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课文梳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
在选材上一方面以围绕研究和发明杂交水稻,创造世界奇迹为线索,简介了他的科学观点和科研成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袁隆平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者着重选取那些充分揭示人人物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一名大科学家的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和经历。
一、文章脉络课文按时间顺序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
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面对纯朴农民向福财的苦难经历,面对这个纯朴农民普通而又真诚的期盼,袁隆平心情格外沉重。
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教授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但是他却只能看着农民兄弟,为了换稻种要“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而且,“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正是这些所闻、所感,坚定了他以后几十年坚持不懈搞科研,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思想感情基础,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通过思考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对于“三系”的论述,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多么的难以开展,同时更是突出了袁隆平进行科学实验的矢志不移与坚定信念。
“三系”理论的提出遭到众多的反对与质疑,同时“文化大革命”的来临也使袁隆平的试验近于夭折。
但是袁隆平依然执著,近于疯狂地进行着科学实验。
这部分的文章中,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袁隆平的执著与坚定。
如“落下伤心的泪”“像慈母似的守护”“狂奔乱跑”“跳了下去”等等,均突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的坚贞,对事业的崇尚。
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
【小学教育】三年级下册语文第35课《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PPT课件》

3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华兹华斯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西师大版 三年级 语文 下册
农 民 老 头 袁 隆 平
农 民 老 头 袁隆 平
获 联 合 国 粮 食 安 全 保 障 奖
被 选 为 人 大 代 表
当代神农氏
❖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 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 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 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 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 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1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佚名 19、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雨果 20、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王守仁 21、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22、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23、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罗 24、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乔·贝利 2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26、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罗洛·梅 27、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武者小路实笃 28、有志者事竟成。——佚名/JINGDIANTYPE.html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精讲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精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精讲【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籼xi ān:籼稻,水稻的一种。
灵光: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径,门外的小路。
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鉴jiàn于:考虑到。
冷言冷语:含有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颁bān:发布;颁发。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谭士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知名作家,怀化地区文联主席。
2、关于袁隆平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还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育成“超级稻”一直是世界育种专家的梦想。
中国一九九六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展开对“超级稻”的协作研究。
袁隆平和课题组其他人员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使“超级稻”连续三年在全国近十个省大范围试种,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
基于这一成果,中国在1999年宣布在世界上率先育成超高产杂交水稻——“超级稻”。
在云南试种的50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高达1137公斤,创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如今,袁隆平身兼多职,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等。
这位自称农民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9月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之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曾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曾被聘为农业部杂交水稻技术顾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400公斤左右提高到600公斤左右,近20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
【K12学习】八年级上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知识点整理(语文版)一、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谭士珍,著名记者。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
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事实说话,它是一种以写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要六个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不仅要写事,还往往要写人;不仅要用叙述的方式,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二、字词拼音籼(xiān)稻黔(qián)阳衣钵(bō)鉴(jiàn)于夜不能寐(mèi)矢(shǐ)志不移: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矢,发誓。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劫,灾难。
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三、思想内容:本文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四、写作特色:⒈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
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⒉生动的细节描写。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勾勒出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详解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详解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袁隆平。
【段析】简介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的人是袁隆平。
【品味】“奇迹”一词,紧紧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起笔简洁。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于北京。
【段析】介绍袁隆平的出生年月及地点。
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
【段析】介绍袁隆平的学历及从事农业研究的起始时间。
【品味】“生涯”一词表明此后科研时间之长。
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
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
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
【段析】介绍袁隆平开始研究的时代背景。
【品味】“秋天……的雨雾”将当时恶劣的环境点染出来。
他住在农民向福财的家里。
有天傍晚,向福财背着一口袋谷子回来。
他问:“这谷子哪里来的”向福财答:“是从八面山换来的谷种。
”“啥种”“南特号。
”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①为什么要写袁隆平和农民向福财的一段对话)【段析】向福财的答话写出了饱受贫困之苦的农民对好种子的渴望。
【品味】“圣人”一词表明农民对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对好种子的渴望。
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
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
向福财为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啊!……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段析】袁隆平对科技兴农的思索和对农民挨饿的不安。
第一部分:表现了袁隆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将自己的事业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品质。
【品味】“沉重”比喻精神上有负担。
这种负担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省略号是一种深深的思索。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
八年级语文上册 8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
在选材上一方面以围绕研究和发明杂交水稻,创造世界奇迹为线索,简介了他的科学观点和科研成就,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袁隆平所以能够取得划时代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者着重选取那些充分揭示人人物精神境界的典型事例,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他从一位普通农校教师成长为一名大科学家的过程中的种种挫折和经历。
一、文章脉络课文按时间顺序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
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面对纯朴农民向福财的苦难经历,面对这个纯朴农民普通而又真诚的期盼,袁隆平心情格外沉重。
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教授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但是他却只能看着农民兄弟,为了换稻种要“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而且,“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正是这些所闻、所感,坚定了他以后几十年坚持不懈搞科研,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思想感情基础,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通过思考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的研究。
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对于“三系”的论述,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多么的难以开展,同时更是突出了袁隆平进行科学实验的矢志不移与坚定信念。
“三系”理论的提出遭到众多的反对与质疑,同时“文化大革命”的来临也使袁隆平的试验近于夭折。
但是袁隆平依然执著,近于疯狂地进行着科学实验。
这部分的文章中,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袁隆平的执著与坚定。
如“落下伤心的泪”“像慈母似的守护”“狂奔乱跑”“跳了下去”等等,均突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的坚贞,对事业的崇尚。
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
三年级语文第35课杂交水稻之父(苏教版)

