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万里长城简介和历史

万里长城简介和历史
万里长城的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如下:
1、万里长城的简介: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长城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
长城的介绍ppt课件ppt课件

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和石, 通过夯筑和堆砌等工艺制成墙体
和路面。
砖材料
在部分地段,长城采用烧制的砖作 为建筑材料,提高了墙体的强度和 耐久性。
建造技术
长城的建造技术采用了多种方法, 包括夯筑法、堆砌法、砖砌法等, 这些技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 的先进水平。
03
长城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长城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长城的发展历程
秦朝时期
明清时期
秦始皇是修建长城最有名的皇帝,他 修建的长城主体部分位于今天的陕西 省,全长约885公里。
明朝和清朝时期,对长城进行了多次 修缮和维护,使其更加坚固和完善。 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时期 修建的。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期,长城向西延伸,穿过了 河西走廊,延伸至新疆地区。同时, 在北方也修建了新的长城,形成了内 外两道长城。
长城的介绍ppt课件ppt课 件
目录
• 长城的历史背景 • 长城的结构与特点 • 长城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 长城的现状与保护 • 关于长城的故事与传说
01
长城的历史背景
长城的起源
起源背景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 中原地区的安宁和稳定,秦始皇下令 修建了长城。
最早的长城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规 模较小,主要用于防御。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将分散的长城连接起来,形 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之一,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它见 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 气。
长城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防御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 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中 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影响
长城主要景点介绍

长城主要景点介绍
1.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全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 江口沟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是长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被誉为“长城之父”。
3. 黄崖关长城: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是一段保存完整、著名的长城古迹,历史上曾是边防重镇。
4. 金山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一段长约12公里,具有重要军事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古代城墙遗址。
5. 嘉峪关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是长城西端的起点,历史上曾是边防重镇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
6. 雁荡山长城: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是一段被世人所遗忘的不朽长城,既有长城的壮丽,又有山水的秀美。
7. 山海关长城: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东端的终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城堡。
8. 琵琶山长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一段被称为“长城里的明珠”的美丽长城,以景观奇特、巧夺天工而著名。
9. 天堂寨长城: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代城墙遗址,以其险峻、雄奇而闻名。
10.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是一段保存全长和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长城遗址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课文

长城课文《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
作品描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整理分享原文、段落大意及长城资料。
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段落大意】《长城》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城的概貌。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长城的构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指出长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长城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长城的分类

长城的分类
长城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一道防御工事,还
是中国古代科技和军事建设的杰出代表。
以下是长城的分类介绍。
1.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指中国古代最长的一段长城,它沿着中国北方的山脊
横跨了数千公里。
这段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防御工事,最早的部分
建于公元前7世纪,历史上有近20个朝代修建和维修过。
2. 明长城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修建最多、保护最好的一段长城。
明朝时期,在前朝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许多新的城墙、烽火台和关隘等军事设施。
明长城以其高大的城墙、严密的工事和永久存在的坚强性能而闻
名于世。
3. 秦长城
秦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之一,有黄河流域和河套地区的
多座长城构成。
秦始皇时期,他下令将这些长城连接起来,同时对现
有的长城进行升级和加固。
这才有了历史上第一个被统一的万里长城。
4. 北疆长城
北疆长城是位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一段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
西方侵略的重要军事要塞。
它由许多城墙、关隘和烽火台组成,防御
面巨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这段长城在明清时期进行了维护和加固,现在成为了旅游胜地。
总之,长城是中国的宝藏,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精华。
我们希望能够保护和维护这段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它继续在我们生活中存在。
长城课文原文

长城课文原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原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知识点归纳总结

