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心理分析学派
心理分析学派

心理分析学派1913年以后,弗洛伊德和他的一些信徒认为,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在人的整个活动领域中都具 有普遍意义,便把它广泛应用到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心理分析的理论由于被提到哲学-人类 学的高度,所以获得了弗洛伊德主义的称号。
心理分析学派还从生物本能决定论的立场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如弗洛伊德本人就在这方面发表过许多言 论。他认为,整个社会制度,包括国家、机关、家庭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本能、欲望和在它们基础上所发 生的复杂的感情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人类的历史是由“爱罗斯”(代表生的本能和欲望)和“腾纳托”(代表死 亡的本能和欲望)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有节奏的戏剧。在他看来,革命和起义是侵略本能的具体表现; 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由人的侵略、破坏的本能,即死亡的本能决定的;在艺术、科学和其他文化领域中,有的人 之所以有贡献,是由于他们的被排除的先天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升华的结果。
心理分析学说产生后,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并对精神病学、社会学、人类学、 法学等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若干领域发生了较大影响。弗洛伊德去世后,心理分析学派内部由于意见不同而分化为 大大小小几十种新的支派,其中有:以A.阿德勒为代表的个体心理学派;以K.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派;以霍 尔尼、沙利文、卡丁纳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心理分析学派,即新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各种企图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所谓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学派虽然花样各异,但在其理论中都程度不同地贯 穿着弗洛伊德学说的基本原则。
主流学派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主要有以下 几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
理学十大学派简介

理学十大学派综述一、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二、意动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
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布伦塔诺1838年1月16日出生于德国望族,他的学生斯图姆夫、厄棱费尔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意动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l)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机能心理学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
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詹姆士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
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
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杜威的心理学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个连续的整合的活动。
心理分析学派评介

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学派中有一派称为心理分析学派。
这一学派起源于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一种叫做心理分析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在全世界开始流行是缓慢的。
英国一位物理学家厄内斯特·琼斯博士在加拿大多伦多住过许多年,写了一篇文章《以俄狄浦斯情结解释哈姆雷特之谜》。
在美国,弗雷德里克·克拉克·普莱斯考特以心理分析学术语解释了“诗和梦”。
这是应用心理学分析文学的开始。
二十年代这一学派发展到了高潮。
目前在美国心理分析的术语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心理分析的目的是要使人们明白自己有一些所谓“无意识的冲突”,然后采取防御的途径。
要了解什么是无意识的冲突,首先要弄清楚以下几个术语: “失意”—失意的根源来自“进攻”的行为。
人要达到某一目的,便向这个目的进攻,进攻不成,受到挫折后便产生“失意”。
失意的反应有时是再进攻,有时却是“冷漠”。
失意是一种“无意识的冲突”。
“焦虑”,焦虑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冲突。
它是欲望冲动受到自我抑制的结果。
焦虑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种叫“克服”。
例如一个学生高考落榜,继续努力,准备下次再考,另一种办法叫做“防御机制”,例如上述学生落榜后不想再继续努力了,便想着:一个人并非一定要受高等教育不可。
这种办法有一种自欺的性质。
焦虑的造成,也可以是由于“约束”。
例如某一种欲望与社会道德抵触,便要约束自己。
童年时代的许多约束可能导致成年后的无意识的焦虑。
“约束”不同于“压抑”,后者是有意识的,前者指不自觉的。
约束的结果会造成对于原有的欲望的“遗忘”。
“合理化”—明知某一思想不该见诸行动而想出某种借口使之似乎有道理,这叫做合理化。
这是一般都知道的。
“反应形成”—有时一种隐蔽的动机造成一个人向相反的方向强烈表现。
这种倾向称为“反应形成”。
例如某一个人本来不喜欢另一个人,但却表现为对后者特别热情。
或者明明是一个色情文艺爱好者,却偏偏特别严厉地批判色情文艺,以表示自己的清白。
心理学十大流派

