规定贴现条件来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和需求。从1998年3月起再贴现利率成为独立的利率体系,不再继续与同期再贷款利率挂钩。同时下调再贴现利率并延长再贴现最长期限。1999年,中央银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改进了再贴现业务的方式,扩大其范围,使年末余额达500亿,增长51%。由于我国喜欢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业务相对用的少一点,尤其再贴现业务,用的更少且市场影响小。我个人在这方面了解不多,也没查到比较好信息,在此多做介绍。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毕业论文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毕业论文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公共管理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下数据来自中央银行的统计或估算和财政 部); 在 现在的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政策已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 宏观调控的手段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者都是通 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从而实现宏观调控,使得经济健康的发 展或缓解经济发展的极端现象和失调现象。 要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给经济带来影响,首先要了解其 定义和内涵,以及这两种政策所使用的工具。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 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税收的变动是指改变税率和利率的结构,在 经济萧条时通过减税促进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刺激需求 增加,让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使经济步入正轨。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 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在经济社会中,投资与利率是成反 比的,即利率越小投资量越大,人们认为此时投资有利可图,所以都愿 意投资。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降低利息率,这时大部 分人只愿将钱用来投资而不愿用来储蓄,所以货币的供给量也就相应的 增加,从而带动社会需求,使经济恢复正常。如果经济社会发生通货膨

胀时,中央银行又可以提高利息率,让人们把钱储存到银行,从而减少流通的货币量,进而减小需求。 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税收政策、公债政策、购买支出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中央银行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政策 那么2005-2009年间我国实现过那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呢这些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呢 以下是来自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数据;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下调到%,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不。同日,经国务院批准,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一是将现行的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为相应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倍,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二是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现行的20%提高到30%。 2006年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2006年8月19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由%提高到%;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同时,商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 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为载体,以利率为传导机制,影响中介指标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实现这个政策目标。金融创新可视为推动全球金融系统向更有经济效率的目标发展的动力,放松管制、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正在改变着经济。本文主要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影响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 (1) 1.2国内研究现状 (1) 第2章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机理分析 (3) 2.1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的影响 (3) 2.2金融创新对货币工具的影响 (4) 2.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5) 2.4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6) 2.5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总体评价 (6) 第3章基于金融创新的我国货币政策建议 (7) 3.1改进和完善货币政现中介目标 (7) 3.2改善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7) 3.3调整和改变货币政现工具的使用 (7) 3.4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的创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第1章绪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重新组合的过程,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资产证券化、表外业务、金融一体化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市场为载体,以利率为传导机制,影响中介指标从而影响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行为,最终实现这个政策目标。目前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对货币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货币政策对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性,因此研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1.1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内容 金融创新就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即是指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其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要组合;即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的创新。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对中央银行来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中间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即调整和控制一些中间的或传导性的金融变量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如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股票价格等。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便引起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注意。国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讨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Lown,1987)的影响上;在货币上供给方面,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由于M1数据从1990年才开始公布,故而1979年至1989年的相关数据由M0代替。财政政策变量用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数据表示,并利用HP滤波处理之后得到的周期(Cycle)部分代替。由于货币、财政政策的目标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所以用全国GDP和商 品价格指数以及各省市GDP和商品价格指数作为货币、财政政策的 最终目标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979-2010年的全国GDP、CPI、商品价格指数及M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人口数等全国 年度数据;选取各省区的GDP商品价格指数、人口数等地区年度数据。 为了剔除因人口增长快慢而扭曲的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各省区的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变量数据2。其次,与大部分研 究直接得到各省区物价指数的平均值不同,我们以各个地区的实际 生产总值占四大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比重为权重,计算 得到加权平均后的各省市商品价格指数(以商品价格指数1978=100 为基准来求实际值)。这一做法提高了物价指数的精确度。最后,对 各变量的实际值进行平稳化处理。 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利用VAR模型做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需 满足序列平稳性条件,故利用ADF单位根分析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表明,财政政策变量(CZ)、货币政策变量、四大地区 物价变量(SI_PR_DONG、SI_PR_DONGBEI、SI_PR_ZHONG、SI_PR_XI)、以及四大地区产出变量(SI_GR_DONG、SI_GR_DONGBEI、SI_GR_ZHONG、SI_GR_XI)取自然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值满足平稳性条件,且是一阶单 整的 (二)协整检验

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

我国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它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国家货币政策 国家货币政策 (1)资本主义国家运用货币政策的中心点是调节货币供应量。 增加货币供应量称为“放松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称为“紧缩银根”;

2018届金融学院本科生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2013届金融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金融理论与政策选题 1、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关于完善我国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的思考 4、我国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关于促进我国银企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考 6、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思考 7、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与防范对策 8、关于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思考 9、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存镇银行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11、关于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12、关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考 13、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 14、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 15、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比较研究 16、××地区民间融资的调查与思考 17、××地区农户信贷行为的调查研究 18、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思考 19、构建商业性金融支农引导机制的探讨 20、农村金融担保体系构建研究 21、金融服务中排队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地区的调查 22、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地区的调查 23、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2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研究 25、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问题研究 26、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发展农村消费信贷问题探讨 28、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问题研究 29、浅论电子货币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30、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我国金融脆弱性问题探讨 32、金融资产证券化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 33、国外个人信用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34、关于构建我国商行内控机制综合评价体系的探讨 35、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36、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状与对策 37、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38、大学生创业的金融支持研究 39、××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40、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41、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42、关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思考 43、论我国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44、我国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果比较 45、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46、我国小额信贷监管问题研究 47、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48、融资性担保体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9、论地方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50、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51、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问题与建议 52、大学生消费信贷的调查 53、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意义、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4、村镇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研究 55、××村镇银行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