长城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长城的历史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的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将原有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在汉朝、唐朝、明朝等朝代都进行了修建和加固。
二、长城的地理分布长城分布在中国的北部,东起辽宁省的丹东市,西至甘肃省的嘉峪关市,全长约有6000多公里。
长城横跨了山脉、河流和平原,其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三、长城的建筑特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其建筑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材料: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土和砖瓦。
其中,北方的长城多使用青砖,南方的长城多使用石块和土墙。
2. 建筑形式:长城的建筑形式有城墙、箭楼、关隘等。
其中,箭楼是用来射击敌人的建筑物,关隘是用来控制出入的通道。
3. 建筑风格:长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包括横空出世、雄伟壮丽、精雕细刻等特点。
四、长城的文化内涵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意义: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的战争和统一进程,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
2. 文化遗产: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3. 民间传说:长城还有许多关于修筑和使用过程中的传说,如居庸关的八十里居庸关、壮观的不屈不挠、万里长城长、长城的建造者等等。
五、保护与修复长城作为中国的国家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国家对长城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程,以确保长城的完整和安全。
以上便是关于长城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不仅是军事防御工程,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符号之一。
长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长城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长城的文化遗产,让这份珍贵的历史留存下来。
长城简介介绍

文化传承
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有助于弘扬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 感和凝聚力。
旅游发展
合理利用长城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 ,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 力。
国际交流
通过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加强国际 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舞 台上的文化影响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以长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 登高、清明节祭祖等,不仅弘扬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也传承了长城文化 。
民间传说
长城沿线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 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丰富了长城的文 化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民间文 化。
长城的文化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 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 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长城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长城的历史背景 • 长城的地理位置与分布 • 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 长城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 长城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01
长城的历史背景
长城的起源与修建
防御外敌
长城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防御工 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 各诸侯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 侵扰而修建。
长城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北部边界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界,沿线穿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
东西横跨数千公里
长城东西横跨数千公里,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
长城的分布情况
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
长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修建和扩展。
明长城与清长城
明长城和清长城是现存的主要部分,其中明长城是最为完整 和著名的部分。
旅游意义
长城的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史时期的长城的变迁摘要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历代统治者都对长城加以修筑和修缮。
长城的变迁是也因此构成了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和边防的变迁史。
