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介
【全文】朱自清简介

2024/8/29
2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 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考入北大哲学 系。毕业后先后在江苏、浙江 的中学任教。
2024/8/29
3
朱自清改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1917年报考北大 本科,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 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 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
2024/8/29
7
朱自清轶事(1)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 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 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 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 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 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2024/8/29
8
朱自清轶事(2)
朱自清治学上认真严肃,从不滥竽充 数。1934年应郑振铎邀请,一个晚上赶写 了一篇《论逼真与如画》,其材料依据
2024/8/29
13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 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 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 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 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 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 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 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
祖母吴氏。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的介绍

朱自清的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
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
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
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
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简介(配图)

朱自清传略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父亲后来携全家定居扬州,祖父也迁去同住,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自幼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在江苏和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
大学时代即开始写作新诗,1922年出版八人合集的《雪朝》,在读者中产生过影响。
1923年,发表名诗《毁灭》后,更受到当时诗坛的极大重视,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
同年又写成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此文发表后被认为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更多地撰写散文创作,陆续发表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产生了风靡一时的影响。
同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述颇丰。
1930年9月,因系主任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他代理此项工作。
1931年8月,前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游历欧洲大陆,1932年暑期回国后,正式受命主持中国文学系工作,与闻一多同事并论学。
1934年,参加郑振铎主持《文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参加陈望道主持《太白》的编辑工作。
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校南迁,辗转经长沙等地,于1938年抵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尽心讴歌抗战,并目睹和感受到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人民大众所遭受的苦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惨杀反对内战和要求民主的教员与学生,造成“一二·一”惨案。
朱自清前往联大灵堂,向牺牲的四烈士致敬,以后遂积极参加文化界多种激进的活动。
1947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特务暗杀,朱自清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
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
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21日,参加西南联大校友会主办之闻一多追悼会,并致词。
8月16日,作成《挽一多先生》诗。
朱自清字什么

朱自清字什么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字自明,号梅坞,安徽省黄梅县人,中国现代散文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被誉为“散文之父”,对现代汉语散文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字的含义朱自清的字为自明,取自《论语·子罕篇》中的一句话:“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自明意为自己自觉地改正自己的过失、修炼自己的德行,这也正是朱自清一生所秉持的信念和追求。
主要成就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主要集中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他的散文作品清新简洁、含蓄优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以平实、质朴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他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教育思考、人生感悟和社会观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和思考。
代表作品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等,这些作品反映了朱自清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悟和对纯真与善良的赞美。
他的散文具有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力量,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教育家朱自清在教育领域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担任教职,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影响。
在教学工作中,朱自清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倡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倡导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
他的教学理念和作风对当时中国教育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誉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翻译家除了自己的原创作品外,朱自清也以优秀的翻译家身份而闻名。
他翻译了许多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如斯蒂文生的《小妇人》、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他凭借对原著的敏锐洞察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成功地将这些作品翻译成了充满艺术魅力的中文版本,为中国读者带来了一扇扇窥见世界文化的窗户。
影响与意义朱自清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写作风格朴实、感人、真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自清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教育界。
朱自清文学作品

朱自清文学作品一、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朱自清代表作品及赏析- 内容概述-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 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勾勒出父亲的形象。
- 情感真挚:以一种平实的语调叙述父子之间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浓烈的渲染,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自然流露,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父子间深沉而内敛的爱。
- 内容概述-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夜晚漫步荷塘,描写了荷塘的月色、荷叶、荷花、荷香以及周围的树木等,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
当时的社会环境压抑,作者内心苦闷,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既有宁静、优美的一面,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 语言优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朱自清简历

朱自清简历朱自清简历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朱自清简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3-4]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名字由来】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赠友诗词】1941年,正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
借叙永春秋祠后院以作教室。
朱自清先生来叙永小住,那时袁耀祖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
袁耀祖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朱自清先生问题,先生耐心回答。
朱自清先生是与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
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李铁夫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李铁夫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
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
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袱被去天涯。
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
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
”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厚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
虽然当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温暖。
朱自清简介

精心整理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
影》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生平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民国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2]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
朱自清病逝后,安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
1990年,其夫人陈竹隐去世,与先生合葬在一起。
[1]朱自清- 作品散文集1、《匆匆》2、《歌声》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4、《温州的踪迹》5、《背影》6、《航船的文明》7、《荷塘月色》8、《女人》9、《后记》10、《白种人——上帝的骄子》11、《怀魏握青君》12、《阿河》13、《儿女》14、《哀韦杰三君》15、《旅行杂记》16、《飘零》17、《说梦》18、《白采》19、《海行杂记》20、《一封信》21、《序》22、《春》23、《绿》短篇小说《别》1921年《笑的历史》1923年以妻子武钟谦为原语文论述《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其他《雪朝》(诗集)1922,商务《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论雅俗共赏》(杂文集)1948,观察社朱自清- 影响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
[2]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出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有写景文、旅行记、抒情文和杂文随笔诸类。
先以缜密流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给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的一种典范;最后以谈言微中、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他对建设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作出了贡献。
作为学者,朱自清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新文学史和语文教育诸方面研究上都有实绩。
论著有《新诗杂话》、《诗言志辨》、《经典常谈》、《国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和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
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
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朱自清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论文结集,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
《诗言志辨》是他功力最深的著作,对“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个方面的诗论,纵向作了精微的考察,理清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衍变史迹,从而纠正了谬说。
他还先后对古诗十九首、乐府、唐宋诗作过深入的研究,对李贺、陶渊明作过认真的行年考证,写有《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李贺年谱》等著述。
他治学严谨,取材翔实,思想敏锐,他这方面的著述凡近百万言。
朱自清始终关心着中学、大学的语文教育,他与叶圣陶联璧,共同著有《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
他编过多种教材和课本,临终前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高级国文课本》等。
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正像叶圣陶说的:“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
”朱自清- 文学风格朱自清的文字风格跟梁治华的很接近——朴实、自然、洒脱,看似寡淡实则丰腴,表面软塌塌实则硬朗。
风格迥然不同于鲁迅的剑拔弩张,郭沫若的豪荡爽利。
孙伏园说“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
”朱自清的散文名声太大,但是他是从写诗起家的。
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他写了相当数量的诗,大约在四十岁时,他已成为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曾自白说:“我的兴趣本在诗,现在是偏向宋诗;我是个做散文的人,所以也偏爱散文化的诗。
”这话既说出了他跟诗的渊源,也说明了他的诗的特点。
当年,他跟闻一多是清华中文系的双子星座,有人说闻是唐诗的现代传人,朱是宋诗的现代传人。
因为宋诗的主要路数承自韩愈,是韩文公所说的“以文为诗”——像写散文一样地写诗。
有些人把中国现代诗歌的散文化归功于艾青,其实有更早的朱自清的贡献。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外一种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
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受人推崇,主要因为他的散文具真实性。
朱自清- 名家评论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
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
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吴晗:“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
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
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