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课堂上要进行德育渗透

合集下载

关于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的思考

关于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的思考

关于在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德育的思考摘要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现在的教育提出要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品德方面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要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贯穿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历史课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外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课程。

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一、德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现在中学生的基本现状:根据对部分学生抽查,接近31%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

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课堂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课后不复习,考试应付了事,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

? 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说脏话,打架、旷课、吸烟、喝酒等一些不良的习惯。

男生留长发、女同学染发,穿着不符合学生的身份,经常有学生佩带首饰,化装等等。

初中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现在的中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想法也越来越进步,叛逆心理也越来越早和越来越强,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是很成熟又好于表现自己,思想比较活跃,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就不能仅仅注重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

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在这个时候加以引导。

现在的教育提出要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有德育教育或思想教育的内容。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二、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粱启超先生言:“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

历史教育实质上就是人生教育,尤其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学会如何做人的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

师说新语中华传奇18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李莹石/辽宁省盘锦市高级中学....摘要: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德育工作逐渐成为了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了有效推动学生德育教学的合理开展,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与创新。

其中,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历史学科凭借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受到了教师的高度关注。

经过长期探索,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在历史学科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工作的本质,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素质的合理优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德育中学生时代是人增长知识,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历史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内容,也有着以古鉴今的重要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德育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依然不够重视德育渗透教学,课堂上一两句带过就认为完成了德育目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高中历史德育渗透方向,总结了具体的教育实施措施,希望与各位共享。

一、当代高中学生德育发展的现状伴随社会与科技的长足发展,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也愈渐提升,我国对于素质化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

高中是塑造思想和知识的主战场,高中生在高中阶段中心智已趋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因此把握好学生高中德育教学的有效阶段是相当关键的。

而现代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频频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在高中教学期间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

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均会出现逆反心理,其根本原因是青春期发育所造成的,但缺乏相应系统性、科学化的德育教育引导,则会使学生在逆反心理的负面情绪中逐渐产生片面化与极端化的发展。

在如今的高中校园,部分学生的德育学习状态始终处于较为低效的状态,无论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行为举止,亦或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其层次水平都与现代德育教学要求背道而驰。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一)融入德育主体,把握历史内容思想道德的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培养为主体,而不是让老师进行强行的灌输,所以要体现在学生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里。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以历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人类认识自己和社会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历史的态度。

很多时候,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有时甚至出现偏见和误解。

德育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学会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历史,形成较为全面、深入的历史观。

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通过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历史课堂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成就,了解先贤的事迹和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豪感。

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

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历史是人类道德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伟大事迹,了解到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感悟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坚毅不拔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标准发生了变化,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德育教育是 发育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会出现情绪
始终没有改变的,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改始终强调德 一场,焦虑抑郁等情况,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会影响学
育教育。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渗之路,四大发明等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金钟中学)
64 学校体音美
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应用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优势,促进德 告诉学生黄河环境是怎么样被一步一步破坏掉的。让学生
育教育在其中有效的渗透。
意识到黄河的污染完全是人为破坏造成的,现如今黄河沿
三、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德育教育的渗透
岸的自然资源还是继续破坏,并且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
1.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1]苏清华.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空中英语教
岳飞抗金,岳母刺字等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良好
室:校本教研,2011(11):26.
的爱国主义教育。然后针对岳飞抗金的故事发表自己的想 法,强化初中学生的民资认同感。此外,我国历史文化悠久,
[2]刘云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少 年,2017(19).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 的起源地,此时有学生提出:黄河水污浊不堪,给周围的
响国家未来的发展大计,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中, 居民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很难想象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
历史学科相比较其他学科有很强的德育渗透优势,因此初 河。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顺势引导,黄河的发展情况,
中历史课堂中。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可以引 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師要发掘德育素材,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从而追寻“历史之真”“历史之善”“历史之美”;要借助历史长河中相关的事件、人物等,渗透与融入德育。

教师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化,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开发历史课程,用好历史教材,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更照亮未来。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历史教学,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一、发掘德育素材,追寻“历史之真”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历史教学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追寻“历史之真”,其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还在于通过真实的历史史料,发散学生的历史思维,催生学生的历史想象,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历史、思考历史。

如何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历史、体验历史呢?创设历史情境是一个有效的路径。

真实的历史史料、史实,可以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学生的感恩之心。

比如,在教学《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五四运动”的宣传单,让学生从宣传单中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中认识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国际与国内历史的大背景以及“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等。

在真实的史料面前,学生不仅认识到“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还认识到其中的一些导火事件。

通过这些事件,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增进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以及对自我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发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从历史事件中发掘相关的历史背景,升华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相关的德育素材。

在历史课程与教学中实施德育,不但能够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人物,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历史唯物观。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历史教学在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并长期发挥着培养学生思想素质的特殊作用。

多年来,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以下是我针对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一些体会和看法,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用历史学科相关内容来丰富德育的内涵、增强德育的感染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

”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千百年来的史实做依据,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有大批的杰出人物,有让世人惊叹的四大发明,有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和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的象征。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既要让学生们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又要激发学生们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逐一登上历史舞台,挽救民族危亡,捍卫国家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不断探索与发展,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学习这段历史,可引导学生从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历程中,认识到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实现民富国强。