心理学十大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这篇文章将介绍心理学领域的十大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类发展心理学和系统论。
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早期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以其关注分析心理过程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而闻名。
代表人物包括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塔奇纳。
结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将其拆分为更小的组成部分来理解。
然而,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结构主义逐渐式微。
2.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观察和测量可观察行为,而忽视内心思想和情绪。
行为主义的先驱是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者相信,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
他们使用实验和条件反射来研究行为模式和学习过程。
3.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强调我们如何获取、处理和保存信息。
代表人物包括乔治·米勒和乔姆斯基。
认知心理学研究记忆、学习、语言、注意力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它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
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自由意志、自我概念和情感需求的驱动。
它注重个体的成长和达到个人潜力的过程。
5.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学领域最早的一种探索潜意识和个人心理动力的流派。
精神分析学主张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受到心理冲突和潜意识欲望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使用自由联想和解析技术来揭示潜意识,并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6.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强调观察、模仿和情境的重要性。
阿尔伯特·班达和朱利安·罗特尔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十大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流派1879年以来,整个心理学界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热烈的学术研讨的繁荣局面。
在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以后,又接二连三相继出现了或反对或继承冯特的理论,或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理学派上百个。
这些学派分布广泛,遍布世界各地。
这些学派,有从内在的意识去研究的,有从外在的行为研究;有从意识的表层研究,有从意识的深层研究;有从静态,有从动态;还有从生物学、数理学、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等其他不同角度去研究的。
所有的学派、包括相互继承的学派,在它们的心理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内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
这百余年心理学发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对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总和,对心理现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贯穿心理学百年史的主干线,就是十大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
这十大学派是: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这十大心理学派无论从其对对象、任务、范围、方法以及从其规模和波及的领域来看,对心理研究的客观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
它们都曾经充当过心理研究过程中的主角,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史的发展。
当代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主体,也主要是博采十大学派学说之长处,汲取它们的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而形成的。
如今我们学习的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材,其内容实际上都是对十大学派的精华部分进行了荟集的结果,是十大学派学说的主要结晶。
其中的主体理论、概念和规则几乎都可以溯源到十大学派,在那里找到出处。
心理学史上的其他学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最后被十大学派所包容、吸收、淹没、归化了。
有的晦涩难懂,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共鸣,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同一事物,由于经验、视角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认识的不同导致方法论的不同。
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流派该部分内容在各省份教招、特岗等考试中偶尔会出现,题型一般以单多判为主,虽然难度不大,多是识记类的知识,但是容易被考生忽视,故梳理如下。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出现了各种流派。
一、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其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冯特考虑到化学把物质分解成各种元素,那么心理学应该也可以同样地通过实验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
根据这一思路,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也叫建构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在美国建立的,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构造主义心理学都主张研究意识,但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心理学十大门派之构造(功能主义)心理学派

心理学十大门派之构造(功能主义)心理学派1、发展背景及代表人物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构造主义一词是铁钦纳在美国和威廉.詹姆斯的机能主义论战时采用的概念。
2、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教育心理、儿童心理等心理学领域,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1)研究对象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只研究心理内容自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它的意义或功用。
他认为机能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的应用,是心理技术,而非心理学本门。
(2)研究方法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对意识经验的观察,即内省法。
他打破了冯特的限制,把内省法应用到高级心理过程。
(3)研究的问题他认为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三个:①什么,即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元素;②怎样,即确定这些元素结合的规律;③为什么,即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这个心理过程。
按照构造主义原理,铁钦纳发现的心理元素有3种:感觉、表象和感情状态,其中不能再简化的"心理原始粒子"是感觉。
三者有质量、强度、明晰性和持续时间长短等属性差异。
一切复杂而各异的高级心理过程都是由这3种元素复合而成的。
3、评论: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心理咨询的四大流派

心理咨询的四大流派1、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心理动力学派”。
创始人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
其主要观点认为一切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并不在于意识表面,而在于被压抑的潜意识层。
造成潜意识动力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弗洛伊德和他的后人们也众说纷纭,但归根到底离不开内在的动力基础,故称“心理动力学”。
而心理问题和障碍原因,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形成情结进入到潜意识内未被患者觉察,导致以破坏性的方式爆发,由于形成心理冲突和障碍。
同时,由于症状本身满足了患者潜意识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续存在。
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挖掘这些被压抑的潜意识,使其能够被患者觉察认可,自然释放了被压抑的能量而得以治愈。
由于潜意识分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个疗程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至少在一、两年以上),故在现代追求快节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
2、行为治疗学派。
其理论基础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开创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该学派以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为基础,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就是将外界刺激和个体原有的本能行为捆绑在一起的条件反射过程,比如将铃声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绑在一起不断强化,由此形成当狗听到铃声以后也会流口水。
早期的行为学派完全否定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愿意钻研在行为产生过程中的认知变化。
之后,华生由于个人原因离开心理学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在华生的基础了建立了新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个体在无意识触发某个行为以后,给予相应的奖励/惩罚,就能增加/减少该行为,由此形成强调个体主动性的新行为主义观点;再往后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又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即不需要通过针对个体的直接强化,通过社会观察也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由此行为主义开始进入关注认知研究的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
心理分析学派,是20世纪初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基础上形成并盛行于欧洲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
弗洛伊德将心理分析学方法引入文学研究,以图更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动因、作品的编码形式和文本的内在含义等问题,从而开创了心理分析文论这一理论流派。
其主要代表除弗洛伊德本人外,还有荣格、拉康、德勒兹等。
两次世界大战和欧洲禁欲主义的风靡使弗洛伊德对人的本能、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此外,达尔文的进化论、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为弗洛伊德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借鉴。
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尼采的哲学、叔本华的欲望理论等为弗洛伊德提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借鉴。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弗洛伊德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