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生平简介
丰子恺生平简介 22手指

22.手指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人物生平.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丰子恺从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丰子恺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66年,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逝世。
个人作品著作创作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丰子恺简介资料

.;.丰子恺简介资料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丰润,又名丰仁。
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
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
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
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
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以漫画著名艺坛。
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
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
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
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
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
漫画有《子恺画全集》。
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
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
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
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我最喜欢其中的《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
读丰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
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

丰子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
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
在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中文名
丰子恺
外文名
Feng Zikai
别名
名:润、仁、仍,号:子觊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
出生日期
1898年(戊戌年)11月9日
逝世日期
1975年(乙卯年)9月15日
职业
散文家,教育家,漫画家
毕业院校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
他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
代表作品
《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
人物生平编辑。
丰子恺生平简介

丰子恺生平简介丰子恺生平简介1 8 9 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
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
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
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
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学《千家诗》,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 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
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
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
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音乐的发端。
1914年春,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二年级起从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从夏丏尊习国文。
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母亲临行前给他预备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关于画家丰子恺生平的介绍

关于画家丰子恺生平的介绍丰子恺是国内国际上出色的现代漫画家和文学家,安丰子恺生平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丰子恺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丰子恺生平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
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出生于1898年11月9日,卒于1975年9月15日,祖籍是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是著名的散文家、画家和文学家。
原来的名字是丰润,号子觊,后来才改成的子恺,丰子恺的笔名是TK,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对画画有着非同一般的热情。
主要的作品有《缘缘堂随笔》和画集《子恺漫画》。
丰子恺1898年出生在崇德县,在他出生的时候,在家族这一辈中还是第一个男孩,所以小时候便一直被母亲非常的宠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让丰子恺的心总是温和平静的,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也可以看的出来,只要是丰子恺笔下的文字都是非常平实和充满内涵的,而他的画风也一直呈现出一种纯真和宁静来。
丰子恺从小就对美术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在进入师范学校后,就跟随着老师李叔同学习绘画,李叔同对丰子恺给予了帮助和指导。
在毕业之后,1919年,丰子恺在自己的学校内担任图画老师,但是两年之后,他又决定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在日本过了一年后,回国继续发展美术音乐方面的事业。
丰子恺的绘画和文章都几乎保持着同一种风格,其中以绘画更为著名,他的作品让人看了不免被那种雍容华贵但是却凝心静气的感觉,同时他的作品在这几十年中流传的也非常广泛,但是失传的也有许多,让读者十分的遗憾和心痛。
丰子恺漫画特点丰子恺是非常优秀的漫画家,他的漫画内容广泛,大多数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取自于自己的生活,所以丰子恺的漫画具有朴实、温馨又十分自然的特点。
这些也大约和他的童年生活有关系。
丰子恺的童年十分的温馨,他的母亲用温柔的态度和博大的胸怀,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丰子恺人物简介

丰子恺一、人物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人物生平1、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2、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丰子恺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3、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4、1919年,丰子恺从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5、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6、1927年11月,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7、1933年,丰子恺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8、1966年,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9、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逝世。
三、创作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丰子恺总结

丰子恺总结引言丰子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人,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漫画家。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从丰子恺先生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一、生平事迹丰子恺先生于1903年出生于上海,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知识渊博的家庭。
他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熏陶下,丰子恺培养了对文化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广泛阅读诸多文学、历史和哲学作品,并且在写作和绘画方面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
1929年,丰子恺先生赴英国留学,开始了他的文化艺术之旅。
在英国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西方文学和艺术,参观了许多名画展览,并结识了许多知名文化名人。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丰子恺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的绘画和写作能力。
丰子恺先生返回中国后,开始了他的漫画创作事业。
他的作品兼具幽默、温馨和寓教于乐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通过漫画,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他的漫画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漫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艺术成就丰子恺先生在绘画和书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画作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各个领域。
他的画风独特,轻灵而富有生命力,表现出真实而美丽的自然景观。
他的画作似乎在与观者进行对话,传达出一种深邃而丰富的情感。
丰子恺先生的书法造诣也非常高深。
他对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极大的研究和理解,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书法力透纸背,章法严谨,行笔潇洒,给人以秀丽大方之感。
除了绘画和书法,丰子恺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和随笔作品思想深邃、艺术性强,文字流畅而富有诗意。
他深入生活,对社会现象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启迪了读者的心灵。
三、思想观点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深刻而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丰子恺生平介绍