二、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通过学习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杰出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的优秀事迹以及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建筑、农学医药、四大名著、史学重典等科技文化成就,学生知道了蔡伦、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王羲之、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历史名人,使学生在感受辉煌灿烂文明的同时,也更要学习名人大家勤奋认真、科学求实、执着追求、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优秀案例 学科与德育

优秀案例 学科与德育

优秀案例学科与德育案例名称: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背景:在某中学的历史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事件,采用了将德育元素融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

实施过程:1. 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老师仔细研读历史教材,从中挖掘出与德育相关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等。

2. 设计德育主题活动:根据历史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德育主题活动,如“走进历史人物,学习他们的品质”、“传承民族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等。

3. 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德育引导:在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如忠诚、勇敢、正义等。

同时,老师还鼓励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成效与收获: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历史学科,该校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德育主题活动的引入,使得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提升了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和讨论历史事件中的德育元素,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促进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德育元素的融入,使得历史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科知识。

总结与启示: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学科与德育相结合,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历史学科,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

教育者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德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理解学科知识,实现学科与德育的有机结合。

谈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摘要】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在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课堂;德育渗透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

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

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

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

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初中历史教学德育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

其次是是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

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课堂上要进行德育渗透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要担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传统美德不光是靠语文老师和政治老师来传播,我们历史老师也有责任教育我们的炎黄子孙继承优良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的青少年在提高历史素养的同时也提高民族素养。

到底怎样对他们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怎样达到“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德育和民族素养”的效果呢?
历史教材中从皇帝开始到近代列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人物和光辉事迹,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历史时代知识的同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要问学生如何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这样在学生的心理上无形上就有了教育的影子。

一、学习炎黄尧、舜的优秀品质
我们为什么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呢?因为他们聪明而为民着想。

炎帝造出耒耜,教民耕种,他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

炎帝还发明了陶器,他遍尝百草,从而发现了很多可以治病的药物。

黄帝就是轩辕氏,他创制历法,指导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播种、收割,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制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

传说铜器、车船也是他发明的。

造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炎帝黄帝使我们很早就开始了文明的步伐。

我们的炎黄先祖处处为民着
想,为民创造,改善人民的生活,使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走在世界的前列。

所以,连海外华人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二、学习大禹、张骞的吃苦耐劳
远古时候黄河洪水泛滥,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生产,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威胁。

大家推举禹去治水。

在十三年治水过程中,大禹与大家一起昼夜辛劳,三次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去看看。

他还勇于创新,他父亲用堵塞的办法没有成功,他敢于打破前人的做法,改用疏导,终于制服了洪水。

所以大禹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吃苦耐劳、责任心强、勇于创新。

三、学习岳飞、文天祥的精忠报国
我国历史上忠良的将士有很多很多。

耳熟能详的像廉颇、蔺相如、黄盖、诸葛亮等。

最忠诚的有岳飞、文天祥。

岳飞的精忠报国是母亲从小教育的,上战场前母亲亲手用刺青在岳飞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的精神深深烙在岳飞的心中。

为了祖国领土的收复,岳飞驰骋战场舍生忘死,世代为后人所敬仰。

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也成为后世治军的楷模。

祖逖不收复中原誓不返回。

南宋丞相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誓不投降,唱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之歌,世世代代为后人所讴歌。

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传颂。

四、学习孔、孟、荀、墨的仁爱非攻
中华圣人孔子学习祖先的仁爱之心,把它总结发扬光大,创造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

他主张统治者体贴人民,人民敬重和服从统治者,平等阶层的人要相互谦让,要以德服人。

孔圣人自己就很好地做到了“仁”。

他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旧格局,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贫穷的人也可到他那里学习。

孔夫子为了对得起不同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因材施教,爱心和责任心促成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继承他的思想的有孟子、荀子。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不能有苛捐杂税。

孟子教育我们做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多么正直的人格啊!荀子在孔孟的基础上想得更全面,他强调既要隆礼又要重法,这也是我们现在“以德育人,以法治国”的理论依据。

墨子先生总是以一个和平的使者出现,他宣传“兼爱、非攻”,极力反对大国侵略小国,他的思想放在现在是很时髦的。

我们的祖国也秉承了墨子的精神,在国际上起着和平使者的作用。

五、学习屈原、孙中山的忧国忧民
战国时楚国的大夫屈原看不惯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主张改革,却遭到排挤和流放。

他只有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后来楚国果然被秦灭亡,屈原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

现在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屈原也成了国际文化名人。

唐朝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三吏》《三别》表达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白居易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社会的各个角落,广泛反映人民的痛苦。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僵卧孤村不自哀,铁马冰河入梦来”,做梦都惦记着祖国山河的统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令人赞叹不已。

孙中山为了救国救民而奔走一生,“天下为公”是他的行动指南。

鲁迅的《狂人日记》向封建旧伦理旧道德“呐喊”,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去世时人们自发地为他覆盖上绣有“民族魂”三个字的白布。

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不胜枚举。

总之,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我们的丰富史迹真是不胜枚举,让我们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更是罗列不完。

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讲述中华光荣的历史传统,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在历史学习中提高民族素养,提升民族素质,让自己不愧对炎黄祖先,让我们的中华美德代代相承。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区三初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