历史上的长城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今天仍有着较大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防御体系;长城;历史变迁;作用价值一引言在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体系十分重要。
长城则是这个防御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
我国的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产物,是社会大变动的产物,是常备军出现战争盛行的产物。
现代史学界均把春秋战国之交,作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出现,与封建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封建社会的私有制与奴隶社会的私有制相比,是更高级的私有制,不仅范围扩大了,而且私有财产的积累也大大增加,远非奴隶社会可比。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城是为保护封建私有制而出现的,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在冷兵器时代,相对先进的农业民族,其军队并不比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
因此,历史时期的中原的农耕民族往往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北部边防问题,如西汉与匈奴、东汉西晋与鲜卑、隋与突厥、唐与回鹘、五代北宋与契丹、南宋与女真、明代与瓦剌、鞑靼、满人都是如此。
长城集城防、运输、通讯为一体,对于游牧民族骑兵而言,长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了一种防御作用,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
因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明代,各个朝代对长城的修筑一直没有间断,不同时期长城的界限和长度也各有不同。
当然,各个时期的长城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几千年来长城在政治意识和军事战略上的作用功不可没,而长城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时期长城的演变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直到封建社会的末期,各个朝代为了加强边防,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筑和修缮。
一定程度上说,我国历史时期的长城的演变史就是我国封建王朝北部边防的变迁史。
1.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诗经》:“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普遍认为这是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为防御猃狁而修建的城堡,是为长城的雏形。
到了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各国为了相互防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长城,成为大规模修筑长城之始。
这个时期所修的长城包括各国之间互防的长城和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各国之间互防的长城包括齐长城、楚长城、魏西长城、魏南长城、赵南长城燕南长城、中山长城。
齐长城又名“巨防”,西至平阴,东至狼牙全长500多公里。
楚长城,又名“方城”,它已宛城为核心,东西北三面筑城而防。
魏西长城,又名“河右长城”,在今陕西东部合阳、澄城、大荔一代。
魏南长城,又名“卷长城”,在今河南原阳一带。
两城均为防御秦国而修建。
赵南长城是赵国为防魏国而修,在今河北磁县与河南临漳县一带。
燕南长城是燕国在燕赵边界修的长城,在今河北蓄水、大城一带。
中山长城是中山国(今石家庄地区附近)为防赵国而修建的。
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包括赵北长城、燕北长城、秦长城。
赵长城分成两段,一段从今狼山石兰计山口至呼和浩特北,一段从乌拉特前旗经过包头北、呼和浩特到卓资。
燕北长城西起张家口西北,经赤峰、开原、宽甸、丹东东越鸭绿江到朝鲜博川附近的清川江口为止。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经固原、环县到横山山脉东行,一支经绥德、米脂到秦上郡治所肤施附近,一支北经神木、东胜到内蒙的托克托。
2.秦长城战国时秦为了统一国家的需要,拆除了六国留下的互访长城,并在秦嬴政二十六年最后攻灭齐国后,派蒙恬利用旧秦、赵、燕长城的基础,加以连缀、修缮和增广,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东北方向越过黄土高原到内蒙古而东,到今辽宁境入今朝鲜,直到今平壤西,比明代长城长。
秦长城大体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长城大致走向为:自内蒙古化德县境,往东经过河北康保县、内蒙古太仆寺旗、多伦县南、河北丰宁、围场县北、内蒙古赤峰市北境及奈曼与库伦旗南境到达辽宁阜新市北面。
由于该段长城所经过地带的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故而长城的修筑也就就地取材,“用险制塞”“垒石为城,树榆为塞”等不同的方法。
中段长城大致走向为:自内蒙古兴和县北经黄旗海北岸,绕过集宁市北境,顺着大青山向西绵延,经过察右中旗、武川县南部、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然后北倚阴山,南依黄河后套为嶂,经五原、杭锦后旗北境,西抵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西段长城是凭借黄河天险而成,以嶂塞城堡为主,不全是互相连接的长城,在临套一带,仍可看到残留的城墙若断若续,如游动起伏的长龙。
当地地名还有叫做“长城坡”、“长城口”的。
秦始皇“因地形、用险制塞”修筑万里长城,具体体现在长城大多建在山梁上,并且内线为比较缓和的斜坡;在长城穿越河谷的地段,或者以沟堑代替墙壁,或者在河谷一侧增筑一段平行的墙壁;而两山之间则用天然石块砌成石墙,形成险要的“石门”;在长城穿越山谷要道的地方,往往筑起一条如同封山水库大坝一样的石筑或土石混筑的“挡路塞”,并在侧旁修建城堡,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秦朝万里长城的防御功能。
3.西汉长城汉代为了防御匈奴进攻,重新修缮并增筑长城。
汉长城修筑最重要的一点是将长城修到了河西地区,自金城郡西令居县至酒泉郡、玉门县、敦煌到盐泽(罗布泊)附近。
另汉代还曾将长城修到盐泽以西,另在酒泉之东北延弱水到居延泽,称居延塞。
汉代新修“塞外列城”,西起居延泽,东至五原以北。
汉代长城的东起点在朝鲜清川江,向东延伸比秦长城短,但总体上汉长城为2万多里,远比秦长城长。
西汉的长城大体也可以分为三段。