•
七十三、一个人有钱没钱不一定,但如果这个人没有了梦想,这个人穷定了。——佚名
•
七十四、平凡朴实的梦想,我们用那唯一的坚持信念去支撑那梦想。——佚名
•
七十五、最初所拥有的只是梦想,以及毫无根据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就从这里出发。——孙正义
•
七十六、看见一个年轻人丧失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看见那块他透过它来观察人们行为和感情的粉红色轻纱在他面前撕掉,那真是伤心啊!——莱蒙托夫
•
四十三、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
四十四、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纪伯伦
•
四十五、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佚名
•
四十六、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歌德
•
四十七、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
十四、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雨果
•
十五、对一个有毅力的人来说,无事不可为。——海伍德
•
十六、有梦者事竟成。——沃特
•
十七、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十八、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林语堂
心灵感悟
《杂交水稻之父》这篇课文通过对袁隆 平爷爷历经艰辛终于培育出大面积高产水稻 的描写,让我们懂得,只有勤奋刻苦,不怕 困哪,肯钻研,才能取得成功。
随堂练习
学习课文写法,用具体事例来写自 己喜欢的一个人,写出他的特点。
»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语文版八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课件之二

他的事迹和精神在学术界和社会 上广泛传播,成为一种宝贵的精 神财富,对培养科技人才、推动 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05
总结与感悟
对袁隆平的总结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 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 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
袁隆平的贡献
袁隆平在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 第一代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粮食 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杂交水稻的发展阶段
初步研究阶段
优化升级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开始进行杂 交水稻的研究,通过不断尝试和摸索 ,逐渐掌握了杂交水稻的遗传规律和 育种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杂交水稻的品 种不断优化升级,产量和质量得到了 进一步提高。同时,杂交水稻的种植 技术也不断改进和完善。
勤奋刻苦
在研究过程中付出了巨大 的努力和心血,不断追求 卓越。
淡泊名利
袁隆平一直保持着谦虚、 低调的态度,不追求个人 荣誉和利益。
02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起源
杂交水稻的概念
杂交水稻是通过人工干预,将两 个不同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种进行 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
起源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 粮食危机,水稻产量难以满足人口 增长的需求,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提 高水稻产量的方法。
严谨认真
他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要求极高, 注重细节,一丝不苟,对每个实 验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创新精神
袁隆平不满足于已有的科研成果 ,不断探索、尝试新的研究方向 和技术手段,推动杂交水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因为自己对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很感兴趣;二是因为当时 中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 害,好多人没有饭吃。
袁隆平为什么要决心攻克 “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 题?
为了改良水稻品种, 使粮食高产。
杂交水稻是如何培育成功的?
在大量的稻穗中找 到可以用来杂交的,不 停地实验。
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 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在水稻生长期里,几乎 天天泡在稻田里,有人说他 “比农民更向农民”。
为什么说袁隆平还是一 位可亲可敬的长者?
他的业余爱好很广泛。 听音乐,拉小提琴,游泳, 下象棋,打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