丰子恺的作品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 丰子恺 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他自谓其漫画创作 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 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 第三是描写社会相时代, 第四是描写自然相时代。 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画界,只是漫画中含 有这四种相的表现而已。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 人寻味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来自《 阿 Q 正 传 》
《 爸 爸 回 来 了 》
• 建国以后主要从事翻译俄文与日文的文 学作品。译有《猎人笔记》《夏目漱石 选集》《源氏物语》等。画集方面出版 的有《绘画鲁迅小说》《子恺漫画选》 (一九五五年)《丰子恺儿童漫选》英 文本与印尼文本(一九五六年)、彩色 的《丰子恺画集》(一九六三年)。
一 钩 卷 帘 栊 , 便 是 十 分 心 情 。 , 一 , 后 杯 散 茶 人 个 《 几 画 , 漫 》 画 水 幅 如 一 天 第 月 的 新 表 发 开
公
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间陆 续出版的画集有《子恺画集》 《护身画集》《学生漫画》《儿 童漫画》《都会之音》《云霓》 《人间相》等。其中除描写诗词 意境、儿童生活与学生生活的画 外,有大量的画揭露旧社会的黑 暗与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
谢谢您的关注!
《子恺画集》
《护身画集》
《学生漫画》
儿 童 漫 画
• 抗战期间在西南各省出版的画集有《漫 画阿Q正传》《大树画册》《客窗漫画》 《画中有诗》等。一九四一年在遵义绘 成《子凯漫画全集》,一九四六至四八 年住在杭州期间出版的画集有《又生画 集》与彩色版《子恺漫画选》等。
《 大 树 画 册 》
你知道漫画的由来吗? 让我们来认识他-丰子恺
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 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 原名丰润、丰仁。 浙江崇德人。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 习音乐和绘画。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 图画教师。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1922年回 国在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1924年,文艺刊物 《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 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 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解放后曾 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 会副会长等职。从此我国正式统一使用漫画二字,并作为一个 画种的名称。1975年9月15日辞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子恺生平简介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
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
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
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
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学《千家诗》,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
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
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
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音乐的发端。
1914年春,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毕业。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
二年级起从李叔同学习图画、音乐,从夏丏尊习国文。
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母亲临行前给他预备的糕和粽子(寓意高中),在杭州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著名的师范学校、当时江南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他不仅教音乐、绘画,还教做人。
在李叔同那里,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画法,为之深深着迷,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学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个顶认真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养,认为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慈悲为怀,丰子恺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
中年以后,丰子恺也皈依佛教,没有正式出家,但取法名婴行,并从此茹素。
虽然丰子恺成名后表示,如果没有遇上李叔同,便不会走上绘画的道路,但李对他的影响却不是被动的,它与丰子恺的气质、禀赋都有很大的关系。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筹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西洋画教师。
师范毕业后,丰子恺与同学刘质平、吴梦非在上海小西门黄家阀路的一座旧房子里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在学校尚未挂牌前,丰子恺与吴梦非、刘质平、刘海粟、姜丹书等组织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艺术教育社团之──中华美育会,并创《美育》杂志。
会员多为全国各地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他们普及图画、音乐知识,培训中小学图画、音乐教员。
在投身艺术教育的同时,丰子恺自觉地探索着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在上海专科师范的筹备阶段,丰子恺应邀在上海东亚体校任教,在校刊上,他发表了《图画教授法》和《素描》,前者是教育心得,后者是日本学者米田桂一郎的《素描》节译,这是目前所知丰子恺最早关于美术教学的著译。
在《美育》杂志上,丰发表了《画家之生命》、《艺术教育的原理》等文,视画家的道德修养为生命。
1921年初,赴日本学习艺术,十个月后回国。
