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附录1初中古诗词常用典故梳理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古诗词中常常使用了很多典故,这些典故通常是取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典故及其来源。

1. 《荀子》中的“望梅止渴”典故,指的是荀子与荀况的故事。

荀子曾经外出求学,途中非常冷饥渴,看到一片梅树,想起家乡的梅花,不由得感到温暖,不再感到饥渴。

于是他在后来用“望梅止渴”来比喻心中的期望可以减轻痛苦。

2. 《乐府诗集》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典故,取自白居易的《白日依山尽》,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用于描绘诗人的情感。

3. 《楚辞》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典故,取自屈原的《离骚》,写诗人被困於楚宫,独自饮酒,仰望夜空中的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 《西游记》中的“打狗看主人”典故,指的是孙悟空为了取经路上与狮驼国的国王争吵,被国王指使的猛犬追赶,孙悟空迅速捏碎狗王的骨头,让其他狗不敢再追赶,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5.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典故,指的是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6. 《红楼梦》中的“草船借箭”典故,指的是贾琏借助一片青草做成的船,成功将箭矢运到内城,充实了守城人的弩箭。

这个典故用于比喻巧妙解决困境的方法。

7. 《山海经》中的“鸟为心,人为身”,典故来自于《北山经》述评篇,比喻人和鸟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以用于形容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密切。

8.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典故,指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是古代厨师,他对待牛肉的剖解非常娴熟,用于比喻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9. 《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典故,指的是宋玉的《风》的前引,用于形容人必须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

10. 《李白集》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典故,取自李白的《滕王阁序》,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风云。

这些典故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对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了解典故的背景和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

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

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指导意见》指出: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诵读,使学生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其中“疏通字词典故”是作为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古诗词阅读必须掌握的考点。

因此,小编收集了部编本初中语文的24个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中考专题初中古诗词常用典故梳理

中考专题初中古诗词常用典故梳理
7
《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情感]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雁门太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情感]表明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13
《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楚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之事。[情感]表达了词人对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的愤恨之情。
1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情感]作者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情感]作者在这里热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其实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鞭挞。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里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曲名,即《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即指交战地点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处,又暗示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金龙,用来招徕天下贤士。

玉龙,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含蓄点出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东风”实指,也可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特别的孙权对他的信任。

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嘲讽和不屑,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同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运与势,以小见大,含蓄形象。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高飞远走,想去那没用战乱压迫的仙境,这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两位贤人,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中考基础知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中考基础知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中考基础知识-古典诗词中的常见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谎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初中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知识点归纳

初中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知识点归纳

古诗文常见意象与典故100个1.月亮:一般在古诗文中用作由月亮本身引发的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2.杨柳:在古诗文中,“杨柳”即指柳树,而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以折柳表惜别,由此表现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后用来指代陆上的送别之所。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的便是离别时的场景。

4.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被尊为酒神,后世因以“杜康”借指酒。

曹操《短歌行》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沙场:平沙旷野,多指战场。

王翰《凉州词》有名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桑梓:《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7.丹心:指忠诚、赤诚之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汗青:同汗竹,史册。

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9.哀鸿: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0.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1.献芹:也叫“芹献”,典出《列子》卷七《杨朱篇》: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嘴巴也刺破了,肚子消化不了也疼痛得要腹泻。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

【中考语文】必须要掌握的24个古诗词典故部编本初中语文的24个古诗词典故。

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5.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语文是高考的第一场,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后面的考试有着重要影响。

而语文科目中,古诗词文学鉴赏占有很大比重,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考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高考临近,将一些常用的古诗词典故汇总如下,希望能帮各位节省复习时间,更好地应对语文考试。

1、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邂逅一个老人坐着Fousseret书本。

韦固前往窥探,一个字也不知道,向老人查问后,才晓得老人就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Fousseret的书就是婚姻簿子(见到《续幽怪杂记再婚店》)。

后来因此表示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旧。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例如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例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说明亡国之君特有的痛苦。

例如碛里叛人三十万,一时回眸月中看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走跌望着东升的月亮,遏制不了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八折柳相送去倾注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年曾考出的《送行》诗:杨柳青青着地雕,杨花长路弄天飞。

柳条八折尽花飞尽,之句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八折柳,春色未曾看看,说道的就是笛声中《八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离,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到,以此去抒发受伤春感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1初中古诗词常用典故梳理
序号
篇目
诗句
典故解析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帝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苦动人。[情感]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不幸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2
《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雁足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其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后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情感]借助“雁足传书”的故事,自然地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
《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情感]表达相互关切之情。
续表
序号
篇目
诗句
典故解析
10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规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情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情感]表现词人打猎时英勇的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情感]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14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情感]作者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情感]作者在这里热情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其实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鞭挞。
5
《雁门太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情感]表明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6
《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中的“连二乔”,指的是铜雀台旁的两座桥。诸葛亮游说东吴,为了说服东吴联蜀抗魏,就说《铜雀台赋》说的是“揽二乔”,曹操父子以此侮辱东吴无人,要攻下东吴,霸占东吴二乔(孙策之妻和周瑜之妻)。所以诗里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说如果不是有东风成全周瑜的火烧之计,曹操恐怕早就破了东吴,把二乔抢去锁在铜雀台了。[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不屑与嘲讽,以及胸怀大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长风破浪: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情感]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感之情。
7
《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情感]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g)《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常用“王质烂柯”这一典故来形容世间的沧桑巨变。[情感]既暗示了自己被贬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1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内容]描写战前的给养准备。
马作的卢飞快
的卢:《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情感]抒发了词人决心杀敌卫国的思想感情。
13
《满江红》
四面歌残终破楚
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之事。[情感]表达了词人对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的愤恨之情。
3
《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靡靡之音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后世多称此曲为亡国之音。[情感]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4
《使至塞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燕然勒石: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石”(亦称为“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情感]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勒石: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石”(亦称为“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情感]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而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1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