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版六年级下语文 手指作者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生平简介 22手指

22.手指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人物生平.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丰子恺从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丰子恺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1966年,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逝世。
个人作品著作创作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手指》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 孟子
4、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5、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邓中夏
小练笔: 想想说说身边有哪些事物 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 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把 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 写下来。
认读生字词:
sāo yǎng zēng yǎotiǎo huì niǔ kòu miǎo tì
搔痒
窈窕 秽物 纽扣 渺小 鼻涕 爱憎
堂皇
纽扣
附庸 搔痒
养尊处优 窈窕 渺小 爱憎 轧伤 秽物 鼻涕
•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 相貌很有气势。 •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 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 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 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 裕环境。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 同的性格,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手指名称
长
处
短 处
启
发
大拇指
食 中 指 指
无名指 和小指
手指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长处
短处
形体不美:身体 矮而胖,头大而 肥,构造简单。
启发
肯吃苦
机敏,干活 以他为主 相貌堂皇, 有曲线美 体态秀丽, 样子可爱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 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 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 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 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 》、《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 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 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 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 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 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 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 神,别具 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 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 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丰子恺的资料简介

丰子恺的资料简介丰子恺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
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人物生平丰子恺原名丰润,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
丰子恺者,本名丰润,字子恺,浙江崇德石门湾人也。
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有六姊,他的母亲将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
他在家乡念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什么选举。
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
他就以这个名字进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国文。
毕业,与刘质平、吴梦非、刘海粟、姜丹书创中华美育会,办《美育》杂志。
又与质平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西洋美术。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
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
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顗”。
后改为“子恺”“恺”与“顗”同,均为安乐意。
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
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
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
当时的子读作“TSU”。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另一位对他有较大影响的老师则是夏丏尊,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老师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丰子恺曾作文《怀念李叔同先生》以纪念恩师。
1917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丰子恺人物简介

丰子恺一、人物简介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人物生平1、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
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时候便被包围在妈妈的温情中,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2、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丰子恺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始终被他奉为圭臬,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3、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4、1919年,丰子恺从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
创《美育》杂志。
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5、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6、1927年11月,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7、1933年,丰子恺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8、1966年,十年浩劫期间,丰子恺被林彪、“四人帮”加上莫须有罪名,遭到残酷迫害,身心备受摧残。
9、1975年9月15日,丰子恺逝世。
三、创作特点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辞缘缘堂》《缘缘堂再笔》《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护生画集》(共9部)等。
《手指》作者简介

打印版
《手指》作者简介
1、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
1941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创办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十余种,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多种,另有学术论著和翻译作品多部,对我国的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丰子恺最负盛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注意用语言状物绘形,表现视觉色彩。
他写散文,总是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质朴的文字坦率地表达出来,在朴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引起共鸣。
手指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 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 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 表格。
手指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长处
短处
启发
手 指
长 处
短 处
形体不美:身体 矮而胖,头大而 肥,构造简单。
启 发
人各有所 肯吃苦 长,我们 既要看到 机敏,干活 不窈窕,常受伤, 人的长处, 食 指 做的事复杂 以他为主 也要看到 人的短处。 中 指 相貌堂皇, 干活不出力 彼此谅解, 有曲线美 相互合作, 无名指、 才能把事 体态秀丽, 小 指 能力薄弱 情做得更 样子可爱 好。
sāo
yǎotiǎo
niǔ
huì
搔痒
nǐng
窈窕
miǎo
纽扣
tì
秽物
bó
拧螺丝
渺小
鼻涕
薄弱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相貌堂皇 养尊处优
消受
附庸
扶衬
朗读课文,总结课文内容: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然后分别 具体写( 五根手指不同姿态和性格 ), 最后总结写( 五根手指团结一致,根 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
手 指
丰子恺,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 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 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 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 《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 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 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丰 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拇 指
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 为什么?
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 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 理? 我们应该学习手指们的精神, 善于合作,精诚团结,共同进步!
课文手指的背景资料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他的散文集《缘缘堂续笔》。
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意蕴深厚的一篇散文,写于1921年1月2日。
当时,丰子恺先生在日本弘前市丰岛与太郎的寓居里,随着弘前市与太郎一起动迁到支笏洞爷湾,一共居住了半年。
其间,生活很清闲,但他却觉得很闲适、舒畅。
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成了《手指》这篇散文,以抒发自己的情志。
本文的主题突出,在平静的叙述中体现生活哲理;语言简朴,亲切自然。
通过手的描绘,联系到正义、邪恶、强大、弱小等,讲明了道理,给人以启示。
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手指

如何理解这句话?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 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 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 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 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由“手上的五指”联想到“人 群的全体”,寓意深刻,生华 了全文的主旨。人如手上的五 指,虽然分工不同,能力有大 有小,但都是群体中的一员, 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只有彼此支撑、团结精诚,才 能凝聚成最大的力量。
理解:一个“但”字由描写大拇指 的形状巧妙过渡到了描写大拇指的 精神上。大拇指的精神体现在“肯 吃苦”“不图名利”上。两个“例 如”列举了在生活中大拇指的具体 表现,毫无赞美之词,但赞美之意 却流淌在字里行间。
难点句子: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 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 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 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 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 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 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 螺丝、解纽扣等,虽有在拇指相助, 终是以他为主。
课文围绕这句话展开中心来描 写: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 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手指
大拇指
优点
缺点
食指
中指
无Hale Waihona Puke 指、小指手指大拇指
优点
吃苦耐劳、默默奉 献
勤奋卖力、敢于探 险、不怕牺牲、机 敏 地位最优、相貌最 堂皇 体态秀丽、样子可 爱、最优美
缺点
姿态不美
食指
姿态不窈窕
中指
养尊处优
无名指、小指
能力薄弱
这篇课文详细描述了五根手指 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 手指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但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 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 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 从而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这 一人生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丰仁。
浙江崇德人。
1914年人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
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4年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锋、胡愈之等人。
1929年被开明书店聘为编辑。
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七七事变后,率全家逃难。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