如果没有日本之行,丰子恺的画也许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或者根本就不会有“子恺漫画”。
在日本的一个旧书摊上,丰子恺发现了竹久梦二的《梦二画集·春》,梦二清新脱俗的简笔画一下子吸引了他。
丰子恺称他的画为“无声之诗”,又最推崇其画中“诗趣的丰富”,正是这诗画相融的风格引起了他观念和情感上的极大共鸣。
丰子恺自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上,最好的诗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最好的画是“平淡天真”的,总之要中正平和;在道德上,应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梦二的画,摒弃漫画的戏谑,专写日常的生活场景而表现出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理趣并重,既合于丰子恺的文人气质,又具醒世劝戒的作用,没有远离他所热爱的生活,正是一拍即合。
1922年,由夏丏尊介绍至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开始用毛笔作简笔画。
丰子恺任教音乐、美术的春晖中学位于清静的白马湖畔,丰在湖边建了一所“小杨柳屋”,把妻儿接来同住,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
舒畅的生活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被竹久梦二和陈师曾的画深深触动的丰子恺,不满一味模仿古人,希望以西洋画的技巧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
丰子恺最早的一幅画是在他参加完一次校务会议后,有感于同事们神态各异地垂头拱手伏在议席上的有趣样子而作的,从此,这些过去被人忽视的生活趣致常常出现在他笔下。
1924年,发表《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走上画家的道路。
丰子恺第一幅公开发表的作品《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编辑的杂志《我们的七月》上,画面是茶楼一角,客人已散,桌上散放着茶具,卷起的帘外悬着一弯新月……这样简单的画,对画家的要求却是很高的,廖廖的笔画要求画家有扎实的写生基础和概括能力;画龙点睛的题词要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题材的选择又要细致的人生体验,而这些都是丰子恺具备而且擅长的,于是,一种具有“温柔敦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漫画产生了。
1925年,《文学周刊》陆续发表其画,郑振铎冠以“子恺漫画”之名。
1924年冬至1925年,丰子恺与匡互生、朱光潜来到上海创办了“上海私立立达中学”。
在上海,丰子恺结识了郑振铎,郑对丰的画早就喜爱,便邀请他为《文学周刊》作了一系列插图,冠以“子恺漫画”的名字发表,并为之出了第一本画集《子恺漫画》,由是,“子恺漫画”之名鹊起。
丰子恺并不以为自己是中国漫画的创始者,而漫画也确实在丰之前就在中国出现过,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直到丰的漫画问世,“漫画”一词才被广泛使用,漫画这种画种也才在中国流传开来。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开明书店是由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创办的,以青少年读者为主要对象,面向社会,出版了许多中小学教科书和诸如《妇女问题十讲》、《新性道德讨论集》等进步有益的书籍。
丰子恺不仅是书店的发起创办者,他当时的大部分著作也是由开明书店出版的。
如1927年的《子恺画集》、1928年的《西洋美术史》、1929年的《护生画集》、1930年的《西洋画派十二讲》、1931年的《缘缘堂随笔》、1934年的《绘画与文学》、《艺术趣味》、1935年的《人间相》、《西洋建筑讲话》、1939年的《漫画阿Q正传》、1945年的《子恺漫画全集》。
译著有1928年的《艺术概论》、1931年的《初恋》、1932年的《自杀俱乐部》、《音乐概论》。
选编著作有1927年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31年的《怀娥铃演奏法》、1932年的《英文名歌百曲》、《风琴名曲选》等。
这一串不厌其烦的书单,不仅有丰子恺与书店的深厚情谊,也可以看出丰在学问上的涉猎之广,绘画、音乐、建筑、文学皆有心得。
值得一提的是,丰子恺的书都是由他自己担任装帧设计的。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即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对于丰子恺的皈依佛门,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入世的。
事实上,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是个居士,没有正式出家,这与他对人世的热爱难以分开,他对于现世的迷人风光、各色人物、国家前途都不能忘情,于是他才绘画、作文、办教育、开书店……而宗教信仰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影响着他的艺术观点,他一直认为艺术应该“以仁为本”,要“善巧兼备”,艺术家热爱自然,同情万物,用艺术去涤荡自己和他人的心灵。
这思想最直接的产物便是后来的《护生画集》。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五年间各类作品二十余种(部)“缘缘堂”于1938年毁于战火。
知道丰子恺的人没有不知道缘缘堂的,它不仅是一座丰子恺曾经住过的屋子,也是他创作的见证者和阐释者。
1933年,在故乡石门,高大方正、简洁明快的缘缘堂被丰子恺用他那支“大红派克钢笔写出来”了(丰语,意即用稿费建造),这建筑物朝南的铺着大方砖的堂屋里挂着马一浮和李叔同的堂额和对联;书斋里有风琴和数千卷图书;食堂的四壁上是沈寐叟的墨迹;楼上是宽敞的卧室;门外种着桃花,天井里有芭蕉、樱桃和蔷薇,后院是冬青、桂树、葡萄藤和秋千架;最重要的是还有一群无忧无虑的孩子!在这里安宁舒适的生活,使丰子恺的创作丰收,五年间,出版《人间相》等画集三部;《缘缘堂再笔》等散文五部;《开明音乐讲义》等音乐著作三部;《绘画与文学》等艺术论著八部。
缘缘堂就像这些漫画和随笔的一个立体的注释,文气、明快、既含蓄内敛又时时关怀着世间。
丰子恺对缘缘堂怀有深厚的感情,当38年得知它毁于日军炮火时,丰子恺满怀悲痛和愤懑写了《还我缘缘堂》和《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两篇文章,以示悼念。
1937~1945年,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
以丰子恺的性格,是最厌恶战争的,但弄人的命运却让他在战争中辗转了近十年。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战争的惨状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格外重视起漫画的宣传作用来。
他仍然画漫画,不过是宣传抗日的“抗战漫画”,表现他沿途的见闻,画中多了人民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格调也沉郁起来。
这样的画,他不但自己画,还在各地执教的时候教学生们画,画好再分头下乡张贴宣传抗日。
在遵义时,他还把新、旧作品重新整理,编作《子恺漫画全集》,194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
1942年起,丰子恺来到较为安定的重庆,建了“沙坪小屋”,重新过起了绘画作文的生活,并且借在长寿、丰都等地举办画展的机会,饱览了四川的山山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