西汉长城西段自内蒙古额济纳旗苏古诺尔湖畔起,沿额济纳河南下,至甘肃金塔县境循北大河向西折转,沿北山山地南麓和疏勒河畔,直至敦煌县西北小方盘成。
再向西经罗布泊、孔雀河畔延伸,不在筑城墙,而是绵延的烽燧。
西汉长城中段指内蒙古商都以西至额济纳旗之间的西汉长城,西汉初年所筑的外城采用复线形式,分布在秦长城北面的草原上。
西汉长城东段指内蒙古商都以东至辽东半岛的西汉长城。
河北承德地区的西汉长城位于秦燕长城以南,明长城以北,构造仍然是“用险制塞”。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西汉长城分布在战国时期和秦统一后的秦始皇长城以南。
辽宁境内的西汉长城自辽宁阜新市往东,经彰武、法库、开原,然后折儿向南,经新宾、宽甸,进入朝鲜境内。
西汉长城在历史上曾有力的阻击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南部农耕民族的侵扰。
同时,从西汉长城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汉代的文物遗存,西方国家的毛织品、葡萄、瓜果等物品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万里长途输入到长安和东南郡县。
因而,西汉长城在保证“丝绸之路”这一国际交通干道的畅通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上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4.东汉至金代长城汉光武帝为了保卫都城洛阳,防御匈奴侵犯,于建武十四年修筑了四条长城:其一位于今山西离石县至陕西咸阳东南之间;其二位于今陕西高陵县东至山西安义县之间;其三位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井陉县之间;其四位于今河北定州市南至临漳县之间。
北魏王朝统治了黄河北部的广大地区后,为了防御北部的柔然和契丹族的侵犯,在其北部边防上也修筑了长城。
《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帝太常八年筑长城与长川之南,起自赤诚,西至五原,延袤2000余里。
又在太平真君七年发四周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即从今北京居庸关,向南至灵丘,再向西至平行、北楼、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而达山西河曲县。
当时把这道长城称之为畿上塞围,是因为它环绕于首都大同的南面,用它来保卫首都之意。
581年,杨坚统一了中国,国号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400多年间的封建割据局面。
为了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文帝即位之初就开始修筑长城。
隋朝修的长城多见于史料记载中,却很少有遗迹留存至今。
唐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无需长城作屏障,仅是为了防止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滋扰,对个别地段有过利用或修缮。
渤海国与高丽相峙,曾筑有同中原形式相仿的长城。
随着辽、北宋、西夏对峙局面的形成,又有大部分长城在契丹势力控制下。
宋代为了防御契丹、西夏,曾在边境营造成串的堡寨,但终未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这一时期,长城的修筑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金代长城形式奇特,别具一格,规模非常庞大,是继秦汉之后的中国古代第三条万里长城,历史往往将它称为“金界壕”“金壕堑”或“金边堡”。
在11世纪末,兴起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了各部落联盟。
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国号金。
1121年蒙古兴起,多次派兵攻金,金为了抵御蒙古入侵,开始组织人力修筑“金界壕”军事防御工程,与1138年动工,1198年竣工,历时六十年。
金长城东起呼伦贝尔盟,西到大青山,全长5000多千米,位于今内蒙及黑龙江境内,是仅次于明万里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
金长城的防御体系由长城界壕和边堡关隘组成。
长城界壕的主要结构是挖一条堑壕,阻碍战马冲越,堑壕内侧垒筑长墙。
边堡关隘是金朝戍边军队的驻屯地,安形制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戍堡、边堡、关城三种。
金代长城是适用于草原地形地貌类型的防御体系。
齐齐哈尔段长城是金长城最早的一段,主墙高大完整,上至戍楼,墙面有驰道,可供车马通行,墙外有护壕,以护主墙。
东汉至金代的长城虽然形式规模不尽相同,但是,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身的防御功能,保卫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同时,也为其以后的王朝修筑长城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5.明长城明代蒙古统治者退回漠北草原,但蒙古族后裔鞑靼和瓦剌不断南下骚扰,威胁着明代北部边疆的安全,故明代又大修长城以防备北方游牧民族。
明代长城修建经过明代前期对长城的修缮、明代中期大规模的兴建和明代后期蓟东长城的修建三个时期,形成了今天西起嘉峪关,经河西走廊横越黄土高原,经今山西、河北、辽宁到山海关的明代长城。
明长城除河西段为明代新筑外,其他段都是在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补而成的,计全长共12700里,故称万里长城,也就是我们今天世人皆知的万里长城。
明代把长城分成九个防守段,称之为九边,每一边皆设有镇守把守,称之为九边重镇。
后又为加强京城的防御和保护十三陵,于1551年在北京的西北部增设了昌镇和真保真,这样就有了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格局。
(1)辽东镇长城位于今辽宁省,是京师最有力的左臂,东起丹东附近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全长约970千米总兵驻广宁(今辽宁北镇)。
(2)薊镇长城分布在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等范围之内,是京师的重要屏障,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全长约880千米。
总兵驻三屯营(今河北省迁西县境内)。
(3)昌镇长城是从原薊镇中增设的,东起慕田峪,西至紫荆关,全长约230千米。
总兵驻昌平。
(4)真保镇长城也是为加强京师的服务而增设的,北起紫荆关,南至故关,全长约390千米。
总兵驻保定。
(5)宣府镇长城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起居庸关,西至西泽河(今山西大同东北),全长约57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